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共词分析的创新生态系统协同研究主题
魏芬芬,冯南平
(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09)
摘 要: 本文基于Web of Science中的相关数据,运用共词分析得出当前有关创新生态系统协同研究的核心主题,并进行内容分析,揭示各主题研究侧重点和主题之间的联系。结果显示:商业生态系统、产业生态系统以及创新生态系统是当前协同研究的主体对象。其中,商业生态系统以价值捕捉为核心,强调数字化与平台化;产业生态系统以实现企业价值创造为主旨,侧重系统成员作用及成员协同探究;创新生态系统以用户价值创造为导向,强调服务协同。最后,提出未来值得探讨的研究领域。
关键词: 创新生态系统;协同;共词分析;CONCOR聚类
0 引言
随着顾客需求的日益多样化和复杂化,单个创新主体难以通过封闭式创新模式快速响应复杂市场需求,不同组织之间的协同创新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趋势[1,2]。创新生态系统能够快速整合多样性资源、敏捷提供面向顾客的解决方案,是企业实现价值共创的一种有效协同创新网络[3-5]。为了获取竞争优势,不少企业通过构建创新生态系统搭建开放创新平台,打破企业间资源壁垒,实现不同主体间资源共享,迅速响应市场需求,提供技术方案,并持续创造客户价值。
随着创新生态系统实践的发展,系统成员的协同问题逐渐成为研究热点。已有文献中,关于协同主体、协同模式和协同机制等均有研究涉及[6],但由于研究背景的差异,形成的成果较为分散。例如,仅相关的系统名称就有商业生态系统[7-9]、产学研生态系统[10,11]、数字化生态系统[12,13]、服务型生态系统[14,15]、平台型生态系统[16-18]等多种;又如,在研究侧重点方面,有的强调企业内部资源的协同配置[8,9],有的注重企业外部资源的协同,尤其是研究、开发、应用等生态群落之间的协调统一[10,11]。这种研究视角的多样性和分散性无疑丰富了相关理论成果,但同时也增加了系统性理解与把握创新生态系统协同问题的难度,不利于指导相关创新实践[4]。
因地制宜、因时择宜、中庸亦或是中道不是一种恒定不变的教条主义,不是绝对不变的原则,而是在实践中的一种权变。这种权变虽然受制于经,但其对经的变通,是根据情景、语境等当下环境做出的改变。
本研究采用共词分析和内容分析方法,对相关主题文献进行统计与梳理,深入分析现阶段创新生态系统协同研究相关文献的核心主题,剖析不同主题之间的联系,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并提出建议。通过总结创新生态系统协同研究的相关主题内容并梳理主题之间的联系,有助于把握创新生态系统协同研究的发展现状。第一,本研究运用定性的内容分析方法深入剖析各主题的研究内容以及主题间的联系,对定量的文献计量分析进行补充,有助于系统性理解创新生态系统协同研究的相关问题,同时有助于提高创新生态系统协同理论对企业创新实践的参考价值。第二,采用文献计量方法定量分析创新生态系统协同的相关研究,对当前基于文献数据探讨某知识领域的发展现状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1 研究方法
1.1 方法选择
所谓共词分析,即基于文献集合中词汇共同出现的情况,判断某知识领域的研究水平及研究结构,通过文献内容分析绘制科学图谱,探索其发展过程和发展趋势[19]。共词网络以最基本的知识单元即关键词作为网络节点,通过构建高频关键词共现矩阵进行可视化网络分析,描绘特定领域的知识结构,能够形象地反映科学知识单元的生产过程以及科学共同体对科学知识结构的认知态度。
所谓内容分析,即对分析对象进行系统性客观描述,以全面了解分析对象。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方法,对文献内容进行全面梳理,并根据文献研究内容对文献进行分类,对共词分析进行补充。
本文综合运用共词分析和内容分析方法对相关文献进行梳理,系统解读创新生态系统及其协同研究的发展趋势与研究主题,探究创新生态系统及其协同研究相关文献的主题内容以及主题之间的联系。
NDF含量年际变化不显著(P>0.05),而月变化极显著品种(P<0.01)。2014和2015年2年平均以青海草地早熟禾NDF含量最低,为52.87%,其次为星星草(54.70%)、青海中华羊茅(55.94%)、同德老芒麦(59.01%)、垂穗披碱草(62.84%)。各牧草品种NDF含量从7月到9月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随着牧草生长时间的延长,NDF含量升高(图3)。
