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美国经济趋势的特点与中美经贸关系_市场经济地位论文

当前美国经济趋势的特点与中美经贸关系_市场经济地位论文

当前美国经济走势的特点与中美经贸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美论文,美国经济论文,走势论文,经贸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美国是世界上第一大经济体,其GDP约占世界的1/3,长期以来扮演着世界经济火车头的角色。进入新世纪以来,美国经济走势备受关注,尤其是它与加入WTO、经济快速增长的中国之间的经贸关系更引人注目。研究美国经济的远虑近忧以及中美经贸关系的矛盾和分歧,有助于我们把握中美经贸关系的未来走向。

美国经济走势的特点

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经历了历史上最长的扩张期,创造了美国经济史上的增长神话。扩张期结束后,美国经济于2001年3月陷入温和衰退,虽然衰退期不足3个季度,GDP仅小幅下滑,但投资和消费双重乏力的经济状况导致整个美国经济始终处于缓慢复苏状态。由于美国经济走势始终处于扑朔迷离的状态中,因此国内国际投资者一直举棋不定,导致美国经济在衰退后持续2年投资下降,投资下降又进一步导致失业率上升并引发股市动荡不安,出现通货紧缩及美元持续贬值等连锁效应。对此,布什政府实施了减税以及美联储连续降息的政策,希望以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双扩张来推动美国经济的恢复和增长。

1.美国经济增长势头仍将延续

在技术创新和政府政策的双重作用下,美国经济终于在2003年中期出现强力复苏的势头,2003年4个季度美国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9%,4.1%,7.4%和4.2%,虽然2004第一季度为4.5%,第二季度下降到2.8%,但根据美国经济的现实情况,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预测2004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为4.6%。(注:周世俭.美国经济走势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国研网,2004—10—12)从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趋势来看,近期美国经济仍将延续增长势头,主要表现为:首先,美国劳动生产率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上,企业利润攀升。目前美国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仍在发展延续,带动着美国劳动生产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上,同时,美国企业为了增加利润率和提高产品竞争力,不断通过更新设备和精简人员来提高生产和管理效率,这为美国经济的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微观基础。其次,美国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得到缓解。经过短暂的经济周期调整,美国新兴行业出现的生产过剩已得到缓和,库存呈现出温和下降,债务负担有所缓解,加之美国个人可支配收入稳步增长,个人消费呈现良好态势,从而使美国供需结构不平衡的矛盾得到缓解。第三,美国政府财政货币双扩张政策成效凸现。布什政府的减税措施不但扩大了美国的总需求,也有利于保持美国储蓄率的稳定并提高投资率;联邦基金利率一度降至1%不但对短期资本市场有明显的刺激作用,同时也增强了投资者对中长期资本市场的投资信心,从而推动固定投资增长。第四,美国放弃“强势美元”政策,促使美元贬值。布什政府放弃了持续10余年的“强势美元”政策,不仅通过舆论诱导美元汇率贬值,同时也对主要贸易伙伴施加压力,以促使美元贬值,结果促进了美国产品出口,增加了出口部门的就业,为美国经济的进一步复苏创造了条件。

2.美国经济增长前景不容乐观

虽然美国经济已经步入增长轨道,但是其前景并不乐观。主要表现为:首先,政府的巨额财政赤字将为美国经济的发展蒙上阴影。布什政府扩张型财政政策和庞大的军费开支导致了美国财政赤字激增,这将减少进一步扩大政府支出和减税的余地。布什曾在2004年发布的国情咨文中强调,政府在2010年前将4800亿美元规模的预算差额减去一半,为此必然会采取一些紧缩开支的政策。其次,美国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影响消费者信心。2004年8月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扭转了连续几个月上升的趋势,首次出现下降。消费信心不足体现了美国居民对经济增长前景颇感忧虑。美伊战争并没有完全达到美国政府预想的目的、中东局势动荡不安和恐怖活动猖獗、石油价格动荡,从而影响投资者信心和消费者信心;加之美国就业率无法达到预期水平,进一步影。向消费者决策,总需求也因此受挫。第三,美联储连续加息将会阻碍美国经济增长。自经济衰退以来,美国曾13次调低联邦基金利率,从2001年1月3日以前的6.5%一直下调到1.0%。但2003中期以来美国经济的强劲表现致使美联储认为防止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应成为货币政策的主要目标,因此自2004年6月起美联储连续4次升息,2004年6月30日联邦基金利率上调至1.25%,8月10日调至1.50%,9月21日调至1.75%,(注:周世俭.美国经济走势及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国研网,2004—10—12)11月10日进一步调至2%。实际上美国经济并没有像美联储预想的那样好,美国刚刚摆脱通货紧缩的风险,还没有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期,仍处于不稳定状态,投资者信心并未完全恢复,企业资金压力和库存压力依然存在,此时提升联邦基金利率无疑是对刚刚转好经济的当头一棒。事实证明,加息后美国工业生产指数、消费指数和GDP预期增长率均出现下滑,资本市场上美元汇率也没有随着加息而上升,反而由于美国投资和经济增长前景暗淡而下滑。从美联储反通货膨胀的态度来看,停止加息已无可能,加息步伐取决于就业情况和通货膨胀率,由于2004年10月新增就业岗位达到该年度最高水平,且通胀率有抬头趋势,因此加息速度可能会更快。这将对美国经济的复苏带来一定的障碍。

