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依宪治国的解读及其当代价值论文_代迪

对依宪治国的解读及其当代价值论文_代迪

(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陕西 西安 710063)

摘要:本文从民主、法治、人权这三个维度展开。由对民主的概念、价值、实现途径,对法治与人治的关系,如何实现依法治国,怎样才算是法治国家等方面进行解读,对我国依宪治国有了一个重新认识。

关键词:民主;法治;人权;依宪治国


法制与法治,不过一字之差,在理念与意义上却是天差地别。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法律制度与观念终将得到修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却又是许多人心中的理想。

一、宪政的科学内涵

(一)宪政的含义

我们可以给宪政下这么一个定义:宪政是国家依据一部良好的宪法进行治理,以民主为基础,以法治为保障,以实现人权为目的,并要求宪法能得到切实遵守的一种政治形态。

(二)宪政理想的普世性

宪政包括民主、法治、人权,这是人类的共同理想追求,具有普世性,因此,宪政是我们的一个理想。

(三)什么是宪法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法,是近代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是被社会所认可的一种规范性文件,这就是宪法。宪法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如何规范国家的权利,二是要以详细列举的方式将公民的权利规定下来,国家便不能随意侵犯这些权利。

二、民主的科学内涵

(一)民主的内容和形式

民主作为一种制度设计,可以归结为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任何事物都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民主也是这样。就民主的内容来讲,作者认为近代民主有一个最根本的原则就是主权在民或者叫人民主权,近代民主的理论基础就是认为主权在民,是人民来行使主权。形式涉及两个概念,也即国体和政体的问题。我们叫“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就是国体,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应该当家作主。而我们的政体是共和,具体表现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二)法治与法制的区别

法治和法制之间有三种区别:第一,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简称。它是相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制度来说的,是指在上述制度之外,我们还有一个法律制度。这是在制度层面上使用这个词。但“治”是相对于人治来说的,是和人治对立的两种不同的理念和方法。第二,法律制度是指宪法、刑法、民法、行政法等这么一套法律规则,是和立法,执法,司法加在一起国家法律制度。但是“治”作为一种和人治相对应的治国理念和方法,它涉及两一系列问题是: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的关键决定因素是什么?要不要一套完备的法律?法律是不是要好、要有权威?法律面前是否人人平等?个人和国家应该如何行为?第三,任何国家在任何时期都会有自己的法律制度,但不一定实行法治,有法制没有法治的情况经常存在。

(三)依法治国是民主政治的重要条件

现代民主的四个内容主要包括:第一是民主权利;第二是国家的权利、政府的权利、社会的权利应当怎么样配置,即所谓的政治体制问题;第三是民主程序问题。政府制定重大决策应当充分发挥民主;第四是民主方法,走群众路线、实行民主集中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对依宪治国的反思与展望

构建正义、规范的人类社会,缺少不了宪政。因为在人民的社会中,人要能够享有自由;因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需要规范,正义需要被保证,所以需要有法制;因为每个公民需要能够发出自己的声音,所以人民要有权利,需要人权。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上专制制度的发源地,同时也是有着最长专制历史的国家。但是随着人类进入工业化文明,特别是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之后,民主、自由、平等等价值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了,这些观念已经成为世界人民公用的符号和代码。为了在主流世界拥有更多的话语权,中国不得不走宪政之路。

我们都曾经思考过一个问题:为什么欧美国家会那么强盛,而近代中国却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以英美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在建国之后,都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法律体系。英国的法治由1688年《权利法案》的颁布吹响了前进的号角;而美国则是让1787年宪法担任了宪政之路的里程碑,之后又不断增加了27条宪法修正案,形成了现在的美国联邦宪法。法治使得国家的发展走入正轨,它使这些西方国家实现了权力的相互制约和平衡,从而使政治得以稳定;而政治上的稳定,就很自然地推动了经济、科技和各个领域的发展。虽然期间这些国家都或多或少出现了一些动乱,但是法治的精神却从未被扼杀掉,西方国家在曲折中依然保持着前进的步伐,所以他们强盛;而晚清政府呢?先是慈禧太后把权,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大权独揽,刚愎自用,权力没有被制衡。之后是袁世凯,蒋介石。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到,一个掌权者,如果他的权力没有限制,那么人的本性会让他无限制地利用这种权力,直到他被迫放弃权力。近代中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法治,法治的精神没有贯彻到中国人心中,当权者更加不愿意看到法治局面的出现。中国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开始了法治的进程。从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真真切切地看到了我们国家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稳步上升,政治地位不断提高。