1.2 数据来源与研究程序
(1)主题内容概述。为了保证内容分析的合理性与可靠性,基于文献的标题、摘要、全文等信息,对检索 “创新生态系统协同”得到的198条记录进行再次梳理,分析步骤如图3所示。首先对文献类型进行过滤,剔除文献类型为 “Editorial Material”的7条记录;其次阅读余下191篇文献的摘要,判断其是否符合本次研究主题。对于符合研究主题的文献进行内容分析,主要包括研究内容分类和研究方法识别,分析结果如图4所示。
将数据导入软件SATI,进行数据预处理,分别提取前100个高频关键词构建共现矩阵,并借助软件Ucinet绘制关键词共现网络,获取网络节点 (关键词)的属性特征并进行深入分析。
2 关键词共现网络结构特征
2.1 描述性分析
商业生态系统的概念自提出以来尚没有形成统一共识,其概念界定一般分为系统、网络和多主体这三个维度,通常被认为是由相互依赖和相互补充的企业所组成的系统[8,22],或是相互联系的企业形成的以核心组织或平台为中心的组织网络[9,22,23],包括供应商、分销商、竞争对手、消费者等多个主体[9,24]。无论哪种维度下的商业生态系统,均强调价值捕捉[24,25]。
2.2 网络中心度分析
网络中心度是分析共现网络中节点属性的重要指标之一,包括度中心度、接近中心度和中间中心度。度中心度越大,表明关键词在网络中的地位越高,极有可能为研究中的热点;接近中心度越小,关键词越可能处于网络的中心位置,越容易与网络中其他关键词出现在同一篇文献中;中间中心度越大,表示该关键词为共词网络中的信息联通站点,对其他关键词是否共现的影响能力越强。
对 “创新生态系统”的高频关键词及其相应的网络节点属性分析得到,除了 “ecosystem”和 “innovation”外, “service” “business” “technology”以及 “value”的度中心度的值位居前列,表明这些词与其他关键词的共现次数较高,为当前研究的热点话题,且这些关键词的中间中心度处于领先水平,是该主题下关键词共现网络中除了 “innovation”和 “ecosystem”外网络节点较大的关键词,为核心关键词。就接近中心度而言,上述提到的四个高频关键词在该属性上的值较低,意味着它们是当前网络的中心。
对 “创新生态系统”的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得到, “innovation”和 “ecosystem”这两大核心词周围分布的高频关键词主要有 “business” “service” “value”等,且与核心关键词的连线较粗,意味着关于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从商业、服务、价值等角度展开。此外,创新生态系统主题下,有关协同的研究处于网络边缘位置,尚未成为研究的主流方向,但从 “collaboration”节点出发的连线较为密集,表明协同研究已经引起足够重视。
早餐后敲打小腿外侧5分钟,有助延年益寿。这里有人体最重要的一个穴位:足三里。饭后拍打可生发胃气、燥化脾湿,有利长寿。
进一步分析 “创新生态系统协同”主题的相关研究,该主题下高频关键词共现网络的中心度属性显示,除了 “innovation”和 “ecosystem”外,度中心度属性值位居前列的还包括 “business” “service”,且它们的中间中心度与接近中心度属性均处于领先水平,这意味着它们与其他关键词的共现能力较强,为当前共现网络中的热点话题。
PLC通过EL1262模块和EL3702模块完成重量信号的采集和处理。在一个PLC运行周期内,两个模块完成相同次数的采集任务,每次采集的时科保持一致。首先查询EL1262在一个周期内有没有接收到脉冲跳变,如果检测到跳变,则记录本次采集任务的时刻,查找同一时刻EL3702采集的重量信号,作为本次采集的重量值[8]。
将词频排序前20的关键词的度中心度与中间中心度的排名进行比较,其结果如图1所示。其中, “service” “model” “network” “industry” “strategy”以及 “platform”的度中心度排名低于中间中心度,表明这些关键词极可能是连接不同主题研究领域的重要中间节点。
2.3 关键词聚类分析
为了厘清 “创新生态系统协同”主题下高频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对该主题的高频关键词进行CONCOR聚类分析,得到八个子网络。根据关键词内容和词频对子网络进行命名,依次为:创新生态系统、商业生态系统、资源与环境、虚拟学习型组织、产业生态系统、企业机遇和挑战、角色与标准、世界变化。将密度矩阵与网络平均密度进行比较,以得到高频关键词0~1分块矩阵。其中,高于网络平均密度为1-块,表示聚类之间存在相关性;反之,则为0-块,表示不存在相关性。