美国经济存在的隐忧

美国经济扩张仍将延续,但增长前景不容乐观,其根本原因在于美国现在的国内经济环境同20世纪90年代相比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美国经济内藏隐忧决定了本次美国经济扩张势必呈现出起伏波动。

现阶段美国经济存在的第一个隐忧是石油价格动荡不定。小布什在入主白宫之前就始终强调能源政策对美国的重要性,“9·11”事件为美国介入中东石油资源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然而美国自宣布对伊战争结束以来,海湾局势一直动荡不安,美国的伊拉克重建计划步履维艰,阿拉伯世界对美国的仇恨有增无减。因此美国试图恢复伊石油生产的努力多次付诸东流,世界石油价格也因中东地区地缘政治和经济风险上升而不断爬升,最高达到55美元/桶。油价的攀高和动荡不定带来的第一个问题是石油进口国能源成本上升,石油涨价不但加大了美国贸易赤字,而且提高了国内相关行业的生产成本并缩减了企业利润,同时还对美国汽车销售业造成不小的冲击。油价波动带来的第二个问题是生产成本上升加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美国经济刚从衰退中走出,经济运行并不稳定,且美国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美联储的低息政策。受油价波动的影响,美国通货膨胀率有抬头趋势,因此美联储不得不调高短期市场利率来控制通胀,这势必对经济增长造成不利影响。油价波动带来的第三个问题是现行油价不但增加了美国家庭的开支,迫使美国家庭减少其他消费,而且促使美国国内制造业和消费领域尽量避开石油产品和石油燃料动力而采取其他替代品,为这些替代品行业提供了暂时生存的利润空间;一旦石油价格稳定,替代品生产部门势必受到冲击,从而加大美国国内经济结构的动荡。

巨额财政赤字是美国经济增长的第二个隐忧。庞大的军费开支和大规模减税计划导致布什政府入不敷出,2000年美国财政盈余2364.45亿美元,而2003年美国财政赤字达3752.95亿美元,2004年美国财政亦字估计额更是高达5207.41亿美元。(注:U.S.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The Budget for Fiscal Year 2005.Historical Tables,Washington D.C.:2004:22)大规模财政赤字不但压缩了美国政府的开支空间,同时也排斥了进一步大幅减税的可能性。巨额赤字迫使美国政府大规模增发债券,而增发债券至少会带来三个问题:一是推动美国资本市场长期利率上升,加大融资成本,抑制国内投资和总需求。二是在反通货膨胀作为货币政策主要目标的条件下,美联储必然会通过提高利率来抑制物价上涨,在货币供给中性的情况下,联邦政府无法借助大幅增发通货来减少债务负担,因此债券偿还必然导致更大幅度的债务增发,这对消除财政赤字形成更大障碍。三是随着财政赤字和联邦债务在GDP中比重的不断增加,投资者必然怀疑联邦政府的偿债能力和看弱美元汇率走势,从而导致美元长期疲软和资本外流,而资本外流会进一步影响美国的投资需求。另外,投资者减持美元债券将导致美元资产名义利率上升,加大对联邦政府新发债券的压力,从而使美国财政收支陷入恶性循环。从现有情况分析,美国经常账户赤字已达5600亿美元,约占GDP5%左右,因此2005年美元有可能会进一步贬值。

