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类型及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就业压力论文,类型论文,大学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519(2011)02-0071-06
一、引言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数据,“十一五”期间,全国将有2500万以上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需要就业。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14万,2002年增加到145万,2003年则猛增到212万,2004年达到280万,2005年突破300万达到338万,2006年突破400万达到413万,是2001年的4倍。从增幅看,同上一年相比2002年增加了26.09%,2003年增加了46.21%,2004年增加了32.08%,2005年增加了20.71%,2006年增加了22.19%。①1993年52.1万大学毕业生中仅有1370名毕业生待就业,占毕业生人数的0.3%,而2006年413万大学毕业生中就有近103.2万毕业生待就业,占毕业生人数的25.3%。②2008年以来,受世界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大多数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巨大的压力。
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已经引起各方面的关注,很多研究从不同角度分析就业压力产生的原因。有研究从劳动力市场的角度分析,认为目前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是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③有学者从教育政策的角度分析指出,高校毕业生逐年增加是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④还有学者⑤从用人单位的角度入手,认为就业压力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学校名气不够,目前用人单位追求名牌大学毕业生给毕业生造成很大的就业压力。⑥有学者从高校的角度入手认为⑦,高校的学科设置与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最终造成人才供大于求,造成毕业生结构性的过剩。有研究从学生自身角度入手认为⑧,目前毕业生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高要求存在差距。毕业生自身的因素也影响了其就业。⑨
以上研究从各个角度总结了就业压力产生的原因,为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研究提供了很多启示,但通过对以往就业压力文献的分析与总结,我们也发现几个问题:第一,对大学生就业压力的总结大多来自对现象的归纳而非精确的调查;第二,在研究的过程中,就业压力概念比较模糊,而且很多研究并没有明确提出有关就业压力的概念,不利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第三,对就业压力分类尚不够明确。
在国内外的研究中,对于压力的研究和界定相对比较成熟,很多研究者从不同角度提出压力的概念,比如有学者⑩把压力定义为刺激事件。他们认为压力主要是指影响个体的生活事件或者变化,不管这些事件是否是正向的。也有学者将压力定义为主观反应,比如张厚粲认为(11),压力是个体面对具有威胁性刺激情境时,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拉扎鲁斯和弗克曼(12)认为压力是一种刺激和反应作用。通过总结和分析以往关于压力研究和就业压力的文献,本研究比较赞成拉扎鲁斯和弗克曼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有关就业压力的定义是:就业压力是指大学生对影响就业的客观事件或者刺激的评估。
根据这一概念,我们针对中国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做此项研究,第一,探讨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类型;第二,分析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特点;第三,为今后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研究提供精确的测量工具。
二、研究方法
1.研究被试
根据本研究的目的,我们选定北京高校有就业意向者为适合样本,因为这些学生面临就业压力最大,体会最为深刻。我们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两所大学进行抽样,研究一、二、三各包括50、210、481名在校大学生,总被试人数为741人。
2.测量工具
研究一:开放式问卷。
研究二:在研究一基础上形成的初步大学生就业压力量表,这个量表包括19个题目,由四个分量表组成,分别是社会环境压力分量表、个人环境压力分量表、时间压力分量表和个人条件压力分量表。
研究三:在上述两个研究基础上形成的《大学生就业压力量表》。其总量表和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为非常满意或满意(Cronbach α=0.69—0.90),验证性因素分析(CFA)结果发现,该量表模型的拟合指数均可接受。量表采用5点计分法(0=完全没有,1=少量,2=适度,3=比较大,4=很大,5=非常大)。
大学生就业压力量表的理论分数范围是0-95分,理论中值47.5,得分高于47.5被认为是高压力,反之,为低压力。社会环境压力分量表分数范围0—30,理论中值15。个人环境压力分量表分数范围0—35,理论中值17.5。时间压力分量表分数范围0—15,理论中值7.5。个人条件压力分量表分数范围0—15,理论中值7.5。
3.研究步骤