分块矩阵如表1所示,其中,角线元素仅有子网络3的值为0,表明该子网络中的高频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十分微弱,甚至不存在相关性;其他对角线元素的值为1,表明这些子网络中的关键词联系较为紧密。非对角线元素中的非零值表明子网络1、子网络2与子网络5之间的联系较为密切。由此得出,商业生态系统、产业生态系统和创新生态系统是当前研究中的核心内容。
图1 “创新生态系统协同”主题下高频关键词度中心度与中间中心度排名情况
表1 高频关键词分块矩阵
3 主题-主题共现分析
3.1 主题-主题共现网络的构建
基于聚类得到的子网络,对其进行主题-主题共现分析,以辨析创新生态系统协同研究的主题内容以及主题间联系。
为了进一步理解聚类主题之间的联系,我们从概念、研究层次、内容、方法等多个维度对商业生态系统、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以及创新生态系统三者进行比较,结果如表2所示。
(1)获取主题集合C {C 1,C 2,…C k },k 为主题个数,即子网络的个数。
(2)基于主题中的关键词集合,构建主题-主题共现的对称矩阵M ,结构如下:
其中,非对角线元素a ij (i ≠j ) 为两个主题中关键词的共现次数之和,对角线元素表示子网络中关键词的词频之和。
(3)以M 作为输入矩阵,运用Netdrawn获得以子网络为节点的主题-主题共现网络。
此外,产学研生态系统是产业生态系统的典型系统模式[36]。产学研生态系统基于要素之间的知识异化和技术配套协同,以研究机构、高校、企业间合作和集群方式作为切入点,将研究主体从企业间创新战略联盟扩展到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创新生态网络与空间联系[37]。Estrin提出,生态系统包括研究、开发和应用三大群落,系统的可持续性依赖于不同群落之间的健康动态平衡[11]。借鉴生态学的相关特征及原理,以研究、开发、应用这三大群落为核心的生态系统研究,使得开放式创新、协同创新等获得了新的研究范围和生态化解释[37]。
在建设项目中,给排水管道的质量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能否做好相关工作,很大程度上将影响周围居民的生活质量。为了更好保护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也考虑到当前经济飞速发展带来的城市化进程加快,工程的安排必须要更加谨慎严格。由于对给排水工程的需求在生产和生活中非常大,有必要完善给排水系统质量管理和控制,除了关注居民日常生活,还应该考虑到自然资源的利用,同时做好自然资源产生危害的防御措施。
图2 “创新生态系统协同”主题- 主题共现网络
3.2 聚类主题内容分析
本文数据来源于Web of Science (WoS)数据库中的核心合集。WoS数据库是国际上最重要、最有学术权威性的引文信息源,且核心合集为检索结果的可靠性提供了保障。我们检索 (检索时间为2017年11月22日)主题为 “innovation ecosystem”、文章类型为 “article”、类别为 “management or business or operations research management science or economics”的文献,时间跨度为 “所有年份”,数据来源包括SCIE、SSCI、CPCI-S、CCR-E、IC,共检索到332篇符合要求的文章,导出全记录与引用的参考文献数据,作为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的数据池。重复上述步骤,再次检索主题为 “innovation ecosystem collaboration”,仅检索到198条记录。考虑到样本数据有限,因此不再限制文章类型和研究类别,将198条记录全部导出。
图3 内容分析步骤
图4 主题内容概述
经摘要阅读发现, “创新生态系统协同”的研究可分为两大类,即生物学中的生态系统和管理学中的生态系统。其中31条记录是关于自然或生物生态系统的研究,主要涉及自然资源、动植物和自然环境等;管理领域生态系统的研究共有160条记录,但其中16条仅提及创新生态系统,将其作为背景介绍而未进行深入阐述。因此,本文剔除上述生态学的生态系统以及管理学中仅作为背景介绍的相关研究文献,保留144篇文献进行内容分析。
