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酸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论文_樊虹

江阴市疾病控制中心慢性病 214433

摘要:目的分析磷酸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方法收集100 例2 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使用二甲双胍进行治疗,治疗12周,观察两组患者体重BMI、空腹血糖(FPG)、餐后2小时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胰岛细胞功能指数(HOMA-β)等方面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治疗后FPG 和HbA1c相较于对照组显著下降(P<0.05),观察组治疗后胰岛细胞功能指数明显升高(P<0.05)。结论:dpp-4抑制剂磷酸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降糖效果更好,不良反应轻,值得临床推广。

关键词:磷酸西格列汀;二甲双胍;2 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伴胰岛素抵抗的代谢性疾病,随着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老化、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诊断技术的进步,糖尿病患者人数也随之而迅速增加。据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和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2.85 亿糖尿病患者,预计2025 年将超过3.3 亿人口[1-2]。长期的血糖控制不佳可引起患者的眼睛、肾脏、神经、心脏等的慢性损害,使其功能减退和衰竭,严重者可引起急性代谢紊乱,如酮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3]。目前常用的治疗2 型糖尿病口服药物包括磺脲类、双胍类、α 糖苷酶抑制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二肽基肽酶4(dipeptidylpeptidase-4,DPP-4)抑制剂,注射类药物包括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受体激动剂。西格列汀是最早应用于临床的DPP-4 抑制剂,其通过抑制α 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促使胰岛β 细胞产生胰岛素,从而降低血糖[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4年5月~2015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入选者均按1999年WHO 糖尿病诊断标准确诊,无严重的心、肝、肾等慢性疾病,无甲状腺、肾上腺、脑垂体、胰腺等影响糖代谢的其他疾病,并且近半年内未应用过激素等影响糖代谢的其他药物。所有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52 例和对照组(二甲双胍治疗)48 例。其中治疗组52例,男28 例,女24例,平均(44.6±5.2)岁,平均病程(6.05±1.38)年;对照组48例,男25例,女23例,平均(45.8 ± 5.1)岁,平均病程(6.09±1.42)年。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患者经宣教后给予糖尿病饮食及适度运动锻炼治疗。所有已服降糖药的入选者均停用口服降糖药2周,待血糖稳定后,西格列汀组口服西格列汀(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00 mg、1 次/d;联合二甲双胍组予西格列汀(杭州默沙东制药有限公司生产)100 mg、1 次/d 口服,二甲双胍(中美上海施贵宝制药有限公司生产)250mg、3 次/d 口服。共治疗随访6个月。治疗开始前及治疗结束后检测患者体重、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胰岛素(Fins、2hIns,放射免疫法),计算胰岛β细胞功能指数(HOMA-β)。

1.3 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19.0 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x±s 表示,治疗前后比较用配对t检验,两组之间的比较用两组独立样本的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各项指标均显著改善(P< 0.05),治疗前两组各项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均未出现体重增加、低血糖反应副作用,胰岛素分泌无差异(P> 0.05),治疗组发生胃肠道反应3例,对照组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二肽基肽酶-Ⅳ(DPP-4)抑制剂捷诺维(西格列汀)是近20 年来发现的最重要的治疗2 型糖尿病的新药,更重要的是它具有独特的双重调节血糖机制,这一机制建立在促胰素(ncretins)发现的基础上,是基础研究转化为临床应用的转化医学经典范例[5]。西格列汀属DPP-4 抑制剂,DPP-4 抑制剂通过DPP-4 活性,间接增强GLP-1 的生物活性,不但可改善血糖稳态提高胰岛素敏感性,而且增加β细胞数量,改善α、β 细胞的比例,促进β 细胞再生和减少凋亡,改善胰岛功能。GLP-1 促进胰岛素分泌作用呈明显的葡萄糖依赖性,当血糖降至4. 5 mmol /L 时,外源性GLP-1 已无明显的促胰岛素分泌效应,从而,有效避免了低血糖对人体的危害[6-7]]。此外,西格列汀具有一定的减缓糖尿病人进食后的胃排空速度,增加病人的饱腹感,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抑制病人下丘脑摄食中枢的病理性亢进,减少其热量的过多摄入,从而达到降低体重,增强胰岛受体敏感性的作用[8]。胰升血糖素样肽-1(GLP-1)类似物及DPP-4 抑制剂为治疗T2DM 指出了新方向。GLP-1 是由肠道L 细胞产生的一种肽类激素,进餐所致高血糖及营养素的作用促进GLP-1 分泌,从而刺激胰岛β 细胞合成和分泌胰岛素,并抑制α 细胞分泌胰升糖素,延缓胃排空及刺激下丘脑的饱食中枢、抑制食欲而起到调控血糖的作用,动物研究表明GLP-1抑制β细胞凋亡、增加β细胞量、改善β细胞功能。但GLP-1 的半衰期甚短,在体内迅速被DPP-4降解,因此,经研究开发的DPP-4抑制剂显示出治疗2型糖尿病的良好前景[9]。由其作用机制显示DPP-4 抑制剂不适用于1 型糖尿病和胰岛功能完全丧失的2 型糖尿病。

