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社会”第四卷文本分析_历史与社会论文

新时期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社会”第四卷文本分析_历史与社会论文

新时期教改的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社会》第4册文本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改论文,新时期论文,文本论文,理论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历史与社会》第4册是韩震主编、刘北成副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7-9年级实验教材《历史与社会》之一,适用范围是8年级(下)。经过试用,实验区的老师们对它已经有了大体的认识,也有了自己的解读。这里,我们想就教材编写的一些想法、期望,甚至一些难题和困境做大致的介绍,目的是让老师们在教学活动中有基本的参照。我们诚恳地希望老师们把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反映上来,以便在教与编之间形成互动,更好地促进新时期的教学改革。

《历史与社会》第4册主要讲述中国近现代的历史与社会,大致包括1840年至改革开放以后差不多160年左右的时间。其间,社会政治跌宕起伏,思想文化风云际会,社会生活剧烈变迁,中华民族历尽磨难,经受了无以计数的挫折和屈辱、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探索和抗争,终于使一个苦难的中国发展成为光明的中国。

近现代社会波澜壮阔,几乎每一个故事、每一年、每一个十年都可以用宏篇巨帙展现。但是,作为中学《历史与社会》一学期的教材,可容纳的内容却十分有限,只能“高度”概括,所以,恰当地选取材料相当重要。我们尽可能在照顾近现代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前提下,努力为学生展现社会发展的其他侧面。我们认为,告诉学生近现代中国发展中的曲折和曲折中的发展都是十分必要的,作为实验教材,如此编排只能是一个尝试。我们愿意求教于各位专家、教师,并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奉献绵薄之力。

一、我们的一些想法和原则

《历史与社会》第4册坚持公民教育的理念,充分体现“人文性”、“综合性”、“实践性”三个基本原则,关注学生的需要和体验,注重人文素质的养成,强调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与情感教育,使学生逐步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我们以为,贯彻这三个基本原则,关键在于认识“公民教育”这一理念,它是新时期教改的亮点所在。以往的历史教育特别是近现代历史通常把政治教育放在第一位,提倡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现在转变到造就合格的“公民”,而且特别强调人文精神的养成,这是观念上最大的变化。

做守法公民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目标。因为现存的教育资源,还做不到适龄学生均可接受高中、大学阶段的教育,有一部分青少年经过义务教育之后便直接走向社会,他们尚处在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阶段,如果把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标准定得过高,是不切实际的。在这个意义上,做守法公民就成了最低但也最切合实际的标准。

那么,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守法的公民呢?我们以为具有一定的法制观念、有初步的劳动技能和有一定的人文精神是公民的基本素养。什么是人文精神?概括起来说,人文精神就是对人的价值、人的尊严的肯定、尊重和高扬。

近现代的中国历史恰逢从专制王朝向现代社会过渡、发生剧烈转型的历史时期。在这一历史阶段,不仅救亡图存是中国人民的强烈要求,而且,实现政治民主化、经济现代化、文化平民化等公平社会目标,也成了人们的不懈追求。基于此,近代以来的思想文化充分体现着时代的人文精神,如何把它们反映到我们的教材中,也成为我们这一册需要解决的重要任务,由此,第4册的编写便与新时期的教育宗旨有机地结合起来了。

目标明确了,接下来就是如何落实的问题。

第4册严格依据教育部2001年颁布的《历史与社会课程标准》(一·实验稿)编写,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观察、剪裁、考量历史事件,力图使学生能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加深对这些有价值的方法论的理解并逐渐学会在实践中运用。

这里牵涉到如何选材的问题,也就是在长达160年浩繁的史实中选取材料,然后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解读它。于是,选材问题变得重要起来。它涉及史观问题,也就是说,我们用什么样的主导思想认知这段历史,告诉我们的学生近代历史是怎样的?发生了什么?怎样发生的?为什么这样?应该说,近代历史是极其复杂的,加上近代史本身研究上的局限,认识上的歧义,还有相当多东西存在怎样说明和正确引导的问题。比如,第二次鸦片战争的起因问题,如何看待近代历史上的“反入城”斗争?怎样对待修约问题?都是需要认真研究的。有鉴于此,我们在实际操作中尽量避免争议,用“暂时搁置矛盾”的办法进行处理。对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采取了少概括“性质”,抓主要矛盾的办法,总之是想还原历史。

教材在选材方面努力做到撷取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事例,力图向学生传递一些基本的理念和如何做人的正反面经验。使学生对社会历史的纷繁复杂有客观而清醒的认识。

