儿子,妈妈没教你感恩!_亲子成长论文

孩子,妈妈没有教会你感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会论文,妈妈论文,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孩子献上无私的爱,这对于父母来说似乎是天经地义的,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讲,也是重要而必须的。但父母对孩子的爱可以有多种方式,倘若方式不当,则爱不仅没有回报,反而会带来孩子心灵的“疾患”,使孩子原本纯真的一颗心灵变得呆滞、冷漠。如此来说,爱,便成了助长孩子非人性意识增长的“罪魁祸首”。先看一位不幸母亲的痛心:丈夫去世后,她在与儿子相依为命的日子里,从来都把最好吃的东西让给儿子,自己则残羹剩饭习以为常,儿子在母亲面前享受这样的特殊待遇业已心安理得。一次母亲因病感到身体不舒服,很想调换一下胃口,便在“属于”儿子的“好菜”中多吃了几口,没想到,母亲看到的竟是儿子惊奇的眼神,这惊奇中甚至还夹杂着不满和愤怒!从这个真实的例子中,我们不难看出,无私奉献的母爱背后意味着什么。

再看看“蜜罐”里泡大的孩子对家的木讷。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对于父母的关爱“孩子不领情”的现象。笔者看到一位中学生竟然为写一篇“我爱我家”的作文而发愁。现实中,这位中学生刚一生下来,就注定了他在家里的特殊地位。由于他是全家人盼望的唯一“男孩”,便成了爷爷、奶奶的“掌上明珠”,也成了父亲想要“光宗耀祖”的精神寄托。在他的成长中,父母对孩子的疼爱可谓倾尽了天下父母深情。从吃饭穿衣到智力投资,父母从不吝啬,为了孩子,为了实现“望子成龙”的愿望,他们真正做到了“鞠躬尽瘁”。为了让孩子有一个好的学习环境,父母把家从乡下搬到城里;为了让孩子受到好的学校教育,父亲托关系、找熟人给他转学校,选好班级;为了他能考上重点高中,父亲为他请了最好的“家教”,每次车接车送地去补课;他说电脑可以帮助学外语,父母毫不犹豫地为他买回电脑,他竟把自己反锁在屋里打游戏;他喜欢“耐克”鞋,说打篮球穿着舒服又耐磨,父母便毫不吝啬地拿出六百元钱;饭桌上的食谱每天都是根据他的喜好来更换,父亲还不停地说要给孩子补充营养;在家里他从来都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每天晚上的洗脚水几乎都是妈妈端来端去;单从孩子已经初中毕业还常常是父亲用车接送上下学就可以看出,父母对孩子的照顾是无微不至!然而这一切在孩子的眼里又代表了什么呢?正是这个被家的幸福包围着的孩子,在面对“我爱我家”的作文时一筹莫展,感到无从下手,而不得不向旁人请教,好在旁人深知其父母对他的疼爱,便建议他从爸爸妈妈写起。谁曾想到,这孩子却很茫然,并露出一脸的迷惑不解:“我爸妈有什么好写的?”

孩子上了高中,更加确立了他在家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当工人的爸爸妈妈没文化,不如孩子念书多,使孩子越来越觉得父母无知、什么都不懂,对父母说的话开始不理不睬,甚至不把父母放在眼里。上了高三之后,父母在家里开始大气不敢出,尽管看见孩子学习成绩不如别人心里十分着急。春节过后的一天,父亲开车把儿子从学校里接回来,进家门时父亲不经意中说了一句他不爱听的话:“你觉得这个家不好,就走。”随着一声“走就走!”刚进门的儿子转身走出家门,在厨房里为儿子筹备晚餐的妈妈赶紧追了出去。儿子穿着拖鞋在前面跑,母亲在后面边喊边追:“儿子,等等妈妈,妈妈有话跟你说,快跟妈妈回家!”妈妈撕心裂肺的喊声,会让每一个听见的过路人停下脚步,然而,她最最疼爱的儿子却连头也不回,继续往前跑着。最后,母亲终于没有追上儿子,但仍在外面不停地寻找和四处张望。开始,父亲满以为自己的儿子不会走,他妈妈一定会把他领回来。半个小时过后,父亲也着急了,后悔自己不该对儿子说那句话。他给儿子的同学挂电话,开车到学校去找,连自己想都不敢想的大海边他接连去望了好几次。半夜时分,孩子出走惊动了亲朋好友,大家都跟着着急,跟着去找,最后终于在网吧里找回了孩子。回家的孩子躺在床上一天不吃不喝,父亲着急地叫来儿子最信任的人劝他起床吃饭,父亲说从此以后再不说他了。以后的两个星期,孩子开始不理家人,吃饭时也不讲话。有一次学校里收体检费,儿子忘带了,他从学校里打来电话,妈妈接起电话。电话对面说:“喂!学校收体检费。”

妈妈问:“你找谁?”

电话对面说:“我找你?”

妈妈接着问:“你是谁?”

电话对面说出的竟是自己儿子的名字。妈妈感到惊奇的是,自己竟然没听出电话中儿子的声音,也没有想到自己为儿子含辛茹苦十几年,儿子竟对自己没了称呼。她百思不得其解地见人就问:“这孩子怎么不知道感恩呢?”