本研究结果显示,西格列汀可以有效控制2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疗效不逊于传统降血糖药物。治疗过程中,西格列汀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可以耐受,其不良反应发生率及低血糖的发生率均较低。GLP-1被认为是促胰岛素作用最强的肠促胰岛素,而DPP4是促使GLP-1降解、失活的关键酶之一,DPP-4抑制剂通过抑制DPP-4的活性,增加GLP-1 的血浆水平,通过葡萄糖依赖性促进胰岛素分泌,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起到降低血糖的

作用,还通过促进胰岛β细胞增殖,抑制其凋亡,保护胰岛β细胞功能。目前DPP-4抑制剂作为新型抗糖尿病药物已被国际糖尿病联盟[10]、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11]和美国内分泌医师学会[12]纳入2 型糖尿病的治疗路径中。西格列汀是最早上市的DPP-4 抑制剂,其可对DPP-4 的活性产生至少80%的抑制作用,这种抑制作用可持续24h,是一种安全、方便、有效的药物。目前对于其的临床研究也是DPP-4 抑制剂中最多的。

综上所述,DPP-4抑制剂磷酸西格列汀与二甲双胍联用治疗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降糖效果更好,对体重无影响,不增加低血糖风险,不良反应少,依从性高,且对于胰岛β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对于初发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口服药物联合降糖方案,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King H,Aubert RE,Herman WH.Global burden of diabetes,1995-2025:prevalence,numerical esrimates and projection[J]. Diabetes Care,2008,21(9):1414-1431.

[2] Zhang P,Zhang X,Brown J,et al.Global healthcare expenditure on diabetes for 2010 and 2030[J]. Res Clin Pract,2011,92(2):301.

[3] Ryden L,Standl E,Bartnik M,et al. Guidelines on diabetes,prediabete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executive summary.The Task Force on Diabete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of Cardiology(ESC)and of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Diabetes(EASD)[J]. Eur Heart J,2007,28(1):88-136.

[4] Neumiller JJ,Wood L,Campbell RK. Dipeptidyl peptidase-4 inhibitors for the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J]. Pharmacotherapy,2010,30(5):463-484.

[5].翁建平. 糖尿病治疗需转换思想健康版2012;7.

[6].宋颖,李启富,中国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特点及治疗策略实用糖尿病杂志2011;7.

[7].Perfetti R,Merkei P. Glucagon - like peptide - l:a majoq regulator of pancreatic beta-cell function. Endocrinol 2000;143:717 -775.

[8].张存志,李彦明,邸力强,等. 血糖稳态的二肽基肽酶-IV(DPP - 4)抑制剂捷诺维(西格列汀)实用糖尿病杂志2013;9(3)60 - 61.

[9]茹艳枝,马红,兰丽珍. 磷酸西格列汀治疗2 型糖尿病的临床观察. 中国糖尿病杂志2014;22(2):141 - 143.

[10] Ceriello A,Colagiuri S.International Diabetes Federation guideline for management of postmeal glucose:a review of recommendations[J]. Diabet Med,2008,25(10):1151-1156.

[11]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 年版)[M].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11:16-17.

[12] Rodbard HW,Jellinger PS,Davidson JA,et al.Statement by an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linical ndocrinologists American College of Endocrinology consensuspanel o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an algorithm for glycemic control[J]. Endocr Pract,2009,15(6):540-559.

论文作者:樊虹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30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3

标签:;  ;  ;  ;  ;  ;  ;  ;  

磷酸西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观察论文_樊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