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贸易、国内竞争与产业国际竞争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内贸易论文,国际竞争力论文,竞争论文,产业论文,国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简要的文献回顾
国内贸易、国内竞争状况与产业国际竞争力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这一问题,虽然很多学者在这一问题上进行了不少的探讨,但无论是国际贸易理论还是产业经济理论,目前尚缺乏系统的研究。已有的代表性理论有林德(Linder,S.B.,1961)提出的需求重叠理论、迈克尔·波特(Macheal.Porter,1990)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罗尔夫·韦特(1997)的国内市场需求与国际贸易关系的理论、Krugman(1980)和Melitz(2003)等人的本土市场效应理论等。
林德的分析指出,厂商往往对国内生意的机会更敏感;庞大的国内需求可以降低成本,因而可以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迈克尔·波特(1990,2002,2003)在他的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中特别强调国内需求与国内竞争在提高一国竞争优势中所发挥的作用。金东焕和布鲁斯·W·马里恩(D.Kim and B.Marion,1997)用美国制造业1967-1987年的数据建立计量经济学模型,证明了波特关于国内市场竞争和竞争强度对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决定作用。Moreno L.(1997)采用西班牙14个制造产业1978-1989的平板数据,说明国内产业需求压力对出口竞争力的刺激作用。罗尔·夫韦特(1997)认为一国某产品的出口与其相关国内市场大小之间成正相关关系,国内需求的增长有助于激励厂商创造竞争优势,利于增强其国际竞争力。Krugman(1980)的本土市场效应理论认为国内市场能够发挥规模经济等效应,降低成本,提升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并认为对于有规模经济的产品来说,更大的国内市场同时也意味着更强的出口竞争能力。
国内方面,王仁曾(2002)采用了我国1996年22个制造业横截面的数据分析,将劳动生产率作为竞争力指标时,得出结论为产业竞争与竞争力负相关;将比较优势显示指数作为竞争力指标时,两者又无显著关系。刘重力和赵军华(2004)以贸易竞争指数作为竞争力(TC)指标,利用2000年30个产业横截面的数据也得出了与前述文献相似的结论。原小能(2007)认为国内竞争的市场结构利于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周怀峰(2005,2007)从理论上论证了国内市场对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张帆、番左红(2006)以及钱学锋、梁琦(2007)也对国内市场与产品出口的关系问题作过相关研究或者综述。但与此同时,很多的国内学者意识到,过于分散的市场结构并不利于产业形成国际竞争力。陈柳和刘志彪(2006)以“竞争阶段”这一概念为基础,认为市场竞争强度与产业国际竞争力之间存在着一个类似于倒U型的关系。
以上文献虽然对国内贸易需求和国内竞争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作了一定程度的分析,但仍然有很多的争论。至于我国国内贸易和国内竞争状况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关系究竟如何,更是缺乏一致的见解,特别是严格的实证分析仍然十分缺乏。有鉴于此,本文选择10个制造业,利用《中国海关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和《中国统计年鉴》相关年份的数据,对这一问题作实证的研究,发现这10个产业的国内贸易和国内竞争状况与这些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有很大的关系。这为拓展国内贸易,维护国内市场竞争,进而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提供实证的研究支持。
二、基本数据
这里选择部分制造业产业数据进行分析。产业竞争力指数是因变量,国内贸易以及反映国内竞争状况的企业数量和市场集中度指标作为自变量。
以NTB(Normalized Trade Balance)指数作为产业竞争力的指数,用Y表示。计算公式为:NTB=(X-M)/(X+M),式中X、M分别表示该产业或产品的出口额和进口额,该指数的取值范围为(-1,1),当其值接近0时,说明比较优势接近平均水平;大于0时,说明比较优势大,且越接近1越大,竞争力也越强;反之,则说明比较优势小,竞争力也小。所选的10个产业考察年份的出口竞争力指数如下表所示:
