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现代文学阅读趋势分析_思维品质论文

新课程下的现代文学阅读趋势分析_思维品质论文

新课程现代文阅读趋向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课程论文,现代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析近几年来全国各省市地区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部分,可以看到这样一些共性的特点:

从材料选择上看,课外语段基本上取代了课内语段,表现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的材料、关注社会热点的材料、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材料、表现浓郁地域文化的材料比例都呈现上升的趋势;从题型上看,客观题比例明显下降,主观性试题成为现代文阅读的基本题型;从考查点上看,《语文课程标准》所强调的“词句理解、文意把握、要点概括、内容探究、作品感受”等内容成为试题的核心考查点,绝大多数试题注重对文章的整体理解,注重对语言的品味赏析,注重学生的欣赏感受,注重对作品的延伸拓展。在试题中,力求体现学习过程、力求考查方法和学习习惯、力求展现学生阅读个性的探索性试题成为最近一两年阅读考查的亮点。

研究试题的特点和趋向,不应该忽略中考试题的三重使命:第一,对学生初中阶段的学习结果给予合理的评价,评价重点在“合格”;第二,为高级中学的招生提供准确的依据,依据的着眼点在于“选拔”;第三,为语文教学导向,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落实新课程的理念,促进语文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对上述的第三重使命,不少同行在评价试题时往往不太关注,也就是说,试题的导向作用常被忽略。但事实上,一份中考试题对一线教学的影响往往是长远而深刻的。一线教师关注试题的考查趋向,通过试题研究来揣摩次年试题的风格和内容,决定课堂教学的侧重点。而且,在一线确实存在着试题考什么教师就教什么,不考就不教的现象。因而,中考试题要更加关注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考查,促使语文教学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趋向一:重视思维和语言的结合

教育目标分类学把认知行为上要达到的能力分为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目标等级。这些目标等级是从简单、基本到复杂、高级的顺序排列的,前面的目标是后面目标的基础,例如没有识记就不会有理解,没有识记与理解就难以达成应用。

语文试题的双向细目表通常在纵向上呈现为要考查的内容即知识点,横向上列出的是各项要考查的能力,可见命题人都在关注这几个层级的能力点。但现实的问题是语文的能力点不可能完全区分开来,过于机械的区分造成了语文试题中对思维能力的考查和对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相互脱节的现象。

以下面这道综合性学习考查的试题为例:

【青春的心语】在这诗一般的季节里,老师想为你们编一本《青春心语集锦》,书中主要收集你们“为了青春的闪光”或“为创造美好的明天”从思想上迸出的火花、情感中溅出的汁液。希望你能鼎力支持,奉献一句或蕴含哲理、或展示个性、或激情飞扬、或华彩艳丽的心语(心里话),好吗?(3分)

你的心语:_____________

(贵阳实验区2004年语文卷第26题)

试题用生动的语言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用“或蕴含哲理、或展示个性、或激情飞扬、或华彩艳丽”来拓展学生的思维,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表达兴趣,相信在考场上一定产生了很多能够展现学生风采的“心语”。但是当学生的答案出现以下类型的时候,该如何用分数正确区分学生实际的综合能力呢?

示例一:让我们珍惜美好的青春,让我们的青春在生命里闪光!

示例二:青春如水,清澈而甘甜;青春如火,激情而绚烂;青春如诗,纯净而高雅。青春是我们展示个性的天空,青春是我们宣泄自我的舞台。

示例三:青春不是一个年龄,而是一种品质。一旦你拥有了这种如春水般清澈透明,如夏花般缤纷绚烂,如秋叶般无私朴素,如冬雪般淡泊宁静的品质,你也就拥有了永恒的青春。

示例一表达形式简单,内容空洞,但是却符合题目的基本要求,根据“所写的心语可任选某一提示或提示以外的内容,但必须做到紧扣‘为了青春的闪光’或‘为创造美好明天’的主旨,发于心、言由衷,不得照搬别人的东西。另外尽可能做到内容好、构思巧、情意浓、哲理性强、语言精美”的评分说明,应该可以得到不少于2分的分数。示例二语言生动,排比句式韵律感十足,应该是无可争议的满分答案,但是这个表达有外在的语言风采而无实质的内涵,存在着内蕴不足的问题。示例三同样运用排比的句式,有很强的语言感染力,而更为突出的是它传达出小作者对青春独特的感悟,思维的深度是显而易见的。对这个答案,该给出多少分数才能恰当地体现出不同的学生在思维能力上的差距呢?

