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清 四川省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 611731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宅”现象在大学生群体中越来越普遍,这为高校的教育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本文通过对“宅”现象的基本概念、现状、成因、对策等方面进行分析,为高校教育管理者提出新思路,以期改善大学生宅现象。
【关键词】大学生:宅现象;心理特点
中图分类号:G64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672-2051 (2019)08-051-02
伴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网络虚拟社区的发展,人们足不出户也能满足自身生活、娱乐、学习和工作的需要;同时,现代人的精神生活需求越来越丰富,许多大学生把自己的业余时间都用来发展兴趣爱好。但是,当今大学生因为网络的便捷而选择懒散的“宅人”生活,或者沉迷在网络和自己关注的领域中难以自拔,甚至以“宅”为傲,导致“宅人”群体与现实生活的脱节,与社会的联系甚少。当“宅生”群体日益扩大,并对普通大学生的生活造成的现实或潜在影响越来越严重的时候,对大学生“宅人”这一群体进行深入的分析就显得迫在眉睫。
1.大学生“宅”现象的基本概念
概念是概括和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普遍联系的思维形式,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思维工具。因此,本文首先要以“宅”的基本概念解读为逻辑起点,在明晰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相关心理学理论的分析,为整体把握大学生“宅”现象提供有效的前提。
1.1“宅”现象的溯源
“宅”字,我国自古有之。小徐本《说文解字》中:“宅,所托居也。”而当前出现的宅现象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变革而出现的一个新兴词汇。本文中的“宅”来源于“御宅族”一词。“宅”这个词出自1980年代的日本,写作“御宅”(おたく),它的出现与日本动漫产业的兴起密不可分,本意指“贵府上”。后来专指那些热衷于动画、漫画和电子游戏,以至于足不出户的人。[1]但是对于“宅”这一概念,国内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多数学者认为宅现象的产生与发展是和网络紧密相连的。在郭秀荣等人发表的《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宅”现象解析》一文中,将宅定义为:“主要指因过多利用或沉溺于网络虚拟空间而衍生的一种新兴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以及随之产生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文化形态的变化”。直至如今,各国学术界普遍认为:“宅”广义上指一种热衷于非职业文化的亚文化,以封闭性和自我满足性为特征,属长期性、习惯性行为。[2]而本文中所使用的大学生“宅”现象其意义宽泛,并不局限于大学生群体中的“御宅族”。
1.2大学生“宅”现象的概念界定
根据已有的相关研究以及大学生群体生活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大学生“宅”现象主要表现为:在课余时间(除校方统一安排的诸如上课、实验、集会等必须参加的活动外,自己可自由支配的时间),长时间、习惯性地封闭在房间内(可以是学校的、家中的、租住的或机房网吧等),沉迷于某一特定个人兴趣或爱好的活动,通过网络或电话与外界和他人联系,处于自我封闭状态。
2.大学生“宅”现象的现状分析
2.1大学生“宅”生活现状
高校“宅”之风越来越盛行,很多大学生课余时间都宅在宿舍,他们不愿离开网络,走出宿舍,接触社会,整日沉迷于各种网络虚拟空间。开始是个人宅,后来发展为宿舍宅,班级宅,跟风严重。
2.1.1“宅”式生活
随着物质生活条件的改善,很多大学生网络装备精良,他们“宅”生活主要依赖于网络环境。他们足不出户,吃饭叫外卖,购物找淘宝,无聊玩游戏、聊天找QQ等。便捷的生活模式让“宅”生找不到理由出门面对现实世界,他们宅在宿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网络语。他们不在乎宿舍卫生,不在乎生活质量,不在乎外在形象。
2.1.2“宅”式交流
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改变,很多大学生发觉现实环境下人际交流太复杂,他们在周边人际关系处理不好以后就选择了“宅”式交流。“宅”式交流不需要面对面,不需要察言观色,不需要过多的掩饰和伪装。“宅”生在网络上通过QQ、微博、陌陌等沟通工具,轻松交流情感。此外,“宅”生在网络上寻找志趣相投的人,他们逐渐形成自己的网络群体,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满足自己的情感需求。
2.1.3“宅”式群体
当前,“宅”文化在大学校园里盛行,大学生以宿舍为单位,集体“宅”,即使宿舍里有个别同学排斥宅宿舍,但是盲目的从众心理使他们不得不和“宅”生保持步调一致,避免自己被排斥或者孤立。
“宅”生在宿舍大部分的时间花费在网络上,在虚拟的网络世界,因兴趣相同,“宅”生也形成了自己的虚拟群体,他们在虚拟群体里进行沟通交流、娱乐等活动,虚拟的网络群体让宅生找到了生活的归属感。
3.大学生“宅”现象成因分析
从心理学视角来看,可以从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和心理防御机制理论来阐释大学生“宅”现象盛行的原因。在上述的宅居大学生的生活现状中可以看出,宅生的行为大多与社会期望不符,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受到打击,人际关系不和谐,因此他们选择逃避,在网络群体中去寻求信任感、归属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1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着眼于观察学习和自我调节在引发人的行为中的作用,重视人的行为和环境的相互作用。班杜拉认为是探讨个人的认知、行为与环境因素三者及其交互作用对人类行为的影响。社会学习理论强调人习得社会行为的主要方式是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指个体通过对他人行为与结果的观察,获得新的行为反应模式,或对已有的行为模式加以修正。主要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再现过程、动机过程。“宅”式群体的教育力量对于大学生来说是十分强大的,大学生想要融入周围的生活环境与群体,但由于自我意识发展不完善、缺乏足够的判断力与意志力,在消极榜样的作用下,容易对他人的行为进行模仿,错把“宅”当成时尚,并逐渐形成一股不良之风。