从表1可以直观地看出,10个产业的NTB指数虽然有些年份由于受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呈现不规则变化,有时甚至下降,但总体而言,所选的产业都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以产业国内销售收入和产业国内销售增长率表示该产业的国内贸易状况,具体统计数据如下:
从表2、表3可以看出,所选择的10个制造业产业的国内销售在考察的年份内总体趋势是逐年递增的,表明这些产业的国内贸易额在逐年增大。
以产业内企业数量的多寡和CR8的变动状况来表示产业国内竞争状况。企业进入量的多少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产业进入壁垒的高低,它是反映市场国内贸易竞争的一个指标。企业进入数量较多,表明产业的进入壁垒较低,竞争性较强,反之,企业进入数量较少,则反映产业的进入壁垒较高,市场的竞争性较弱。由于有关企业进入数量的指标不能直接得到,所以我们这里就用当年该产业内企业的存量来反映这一指标。用企业存量来反映也是合理的,因为对某产业来说,市场容量一定的情况下,企业的数量越多,竞争就相对激烈,反之,企业的数量越少,竞争就相对没那么激烈。
市场集中度也是衡量国内贸易竞争状况的重要指标,它是用单一指数对企业间的市场份额分布进行的一种概括。这里选用m个企业集中比率指标,使用8厂商集中度或集中比率,用CR8来代表。
三、模型分析
那么,究竟产业国内贸易、产业国内竞争状况与出口竞争力有何关系?或者说产业国内贸易、产业国内竞争对产业国际竞争力有何影响?我们将利用上述数据,建立如下回归方程进行分析。
式中被解释变量Y为NTB;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G表示国内销售增长,这里用产业国内销售收入增长率表示;N表示产业内企业数目,产业内企业数越多,就表明该产业竞争程度越大。因为产业的企业数有增有减,取绝对值,取对数lnN;CR表示市场集中度,这里取CR8。使用数据范围从1999到2006年,采用多产业的横截面数据分析,计量的产业包括食品加工制造业、饮料制造业、纺织业与服装制造、木材加工和制造、家具制造、医药制造、金属制品、普通机械制造、交通运输设备、电子通信设备等10个产业。
运用Eviews 6.0软件对模型进行检验,全部变量考察结果如表6所示。
检验结果显示,除了系数以外,、一直为正,其中最为显著,这表明产业国内销售额越大,产业国际竞争力就愈强,即产业国内销售增长与NTB呈现高度正相关,国内贸易量越大,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也越快,但提升的效应随着市场集中度的增强而减弱;为正也显示了产业内企业数量和产业国内竞争状况与产业国际竞争力也呈正相关,但呈不规则变化,总体上,在所检验的年度内,产业内规模以及规模以上企业竞争越充分,产业国际竞争力也越大;为负表明,产业国内市场集中度与NTB始终为负相关,即国内产业集中度越高,产业国际竞争力变弱,但趋势不断缓和,这可能与我国产业的发展阶段有关。
四、结论与讨论
实证分析表明,所考察的10个产业中,产业国际竞争力与产业国内贸易和竞争呈高度正相关,产业国内贸易和竞争对产业国际竞争力有重大的正面影响。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也表明,在某个时期出口增长较快、具有较大竞争力的产品都是前一阶段国内贸易庞大并且国内竞争激烈的产品。如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纱、布、收音机、收录机、组合音响、自行车、电话机、黑白电视机等产品;90年代以来的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产品,还有计算器、服装、家具以及众多工业制品。可见,我们不能忽略国内贸易和竞争在提升产品国际竞争力和推动产品出口方面的巨大贡献。
分析还表明,保持一个具有竞争活力的国内市场是最能够促进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但具有竞争活力的市场结构决不是“大而全,小而全”的制造业布局,并不是厂商在产品低端市场恶性竞争,虽然在此阶段国内市场竞争激烈,但实践已经证明,这一阶段的产业国际竞争力非常弱。虽然检验的结果显示,市场的快速集中不利于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但如果能够保持具有竞争活力的市场结构,或者是适度集中的大企业间的良性竞争,这样的竞争也是能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
因此,积极拓展国内贸易,维护具有竞争活力的国内市场结构,保持适度集中的大企业之间的竞争是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的一条重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