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我们注意在把握知识整体性的同时,充分注重知识之间的关联与开放,帮助学生获得对社会生活和人类历史的整体一定程度的认识并掌握一定的综合运用能力。这种编写理念既反映在同一单元,也反映在教材的整体结构中。譬如,辛亥革命的发生与20世纪初10年各种社会矛盾的发展有密切的关联,而这些社会矛盾又与清政府的新政和预备立宪活动有直接、间接的联系,所以,要准确认知辛亥革命的意义,就要搞清新政、预备立宪的历史作用。在历史上,清政府的这些改革活动促进了中国现代化的发展,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为什么清政府的改革并没能挽救垮台的命运?是改革的措施不当?是太激进抑或过于保守?辛亥时期的中国历史一定程度上印证了托克维尔关于革命往往不是在形势最糟的时候发生的理论。再如,在照顾历史发展基本线索的同时,以相互关联的三个专题来展示社会变迁。这三个专题依次是工业化的历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社会生活的变迁。我们把工业化的历程置于第一专题,因为它集中反映了中国现代化的颠簸竭蹶。近代经济的变动为思想文化的变动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所以,伴随工业化的艰难起步,思想文化变动的大潮扑面而来,因之,我们把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放在工业化专题之后。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变化又为人们的社会生活变迁做了物质的铺垫,于是我们把社会生活的变迁列为最后一个专题。我们以为这些基本可以涵盖近代中国几大时代课题:工业化、民主化、平民化。在此专题后,我们特别设计有很大开放空间的两个活动课,目的是让学生在活动中把握历史整体,提高综合能力。

教材强调知识与社会生活的广泛联系,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精神,使之能够体验、探究、参与、合作、讨论、调查,在多种社会实践中发展他们的实践能力。

上述原则是基本的,除此还有一些具体的考虑。

1.尽量不给学生固定的成说,目的是让学生知道历史是需要不断探究、反复摸索和不断深入的,有些东西今天看来可能是“真理”,但是,却经不起实践的检验。不断地排除谬误接近真理,乃是人文学科的特点(其实,科学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们希望学生由此而发现问题,并激发他们探求真理的勇气。

2.在教材中尽可能放入与学生生活贴近的东西,让他们觉得历史是生动的,有趣的,是与他们的生活紧密相关的。

3.尝试把一些探索性、属于学术前沿的东西放到教材里。对一些重大历史事件不做“道德”或“价值”的评判。

二、想法和原则的呈现

1.全书各单元之间的逻辑联系

前3个单元重点介绍160年间中国历史发展大势。这样的安排是为了让学生建立起历史的整体轮廓。其中蕴涵着追求政治民主化的重大意义。

其他3个单元是线索的照应和补充。分别撷取工业化、文化的平民化、社会生活变迁三个侧面讲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

2.前3个单元的时段划分

由于第4册涵盖近现代160多年的历史,因而需要相应地解决划分阶段的问题。我们运用了学术界通行的新概念,即,以1949年分界近现代两个历史时期。近代部分的时段划分也是全新的,我们以晚清和民国作为两个相对独立的部分。

3.想法和原则的具体呈现

根据课程标准,近现代历史与社会的编写目标有4个主题,即:了解近代中国面临的危机,关注中国社会转型;理解中国人民救亡图存的探索与奋斗;知道新中国的曲折斗争历程和经验教训;了解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就。第4册全部取材与呈现,都围绕着上述主题。

第4册的“线索”与“专题”分别是上述主题不同的呈现方式。

如,1-3单元属于线索部分,它以历史发展基本脉络为主线,删繁就简,“大踏步”地勾勒从1840年前后世界的变化、中国自身状况以及中华民族危机、中国社会转型的开始、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探索与抗争,一直到新中国建立以后的发展、发展中的曲折以及各种建设成就与失误。线索部分设课23节(框),其中晚清时期8节,重点完成课标3·1-3·5的内容,讲述鸦片战争、太平天国、洋务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试图让学生了解世界格局的变化;知道列强侵略给中国社会带来的苦难及其多种不同后果;理解人民群众的斗争意义和历史的局限性;同时理解社会转型的种种变化及其意义;知道近代以来志士仁人追求良好政治的种种努力和斗争精神以及推翻帝制的重大意义。民国时期9节,重点完成课标3·6-3·9规定的基本内容,重点讲述五四新文化运动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中的地位;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的伟大意义;知道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国人民造成的巨大灾难以及中国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新中国建立以来的历史与社会用6节呈现,完成课标4·1-4·5规定的内容。其中主要介绍建国初期的成就;中国的民族政策和自治区建设成就;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发展、发展中的曲折;让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重大变化。在线索部分,我们的主要原则是以一条简洁鲜明的主线凸现主题,让学生对近现代历史有一个全面而概括的了解,将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渗透其间。

