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重忧郁的眼睛--2002年金鸡奖获奖影片一瞥_电影论文

沉重忧郁的眼睛--2002年金鸡奖获奖影片一瞥_电影论文

沉重的心情 忧郁的目光——2002年电影“金鸡奖”获奖片一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鸡奖论文,目光论文,沉重论文,忧郁论文,心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于2002年电影“金鸡奖”我们的“自我感觉”依然良好得可以。“这一年,国产电 影不仅数量多,总体质量也有很大提高。一批青年导演携处女作的出现,为中国电影注 入了新鲜血液。由于好作品的出现,越来越多的观众开始关注国产电影,人们对国产电 影的因有成见在悄然变化着”(见《文艺报》11.30文章《2002年国产影片走热》)。

“金鸡奖”的获奖影片是:

《冲出亚马逊》(最佳故事片奖、最佳摄影奖)

《美丽的大脚》(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最佳女主角奖)

《生活秀》(最佳编剧奖、最佳女主角奖;第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最佳故事片奖、最佳 女主角奖)

《25个孩子一个爹》(最佳导演奖)

《和你在一起》(最佳导演奖、最佳男配角奖·最佳剪辑奖)

《大腕》

《天上草原》(最佳男主角奖、最佳音乐奖)

上述这些影片除冯小刚的《大腕》外,都获得了一个或数个“最佳”,应该说可以体 现2002年国产片的艺术水准了。毕竟,它们都经过观众检验、影坛选送、专家评审、并 已经角逐到了不同类别的最高奖项。然而不看不知道,看后却令人十分失望:2002年获 奖国产影片质量怎么如此低劣!

还是让我们来看看这些“获奖片”吧!

“气虚体弱欠自信,洋枪洋炮作后盾”

《冲出亚马逊》是本届得奖呼声最高的影片之一,被认为是弘扬主旋律、表现了爱国 主义精神和当代军人风采的影片,其情节的紧张曲折、画面的观赏性均属上乘。生产厂 家(八一电影制片厂)的推介广告更煽情,——“想做真男儿的男性公民不可不看,欲寻 男子汉的女性公民不可不看”。

对于上述观点,笔者着实不敢苟同。诚然,画面的观赏性尚可圈可点,那以假乱真的 南美风光、明亮艳丽的色调不同肤色荷枪实弹的“多国部队”士兵以及丛林、河道、头 盔、边彩服、军用吉普、直升飞机、打斗、枪战、爆炸等等,对观众的视觉神经确实还 能形成某种程度的冲击(虽然这些东西我们早已在好莱坞“丛林战争片”中多次领略)。 由此看来,“金鸡奖”的最佳摄影奖、美术奖授予《冲出亚马逊》,还是名副其实的。

但也仅仅如此,不过如此。

在笔者看来,这只是一部好莱坞“丛林战争影片”的“克隆”翻版,演绎的是“丛林 + 动作 + 爱情”的老套故事。不过为了应付电影审查,再添加了“主旋律——爱国主 义、民族精神”等内容。因此,这部影片便成了什么都有(丛林背景、异国风光、打斗 动作、英雄美女、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民族精神等等),但仔细看去,却又什么都没 有表现到位的“四不像”影片。

或许是早已意识到影片内容陈旧、思想贫乏,亦或是本来就肾虚体弱底气不足,编导 先给影片取个“洋名”《冲出亚马逊》——一个十足的“南美丛林打斗枪战片”的名字 来造成观众错觉。千万别小看这种伎俩,误入影院的不少观众,正是冲这个名字和海报 宣传画上的黑人白人面孔而从口袋里往外掏钱的。