内容分析表明,学者们较为关注产业范畴的创新生态系统协同问题,对信息通信技术产业的关注颇高,高新技术产业如新材料研发等同样备受关注,且制造业、医疗健康等产业也有所涉及。关于主题内容,其中22条记录涉及协同创新,21条记录基于多主体网络阐述成员角色以及成员协同,14条记录强调平台管理,12条记录条侧重开放创新,10条记录从知识流动视角剖析协同作用,10条记录基于复杂网络探索系统协同,9条记录则从价值创造和价值捕捉来分析创新生态系统协同活动。主题内容还涉及风险管理、企业战略、服务协同等。此外,学者们探讨了不同类型的创新生态系统协同研究,主要包括产学研生态系统、数字化生态系统、商业生态系统、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等。
深受先贤理念润泽,紧跟时代步伐,百余年来,广雅一直在传承坚守“和谐”教育理念,不断发展和丰富“和谐”教育内涵,通过制度建设和体系完善、环境美化和平台优化,积极营造和谐的教育生态,引领学生自由、健康成长。
关于研究方法,其中超过半数文献采用定性分析方式,案例研究作为最常用的分析手段,其使用频次最高,问卷调查、访谈等也是常用的资料获取途径;小部分文献采用定量分析,如基于社会网络进行系统可视化分析、文献计量分析、统计分析、建模仿真等。此处主题内容分析结果与图2 “主题-主题共现网络”一致。其中生态学中的生态系统研究对应于其中的 “资源与环境”,产业视角以及产学研协同对应于 “产业生态系统”,平台管理、数字化生态系统、商业生态系统等内容则与 “商业生态系统”相匹配,价值创造、服务协同等与 “创新生态系统”相对应,风险管理、不确定性度量等则对应于 “企业机遇与挑战”。这种内容匹配关系进一步表明,上述聚类结果与主题-主题共现网络的合理性。
“我妈去世以后,我爸爸的生活明显凄凉了很多。上次见他,衣服上的扣子都掉了几个。要是我妈活着不至于这样,很心酸。”(C2,女,36岁)
(2)商业生态系统协同。Moore基于自然生态系统首次提出商业生态系统的概念,用以描述企业与其他组织通过合作、竞争形成的松散网络。关于商业生态系统协同的研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商业模式及商业生态系统的理论发展;二是不同研究视角下的商业生态系统研究。
为了分析高频关键词的分布,我们从时间维度梳理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成果。分析得到,随着时间的推移, “innovation ecosystem”主题的研究成果数逐年增加,2012年之前的研究成果之和仅为总体成果的17%,2012—2013年 (含2013年,下同)的研究成果占总体的24%,而2016—2017年的研究成果超过总体的1/3,整体表现出持续增长之势。 “innovation ecosystem collaboration”主题的成果分布表现出相似的特征,其中2016—2017年的成果为总体的44%,这意味着近几年创新生态系统协同的热度与日俱增。此外,我们对关键词的词频进行了空间纵向统计。结果显示,两次检索的关键词词频分布符合幂律分布,且曲线拟合效果较好,表明关键词的共词网络是无尺度网络,其中存在少量与其他关键词广泛联系的核心词。这些核心词是知识发展过程中的关键,具有重要研究价值[20]。
商业生态系统与商业模式紧密相关,其采用一个更为系统的视角,强调组织之间的相互依赖与互补关系,帮助企业更好地实现价值捕捉[8]。为了使企业商业模式与自身发展的商业生态系统相适应,学者们对不同类型商业生态系统进行了探索,其研究成果以数字化商业生态系统和平台化商业生态系统为主要内容。数字化商业生态系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ICT产业,如以ICT产业为例讨论数字化商业生态系统应用的灵活性[13]、基于组织理论剖析ICT产业数字化商业生态系统的成员构成[26]、案例分析ICT产业商业生态系统中成员的复杂关系[27]。平台化商业生态系统研究则是基于平台管理理论探索其平台领导力[16,17]、平台演化机制[18,28]等问题,如理论分析平台领导的关键要素[16]、案例探讨商业模式对商业生态系统数字化平台的适应度的影响[12]、构建架构模型揭示平台化商业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28]。
(3)产业生态系统协同。产业生态系统最初起源于产业生态学,以自然生态系统的概念来类比和理解产业系统的转型,传统的产业活动模式应从个体模式转向一体化模式,即产业生态系统[29]。产业生态系统研究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生态系统特征及其概念在产业领域的推广与运用研究;二是基于复杂网络的生态系统中创新主体的研究。
