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与培养初探_社会责任感论文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与培养初探_社会责任感论文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与培养探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社会责任感论文,当代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09)02-0185-05

社会责任感主要是指一个享有独立人格的社会成员对国家、集体以及他人所承担的职责、任务和使命的态度。作为一种道德情感,社会责任感是知、情、行的统一,是人的内在精神价值和外部行为规范的有机结合。总体上看,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是当代大学生群体的主流,但不可忽视社会责任感缺失现象在部分大学生中亦有日益凸现的趋势。当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能否树立强烈而牢固的社会责任感,不仅关系个体理想信念的实践,更与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悠悠相关。因此,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我们应当将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与培养放在战略高度来认识,并作为教育实践的重要环节。

一、当代大学生中社会责任感严重缺失的表现

毫无疑问,当代大学生的绝大多数富于正义感,热心公益事业,自愿服务社会,自觉关心他人的生命安全;刻苦学习,发奋成才,立志报效祖国,积极投身于国家建设;心系人民,关心党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具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国家荣誉感。在他们以高度的热情、用实际行动迎接和参与北京奥运会,强烈谴责西方媒体歪曲报道拉萨“3.14事件”,关注和支援四川汶川的抗震救灾等活动中,当代大学生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得以充分显现。但是,在社会生活的一些领域,部分大学生却缺乏对社会和他人负责的一些最基本、最起码的公共生活准则的认同和遵守。

(一)价值取向有失偏颇,注重自我价值,轻视社会价值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首先表现为社会价值取向上的偏差。主要表现在重个人轻社会,重个人需要轻社会需要。凡事从“我”出发,以“我”为中心,崇尚“追求自我实现、完善自我价值”。当个人与集体发生冲突时,只强调个人;当个人利益与公众利益、社会利益矛盾时,则以个人利益为主,缺乏为社会和集体牺牲的精神。山东经济学院于洪良老师的一项调查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这种状况:对“当你遇到个人利益与社会或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你会放弃个人利益而服从集体利益吗?”这个问题,64%的大学生回答是“不会”,23%的大学生回答是“可能”,只有13%的大学生回答“会”。而有的大学生面对社会的弱势群体,缺乏同情心,看到一些不平事,袖手旁观;有的大学生甚至以“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不闻,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不问”为座右铭,这部分大学生在面对应承担的责任或应履行的义务时,往往以“与己无关”的态度敷衍塞责。

(二)奋斗目标定位不甚合理,重个人前途,轻社会理想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是社会责任感的源泉和精神动力。当代大学生是具有理想的一代,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更多地关心自己的发展前途和命运,而忘却了自己作为社会的一分子,还应对社会、集体、国家尽一份责任。他们仅仅局限于实现个人理想,而没有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紧密联系起来,缺乏对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关系的正确认识,缺乏对自己负有历史使命的正确认识和建立在这种认识基础上的对社会应具有的主人翁的严肃态度。于洪良老师的调查显示:对“你毕业后为了什么而努力?”的问题,有74.2%的大学生回答是“既为社会也为个人”,真正“为了民族的振兴,国家的富强”仅为9.7%,而不太明确的占10.5%。尽管大学生兼顾社会和个人,但在两者之间更偏重于个人。可见,部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正在逐渐淡化。

(三)社会公德意识淡薄,环境保护责任感缺失

社会公德意识是社会责任感的道德基础和重要表现。部分大学生社会公德意识淡薄,表现为:言行举止粗俗,缺乏文明礼貌;知行脱节,践行能力差,浪费水电,损害公共财产;考试作弊,制作虚假证书和毕业简历,就业毁约跳槽,缺乏起码的诚信意识和责任感,等等。一些大学生环境保护意识差,存在诸如随地吐痰、践踏草坪、乱扔废旧电池等破坏环境的行为;为追求便利而使用“一次性用品”,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对破坏环境现象习以为常甚至麻木不仁;不愿意主动参加或开展环境保护的公益活动,等等。南京林业大学杨绍陇等学者对南京10所高校的1200名在校学生进行的环境意识状况调查显示:对“将废电池投入专门回收桶”的问题,有35.6%的学生选择“经常如此”,49.7%的学生选择“有时或偶尔如此”,11.7%的学生选择“从不如此”;对“参加环保公益活动”的问题,选择“没有”的环境类专业学生和非环境类专业学生分别为21.2%和15.2%;对“阻止别人破坏环境”的问题,选择“没有”的环境类专业学生和非环境类专业学生分别为14.2%和17.4%。可见,部分大学生在环境保护的实践上存在相对滞后的现象,环境意识水平还有待于提高。

