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阶段,工程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挖方边坡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挖方边坡的稳定程度是决定周围建筑物安全和边坡灾害的主要因素,只有对边坡进行合理的治理,才能减少边坡因滑动、蠕变、甚至是垮塌等而对公路、铁路、桥梁等产生严重的破坏。基于此,本文以某地的建设场地产生的挖方边坡为例,计算了边坡的稳定性,并根据计算结果,参照其他工程的建设防治实例,提出了该建设场地的治理措施。
关键词:挖方边坡;稳定性;治理措施
引言
边坡稳定问题始终是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中关注的重点问题,对施工质量与安全存在重要的影响。在当今高度重视工程施工安全,提倡工程施工质量、安全与经济协调发展的背景下,掌握影响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边坡稳定问题的因素,并采取行之有效策略进行处理,提升滑坡治理能力与水平,势在必行,对保证边坡稳定,减少滑坡事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1边坡滑塌特征
(1)滑体组成:主要由岩土及破碎的岩泥组成,土质松软,含水率较高。(2)滑动面:经现场勘查可知,滑动面近似圆弧状,滑带处土质可塑性强,含水量较高。(3)滑床:为顺层滑坡,与滑移的方向基本相同。
2边坡稳定性影响因素
2.1地理因素
边坡是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在于保证路基的稳定,提升地质灾害治理工程对山体滑坡事故的防治力度。在关于边坡稳定性的研究中发现,地层、地质构造、岩层、岩体结构等工程地质特征对边坡稳定性具有直接的影响。通常情况下,不同地层与不同岩性皆存在一定的变形破坏形式,当地层或岩性某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力学性质等等发生改变时,势必将影响边坡的稳定性,从而出现滑坡问题。此外,在实际工程建设中,开挖作业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坑壁出现临空,从而改变地应力引起坑边坡岩体结构发生改变,出现岩体结构错位、变形等问题的产生,而一般情况下变形期躲在三个月左右,且变形程度大约在2cm/每月左右,当在施工中没有对地应力进行综合分析与准确判断时,很容易出现边坡稳定性问题。
2.2降雨因素
边坡上部岩石节理裂隙发育,大气降水沿裂隙进入岩石内部,一方面增大了上部岩体自重,降低了岩土体的抗剪强度。同时降雨过程中静水压力或动水压力的存在,削弱或破坏了岩石矿物之间的联结,软弱层在水的作用下降低甚至失去了抗滑能力,导致裂隙不断发展,孔隙水压力变大,增大了边坡体岩石的不稳定性。在降雨的作用下,边坡物质不断被冲刷和掏空,岩石下部逐渐悬空,形成崩塌地质灾害。
2.3人为因素
其一,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当地质勘察工作人员没有对边坡地质情况进行全面、综合、细致的研究与分析时,其所提供的勘察资料将与实际情况存在误差,不利于施工设计人员进行准确设计,从而导致施工设计方案不科学,易出现滑坡问题;其二,由于滑坡治理意识不高,在施工过程中对于稳定性较差的岩体,为采取科学的施工方法进行基坑支护与开挖,从而使岩体结构发生大幅度改变,形成边坡稳定性问题;其三,在进行岩体爆破或工程排水施工中,缺乏边坡稳定性维护,将对边坡稳定性带来严重影响,加大工程施工滑坡风险。
3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中滑坡治理的基本对策
3.1抗滑桩施工