3.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把人类需求象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等五类。人都存在这五种不同层次的需要,在不同的时期会表现出来的各种不同的需要。它们以层级形式存在,由低级到高级波浪式发展,只有低级需要得到满足或基本得到满足,高级需要才会产生,并发挥动力作用。而人的最迫切的需要就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在某些情况下,高级需要特别强烈时,低级需要即使得不到完全满足,也能够实现自我。当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在与其他人交往过程中,由于某些需要得不到满足,他们便选择逃避或者通过在虚拟世界的活动行为来满足这种需要,来寻求生活的归属感,这就促使着“宅”现象的发生。 3.3心理防御机制理论
心理防御机制理论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这是一种消极性的防卫,以逃避性和消极性的方法去减轻自己在挫折或冲突时感受的痛苦。然而,我们应该清楚地认识到大多防御机制只能暂时减轻痛苦或者改变对事情的理解,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事实。当代大学生大部分是独身子女,在进入大学生活后,由于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缺乏毅力,往往都面临着学业重、就业难、人际关系等方面的压力,极易受挫。当现实与理想相悖,他们往往会通过自我防御机制,避免与压力事件直接接触,从而起到保护自己作用。但是这种保护仅仅是一种表面现象,治标不治本,如果在事情发生后,大学生不能够理性的思考事实,反思自身,解决问题,反而以这种自我防御机制作为自己逃避现实的借口,使得大学生无路可逃,只能选择“宅”。
4.教育对策
目前,大学生“宅”现象在校园内已经非常普遍,而其利弊褒贬不一,如何引导学生正确选择适合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是我们高校教育值得重视的内容。笔者通过以上分析,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引导。
4.1尊重“宅”生的心理诉求
从字面、空间感上都很孤立的“宅”背后,是个人主义走向极致的表现。同时又是渴望孤独与群体的生活矛盾碰撞的产生, 是后现代社会极度分化的结果。[3]“宅”生虽然喜欢窝在宿舍,但是他们的目标是生活而非生存。正是因为他们对生活的期望,为此通过各种“宅”式生活来反映他们的心理诉求。为此,作为教育工作者应该尊重学生,尊重他们的心理诉求,秉着积极尊重的理念去引导和教育“宅”生,以平等的身份介入到学生的网络虚拟空间中或是“宅”的生活中,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获得权威性,来影响和改变学生的不良生活方式。[4]正如上文提到的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尊重的需要是在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和爱的需要得到满足之后的一种需要,比它更高一层的需要是自我实现的需要。一个人需要层次越高,他的社会属性体现得就越充分。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马斯洛认为,尊重需要得到满足,能使人充满信心,对社会满腔热情,体验到自己活着的用处价值,反之就会导致沮丧和自卑。因此,面对大学生“宅”现象,教育工作者要以朋友的身份进入学生生活,加强心理疏导,尤其要运用现代技术手段,通过“宅”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帮助“宅”生缓减心理压力。当学生尊重的需要得到满足,他们就会变得自信、自强、自励,才有可能走出宅门,接触社会。
4.2塑造“宅”生的健康人格
网络信息技术是导致学生“宅”的外因,学生自身的认同感缺失是导致“宅”现象的内因。高校盛行“宅”现象,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学生缺乏自我认同,借助于虚拟的网络空间来寻求自我安慰,去寻求爱与归属感。然而,这是不健全的,教育工作者应该积极鼓励“宅”生摆脱虚拟的网络世界,接触现实,加强沟通,塑造健全的人格,得到社会的认可,体现个人价值。
4.3鼓励“宅”生参加课余活动
“宅”生在课余时间基本处于封闭状态,宅在宿舍里,隔绝一切课余活动。为此,要改善“宅”现象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让学生走出“宅”们,加入到集体生活中,去感受集体活动的欢乐与满足。高校的教育工作者应该利用网络元素开展各式吸引“宅”生的活动,比如:动漫设计、课件制作、演讲比赛等。同时,学校和班级多举行一些户外活动,策划各种运动比赛、素质拓展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加入集体活动,有更多的时间参加锻炼来找寻现实的存在感,满足心理需要。
4.4提高“宅”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从“宅”生的生活状态可以发现,他们喜欢伪装,不愿面对面与人交流,不愿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以一种“宅”式交流来逃避现实生活的人际关系。注重“宅”生交往意识的培养,锻炼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让他们想交往,爱交往,是解决“宅”现象的重要途径。教育工作者要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加强“宅”生的人际交往训练和指导,使他们克服离开网络世界的不适应心理,通过心理疏导、人文关怀和交往指导,使他们逐渐学会如何与人相处,怎样与人交往,建立起融入现实生活的信心。
参考文献
[1]章渊博.日本漫画与御宅文化[D].高雄:高雄第一科技大学,2008.
[2]王申.御宅现象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009.
[3]马川.“我很宅!”——浅析都市“宅男宅女”的心理诉求[J].中国青年研究, 2008,(2):84.
论文作者:谢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教师》2019年8月刊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0
标签:大学生论文; 现象论文; 网络论文; 群体论文; 自己的论文; 心理论文; 社会论文; 《中国教师》2019年8月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