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振增
(黑龙江省龙江县第一人民医院 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100)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的临床治疗方法效果。方法:对我院2012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患者30例临床治疗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30例患者经治疗均获得满意的疗效,7~10天皮损消退,体温恢复正常。住院时间10~25天,平均12天,随访1~3年复发3例。结论:治疗中去除各种诱因,查明可能引起的原发性疾病并加以治疗。
【关键词】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药物治疗
【中图分类号】R7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16-0030-02
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本病是一种自愈性疾病,特征为面、颈或四肢出现肿胀性,疼痛性红色斑块,伴发热,末梢血中性粒细胞增多,组织学上真皮水肿,有弥散的多数中性粒细胞浸润。应设法去除各种诱因,如预防上呼吸道感染;查明可能引起的原发性疾病并加以治疗;避免日晒,防止受寒等[1]。选取2012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患者30例临床治疗方法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的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患者30例,其中男10例,女20例,年龄4~62岁,平均年龄42岁。发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体温最高达41℃。均出现皮损并伴疼痛。发热与皮损同时出现12例,发热后1~7日后出现18例。皮损为单发18例,多发者12例。发于面部14例,颈部9例,四肢12例,躯干11例,臀部5例。
1.2 方法
碘化钾、皮质激素有较好疗效,后者一般采用中小剂量。氨苯砜可抑制白细胞破碎后所释放的溶酶体,对早期损害较好[2]。氯喹及吲哚美辛口服也可收效。抗生素与皮质激素合用可加强疗效。碘化钾口服每次0.5~1g,3次/天。泼尼松口服每次5mg,3~4/天。氨苯砜口服每次50mg,2~3次/天。四环素口服每次0.5g,4次/天。国内多采用中草药制剂治疗。雷公藤合剂口服每次10~15ml或雷公藤片3~4片/次,3次/天。复方丹参片口服。
2.结果
30例患者经治疗均获得满意的疗效,7~10天皮损消退,体温恢复正常。住院时间10~25天,平均12天,随访1~3年3例复发1~3次。
3.讨论
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本综合征又名Sweet's综合征是一组发热伴面、颈、四肢突然出现隆起性痛性红色斑块的综合征,患者皮肤及末梢血中中性粒细胞增多,组织学出现真皮上部血管周围中性粒细胞明显浸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尚不明确,多数作者认为本病是对细菌感染发生的一种过敏反应。发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和类似流行性感冒的表现,患者可有抗“O”增高。有的出现在种痘后,曾多次观察到本病伴发急性髓细胞性粒血病和内脏恶性肿瘤。有些病例并发溃疡性结肠炎和干燥综合征。
本病最常发生于中年妇女。发病前2周左右可有上呼吸道感染、蜂窝织炎等诱因。典型皮肤表现是在四肢、面部和颈部突然出现隆起的疼痛性红色浸润性斑块或结节,斑块表面可出现水疱和无菌性脓疱。皮疹直径0.5~4cm,不对称。有自发痛和触痛。皮疹为不规则类圆形、环状、地图状,常多发,粘膜不受累[3]。皮损分批出现,不治可在2~3个月内逐渐消退。愈后无瘢痕,但常复发。患者多伴有持续性高热及不同程度的乏力、关节痛、头痛、呕吐、腹痛、巩膜外层炎、结膜炎,甚至出现肾脏损害。患者在发病期间,针刺反应多为阳性。
患者周围血中白细胞增多,嗜中性白细胞增多、血沉增快。皮肤组织学活检可见真皮水肿、毛细血管扩张,在真皮上部和中部出现致密的嗜中性白细胞浸润,毛细血管周围也有嗜中性白细胞浸润,并有核尘,但不是真正的血管炎。晚期皮损可伴有单核细胞、少数嗜酸性白细胞、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等为主的浸润。
皮疹主要分布在面、颈、四肢,躯干部较少且仅限于上半身,呈双侧分布但不对称。表现为暗红或棕红色隆起性扁平斑块,直径0.5~12cm,境界清楚。周边由小丘疹聚集而成,呈乳头状突起,有白色光泽给人以多腔水疱的感觉。触之坚硬,即所谓“假水疱”形成,具有一定特征性。斑块有触痛,中央渐消退周围扩大而成环状损害,部分在其表面可有针尖大小水疱、脓疱或形成大疱,一般不发生糜烂或溃疡。经1~2个月皮疹可自行消退,留有暂时色素沉着。皮肤损害易反复发生。除皮肤症状外患者还可有关节痛或肾损害。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有发热者占48%,结膜炎等眼部损害占38%,62%的患者有关节痛或关节炎。另据报告肾脏受累的发生频率在11%~72%不等。
根据本病的临床症状,结合组织病理检查,不难诊断。但应注意是否伴有白血病。部分患者如无发热,其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不增高,可造成诊断困难。本病应与持久性隆起红斑、变应性皮肤血管炎、多形红斑相鉴别[4]。持久性隆起红斑无发热,皮损常不伴疼痛,好发于四肢伸侧,对称分布,周围血中性粒细胞不增高,组织病理有白细胞破碎性血管炎,与Sweet病比较容易区别。结合典型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与变应性皮肤血管炎和多形性红斑也不难区别。
皮质类固醇激素是首选药物,抗生素治疗通常无效。一般用泼尼松每天30mg,连服1~6周后大多有效,但部分病例容易复发。停药前应先逐渐减量。复发者可试用氨苯砜口服,其他常用制剂还有碘化钾、氯苯芬嗪、吲哚美辛、秋水仙碱、雷公藤等。应用多西环素200mg/d治疗本病取得了良好效果,其疗效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中性粒细胞移行而发挥作用。以环孢素A治疗2例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取得满意效果,认为它不仅影响T淋巴细胞的免疫作用,还可能阻断多形核白细胞的趋化过程,并抑制依赖IgE的肥大细胞释放组胺。本病应设法去除各种诱因,避免外界的不良刺激。对有关的原发疾患应积极予以治疗。
【参考文献】
[1] 张学军.皮肤性病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3
[2]牛慧卿,杨洪涛,朱金鸽,王国学.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26例临床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1.27(5):366-367
[3]程鹦茹,徐怀生.急性发热性嗜中性皮病30例临床病理分析[J].临床皮肤科杂志. 2008.37(12):777-777
[4]刘雯,马慧军,朱桢等.具有Sweet综合征样表现的结节病[J].临床皮肤科杂志.2008.37(6):374-375.
论文作者:罗振增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5年16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5/10
标签:白细胞论文; 粒细胞论文; 患者论文; 本病论文; 水疱论文; 综合征论文; 皮疹论文; 《心理医生》2015年16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