(四)没有正确认识和处理权利与义务的关系,缺乏感恩之心

社会责任感是公民对自身社会权利与义务的自觉认识。部分大学生的个人权利诉求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凡事以自我为中心,只强调社会、家庭、学校的帮助及其个人的权利,缺乏履行个人义务的意识。许多大学生认为父母“养活”自己是理所当然,不懂得体恤父母的辛劳;一些大学生认为“交费上学,自由选课,自由择业”是自己的权利,忘了自己还应该履行遵守学校纪律、尊重老师、聆听老师教诲的义务;少数大学生对母校、对曾经教育过自己的老师,对党和政府以及社会上曾经资助过自己完成学业的组织和人士缺乏感恩之心,没有回报的意思。从于洪良老师的调查中可见一斑:对“你学习的目的是什么”的问题,有3%的大学生回答没有考虑过,有13.8%的大学生以获得一张文凭为主要的学习目的,回答为报效祖国和为报恩父母或教师的仅有9人。

二、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主要成因

造成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存在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对其中的主要形成原因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社会大变革的负面影响

1.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大学生的价值观注入了新的活力,激发了他们的进取意识和创造精神。然而,由于它是一种强调个体利益、凸显个体利益之间相互区别的经济,容易使人们产生一些个体本位、利己、金钱万能等不良观念。这些观念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会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容易使他们重视物质利益而忽视精神追求,使大学生不知不觉地取向自我价值,追求个人功利,而极少考虑社会责任和社会价值。与此同时,社会上出现的某些消极腐败现象如不正当竞争、偷税漏税、贪污受贿等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形成也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2.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校园文化多元化的影响。一方面,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深入,西方的各种哲学思潮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一些大学生不加批判地吸收西方哲学思潮中的某些观点,片面宣扬“自我价值”、“自我选择”、“自我设计”、“自我实现”等等,崇尚自我价值取向成为当代部分大学生的主要特征。另一方面,伴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社会观念的多样化,校园文化也日趋多元化,包括“网络文化”在内的一些“亚文化”在校园内大行其道,其中不少具有浓重的个人主义、自由主义的色彩,这些过分看重个人得失、个人感受,从而忽略社会整体利益的思想使大学生深受其害,成了大学生缺乏社会责任感的重要原因之一。

3.大学生就业压力和竞争压力的影响。当前,我国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在沉重的就业压力下,大学生自顾不暇,过多地关注自我,缺乏归属感、安全感和社会认同感,淡化了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感。为了将来找份好工作,相当一部分学生从大一就开始参加各种社会团体以及考证和考研辅导班,与考研、找工作无关的课程和活动不闻不问,培养和增强社会责任感也就无从谈起。而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得当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增强,讲求个人努力、个人拼搏,实现自我价值的观念较之以前更加强烈,更加重视个人价值而轻视社会价值。

(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失误

1.家庭教育存在误区。一是非理性的传统家庭教育模式的影响。重视亲情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中国的父母可以为子女的成长和教育作出一切牺牲,因此父母对子女的责任心呈现“超重”的趋势。与此同时,子女相应地出现了责任“失重”的状况,把本该是自己承担的责任推给父母,依赖性严重,习惯于接受,而不懂得付出。家长们这种只讲“奉献”不图“回报”的传统家庭教育方式,使大学生们从小就淡化了责任意识。二是在独生子女的家庭,家长们对孩子一味宠爱纵容,在物质上为孩子透支性地付出,但在精神上却忽略教育,容易使独生子女形成感情上的“自我中心”,养成了任性、执拗的坏脾气,而不顾及他人的感受,从而影响其责任意识的养成。三是许多做父母的只要求自己的子女对考试的分数负责,对分数之外的事情都不用负责,这种畸形的家庭教育自然淡化了青少年学生的责任意识。

