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 湖南邵阳 422001
【摘 要】目的研究分析醒脑静用于重症病毒性脑炎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接受治疗的80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疗法的治疗基础上给予亚低温及醒脑静联合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的退热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抽搐控制以及呕吐消失的时间,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55.0%,差异有统计学意(P <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症状恢复时间的比较,在退热、意识恢复、抽搐控制和呕吐消失等症状改善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P <0.05)。结论醒脑静有助于提高重症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疗效。
【关键词】病毒性脑炎;醒脑静;临床效果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ect of Xingnaojing in the treatment of severe viral encephalitis. Methods the hospital in January 2014 and 2015 December accepted treatment of 80 cases of severe viral encephalitis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according to the random number table method,all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40 cases in each group.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ere given routine symptomatic treatment,the patien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 in the conventional therapy based on the treatment of giving and mild hypothermia combined with Xingnaojing treatment. To observe the recovery time,the seizure and vomiting disappeared time of treatment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fever,consciousness,compared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clinical curative effect.Results in the treatment group,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was 85.0%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the total efficiency of 55.0%,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treatment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symptom recovery time comparison,the symptoms of fever,regained consciousness,convulsions control and vomiting disappeared improved compared with,the difference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 0.05). Conclusion Xingnaojing is helpful to improv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severe viral encephalitis.
[keyword]:viral encephalitis;Xingnaojing injection;clinical effect
病毒性脑炎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多见于小儿,是由于感染各种病毒引起的脑实质炎症。重症病毒性脑炎临床表现为颅内高压症、高热、频繁或持续性抽搐、意识障碍、脑疝形成、中枢性呼吸衰竭等。重症病毒性脑炎起病急,进展快,病情危重,致残率和病死率高。早诊断、早治疗是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致残降低病死率的主要手段。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科应用醒脑静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笔者所在医院2014年1月-2015年12月接受治疗的80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诊断符合《神经病学》第4版诊断标准[1]需要符合以下条件中2项及以上,(1)意识模糊;(2)有抽搐现象;(3)头颅CT或MRI显示出脑实质内和脑干异常。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40例患者中,男21例,女19例,年龄12~56岁,平均(31.3±11.8)岁;平均病程(19.2±9.5)d;对照组40例患者中,男20例,女20例,年龄13~54岁,平均(32.1±10.7)岁;平均病程(20.1±9.1)d;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头疼、头晕、呕吐、发热等症状。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即给予抗炎抗病毒、退热、降颅压、营养脑细胞等。治疗组患者在常规疗法的治疗基础上给予亚低温及醒脑静联合治疗。醒脑静0.4~0.6 ml/kg+10%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1次/d,同时使用亚低温治疗仪,使患者体温维持在35~36℃。两组患者均治疗7天,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
1.3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两组患者治疗的退热时间、意识恢复时间、抽搐控制以及呕吐消失的时间,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疗效判定标准具体如下,(1)显效:挠痒症状消失,身体机能恢复正常或基本正常;(2)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高热者体温恢复正常;(3)无效:患者没有明显改善[2]。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 17.0 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 . 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5.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55.0%,差异有统计学意(P <0.05),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详见表 1。
3讨论
病毒性脑炎是由多种病毒如虫媒病毒、肠遭病毒、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和带状疱疹病毒)、腮腺炎病毒、狂犬病毒及慢病毒等所引起的脑炎。随着科学研究的日益深化,以前所谓的急性坏死性脑炎、散发性脑炎,其中有相当一部分病例被证实为HSVE,在西方国家是致死性脑炎中最常见的类型,在美国居散发脑炎的首位,在日本其发病数仅次于流行性乙型脑炎,是当前引发重症病毒性脑炎的主要病原[3],其病理为病毒直接侵犯中枢神经系统,在神经组织内及脑血管内皮细胞内增殖、干扰神经细胞代谢及迅速破坏神经元。病毒在脑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使血管内腔狭窄,供血不足及缺氧,出现组织水肿或坏死,导致脑组织大片水肿,脱髓鞘改变、软化坏死,弥漫性的胶质细胞增生,神经节细胞变性甚至出现细胞核破坏及溶解。这在流行性乙型脑炎中表现突出,乙型脑炎病变严重且广泛,可累及大脑及脊髓等整个中枢神经系统,但以大脑皮质、间脑和中脑病变最重,严重者可出现脑组织大片坏死并成空洞[4],HSV引起有脑炎往往也表现为重症,其病变可以遍及脑实质,以皮层受累为明显,特别是颞叶中、下部及额叶基底部呈广泛严重坏死伴有弥漫性软化、出血以及神经胶质成分的丧失。
醒脑静注射液是由安宫牛黄丸化裁而成的静脉注射液,该注射液中的麝香主要用于通窍醒脑,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冰片除辅助麝香通窍、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外,还可清热解毒,两药合用可起到保护血脑屏障的作用;郁金清热凉血,泻火解毒,化痰解郁,同时协调麝香、冰片通络开窍;栀子芳香开窍,对昏迷、抽搐及癫痫有很好的疗效。静脉注射醒脑静可使昏迷的患者清醒,对抗由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同时可有效预防智能障碍后遗症。亚低温可有效减轻脑缺血所导致的神经元损伤,保护血脑屏障,对重症患者可调节其血清中的β-EP和NSE发挥脑保护的作用[5-6]。
综上所述,对于重症病毒脑炎,加用脑醒静注射液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
参考文献:
[1]王维治.神经病学[M].第4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164-169.
[2]樊金莲.静滴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重症病毒性脑炎35例临床观察[J].内科,2010,5(2):118-119
[3]刘克洲.陈智.人类病毒性疾病M第l版,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125--l130.
[4]斯崇文,王勤环,传染病学M.第1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66.
[5]裴红莲,李玉萍.盐酸纳美芬联合亚低温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疗效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4,9(8):178-179.
[6]林峰.咪达唑仑联合亚低温疗法对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3,8(10):158-159
论文作者:张玉萍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6年6月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1/9
标签:脑炎论文; 患者论文; 重症论文; 疗效论文; 两组论文; 病毒论文; 醒脑论文; 《中国蒙医药》2016年6月第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