实际上,一份语文试卷对学生能力的考查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

积累:包括知识的积累、语言的积累和思想的积累。

思维能力:包括理解性的和创造性的。

表达能力:包括以“准确、条理”为核心的简洁表达和以“优雅、富于思辨”为核心的生动表达。

语文试题所有的题型都可以归结为对这三种能力的考查,只不过有些是针对某一种能力,有些则是这些能力的组合,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体现于这些能力的展现和运用过程之中。分析各省市地区的中考语文试卷,可以看到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试卷中对理解性的思维和简洁表达的考查比较充分,而对创造性思维和生动表达的考查明显缺失。这种缺失造成的后果一方面是语文试题繁琐化和枯燥化,另一方面是那些充满个性的理解、充满诗意的感悟、充满情思的表达在学生的考卷上消失,甚至在课堂的阅读活动中也踪影难觅了。

语文试题重视思维和表达的结合,特别是创造性的思维和生动表达的结合,可以促进学生的形象思维,提升学生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展现个性,展现思维品质,展现审美情趣,对语文课堂教学也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以下面这道试题为例:

杨木桩和小枣树有着不同的生命行走方式,作者赞颂前者,也不愿苛责后者。你如何看待生命的行走呢?请结合课外积累,说说你真实的感受。(100字左右)(6分)

(太原市2006年语文卷第22题)

散文《倾听生命行走的声音》赞颂生命的执著和顽强,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感受和思考。这道试题引导学生关注生命的不同追求,表达出自己对生命行走方式的理解。题干中“作者赞颂前者,也不愿苛责后者”的提示语给了学生不同角度的思维空间;在评分标准中,有对积累的要求(结合课外积累的语言或事例1分),有对思维品质的要求(观点明确1分,感受真实具体2分),也有对表达能力的要求 (语言通顺1分,语言生动1分),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全面的关注。

学生答案一:生命的行走方式注定因自身的性格而各不相同。非洲草原上的角马生来就会为命运而独自奔跑,凶猛的猎狗却需要同伴的协助而奔走捕食。双耳失聪的贝多芬依旧可用自己的双手敲出美妙的灵感,成就霸业的齐桓公则需要管仲的辅佐指教。成长都有自己的理由,人们赞颂坚强自立,也不应苛责懦弱祈求。行走是所有生命一致的选择,而行走的方式却各不相同。

学生答案二:生命的行走,在于你的选择。刺鸟选择了荆棘,使生命抹上嘹亮的红;乌鸦选择了享乐,使生命刻上抹不掉的黑;杨木桩选择了挑战,使生命镀上了坚强的颜色,小枣树选择了逃避,使生命印上软弱的烙印。生命在行走着,我们在选择着,选择了什么样的路,就选择了什么样的人生。

趋向二:重视试题与生活连接的深度

《语文课程标准》突出强调了语文和生活的连接,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要求,强调“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强调“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强调“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在这样的理念指导下,与丰富多彩的生活的连接也就成为各省市地区中考试题命制的重要着眼点。分析近几年的各地试题,能够发现部分试题还没有处理好试题与生活如何连接这一问题,导致试题的效度打了一定的折扣。

我们选取2006年的几道中考试题为例:

例题1:随着人类对生物系统的结构、功能等研究的不断深入,仿生学在改进工程技术系统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请结合日常获取的信息再举一个仿生学的例子。

例题2:阅读本文“如果人类长此以往摧残大象,很可能形成恶性循环”的句子,你得到什么启发?

例题3: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第⑨段学校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的认识。

三道试题分别从展示积累、谈感受、谈认识三个角度设题,“结合日常获取的信息”“得到什么启发”“结合实际”的表述都表明试题在试图连接学生的实际生活。但是这种连接显然深度不够,造成了“生活”被简单化、模式化和概念化的问题。

简单化:例题1检测学生课外科技知识的积累,而对语文知识的积累、语文的思维和语文的表达能力均未涉及,表明这是一道“非语文”的试题。

模式化:例题2几乎没有给学生设定思维的难度,学生所能得到的启发就是一种模式化的口号——“保护动物,珍爱自然”。这样的试题学生在平时的练习中相信会接触过很多,大部分同学都可以不假思索地写出很规范的答案。

概念化:例题3要求学生对学校教育的本质特点进行表述,而学生所能够得出的结论很单一,就是“学校教育不仅在于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养成习惯、培养能力”这个固定的概念。事实上我们还可以追问,假如有学生根据某些学校的实际做出“学校教育就是追求分数”的回答,这道试题还可以得分吗?如果不能,那么“结合实际”的提法是否就成了一句空话呢?