研究一的施测时间为2009年12月,我们抽取某大学即将毕业并正处在找工作过程中的大学生,对他们进行开放式问卷的调查。具体的做法是:在某大学学生羽毛球协会活动时,将问卷发放给毕业班的同学,然后询问这些同学周围是否有其他同学也要毕业,根据具体的人数,让他们带回相应数量的问卷,三天后联系这些同学统一收回。共发放问卷53份,回收50份。此调查目的是收集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源。通过使用开放式问卷,被试被请求写出他们在就业的过程中面临的最大的五项压力源,并按照感受到压力的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排列。通过整理此预备研究所得结果,一个大学生就业压力源的题库初步建立。
研究二的时间为2010年6月,选取北京市两所大学的学生进行,目的是通过上述大学生就业压力问卷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初步确定问卷的结构。我们选取北京市两所高校进行,具体做法是在大四学生宿舍发放,然后两天后到宿舍进行回收。共发放问卷250份,回收219份,有效问卷210份。问卷的指导语是:“我们设计这套问卷旨在了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类型及特点,望能够通过这样的研究帮助大家提高压力应对能力,圆满完成学业,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恳请大家在百忙之中认真填写。”在研究一、研究二的基础上,识别《大学生就业压力量表》的结构,作为研究三的测量工具。
研究三的施测时间为2011年2月,选取北京市另外两所大学进行,目的是验证大学生就业压力量表,并分析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特点。具体做法是联系两所高校大四年级辅导员,进行统一培训,然后请辅导员协助发放《大学生就业压力量表》,四天后回收,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32份,有效问卷481份。
三、研究结果
1.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类型
根据研究一调查结果显示,对于中国大学生而言,排名前五位的压力源包括(按照各项出现的频率从大到小排序):工作中的地域问题(36%),专业背景问题(32%),薪水问题(32%),因理想职位少而带来的竞争问题(32%),因就业市场供大于求而带来的竞争问题(30%)。根据这个结果,形成了大学生就业压力源的题库,包括24道题目。
研究二基于210名被试(一年内毕业并有工作意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数据,使用探索性因素分析识别《大学生就业压力量表》的内在结构,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正交旋转,因子的提取标准以旋转后特征根大于1的原则,各个维度的确定主要根据旋转后特征要大于1的原则。进行两次因素分析,第一次删除在各维度载荷均小于0.40的题目,有三题被淘汰;第二次删除在两个因子都有载荷且在非目标因子上的载荷大于0.50的题目,有两题遭淘汰,最后24个题目中有5个题目被删去,剩下的19道题目中提取了4个因子,总解释率58.05%,分别是社会环境压力(37.08%)、个人环境压力(10.03%)、时间压力(5.95%)、个人条件压力(4.99%)。研究三基于481名被试的数据,使用验证性因素分析对量表的结构进行检验,证明量表模型(图1)各个指标都达到标准(表1),证明这4个因子代表了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主要类型。
图1 大学生就业压力量表模型
2.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特点
表2是根据《大学生就业压力量表》的测量结果所做的描述统计。被试所报告的就业压力的平均水平(M=49.19,SD=15.93)高于理论中值47.5,说明大学生在就业方面的确存在较大的压力。进一步进行描述统计分析(表3),约有55%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得分在理论中值之上,约有23%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得分在60分以上,说明大多数大学生面临比较大的就业压力,其中一部分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非常大。(见表3)
如表2所示,大学生在就业压力的各个维度中,社会环境压力的平均水平(M=16.97,SD=5.99)高于理论中值15,进一步进行描述统计分析(表4),约有60%的大学生在就业环境压力得分超过理论中值,说明大学生在职业决策过程中,在社会环境方面的确面临较大的压力。(见表4)
如表2所示,在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各个维度中,大学生个人环境压力得分的平均水平(M=17.98,SD=6.53)高于理论中值17.5,进一步进行描述统计分析(表5),约有55.1%的大学生在个人环境压力得分超过理论中值,说明大学生在职业决策过程中,在个人环境方面的确面临较大压力。
如表2所示,大学生在就业压力的各个维度中,大学生在时间压力平均水平的得分(M=6.43,SD=3.68)低于理论中值7.5,进一步进行描述统计分析(表5),约有63%的大学生在时间压力得分方面低于理论中值,说明大学生在职业决策的过程中,在时间方面面临的压力相对较小。(见表6)
如表2所示,大学生在就业压力的各个维度中,大学生在个人条件压力平均水平的得分(M=7.58,SD=3.36)和理论中值7.5基本持平,进一步进行描述统计分析(表6),约有53%的大学生在个人条件压力得分方面低于理论中值,说明大学生在职业决策的过程中,在个人条件方面面临一定的压力,相对而言,大学生的个人条件压力大于时间压力。(见表7)
四、讨论
在研究中,我们编制了《大学生就业压力量表》,根据因素分析的结果显示,包括社会环境压力、个人环境压力、时间压力和个人压力四个因子,这个研究结果与以往的研究基本一致。我们利用《大学生就业压力量表》测量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水平,被试所报告的就业压力的平均水平高于理论中值,约有55%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得分在理论中值之上,约有23%的大学生就业压力得分在60分以上,说明大多数大学生面临比较大的就业压力,其中一部分大学生面临的就业压力非常大。这与之前的研究(13)和报道(14)基本一致,就业问题决定了大学生未来发展的基础和方向,目前就业市场供大于求的现状以及个人面临的具体问题,会给大学生的就业带来巨大的压力。
大学生在就业压力的各个维度中,社会环境压力的平均水平高于理论中值,个人环境压力平均水平高于理论中值,时间压力的平均水平明显低于理论中值,个人条件压力平均水平和理论中值基本持平。在就业压力的这几个因子比较中,社会环境和个人环境给大学生带来的压力最大,个人条件给个体带来一定程度的压力,个体面临的时间压力不大。