对此,辛勤付出的父母们还能无动于衷吗?一向以奉献为己任的父母还能熟视无睹吗?非理性的爱演绎出的“可怕”,并不在于爱变成了单向的付出,而在于它把爱的对象推向了非人性意识的漩涡。在孩子的意识中,滋生了太多的“应该”和“绝对”——好吃的应该是我的;家务应该是父母的;父母把挣来的钱,投注在我身上绝对是天经地义的;父母为孩子付出所有也应该是正常的。他们甚至认为,若不如此,还要父母干什么?这种意识的产生,其后果不仅限制了他们的责任感与感恩回报意识,磨灭了他们亲近社会和与人为善的行为,而且,更为严重的是,常常会导致孩子心理疾患的滋生,使孩子难以立足社会,也难以真正有快乐的生活。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这样一个家庭教育的失误呢?用孩子母亲的一句话说:“孩子,妈妈没有教会你感恩!”但是,一个失败的家庭教育,决不是一句话就可以说清的,里面渗透着许多有关孩子成长与家庭教育的规律。

“爱子”是动物的本能,“虎毒不食子”无人不晓。然而,人比动物聪明的是,人有理智,人在做事之前,就有了行为目的,就清楚地知道了自己“想要什么”。但是,许多父母惟有在对孩子的爱上缺乏理智,变得不那么聪明。等到孩子上了小学、中学、甚至大学之后,才知道自己该怎样爱孩子,但是为时已晚,因为孩子的发展是不可逆的。最后,结果是爱的人“苦”,被爱的人“更苦”,这是现实中许多家长和孩子的感受。实际上,爱并不仅仅只是一种付出和给予,它包括了丰富的内涵和灵巧的艺术。爱是一种情感,爱也是一种教育;爱是奉献、爱也是理解;爱可以通过满意而传达,爱也可以通过不满而流露。这就是说,爱还要会爱!也许下面一对母女的生活经历,会让我们细细体味一下爱的力量和艺术之所在:

一场车祸使一个原本幸福的家庭成为人间最大的不幸。母女俩带着亲人离去的悲痛,彼此更加珍爱。12岁的女儿一下子长成大人,为不让妈妈更加痛苦,女儿偷偷地把父亲的照片藏起来;想念爸爸时,自己在被窝里偷偷地流泪。母亲对相依为命的女儿也比从前更加疼爱,但疼爱方式却与众不同。在生活上像正常家庭一样,让女儿享受到必要的满足;妈妈视女儿为自己生命中的希望和感情寄托,惟有在家庭教育方式上与过去不大一样,妈妈告诉女儿要学会与人分享。女儿心情不好,妈妈在心里默默地为之难受;妈妈不高兴,女儿悄悄地做自己的事情;女儿取得好成绩,妈妈为她庆贺;女儿放寒暑假,妈妈告诉她在家学着买菜、做饭。有一天,妈妈提前下班,女儿一看见妈妈回来,便着急地说:“妈妈,我还没有做饭。”妈妈感到很欣慰,因为女儿不仅有了爱心,还有了责任感。女儿上了中学,妈妈告诉女儿:“上学花的钱要记帐。你是妈妈的存折,今天妈妈把钱存进去,以后妈妈用时还要取出来。”女儿把妈妈的话牢牢地记在心里,平时从不乱花一分钱。

同样是母爱,却使不幸的母亲在女儿的成长中感受到了幸福。这是因为,在母亲爱女儿的感情之流中,蕴涵着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使女儿懂得了:为人儿女,虽然可以尽情享受“妈妈的怀抱”,但却不可以长期依赖这个“怀抱”。“妈妈的怀抱”是温馨而幸福的,但作为孩子,既要学会享受“妈妈的怀抱”,还要懂得感恩回报,懂得永远珍视这个怀抱!

现实中,随着独生子女家庭的普及,人们传统观念中的那种“养儿防老”意识逐渐淡化,家庭教育中的问题随之也越来越明显,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不图回报的溺爱过度。今天的孩子在家里充分享受着“无忧无虑”,又享受着物质生活的富裕和满足,这种客观上的“顺境生存”,显然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孩子的自强自立精神的形成,同时也会不断滋长孩子的自私、贪婪,以及非人性意识。但更主要的原因还不在于“顺境生存”的本身,而在于家长的主观意识和教育行为,在于家长对“蜜罐”里长大的孩子,所采取的如此“关心备至”。今天社会的主流意识是市场经济,互惠原则渗透到每一个角落,在父母对子女的关爱上,是否也该讲一点互惠呢?现实告诉我们,答案是肯定的。家长与孩子之间,虽然不能像市场交易那样讨价还价,但是,家长对孩子不讲感恩,不求回报的无私奉献,其结果可能是令人遗憾的。因此,理智的家庭教育,父母在默默地辛勤付出的同时,也要让孩子学会“理解”和“感恩”;理解是让孩子读懂你的心理感受,感恩是让孩子学会与你分享;在教会孩子“懂你”的时候,孩子才会懂得感恩,才能有你的欣慰和满足,才会有一个家庭的美满和幸福。

标签:;  ;  ;  ;  ;  

儿子,妈妈没教你感恩!_亲子成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