专题部分设课15节(框),其中包括2节专题活动课。我们在这一部分里将课标3·10-3·12、4·6规定的内容有机整合在一起,以工业化的历程、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社会生活的变迁为主题讲述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生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的建立和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经济发生的重大结构性变化;让学生了解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发展情况;理解以“两弹一星”为标志的科学技术成就;同时知道我们身边衣食住行等风土变迁。我们的初衷是想让学生在了解近现代重大历史发展线索的同时,知道社会发展的多样性,尽量避免用政治史代替思想文化的变化、社会生活的变迁,让知识更贴近学生生活。为了让学生对这些专题有切身的感受,我们在此分别设计了两个专题活动课,其一是让学生了解了中国近现代工业化历程之后,发现自己的生活与工业化本身息息相关。我们从每个人都离不开的工业产品入手,让学生在学会进行社会调查方法的同时,体会工业化与个人生活之间的紧密联系,并从中体味工业化带来的生活进步。另一个活动课是让学生了解长时段风土变迁给自己、自己的家庭和自己家乡带来的深远影响,体味在习见的生活中蕴涵着社会变迁的巨大力量,从中理解生活细节变化也包含重大意义。活动课除了让学生得到具体的体验、探究、参与、合作、调查、社会实践等锻炼,而且让他们在完成调查之后进行全班讨论(发表陈述报告),并从中获得一定的成就感,从中得到集体主义精神的陶冶。

鉴于近现代历史的纷繁复杂,我们在正式的36节课程、2个活动课之外又添设了4个自成独立系统的“阅读课”。它们的主要功能是拾遗补阙。因为正课中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历史、近代外交的发展变化、近现代军事的衍变、社会弱势群体虽有涉及、有关照,但所占比重却很小,我们以阅读课的形式将这部分内容加以充实,既可以为教师提供更开阔的历史视野,也为学生提供了具有一定可读性的专题历史读物。对于这部分内容,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进行处理(可以正式讲授,也可以当学生的课外阅读材料)。

教材的呈现方式与《历史与社会》全书保持一致,由单元、课、框(一节课)组成。单元一般围绕着一个主题(一个相对完整的时间段或者一个专题)展开,课是该主题的具体说明,一般由按时序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或相关子专题组成。譬如,第4单元“工业化的历程”下设3课,前两课以时序为逻辑关系,讲述近代工业的起步、推进以及一个半世纪以来主要的工业成就。后一课以活动课的形式出现,目的是让概念中的“工业化”化为生活细节,尽可能贴近学生生活,让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发现“工业”和每一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再如第6单元“社会生活的变迁”下设3课,前两课以子专题的形式,讲述社会生活变迁的不同侧面,大体也是以时间为序的,两课之间虽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然而“合”在一起却反映了生活的大体面貌。后一课同样以活动课的形式出现,目的也是让学生发现历史变迁就在每一个人身边。

教材由课文、插图和附录等多种形式组成。

课文分成正文和辅栏两个部分,正文是教学的基本内容。它紧扣《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要求,是课堂教学应完成的基本任务,也是教师的命题依据。

正文分大字和小字两个部分。大字是本课(框)的核心知识,需要学生掌握。小字是大字的补充和扩展,或者与大字有并列关系,这部分内容不一定要求学生掌握。

本册教材辅栏分为“知识窗”“读与思”“大家谈”“活动区”和“文件夹”5个栏目。这些栏目的设计目的,既是对《课程标准》综合性的体现,又是为了有助于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参与性和探究性。“知识窗”栏目的内容是介绍与正文相关的重要史学概念和史学知识。“读与思”是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并与正文密切相关的栏目。本栏目通常是给出一段文字资料或直接联系正文、而后提出思考的问题。问题的答案往往是重要的结论和观点。“大家谈”提出的通常是开放性问题,它与“读与思”既有相似之处,又有不同的功能。两个栏目都是围绕教材正文中的核心知识展开的,都以鼓励学生参与教学活动和进行探究为目的。不同之处是“读与思”强调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独立思考,“大家谈”则要求学生能对历史问题展开议论和评价,使大家畅所欲言,各种不同意见都有表达的机会。“活动区”是鼓励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对历史问题展开研究,由此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并进而转化为一种能力。本册教材设计的活动,形式多种多样,目的是为了实现不同能力培养目标。“文件夹”的目的是拓展学生视野,鼓励学生课外自学。“文件夹”的包容性很强,既有论点摘编、史料摘录,也有一些有价值的相关信息。

插图是文字之外的重要教学内容,具有感知更为直观、生动和信息量更为密集的特点。本册教材的插图由照片、地图、传世漫画作品、图表及文字图框等多种形式组成。

本册教材在书后有三种附录:

(1)中国近现代史大事年表,从纵的方面对近现代史大事进行概括。

(2)推荐书目,功能是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

(3)自学历史网站,功能是对学生自学活动进行提示。

它们的作用是帮助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忆和拓展知识空间。

综上,是我们对新时期教改的基本认识,对《历史与社会》新课程标准的解读以及由此基础上编写的新教材。我们深深知道,教改之路荆棘丛生,还有许多未知的世界,需要我们为此付出不懈的努力。我们恳切希望广大基础战线上的教师和学生给我们提出宝贵意见,我们愿意为教改贡献力量。

标签:;  ;  ;  ;  ;  

新时期教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社会”第四卷文本分析_历史与社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