除了背景、故事、片名的西洋化,制作者更是不惜工本(据说本片成本高达1800万元) ,聘用了一大批洋演员,用这些黑皮肤、白皮肤、高鼻子、蓝眼睛来进一步搅乱观众视 线。当然其中少不了一个漂亮洋妞,以便为后面的“英雄救美”的俗套高潮留下伏笔。 而我们的两位主角——中国军人王辉、胡小龙夹杂在清一色的洋人中,倒成了一种黄色 的陪衬和点缀。虽然这也勉强可能用“剧情需要”来解释,但观众仍不禁会发问:这是 为13亿中国人拍片呢还是为美国3亿观众拍片呢?有观众戏谑说,此片应该用英语对白, 然后去好莱坞疏通一下关系,或者能荣获那里一年一度的“最差故事片奖”——好歹也 是一个“奖”嘛。当然这种影片的得奖的可能性不大,因为毕竟是“克隆产品”。如若 不相信,看看数年前好莱坞的正宗产品《全金属外壳》或《伴我雄心》(又译为《魔鬼 女大兵》),稍加比较,你就会明白一二。

在观众的心里,“中国军人形象”王辉、胡小龙始终没有真正站起来。拳脚功夫、硬 汉精神倒是不缺,但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等,始终是飘浮在空中而无法依附在肌体上 的毛发。在影片中,导演不时让人物冒出“你我俩人就是“中国”,“一切为了国旗” 之类的“闪光”语言,仿佛不如此就不能弘扬主旋律,不能弘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 对影片主题,编导们只能作这样肤浅的理解和解释,将“陈真式”、“霍元甲式”的打 擂比武斗洋人的胜利翻拍成王辉、胡小龙一次次与洋人打斗的胜利,再勉强将其提升到 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高度。在科教兴国、科技强军的21世纪,对“主旋律”的理解与 表现却还停留在19世纪末叶,企望经此来对观众进行思想教育、启迪,无异于痴人说梦 。由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八一制片厂要用什么“男性公民”“女性公民”“男 子汉”“寻找男子汉”之类的“擦边”语言来进行煽情了。

如果说题材、主题上的“内伤”短期内难以去除,那情节构思上的“外伤”还是可以 想法避免的。即使“猎人训练学校”是根据真事改编,但军事力量上形同乌合之众的毒 品集团竟敢主动找清一色由特种兵组成的“猎人训练学校”决战,要让观众相信这种“ 真实”,倒不如让人相信世上有“老鼠找猫决斗”式的稀罕事。此外,经军队反复考察 、淘汰筛选后送去的中国特种兵竟患有“恐高症”,毒品集团绑架校长偏偏选择可能造 成全船爆炸的处死方法,各国军人同庆中国的国庆节,训练中被俘严刑逼供竟听不出是 相处了二个月的教官的声音,与匪首拼死搏斗争夺引爆遥控器而旁边荷枪匪徒竟无动于 衷,诸如此类的情节不少,它们大多都经不起推敲。此外影片中“穿帮”的“硬伤”也 不少:在南美上空飞行的直升机,竟然是中国海军航空兵现役使用的“直升机——8型 ”,军用吉普是中国北方工业集团生产的“铁马122型”,连中国的军用车牌字号印迹 都隐约可见。毒品集团使用的,也是中国军警使用的“79式微型冲锋枪”和“56式自动 步枪”。此外,不同国籍、民族、肤色的军人同操北京话,而且还是十分呆板的汉语口 吻、语气、语调(当然,汉语本不呆板,是被编导们运用得呆板了),缺少了各类语言的 活泼与语言间的交融、碰撞。特技镜头假象环生,直升机在地面大爆炸后的大角度爬升 ,竟如同剪贴上去的一样。短兵相接,爆炸频频,烟雾腾腾,却没见人员投弹或开炮… …。如此等等,不可尽数,难怪观众大跌眼镜,大呼又上了一当。

“大脚何处来美丽,名人名星来凑戏”

凭心而论,《美丽的大脚》还不失为一部较优秀的作品。特别是倪萍与孙海英本色、 不事夸张的表演,以及王树用弹弦说唱为《列宁在十月》那妙趣横生的配音和王张二人 为《南征北战》的配音,堪称神来之笔,为一部原本平常的影片增添了不少亮点,影片 的艺术品位因此得到提升。