在当今混乱的议论与权力争夺中,听遍各种观点与思想,都不如回归到宪政的认识与思考,更能明晰人类社会的道理。固然,宪政需要改革,但没有对中国宪政发展历史的认识,从一些简单的中西对比中得出的改革建议是目光短浅的。因为宪政既然关系到统治层权力,便是敏感的。议论自由对当今中国来说,也是中途起家,所以形式也有些唐突,并且中国的精英层也缺乏对法的认识,虽然他们在各行业拥有多于民众的发言权,但不能代表人人对宪政的发言权。诚如李老所言,中国的宪政之路或者说是政治体制改革急不得也缓不得。在可以预见的下一个历史时期内,我们走的路应该坚持些什么?摒弃些什么?这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

我认为,应该坚持的是改革的信心和慢慢试点,逐步放活的路子。在上个历史时期,每每改革到了关键时刻,社会上都会出现杂音,但我们依然有信心把改革继续下去,这是应该坚持的。另外就是慢慢试点,逐步放活的办法。从80年代的经济特区,到沿海开放城市,我们国家在上个历史阶段内,先是在一两个地方内进行小范围的试点,把可能出现的问题看清楚,改进之后再在全国范围内推广。这样就能把危害减小到最低限度。应该摒弃的是什么?按照我个人的理解,下一轮的政治体制改革本质上就是一种大的人文关怀上的改革,要尊重每个个体的价值,使每个人都能享受到自己天然的权利。所以最应该摒弃的就是每个个体的漠不关心,对个体价值的忽视。

和宪政一同需要改革的还有我们公民的政治意识,只有明白“民主”“法治”“人权”的含义,历史起源及现实意义,我们才能理解宪法的施行,理解法的施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冲突,思想才能宽容,也只有宽容的态度才能让我们越变越好,越来越和谐。否则一味地叫嚣不和谐、不满意,只会丧失心底的明辨力,造成人与人之间不信任的敌对情绪,因为怨气一旦产生,便很难消除,人会变得很苛刻,更难公正对待问题。我们也应该看到西方在民主方面的先进之处,我们应该取其所长补已之短,让我国的民主建设和法律建设不断的完善。

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历史,反复印证了一个道理,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政治制度,走什么样民主道路,要与本国的国情相适应。我很赞同这个观点,因为我们做任何事情,制定任何的政策或制度,都必须要实事求是,不能持教条主义、本本主义的态度。因此,不能照搬西方的模式,应敢于走自己的路。例如,我国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政治制度,而西方实行的是“多党制”。当然,判断一个国家的政党制度究竟好不好,要从实际情况出发,也不能一味地否定西方的制度。

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基层民主是广大工人、农民和各阶层人士,在城乡基层政权机关,企事业单位和基层自治组织中依法直接行使的民主权利,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涉及范围广而且是直接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因此加强其建设是必要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受到侵犯,这不仅是由于制度本身的不完善造成的,也与人民群众自身的权利意识淡薄有关,因此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任重道远。

关于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立法机关,因此人民代表应具有法律方面的专业知识,以便更好地参与人民代表的立法完善工作。

要保持司法独立,应该推进司法方面的改革,保持司法应有的独立性。保证司法机关办案的法律正当性,讲人权,讲法治,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政府,司法独立也是关键一步。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民主和法制都是逐步建立,发展和完善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也需要一个逐步发展和完善的历史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它需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客观条件的发展,也需要人的思想认识等主观条件的发展。总体而言,我对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充满希望。

参考文献

[1]李步云,论依宪治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1月

[2]李步云,论宪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年8月

[3]刘田原,中国共产党依宪治国的探索与实践,贵州省党校学报,2018年

[4]李金龙、龚亚荣,依宪治国:宪法信仰的多维培植,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01期

[5]文友华,依宪治国的新进展及发展路径,甘肃社会科学,2013年04期.

作者简介:代迪(1996.01-),女,河南驻马店人,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法学。

论文作者:代迪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8

标签:;  ;  ;  ;  ;  ;  ;  ;  

对依宪治国的解读及其当代价值论文_代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