2.学校教育存在偏差。在中学阶段,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应试教育主导着教育体制,学校片面重视智育、轻视德育。在这种环境下,学生过分追求考试分数、轻视文明修养,这是造成他们成为大学生后其社会责任感薄弱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大学阶段,虽然我国的高校一直十分重视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但是在思想道德教育中对社会责任感的地位与教育内容缺乏明确的定位,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缺乏系统性和针对性,加上社会责任感教育渠道单一、方法形式化,不能使受教育的大学生产生共鸣,对于社会责任感的理解止于表面,而没有内化为自身的自觉行为。此外,由于受市场经济影响,不少高校把实用价值明显的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知识放在教育的首位,而忽视了人文精神教育,导致学生一味追求个人技能的提高,轻视道德品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从而出现了责任意识文化的断层。中国传统文化中,诸如,“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等,这些名言警句所集中体现的社会责任意识,在市场功利化的影响下,往往成为大学生过眼云烟式的“快餐文化”,大学生不可能系统地去领略或去浸润,其社会责任感自然难以培养和增强。

(三)大学生自身认知水平不足的限制

由于大学生的生活经历基本上是从学校到学校,与社会实际接触不多,缺乏社会经验与社会实践,看问题较片面,往往容易走向极端,不能冷静、客观、全面地分析和看待各种社会问题;同时,由于他们缺乏理性思辨和分析选择的能力,自我意识水平不高,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与社会的关系以及大学生的社会地位与社会角色;还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正处于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时期——“心理断乳期”,他们新的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学习、生活目标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心理上会产生一种空虚感,行为目标也就不明确。对那些没有很好适应心理转变、没有明确进入社会角色的大学生来说,社会责任感常常只是外在的东西。基于以上这些原因,使得部分大学生无法正确认识到社会赋予自身的历史使命,无法产生崇高而伟大的社会理想,缺乏履行社会责任感的强大动力。

三、强化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与培养的路径选择

历史经验证明,没有责任感,任何社会都不会长期繁荣和可持续发展,个人的发展就会陷入自私自利的泥潭。社会责任感是人类在对自身价值的认识、自身的发展、自身的完善和自身的需要过程中形成的。面对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现象日益凸现的现状,加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教育和培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责无旁贷的重要任务。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丰富和深化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内涵

1.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社会责任感,是一种以人道、人生、人性、人格为本位的价值取向。培养社会责任感,要求高等教育必须始终如一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倡导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旋律,反映了中华民族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和趋势,体现了中华民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局利益和长远利益。为此,必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内容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学生头脑,帮助他们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自觉调整和修正价值选择、价值追求和价值理想,把自己的价值观控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许可的范围内,使个人的发展与民族的振兴紧密联系在一起,承担起自己的历史使命。

2.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权利和义务观念。社会责任感也是公民对社会承担相应责任、履行各种义务的自律意识和人格素质,是一种基本的公民意识,其核心内容是权利和义务观念。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一是加强社会公德意识教育,根据“五爱”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要求,培养大学生以“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德意识,鼓励大学生在社会上做一个好公民。公德意识教育不仅在于提高大学生的公德认知,更重要的是陶冶情操和培养践行公德的意志,使大学生形成自觉公德行为,重在知行合一。二是加强权利和义务意识教育,帮助大学生明确权利和义务的含义和内容、理解公民权利和义务的特点和遵循公民行使权利和自由的原则,以养成自觉行使公民权利和履行义务的意识。三是加强国家意识教育,要使大学生树立国家观念,树立国家利益观,维护国家利益。四是加强民主与法制教育,促进大学生对民主与法制关系的正确认识和理解,实现大学生知法、守法、用法这一法制教育的主要目标。

3.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奠定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深厚的人文底蕴。人文素质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基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能够使大学生摆脱非文明、低级趣味的影响,对社会和自然产生人道关怀。更为重要的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对人类命运的关爱、对国家民族的深厚感情和强烈的社会历史责任感。加强大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一是要深入挖掘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资源,将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融入教育中。二是拓宽视野,重视结合专业教学进行人文教育。除了在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还要在以传授科技知识为主要内容的专业课程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三是重视隐性教育,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人文教育。