在挖孔时,在每个孔口上都要搭建防雨棚,用来防止突然的降雨妨碍施工进度,影响施工质量。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挖孔桩孔口设置厚度为406cm的钢筋混凝土护圈,为防止地表的滚落物如滚石、碎土落入孔中,钢筋混凝土护圈应比周围土层高大约306cm即可,此外,挡土板也是必不可少的,防止地表土落入孔中。桩基开挖可以采用人工、机械两种形式,结以人工开挖为主,并结合风镐开挖,提高工作效率,在开挖的过程中严禁采用爆破的方式,以免发生意外。具体的施工方法为:工人首先清除土层和碎石土,接下来使用风镐开挖基岩,在经过剥削、振捣之后,再人工进行碎石土地清除,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采用跳桩开挖的方式,即每间隔至少一个桩进行开挖,施工方式采用二序施工。在孔内安装已经加工好的钢筋,桩芯内的混凝土要在搅拌站内振捣密实后方可灌入到桩芯中,以保证防滑桩的质量。在护圈上搭设306cm×406cm的平台,并铺设一定厚度的木板,以在平台上操作,为防止雨水影响施工进度,在平台上应铺设防雨布。搭设平台的主要目的是架设运送土石方的井架及脚手架,方便施工,井架的荷载能力要超过2000kg。在施工时,支护应和开挖是同步的,必须在开挖后及时进行支护,这两道工序必须连续完成,中间最好不要停顿,以防止桩孔坍塌。
3.2挡土墙加固法
挡土墙应用中的基本原理是依靠本身的重量及其结构的强度来抵抗坡体的下滑力和倾倒,能够为边坡地质灾害工程实践中的加固效果增强提供保障。实践中为了确保挡土墙加固法在边坡地质灾害工程应用中的抗滑效果良好性,则应注意挡土墙的位置:一般情况下,挡土墙多设在不稳定边坡的前缘或坡脚部位。在设计与施工中,必须将墙的基础深入到稳固的基岩内,使其深度保持有足够的抗滑力,确保滑体移动时,挡土墙不致产生侧向移动和倾斜。同时,基于挡土墙加固法的边坡地质灾害工程建设,为了满足这类工程作用下治理作业高效开展要求,并提升该加固法的潜在应用价值,则需要注重桩锚式、悬臂式等不同类型挡土墙结构形式的合理选用,促使这类工程治理技术方法使用更具科学性。
3.3框架锚索施工
首先进行施工前的准备,即施工人员及设计人员了解设计图纸情况,完成操作平台的搭建,准备好施工所用的器材、设备及材料等。所有准备工作在进行完经审批合格后方可进行锚索的基本实验。在进行锚索钻孔时,钻头应严格根据设计位置、角度进行钻压,并保证进行匀速钻压,钻孔的深度应在500~1000mm,并在钻孔后使用高压风进行钻孔清洁。在钻孔中如发生意外情况,应及时处理再继续施工。锚索的制作材料应为强度较高、在低压下略有松弛的预应力钢绞线,在施工前应先将锚索组装好,经检查合格后,方可安装,严格按照设计的角度和方位安装,安装后禁止敲打或悬重,防止出现意外。接下来进行混凝土结构钢筋制作和安装,首先将框架梁钢筋绑扎好,再使用设备将其吊入事先准备好的竖肋基槽和横梁基槽当中,使用混凝土进行灌注。灌注结束后7d才能继续施工,在施工时,为了保护锚索需架设套管措施。尽量在锚筋体安装后的24h内进行锚孔注浆,所注浆液应为纯水泥浆,强度较大,大于40MPa,主要使用孔底返浆的方式进行注浆,注意在注浆过程中,如出现孔口溢出浆液或排气管停止排气的情况,则不代表注浆结束,若出现回浆的情况,则在半个小时以内对其补浆二至三次。最后进行锚索的张拉及验收工作,锚索的张拉需使用千斤顶、油泵等器具,本工程采用双控法进行张拉,以油表控制为主,兼有伸长量校核。张拉施工应在混凝土墙强度结到设计强度的80%以上方可进行。最后的封锚验收即切断钢绞线,预留防滑端,采用混凝土封锚。
结语
不稳定边坡容易发生地质灾害隐患,威胁着周边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不稳定边坡的地质灾害治理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详细勘察边坡的地层构造、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和周边情况等,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多种治理措施并举才能达到消除安全隐患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徐炳华.地质灾害治理工程施工中边坡稳固及滑坡治理方法[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12):113.
[2]杨再均.高速公路滑坡与高边坡病害的治理措施[J].黑龙江交通科技,2016,39(8):34-35.
[3]李晓敏,牛犇,宋静.边坡工程常用稳定分析方法综述[J].四川建筑,2011(3):88-89.
论文作者:黄培益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4
标签:挡土墙论文; 滑坡论文; 工程论文; 挖方论文; 稳定性论文; 地质灾害论文; 定边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3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