关于生态系统特征及其产业运用研究。生态系统是一个开放的、松散的系统[6],部分学者从开放创新视角探讨产业生态系统的开放程度以及合作伙伴之间的合作程度等。例如:初创企业如何实施开放创新策略、管理与大型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30],开放创新背景下分析合作伙伴之间亲密度对协同的影响[31],基于知识流动视角探讨知识密集型企业的开放创新[32]。
“殊书,这是你妈妈特意交代的。”马副县长不好意思地解释。正在这时,何大爷进来了。这老爷子也不知怎么听说县里来大官了,若不,他是从不登乡政府大门的。只见他一身干净衣裤,一定是吴站长为他洗的。虽然年迈,步履有些蹒跚,可面色红润,腰板硬朗。
式中,是S的估计向量,其中l=L-BX0,X0是X的近似值,是X0的改正向量。在误差方程的基础上附加最优化准则:
为了使主题网络更为简洁,我们将主题-主题共现次数小于10的值赋值为零,最终的主题-主题共现网络如图2所示。由图2中节点大小和线条粗细可知,现阶段关于创新生态系统协同的研究主要分布于商业生态系统、产业生态系统、创新生态系统这三大主题上,与分块矩阵的分析结果一致。
基于复杂网络的产业生态系统创新主体研究。一方面,部分学者强调产业生态系统中单个主体对于系统健康发展的必要性,如剖析产业生态系统中高等院校的角色及其作用、研究机构对于产业生态系统的发展贡献及其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角色与地位[33]等。另一方面,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模式以及协同效率等问题受到学者们的普遍关注[34,35]。例如:构建动态的、系统的生态创新模型以识别生态创新进程的影响因素以及不同类型主体在该进程中的协同发展;基于行业案例,分析合作伙伴的协同创新模式[35]。
(4)创新生态系统协同。Adner基于商业生态系统首次提出创新生态系统,并认为商业生态系统是一种特殊的创新生态系统。自此,学者们开始接纳并使用这一观点,但并未形成统一的创新生态系统定义。
创新生态系统是使伙伴相互依赖关系更为复杂的一种协同网络[2],与商业生态系统具有相似性,均表现为不同企业、其他实体组织以及个体之间相互联系、共同为顾客提供产品技术服务[38],其研究领域知识将有助于拓展服务生态系统的相关研究[39]。
创新生态系统强调系统成员的协同共生与价值共创。研究表明在线平台的价值创造需要超越传统的在线平台与企业间的二元关系,应涉及创新生态系统中更为广泛的利益相关者,构建复杂的服务协同关系[14],并开发包括服务生态系统、服务平台和价值共同创造的三维服务创新框架[15]。
3.3 聚类主题联系分析
借鉴赵一鸣等[21]主题-主题共现矩阵的设计方法,对上述八个主题进行共现分析。赵一鸣等根据关键词共现网络中关键词的分布情况判断主题内容,与之不同的是,本文将CONCOR聚类结果作为主题提取依据,以避免出现主观判断误差,增加主题-主题共现网络的严谨性。其中,主题-主题共现矩阵设计过程如下:
表2 聚类主题比较
从概念上来看,三者具有相似性,即都是由相互联系的不同组织形成的具有网络结构的复杂系统[8]。尽管如此,三者之间仍然存在差异。
作为一家省级三甲综合性医院,福建省立医院本部如今的年门急诊量已经达到200余万人次。因为医院服务量巨大,患者体验不太好,在卫生部门组织的第三方满意度评估中,福建省立医院过去表现并不是太好,一度处于全省同类医院中后段。
首先,商业生态系统的显著特点是强调企业价值捕捉,与企业商业模式紧密联系[8],因而其研究视角层次主要为企业层,探究供应商、分销商、顾客等系统成员与核心企业之间的协同互动。商业生态系统的协同研究多集中在ICT产业,以数字化生态系统、平台化生态系统为典型。与之不同的是,产业生态系统侧重价值创造,强调系统成员间的知识集聚与技术异化,其研究视角不仅包括企业层面单个成员的作用分析,同时涵盖产业层面不同成员之间的协同分析。因而相较于商业生态系统,其系统成员不仅包括供应商、分销商、顾客,同时还强调高校、研究机构、政府等其他创新成员。其典型代表为产学研生态系统,强调研究、开发和运用这三大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11]。创新生态系统与产业生态系统在概念、成员构成及研究层面存在相似性,有学者指出产业生态系统是一种特殊的创新生态系统[38,40],但彼此间存在差异。不同于产业生态系统以企业效益为导向的价值创造,创新生态系统则注重以顾客价值为中心的价值创造,强调系统成员间的协同共生,共同为顾客提供解决方案[14,40]。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制造业,倡导构建服务协同导向的创新生态系统。