语文试题与生活的连接应该关注深度。这一类试题的起点是试卷所呈现的阅读材料和学生能够接触到的家庭社会、自然历史、民俗文化、科学发展等生活内容,终点是学生用手中的笔描述出生活中真实的现象,表达出个性化的感悟。试题的核心不应该是要求学生说出众所周知的结论,而是触发他们的灵感,使他们有兴趣关注、有兴趣表达他们眼中气象万千的生活图景。

因而,语文试题与生活的连接要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表达空间和个性展示的空间,这样才能够使试题和生活的连接深化。以下面三道试题为例:

例题1:请你对下面提供的几则材料作一番探究,围绕“宽容”这一话题,从不同的角度提出自己的观点(至少两个)。(材料略)(徐州市2006年语文卷第20题)

选文《宽容是一种爱》赞美了宽容,提出宽容可以使自己的心灵健康,使身边的世界更加美好的观点。这道试题则用三则材料为学生呈现了另一种客观的社会生活——当中国政府和人民以宽容之心对待日本曾经的侵略之时,日本政府却不肯正视历史,不肯反思当年的罪行。试题用选文和所给材料从不同角度给学生以思维的出发点,为学生构建了能够多维思考的空间,把学生的阅读思维和生活积累有机地连接起来。

例题2:我们身边还有很多过度“开发”自然的行为,请结合本文与相关链接,拟一段30字左右的手机短信内容,发给经营野味的酒店或制造贺卡的厂家,表达你的心愿。 (“相关链接”内容略)(温州市2006年语文卷第18题)

同样是保护自然的主题,这道试题给学生创设的表达空间显然要大得多。学生通过对文本和相关链接的材料的阅读,明确答题的主题,展现自己语言表达方面的才华。当学生真正拥有了表达的空间时,相信有很多同学的答案要比试卷答案部分的示例中“为了给地球多留鲜活的生命,保持生态平衡,请不要只追求短期利益,请手下留情”和“为了多留新鲜空气,防止水土流失,请提倡‘无纸问候’”这两个例子更为精彩,更为生动。

例题3:我国的民俗文化(如秧歌、锣鼓、舞龙、春联、剪纸等)在色彩的运用方面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请抓住特征介绍其中的一种,并用生动的语言说明它的色彩美。(不少于80字)

(太原市2006年语文卷第18题)

2006年6月10日是我国的第一个“文化遗产日”,主题词为“保护文化遗产,守护精神家园”。这道试题在考查说明文综合表达能力的同时与这一社会热点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关注我们民族的价值观念、审美追求与情感记忆。试题给出了秧歌、锣鼓、舞龙、春联、剪纸等能够充分表现我国民族文化色彩特点的民俗形式,给学生一定的帮助,而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积累,表现更加广泛的民俗形式及其色彩特点,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

学生答案一:剪纸是中国传统民俗中的瑰宝。常见的剪纸多为红色,这红色鲜艳明亮,透着股喜庆劲儿,洋溢着快乐的气氛。更美的要属多色彩的剪纸,它多用暖色,很巧妙地用色彩勾勒画面,红脸的关公、黑脸的包公都镶着一份暖洋洋。粉与绿的交织、黑与白的对抗、红与黄的搭配,都显得那样大方、和谐,永远张扬着民族传统的美。

学生答案二:运城的花馍是当地人传承下来的一种民俗文化。过去老人过寿的时候,它是不可缺少的食品,而现在它更多的是成了观赏品。别看是一团面,它能塑造出各种各样的形象,有生机勃勃的虎娃,有活灵活现的兔子,有令人垂涎欲滴的桃子……雪白的花馍上点染各种颜色,有粉、绿、黄、蓝,但主要是以红色为主,表现出所塑造形象活泼喜庆的特点,也让人食欲大开,彰显了北方人豪爽、粗犷的性格。

标签:;  ;  

新课程下的现代文学阅读趋势分析_思维品质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