中美经贸关系中矛盾的新焦点

美国是世界上经济实力最强的国家,美国经济增长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在经济周期传导机制日益加强的今天,美国的经济波动不仅容易波及其他西方发达国家,而且会给与其贸易、投资和经济合作关系密切的发展中国家带来一定的冲击。中美经贸关系正常化25年来,双边贸易和经济合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起,中美关系进入一个相对良好的发展期,当前中国已成为美国第三大贸易伙伴,美国也成为中国第二大贸易伙伴。但是中美关系的发展并不能掩盖双方在经贸关系中存在的利益分歧和争执,近年来出现的人民币汇率问题、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和纺织品配额问题等都是其具体的表现。

1.人民币汇率升值问题

人民币升值论最早源于摩根斯坦利首席经济学家罗奇在《中国因素》一文中提出的观点:“中国向世界输出通货紧缩”,他称亚洲生产商已占据价格影响的主导地位,而中国强劲的经济增长对全球通货紧缩的影响越来越大。某些美国经济学家根据这种通货输出论还指出,日益扩大的人民币币值低估是中美双边贸易赤字和美国失业的重要原因。其理由:一是中国产品低价销售,二是对进口国形成有效竞争,三是进口国物价受外部冲击导致经济疲软。实际上这三个理由都是缺乏根据的:首先,中国产品价格较低根源于中国劳动力供求格局、产品结构和技术水平,也是比较优势在国际分工中的体现,中国以相对低廉的价格向美国的生产者和消费者提供各种产品,这对增进美国整体福利有益而无害。其次,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产品不仅在美国进口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不大,而且集中在纺织品、玩具、鞋帽、小型机电等技术含量低的领域,并没有对美国的主导产业形成任何冲击,且由于中国出口而形成的需求在美国需求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微乎其微,无法与住房、医疗、教育、汽车等的需求相提并论,更无法同美国新技术产业形成竞争局面。第三,美国经济疲软是经济周期的表现,也是政府政策和恐怖主义外部冲击综合作用的结果。把经济疲软归因于美国对中国贸易逆差和部分消费品价格下降是缺乏说服力的。

实际上,国际传导机制对通货紧缩的影响力远没有国内经济运行态势的影响力大,一国政府反通货紧缩力度和方向也主要是以国内经济状况为基准,美国自2001年连续11次降息就是针对经济疲软和通货紧缩苗头而实施的货币政策,因此美国宣称中国输出通货紧缩也是国内经济问题国际政治化的一种表现。由于确认美国经济已走出短暂衰退,美联储从2003年6月开始加息,至今已经5次。对比2003年中期以前和以后两段时间可以发现,人民币币值在此期间并没有发生变动,但美国货币政策取向却由反通货紧缩转向反通货膨胀,这完全可以说明美国国内经济运行态势对通货紧缩的影响远远超过人民币币值。

根据“中国向世界输出通货紧缩”论,某些美国经济学家还提出人民币币值低估是中美贸易逆差重要原因的观点。不可否认中美双边贸易的确存在长期逆差,但首先必须对这种逆差的来源有正确的认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外贸出口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外商投资企业实现的,而且加工贸易居多,中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基础主要是廉价劳动力,产品增值的大部分被外商获得。2002年中国进出口总额6207.9亿美元,其中外商投资企业占53.2%,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为3354.6亿美元,占57.3%;2002年中国出口总额3255.7亿美元,而加工贸易出口总额就有1893.6亿美元,占58.2%。(注:王元龙.人民币汇率升值论评析及应对.国际金融研究,2003(8))如果中国提高人民币对美元汇价,大量在华美资企业的出口将深受其累。其次,中国向美国出口的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普遍较低,在美国消费品结构中基本属于低端产品,由于美国国内产业结构调整,即使中国停止向美国出口该类产品,美国国内也没有大规模供应的能力和必要性,而是会被另一个出口国——通常是同中国类似的发展中国家所代替,对美国贸易逆差没有任何改善作用。第三,用人民币低估去解释中美贸易逆差有失偏颇。根据比较优势,美国应当在进口中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同时向中国输出技术密集型产品,但实际情况是为了政治和霸权战略的需要,美国政府极大限制了高技术型产品对中国的出口,这个问题并不是调高人民币汇率所能解决的。