上述三类生态系统研究主要使用定性分析方法,描述性分析和案例分析的使用频次较高。少量文献使用定量分析方法,如实证分析、建立数学模型、对创新生态系统成员协同问题进行模拟仿真等。
如果要验证选取的处女蝇是否准确,先不要放入雄蝇,单独培养处女蝇,3d后看雌蝇是否产卵,如果产卵就不是处女蝇了。如果要获得比较多的处女蝇,也可将培养瓶转移至温度较低的16℃培养箱中以延长羽化时间[3],再将培养瓶转置于25℃培养箱中羽化果蝇,这样就能获得较多的处女蝇。这种方法收集处女蝇的难点是: ①刚羽化出的果蝇,鉴别雌雄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容易出错;②对刚羽化出的果蝇进行乙醚麻醉,容易造成果蝇的死亡;③需要学生每隔8~10h就要到实验室处理果蝇,占用的时间过多。
基于创新生态系统协同的三大聚类主题联系的分析,我们发现:
(1)目前相关研究主要侧重于信息通信产业、数字化产业以及制造产业等产业中的企业间协同分析,对于其他产业如服务业的企业协同问题、产业间和区域等中观或宏观视角的协同研究则有待拓展与补充。
(2)商业平台作为协同网络构建与治理的重要工具在创新领域得到广泛关注,其研究主要集中在信息通信技术企业或数字化企业,且已有的创新生态系统协同主要分布于制造业企业,但主题间的协同交互存在较大的拓展空间,如平台型创新生态系统。
(3)已有的创新生态系统协同研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为探索性分析和案例分析,以定性研究为主,少量文献使用建模仿真、实证分析及网络分析等定量研究方法。
4 结论
本文基于共词分析和文献内容分析,对创新生态系统协同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出现阶段关于创新生态系统协同研究的若干主题,并进一步剖析各研究主题的主要内容以及各主题之间的联系。分析结果表明,商业生态系统、产业生态系统以及创新生态系统是当前研究中的核心主题。其中,商业生态系统与商业模式紧密相关,以价值捕捉为核心,强调数字化与平台化;产业生态系统侧重分析系统中成员作用以及成员间协同,以实现企业价值创造,以产学研生态系统为代表;创新生态系统则以服务协同为核心,追求用户价值创造。
从对已有文献资料的分析来看,当前创新生态系统协同研究尚未形成系统性研究体系。首先,创新生态系统协同的研究成果相对分散,不同生态系统研究模块各有侧重点,且彼此间联系有待进一步挖掘。这种分散性与模糊性不利于系统性理解与把握理论发展现状与趋势。基于此,在探索创新生态系统的发展规律及其相关应用的同时,应增强各研究模块之间的联系,使之不断系统化。其次,现有的创新生态系统协同研究以企业自身或企业之间的协同问题的分析为主,不同产业间、不同地区间甚至不同国家间的协同创新则有待进一步拓展与补充。如何有效整合各地资源,实现不同产业、不同地区之间的协同创新与价值共创,对于推动地区技术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41]。再次,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的行业应用背景应进一步拓展。目前有关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的应用背景主要集中于信息通信、数字化以及制造等产业,应用背景需进一步拓展到其他产业。例如,服务业强调面向顾客提供优质服务,而创新生态系统则是一种面向顾客提供解决方案的协同机制,服务业可以为创新生态系统提供广阔的应用空间。最后,当前关于创新生态系统的研究以定性分析为主,探讨其协同模式、机理、机制等相关问题,如能运用定量研究来进一步检验定性研究结论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则有助于增加结论的实践指导价值[41]。因此,应丰富相关研究工具,综合运用多种分析方法,多视角多维度剖析创新生态系统协同的相关问题,以期为企业协同创新实践提供决策依据。
诊断的行为主体(主要是医生)如果缺乏足够的临床知识,就很容易发生误诊漏诊。例如1例发热、颈部淋巴结肿大的年轻患者,合并脓性胸水。尽管胸水中细菌培养为阴性,仍诊断为细菌性化脓性胸膜炎。给予胸腔置管引流脓液,联合抗生素治疗无效。更换管床医生改变了诊断思路,指出结核性胸膜炎的胸水一般呈现黄色清亮透明,但也可以表现为脓性,称为结核性脓胸,此时脓液中很容易找到结核杆菌。结果果然在胸水里面发现抗酸杆菌阳性,纠正了最初的诊断,改用抗结核治疗方案。
参考文献:
[1]杨浩昌,李廉水.协同创新对制造业经济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8,267 (7):87-93.