4.加强感恩教育,强化大学生报恩家庭、报效祖国、报答社会的责任意识。“感恩社会,回报社会”是大学生履行社会责任应树立的重要理念。对于大学生来说,感恩之情不仅是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更重要的是回报社会。近几年来,党和国家在确保家庭困难的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招生录取、勤工助学、助学贷款、社会捐助等方面,家庭困难学生都深深感受到党和国家以及社会的温暖。对于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来说,感恩之情不能仅停留在情感方面,而要更多地体现在报恩家庭、报效祖国、报答社会的责任感方面,并使这种责任感转化为自强不息、掌握本领的学习动力。为此,高校要进行系统的感恩知识教育,强化大学生们的感恩意识,要积极建设校园感恩文化,让学生在感恩文化的熏陶中逐步学会感恩、知恩和报恩。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活动,拓宽社会责任感教育的途径

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利用校内第二课堂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一定时间的积淀。而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能够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校园文化建设不仅承担了塑造大学人文精神的重要职责,而且是社会道德的构成要素和支撑杠杆,是教化人、塑造人、熏陶人的重要途径。因此,高校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使之成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的新载体、新平台。一是要广泛开展和谐校园创建活动,努力将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内容渗透到学校规章、学生守则等具体行为准则和学校管理制度中,使责任意识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工作的基本意识和规范。二是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的覆盖力和影响力,以广播、电视、学报、校报、简报、黑板报、校园网等媒体进行责任感教育。三是要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在责任感教育中潜移默化的作用。

2.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利用社会大课堂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如前所述,社会责任感作为一种道德情感,是知、情、行的统一,而社会实践则是实现这种统一的重要途径。首先,社会实践是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需要,大学生只有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承担责任,只有在承担责任的实践中产生了愉快体验,才会在今后更乐于参与类似的实践活动,进而提高和巩固已形成的社会责任感及其层次。其次,社会实践可以满足大学生对社会认同的需要、对未来期望及成就感的需要等高层次的需要。第三,社会实践为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提供了广阔背景,具有不可替代性。我们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目的,就是要将其对社会责任的承担落到实处,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履行对他人、群体和社会的责任。因此,要培养和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必须在提高他们的思想认识水平的同时,让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通过社会实践磨炼大学生的意志,砥砺他们的品格,促进知、情、行的相互转化,真正建立社会责任感。

(三)构建社会、家庭、学校通力协作的一体化教育体系,提升社会责任感教育的实效

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不仅仅是高校德育工作者的事,学校、家庭、社会应该通力协作,共同努力,为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

就家庭而言,父母是孩子成长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教养方式、家庭气氛的好坏都直接影响着孩子责任意识的形成。父母应让子女从家务劳动做起,从点点滴滴抓起,逐步增强子女负责的意识和能力;从对家庭负责开始,进而帮助他们超越个人的利益,了解自己周围的世界,形成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在监督孩子的同时,父母本身也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在道德品质上、学识学风上,为孩子树立好的榜样;父母要多关注大学生的思想取向,多与自己的孩子和学校交流沟通,及时了解他们的道德观念,并给予积极的正确的引导。总之,父母不仅要求孩子学会做事,还要学会做人,学会承担各种责任。

就学校而言,除了要完善和深化教育内容以及改进教育方式,还要完善责任感教育的评价、监督、奖惩机制,营造从教学到教育、从管理到服务、从学生的学习到生活全方位的责任感教育氛围。通过这些措施让大学生在学校中承担各种责任,获得直接而深刻的责任体验。同时,使他们明白,如果有责而不担,将会受到相应的惩罚,付出相应的代价,从而促使大学生的责任感从他律阶段向自律阶段转变。此外,学校要加强与学生家庭的沟通以及与社会合作,与家庭和社会形成合力,共同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就社会而言,从根本上说,社会责任与精神世界不单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制度性问题。目前我国的社会责任制度缺陷,主要表为在一些社会生活领域,部分公民社会责任的制度规范基本属于空白。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必须在教育和制度规范上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一是国家和政府各部门要在立法和制度规定上进一步明确企业、团体和个人的社会责任;二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要积极开发利用道德教育资源,为大学生的责任感培养提供丰富多彩、健康有益的精神食粮;三是社会要倡导明确的主流价值观和责任观,指导道德选择,加大对背弃社会责任行为的监督和批评,形成一种舆论力量和道德机制;三是各级政府要努力为大学生履行社会责任创造条件实践条件,使大学生在知行合一中实现社会责任感的自身的完善。

标签:;  ;  ;  ;  ;  ;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教育与培养初探_社会责任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