所谓的人民币低估影响美国就业问题是通货紧缩输出论的另一个派生观点。一部分美国经济学家认为,人民币低估至少从两个渠道影响美国就业,一是贸易逆差影响出口部门就业,二是通货紧缩导致投资萎缩和劳动力需求不旺。然而从上文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这两种效应都微乎其微。从根本上来看,美国就业问题是美国高科技经济泡沫破灭和产业结构调整综合作用的结果,并不是依赖于美元对某国货币汇率的变动。自小布什政府执政以来,美国的失业率总体上一直在攀升,由于失业受长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海外转移的影响,结构性失业在失业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失业工人们往往需要更长的时间和更多的再培训才能找到新工作。现今美国已经没有通货紧缩的威胁,但失业问题仍然不容乐观,大量新增就业来自低收入水平的服务行业。因此,无论人民币币值是否调整,美国失业问题仍然是困扰其经济的一大难题。

2.非市场经济地位问题

市场经济地位一直是中美经贸关系中的敏感问题。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就,自2004年4月14日以来,南非、东盟十国、俄罗斯、巴西、智利等24个国家先后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但是欧盟和美国等迄今仍拒绝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症结所在是政治和经济利益。承认市场经济地位并没有全世界统一而公开的标准。根据美国《1930年关税法》所提出的市场经济地位六项标准(注:六项标准包括:货币可自由兑换;劳资双方可进行工资谈判;自由设立合资企业或外资企业;政府减少对生产的控制程度;政府减少对资源配置、企业生产和商品价格的干预;商业部认为合适的其他判断因素。),理论上完全的市场经济现阶段并不存在,即使在美国,外资涉及的领域也并不是完全自由的,更何况诸如减少政府对资源配置、企业生产和商品价格的干预等条款缺乏明确和通用的标准,加之该标准完全由美国所制定,因此美国可以随意使用这六项标准否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可以拿市场经济地位作为国际利益交换的筹码,在国与国之间的利益冲突中,认可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往往要与他国的政治经济等多种要素挂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已经习惯将是否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是否同意中国加入WTO,是否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等问题复杂化为政治要挟和体制演化。例如,美国和欧盟在2002年就承认了俄罗斯市场经济地位,而却以不符合各自标准为理由拒绝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这其中的原由是美国和欧盟各自需要俄罗斯在反恐和能源供给方面作出配合和让步;对于中国来说,反倾销是美国和欧盟的利益重点,拒绝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就意味着衡量倾销的标准依然可以随其意而裁定。

在中美经贸往来中,美国是否认同中国市场经济地位对中国商品的出口有着重要影响。由于中国加入WTO议定书的第15条规定在“入世”后的15年内美国可以继续把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因而美国采用第三国替代价格来确定中国产品倾销幅度的做法还可延续10多年之久。美国的主导贸易思想是出口增长带动经济增长,但美国对外贸易连年逆差,即使在克林顿执政时期也未扭转,因此美国国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美国官方主流观点认为现在美国对华贸易存在逆差是源于中国产品倾销,在中国市场没有完全开放之前,使用非市场经济地位来限制中国对美出口是最重要的手段之一。1980年至2004年3月,美国对中国反倾销案件多达108起,涉及金额达数10亿美元之多。(注:杨育谋.非市场经济国家——中国外贸之痛.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中国外资,2004(7))2004年5月14日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裁定中国彩电在美倾销成立,随即美国商务部宣布了对中国彩电开征反倾销税,涉及价值超过2.76亿美元,长虹、TCL等应诉的中国彩电厂家被加征20%~25%的反倾销税,而未应诉的企业税率则高达78.45%,(注:美商务部裁定中国彩电“倾销”.南方日报,2004—04—15)这一举措对于早已是薄利的中国彩电出口企业来说无异是致命一击。

中国在争取美国和欧盟尽快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时候,应看到美国和欧盟并不局限于在理论上辩论中国是否达到了市场经济国家的标准,实际上也没有一个国际权威标准来核定中国是否完全符合市场经济条件。美国关心的主要问题是中美贸易逆差,美国声称中国不符合其市场经济六项标准中的第一和第二条的实质是:人民币低估和中国低成本劳动力在国际市场上弱化了美国商品的竞争力,并影响了其国内竞争性行业的利益。因此,即使中国找出充分理由来证明自己的市场经济地位,美国近期也不会认可中国市场经济地位。