[2]ADNER R,KAPPOR R.Value creation in innovation ecosystems:How the structure of technological interdependence affects firm performance in new technology generations[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10,31 (3):306-333.
[3]ADNER R.Match your innovation strategy to your innovation ecosystem[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6,84 (4):98-107.
[4]SMORODINSKAYA N,RUSSELL M,KATUKOV D,et al.Innovation ecosystems vs.innovation systems in terms of collaboration and co-creation of value[C].Proceedings of the 50th Hawaii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System Sciences,2017.
[5]MOORE J.Predators and prey:A new ecology of competition[J].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3,71 (3):75-86.
[6]LETEN B,VANHAVERBEKE W,ROIJAKKERS N,et al.IP models to orchestrate innovation ecosystems:IMEC,a public research institute in nano-electronics[J].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2013,55 (4):51-64.
[7]CLARYSSE B,WRIGHT M,BRUNEEL J,et al.Creating value in ecosystems:Crossing the chasm between knowledge and business ecosystems[J].Research policy,2014,43 (7):1164-1176.
[8]ZOTT C,AMIT R.The business model:A theoretically anchored robust construct for strategic analysis[J].Strategic organization,2013,11 (4):403-411.
[9]IANSITI M,LEVIEN R.Strategy as ecology[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4,82 (3):68-78.
[10]CARAYANNIS E G,CAMPBELL D F J. “Mode 3”and “Quadruple Helix”:Toward a 21st century fractal innovation ecosystem[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echnology management,2009,46 (3/4):201-234.
[11]ESTRIN J.Closing the innovation gap:Reigniting the spark of creativity in a global economy[M].New York:McGrew Hill,2009.
[12]CREMONA L,RAVARINI A,VISCUSI G.Fitness of business models for digital collaborative platforms in clusters:A case study[C].Proceedings of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dvanced Information Systems Engineering,2015.
[13]LEON L R,KATAISHI R.Collaboration networks for innovation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European and Latin American perspectives on digital ecosystems research,local readiness,deployment strategies and their policy implications[M].Heidelberg:Springer,2010.
[14]BARRETT M,OBORN E,ORLIKOWSKI W.Creating value in online communities:The socio-material configuring of strategy,platform,and stakeholder engagement[J].Information systems research,2016,27 (4):704-723.
[15]LUSCH R F,NAMBISAN S.Service innovation:A service-dominant logic perspective[J].MIS quarterly,2015,39 (1):155-175.
[16]CUSUMANO M A,GAWER A.The elements of platform leadership[J].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2002,43 (3):51-58.
[17]GAWER A,CUSUMANO M A.How companies become platform leaders[J].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2008,49 (2):28-35.
[18]WEST J,WOOD D.Evolving an open ecosystem: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Symbian platform[J].Advances in strategic management,2013(30):27-67.
[19]范少萍,李迎迎,张志强.国内外共词分析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J].情报杂志,2013,32 (9):104-109.
[20]王晓光.科学知识网络的形成与演化 (Ⅱ):共词网络可视化与增长动力学[J].情报学报,2010,29 (2):314-322.
[21]赵一鸣,吕鹏辉.学科知识网络研究 (Ⅲ)共词网络的结构、特征与演化[J].情报学报,2014,33 (4):358-366.
[22]AUTIO E,THOMAS L.Innovation ecosystems:Implications for innovation management[M]//DODGSON M,GANN D M,PHILLIPS N.The Oxford handbook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4:204-228.
[23]TAKEY S M,CARVALHO M M.Fuzzy front end of systemic innovations:A conceptual framework based on a systematic literature review[J].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 social change,2016,111:97-109.