然而这些许亮点,却难以掩盖影片思想内容的苍白和表现手法的陈旧。

从看到张美丽老师站上讲台,观众心中就暗暗叫苦:一个陈旧而老套的故事就要开始 了。果然,随着剧情的展开,一部“中国西部电影”的“大拼盘”就被端上了桌面。就 像这二十年来某些表现中国西北部农村生活影片肢解后的重新组合:西部的贫瘠——来 自《黄土地》;农民的落后——来自《人生》;山区缺水苦旱——来自《老井》;教育 事业落后——来自《凤凰琴》;农村与城市生活对比形成的反差——来自《一个都不能 少》;苦涩的爱情——来自《我的父亲母亲》;为教育事业奉献青春——来自半个世纪 前的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的主题——来自多年 来的宣传口号……一部获中国电影最高奖的国产影片,从思想内容表现形式到语言习惯 都在重复、重复、再重复,名曰新片,实则旧片重新组装(时髦的叫法是“资产重组”) 。说这样的影片艺术水准上有了很大的提高,实在难以令人信服。

陈旧,是一切艺术的大敌,对于视“新”为生命的电影艺术,更是如此。

张美丽老师的心灵无疑是美丽的,这一观念在导演的心中早已形成,那么,找一个惯 “煽”悲情的名人来扮演,让她美上加美,于是,著名央视主持人,连读散文都可以热 泪泉涌的倪萍便“友情出演”了。

可是美丽终究要使人信服——既然张美丽还有一点文化,怎么就不能先教育丈夫别偷 铁轨上的道钉呢?一个那么封闭的农妇,又怎么可能如此大胆地“红杏出墙”、勇敢地 充当“第三者”的角色呢!还有,因为孩子学了几声驴叫便觉尊严受损,义正辞严、涕 泪交加的女教师,怎么又会为了凑足买电脑的千把元钱,在赵面粉(村中大户)做寿时丢 尽尊严、出丑卖乖、百般乞讨呢。还有,一个连电视都看不上的村子,电脑又如何能上 网?当然为了堵“漏洞”,影片中不忘加了“乡里为你们牵了一条专用电话线”,然而 乡里连买电脑都凑不足钱,又怎么可能“特牵”一条电线进来?还有,连电视、电话都 没有用过的汉语拼音都不会的张美丽和她的学生,又如何能学会使用高科技的电脑?也 许编导想通过“电脑”增加影片的时代感,但这弄巧的“蛇足”却极大地损害了影片的 真实性。

来看看张美丽、夏雨灵魂的“升华”吧!张美丽是因临终前的那一段独白而升华(或深 化)的:“人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的,应该笑着离开这个世界。”平静,坦然,哲理深 邃,回味悠长。且不说突兀地安排张美丽之死是否残忍俗套,那段独白怎么看都只是编 剧、导演自己的感悟。这种话让苏格拉底、鲁迅、瞿秋白们临终时说还可以,让张美丽 作临终遗言,却是怎么听怎么滑稽。夏雨由“再也不来这个鬼地方”,突变为留在“这 个鬼地方”,强化了主题,但却“强扭”了生活,一个“新新人类”般的现代都市知识 女性,风风火火甚至疯疯颠颠,即使肯放弃北京的空虚与悠闲,也不可能放弃北京的热 闹,何况这地方连口清水都喝不上,用一盆水洗把脸都算奢侈,她竟然肯留下继承张美 丽的事业,谁能相信?除了编导自己一厢情愿地相信外,没有几个观众愿意相信这21世 纪的董加耕、邢燕子的。

“作秀本是虚假情 纵有风情也腻人”

《生活秀》根据武汉女作家池莉的同名小说改编,在摘取二项《金鸡奖》桂冠的同时 ,又获第六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大奖。

池莉的小说我几乎全部读过,其中不少作品还给学生讲析过。近几年池莉的名声正蒸 蒸日上,而其小说艺术的水准却慢慢滑坡。重复自己、稀释生活成了她近年来的小说特 色,其新作《生活秀》对生活的理解,对人物的把握都有失准确。女主人公来双扬及其 生活的环境、生活状况,更多像是来自作家的理念与臆想。以笔者的浅陋之见,这篇小 说的艺术水准与此前的中篇《来来往往》相近,若与她早年的《烦恼人生》《不谈爱情 》《太阳出世》《你是一条河》等相比,最多也只能算“中乘之作”,艺术的“含金量 ”本来就不高。编导原封不动地将其改编成电影电视,若不在其中注入更多的创造性劳 动和更为理性的开掘,艺术的品位也不会提升到哪里去。