此外,争取美欧尽快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也不能解决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全部问题。首先,反倾销案件涉及的金额在我国出口总额中的比例并不大,例如2003年中国出口总额为4383.7亿美元,该年度一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59起反倾销调查,涉案总金额22亿美元,仅占当年出口总额的0.51%。(注:专访.“市场经济地位”另寻突破.中国经营报,2004—06—12)而且即使在反倾销案件中,也只有一部分同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相关。因此,即使美国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也不会对中国出口产生很大影响。其次,中国容易遭受他国反倾销调查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市场经济地位问题,而是出口产品结构、地区结构、企业管理制度和国际竞争方式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中国出口产品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且品种单一,为了获取竞争优势,国内企业不但尽量降低销售价格,而且很少在产品高质化、差异化上下功夫,而是试图通过价格战挤垮竞争对手。一旦发现海外市场,国内企业往往一拥而上杀价竞争,造成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井喷式出口,极易遭致对方的反倾销诉讼。第三,美欧即使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也不代表中国不再受到反倾销的干扰,只要他国认定中国产品出口价格低于国内价格,反倾销仍然成立。第四,获得市场经济地位并不是有百利而无一弊。发达国家保护国内市场的手段不止反倾销一种,美国即使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也会采取诸如反补贴、知识产权、技术标准、配额限制等其他保护手段。由于反补贴措施仅能用于市场经济国家,因此到目前为止美国还无法动用该项保护措施,但是中国已经有一部分企业获得了市场经济导向地位,因此中国将逐渐面临反补贴调查的压力。由于国有企业事实上享受着政府在用水用电、土地租金等方面的多种补贴,同时国内缺乏对补贴信息的准确核定,一旦美国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中国将面临反倾销和反补贴的双重压力。对此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

3.取消纺织品配额问题

在WTO建立之前,纺织品和服装贸易一直受到旧的国际纺织品贸易体制的严重制约,游离于关贸总协定所确立的自由贸易原则之外。发达国家通过《多种纤维协定》,采用配额数量限制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纺织品和服装实施歧视性待遇并且拒绝给予任何补偿。虽然中国作为纺织品出口大国每年都可以从美国获得大量配额,但配额数量远远无法赶上中国的纺织品出口能力。经过发展中国家的一致努力,终于在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谈判中达成《纺织品与服装协议》,该协议规定自WTO建立起的10年内,纺织品和服装贸易分阶段逐步取消配额限制,到2005年1月1日该协议失效时,纺织品和服装贸易完全取消配额限制,同其他货物贸易一样纳入到《1994年关贸总协定》的统一调整框架之内。

由于我国是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大国,取消纺织品和服装配额给我国带来的利益不言而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部部长张小济表示:2005年全面取消配额后,如果各主要进口国在当年均不对我国重新设限,我国原受限类别纺织品和服装的出口额可能从2002年的78亿美元增长到150亿美元,在2008年进一步增长到320亿美元。2008年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总额估计可达1000~1200亿美元,约占全球纺织品和服装出口总额的30%左右,这将使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占全球的份额比2002年提高6~7个百分点,新增600万个就业机会,GDP可增长近2个百分点。(注:张小济.2004中国纺织产业集群贸易与发展会议暨跨国采购大会发言。郑盎,杨联民.纺织业后配额时代不容乐观.国研网,2004—10—11)以美国为例,当前美国服装进口来自100多个国家,如果完全取消配额限制,中国不但可以享受无数量限制所带来的好处,还可以占领由于某些国家的纺织品在美国失去竞争力而退出的市场份额。