[24]PELTOLA T,AARIKKA-STENROOS L,VIANA E,et al.Value capture in business ecosystems for municipal solid waste management:Comparison between two local environments[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6,137:1270-1279.
[25]GRACA P,CAMARINHA-MATOS L M.A proposal of performance indicators for collaborative business ecosystems[C]. Proceedings of Working Conference on Virtual Enterprises,2016.
[26]GIESECKE R.The electric mobility business ecosystem[C]. Proceedings of 9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cological Vehicles and Renewable Energies,2014.
[27]AALTONEN A,TEMPINI N.Everything counts in large amounts:A critical realist case study on>[28]THOMAS L,AUTIO E,GANN D.Architectural leverage:Putting platforms in context[J].Academy of management perspectives,2014,28 (2):198-219.
[29]FROSCH R A,GALLOPOULOS N.Strategies for manufacturing[J].Scientific American,1989,261 (4):601-602.
[30]USMAN M,VANHAVERBEK W.How start-ups successfully organize and manage open innovation with large companies[J].European journal of innovation management,2017,20 (1):171-186.
[31]LETAIFA S B,RABEAU Y.Too close to collaborate?How geographic proximity could impede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J].Journal of business research,2013,66 (10):2071-2078.
[32]SEKLIUCKIENE J,VIBURYS V.Adoption of open innovation in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knowledge intensive firms[J].Engineering economics,2016,27 (5):607-617.
[33]SIDDIQI A,STOPPANI J,ANADON L D,et al.Scientific wealth in Middle East and North Africa:Productivity,indigeneity,and specialty in 1981—2013[J].PLOS one,2016,11 (11):1-19.
[34]TAMAYO-ORBEGOZO U,VICENTE-MOLINA M A,VILLARREAL-LARRINAGA O.Eco-innovation strategic model:A multiple-case study from a highly eco-innovative European region[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7,142 (4):1347-1367.
[35]DAVIS J P.Group dynamics of interorganizational relationships:Collaborating with multiple partners in innovation ecosystems[J].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2009,61 (4):621-661.
[36]樊霞,贾建林,孟洋仪.创新生态系统研究领域发展与演化分析[J].管理学报,2018,15 (1):151-158.
[37]赵放,曾国屏.多重视角下的创新生态系统[J].科学学研究,2014,32 (12):1781-1788.
[38]ZAHRA S,NAMBISAN S.Entrepreneurship in global innovation ecosystems[J].AMS review,2011,1 (1):4-17.
[39]RUSSO-SPENA T,TREGUA M,BIFULCO F.Searching through the jungle of innovation conceptualizations:System,network and ecosystem perspectives[J].Journal of service theory and practice,2017,27 (3):977-1005.
[40]ADNER R.Match your innovation strategy to your innovation ecosystem[J].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6,84 (4):98-107.
[41]洪帅,吕荣胜.中国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综述[J].经济问题探索,2017 (5):38-50.
Research on Topics of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Ecosystems Based on Co -word Analysis
Wei Fenfen,Feng Nanping
(School of Management,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efei 230009,China)
Abstract: Recently,the collaboration in innovation ecosystems has become a new hot topic in innovation research.However,the related studies of this hotspot are relatively scattered.To explore the key topics of innovation ecosystem collaboration and to figure out the relations between them,we have a co-word analysis and content analysis based on relevant literatures from core collection of Web of Science.Results show that there exist three significant research streams,being business ecosystems,industry ecosystems and innovation ecosystems.Specifically,business ecosystems,characterized as value capture,emphasize on digitalization and platformization,and industry ecosystems stress on the contributions and collaborations of actors so as to realize corporate value creation,and customer-oriented innovation ecosystems focus on service collaboration.Finally,something valuable and worthy of further developing are highlighted.
Key words: Innovation ecosystem;Collaboration;Co-word analysis;CONCOR cluster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互联网与大数据环境下高端装备制造工程管理理论与方法研究” (71690230),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攻关研究项目 “面向服务制造产品开发的平台性创新生态系统战略实施机制研究” (2018CX124)。
收稿日期: 2018-12-05
作者简介: 魏芬芬 (1992-),女,安徽宣城人,在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协同创新。
通讯作者: 冯南平
中图分类号: F273.7
文献标识码: A
(责任编辑 沈蓉)
标签:创新生态系统论文; 协同论文; 共词分析论文; CONCOR聚类论文; 合肥工业大学管理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