遗憾的是编导们恰恰就选择了“原封不动”这条捷径。

纵观全片,我们只看到:在长时间的固定镜头前,一个卖鸭脖子的个体女老板搔首弄 姿、装模作样地“作秀”。收银台前,来双扬托腮凝神作“惘然秀”;小吃店里,与嫂 子小金大打出手,作“泼妇秀”;深夜小巷,冷月残灯,作“孤独秀”;度假村里,别 墅阳台,烟雨迷朦之中,作“时装秀”;与房地产大款卓雄洲眉目传情,心心相印,作 “爱情秀”;在前不巴村后不着店的倾盆大雨中愤然离去,作“尊严秀”;在熙熙攘攘 的吉庆街上、大学生的画板前一坐二三小时,作“模特秀”……纷繁忙碌、千头万绪的 平民生活故事,本该丰富多彩,兴味盎然,却终被编导演绎成了一节节不温不火的“造 型”活动,一个个“作秀”场面。

作秀,把握得好,可以造就偶像。像电影《人到中年》里,当疲惫万分的陆文婷(潘虹 饰)从梦中醒来,看到7岁的儿子给她留下一块烧饼和半杯开水,百感交集,悲从中来, 泪水滑面过颊,滴入杯中……。那也是“作秀”,但只用一次就震撼心,那一滴眼泪就 成为经典,永远留在了观众心头。“作秀”太过,偶像不成,反成“呕像”,纵有千般 风情、万种娇姿,观众也会感到腻味。

丰富的生活被演成了杂乱的生活,电影开头,放映了近一刻钟竟然还没有“入戏”。 以人物为线索的小说脉络被切割得支离破碎,变成了房子、久久、多尔、卓雄洲、阿妹 等多条线索齐头并进且纠缠不清,但一条也没能进行到底。编导的心思全用在了“作秀 ”造型上,对事件的合理处理考虑欠周严,像姑嫂打架、度假上床、久久出狱、阿妹婚 嫁、房产纠纷等等,都仿佛突兀而至却又草草收场。就说“姑嫂打架”那场戏吧,20年 前的“金鸡奖”获奖片《邻居》中也有一组为争厨房打架的镜头,但那场“打架”从缘 起、蕴育、积累、转化直到爆发、余波展示得何等的清晰明快、波澜起伏!同是“打架 ”,《邻居》打出了意义、情感、层次、身份、气质、性格,而《生活秀》却打成了一 锅粥,打成了一场可有可无的闹剧。

青年演员陶虹的出色导演,是这部电影惟一能给予高度评价的地方。正是她十分到位 的表演和对人物、环境关系的准确理解(不是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塑造出一个自尊自立 自强、精明强干而不乏良善之心,憧憬爱情敏感忧郁略带风尘味但又不甘堕落沉沦的独 身女人形象。她那细微的眼神、动作、情态,较为准确地传递出内心起伏的波澜。但仅 靠一个演员的表演却难以填补影片本身的缺失。虽然此前《生活秀》已获第六届上海国 际电影节奖和第八届中国电影华表奖,但本届“金鸡奖”却没有将最佳故事片奖授予它 ,的确也算十分明智的了。

通过3部影片评价2002年的上百部国产影片,可能只是管中窥豹。但由于这3部影片都 是获得“金鸡奖”一项或多项奖励的“佳作”,具有很强的代表性,那可窥见的“一斑 ”也就具有了“全豹”意义。依笔者之见,既然上乘上作尚且如此,那大量的中、下乘 之作又何以堪?这不能不令人为新世纪国产影片的现状与前景感到沉重和忧虑。在加入

WTO的今天,中国电影业外有强敌压境,内无政策性保护,“马其诺防线”早已溃决。 如果我们还下味沾沾自喜,欣赏平庸,保护落后,那中国电影市场完全被好莱坞、港台 、韩国、欧洲、日本电影占领的时候也就不远了。

通讯地址:湖南常德师院中文系

标签:;  ;  ;  ;  ;  ;  ;  ;  ;  ;  ;  ;  

沉重忧郁的眼睛--2002年金鸡奖获奖影片一瞥_电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