从表面上看,取消纺织品和服装配额“似乎”可以让中国称霸全球纺织品和服装市场,但是取消配额后的局势对中国纺织业而言并不乐观。随着纺织品和服装配额取消最终期限的临近,以美国为首的众多国家把矛头一起对准中国,抛出中国纺织品威胁论,纷纷以各种形式寻求对中国纺织品和服装的贸易保护措施。早在2004年3月,美国、墨西哥和土耳其的一些纺织品行业组织就向WTO发布提议,要求将对中国的纺织品配额延长至2007年,该宣言至今已有52个国家的90多个相关组织签字表示支持,并被WTO列入同年10月份的议事日程。(注:程满清.中国纺织业威胁论甚嚣尘上.国研网,2004—09—13)2004年10月8日,美国纺织品制造商、美国纤维生产商和美国劳工联盟向美国商务部提交旨在限制中国纺织品进口的13项申请,申请涉及的品种包括:针织衬衫和高级针织内衣、男衬衫、咔叽布短裤和牛仔裤、女宽松上衣、裙子和女童装,产品价值共20亿美元,占2003年中国对美国纺织品出口总额的14%。(注:沈莉.美纺织业提起13项特别申请欲阻中国纺织品涌入.国研网,2004—10—15)美国纺织界要求美商务部在2005年1月1日配额取消后采取保护性限制措施以阻止中国纺织品大量涌入美国市场,一旦美国商务部接受申请,中国就会面临市场份额萎缩的危险。

事实上,美欧等国和地区用来保护本国纺织品和服装市场的手段绝不限于配额。根据中国加入WTO《工作组报告书》中第242条的规定,自中国加入之日起至2008年12月31日期间,WTO其他成员如果认为中国纺织品和服装扰乱其本国市场,威胁或阻碍其纺织品和服装产品贸易有序发展时,可以请求与中国磋商,并同时对磋商涉及的一个或多个类别的纺织品或服装实施不超过一年的限制。美国和欧盟不但可以利用特别保障措施和反倾销措施,而且可以通过环保标准、技术标准等多种非关税壁垒限制我国纺织品和服装出口。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2004年10月8日美国纺织界申请限制中国纺织品进口事件仅仅只是一个试探性的开头,在完全取消配额后,美国纺织界和美国政府必然会采用更多方式阻碍中国纺织品进口。

中美经贸关系走向

自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以来,双边经贸关系一直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虽然经历了不少波折,但双边经贸往来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国际地位的上升,中美之间高层往来和战略对话日趋频繁,对推动中美建设性合作伙伴关系发展和促进两国在政治、经济、安全、外交等多个领域的合作具有重大意义。

虽然中美双边经贸往来前景广阔,潜力巨大,但双边经贸摩擦也势必会加剧。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美经贸摩擦就在不断加深和扩大,已有的问题解决了(如最惠国待遇、市场准入等),新的问题又会随之而来(如知识产权保护、纺织品配额等)。近年来,中国经济总体规模和外贸总量不断加大,中国在世界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香港、澳门相继回归,中国加入WTO和积极参与亚洲地区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进程,这一切都势必会引起中美贸易总量和结构的变化。外贸规模的扩大和外贸依存度的上升既是长期实施出口主导外贸政策的必然结果,也是中国产品国际竞争力增强的表现。随着中国经贸体制的改革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中国不但可以继续保持传统产业的自身优势,而且可以向半导体、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生物工程等高技术领域拓展,这个过程不但减少了美国对中国技术控制的能力,而且将在中美之间的互补贸易格局中注入更多的竞争性和替代性,双边经贸摩擦将不再限于玩具、纺织品、服装、彩电等传统部门,而是会向新兴工业部门延伸。同时,中美在经济、金融、贸易等宏观政策上的摩擦也会加剧,并促进双方在经济体制上建立协调制度,而经济体制协调反过来又会推动双边经贸往来和促使经贸摩擦进一步微观化和细目化。

2004年11月3日小布什竞选连任成功既预示着美国将延续现有的经贸政策,也表明现阶段中美经贸摩擦仍难以消散。小布什在当选的第二天即表示在第二任期内将进一步加强反恐力度和坚持减税政策,因此美国巨额财政赤字在短期内将仍然难以改善,甚至还有继续扩大的可能性,双赤字格局不但会拖累美国经济,加大其国内失业率,而且会给美国外贸政策带来压力。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政府一方面将会更加关心如何扭转中美贸易逆差和限制中国对美出口,另一方面也会通过强调中美贸易逆差来转嫁美国国内失业问题。另外,小布什表示连任期间将进一步在世界范围内推行美国的自由和民主,因此美国必然还会借助人权问题、知识产权问题、劳工标准问题和环保问题大做文章。基于这些政治和经济因素,中美经贸关系将继续在震荡中发展。

标签:;  ;  ;  ;  ;  ;  ;  ;  ;  

当前美国经济趋势的特点与中美经贸关系_市场经济地位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