社会环境的压力,成为大学生就业压力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15)。从现实情况的反映也是如此,扩招政策使大学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就业市场供大于求,尤其是一些大城市的热门行业,录用比例非常低,虽然近年来随着就业形势的严峻,人才也出现了分流的趋势,但仍然有一大部分毕业生希望在大城市、热门行业就业,无形中使竞争更加激烈,给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巨大压力。
大学生个人环境的压力内容都是和大学生个人具体情况相关的。大学生的就业,奠定了个体的未来的事业、生活发展的基础,也涉及大学生与自己周围家人、朋友的关系。虽然每个大学生的具体情况有所不同,但大部分大学生个体都会多多少少受到自身周围环境中各种因素的影响(16),在实际就业过程中,一部分个体并未找不到工作,而是因为个人的具体原因在各种工作中摇摆不定,个人环境压力成为他们面临的就业压力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个人条件给个体带来一定程度的压力,但和社会环境压力、个人环境压力相比并不严重,分析原因,“成绩”、“学历”等问题是一部分大学生所面临的问题,而且相对于书面成绩,用人单位更越来越注重大学生本身的实际能力。目前很多大学生已经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在毕业前找机会去一些用人单位进行实习,使自己能够具备一定程度的实践经验,也了解了更多的就业信息和途径。总而言之,个人条件压力给个体的职业决策带来一定程度的压力,但并不严重。
个体的时间压力不大。从现实情况来看,大部分大学生在大四之前已经修完了相应的课程,一些学校方面为了促进大学生的就业工作,也延长了毕业班放假的时间并且制定了一些举措(17),本研究研究三的被试全部为大四学生,面临的论文压力也不像硕士生、博士生那么严重。因此,大学生总体在职业决策过程中面临的时间压力不大。
五、结论
大学生就业压力的主要类型为社会环境压力、个人环境压力、时间压力个人、个人条件压力。
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水平总体偏高,大多数大学生存在比较大的就业压力。在大学生就业压力四个维度的水平中,社会环境带来的压力最大,个人环境的压力较大,个人条件的压力一般,时间压力不大。
注释:
①《中国大学生就业》期刊,2001年1-12期,2002年1-12期,2003年1-12期,2004年1-12期,2005年1-12期,2006年1-12期.
②李源.2006年全国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EB/OL].大学生就业在线,2007-02-18.
③吴新锐.浅析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协论坛,2008,(1):132-133.
④李平,杨琼.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及其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06,(5):87-92.
⑤林梅等.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与社会支持作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4,(12):16-21.
⑥吴新锐.浅析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及解决对策[J].科协论坛,2008,(1):132-133.
⑦黄卫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与对策探讨[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6):90-93.
⑧金在喜,朱志强.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5,(1):17-20.
⑨黄卫华.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与对策探讨[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5,(6):90-93.
⑩Holmes,T.,& Rahe,R..The Social Readjustment Rating Scale[J].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1967,(11):213-218.
(11)张厚粲.大学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38-339.
(12)Lazarus,R.S.,& Folkman,S..Stress,Appraisal,and Coping[M].New York:Springer,1984.
(13)金在喜,朱志强.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经济纵横,2005,(1):17-20.
(14)李源.2006年全国大学生就业情况分析[EB/OL].大学生就业在线,2007-02-18;曾湘泉.变革中的就业环境与中国大学生就业——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4[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8-9.
(15)岳西泉,马宁.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探析[J].地方财政研究,2008,(11):15-18.
(16)王永珍,苏煜.大学毕业生就业意向的调查分析与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6,(3):101-102.
(17)郭文理,李维维.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建议[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4,(2):316-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