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处所倒装结构句法生成的语段解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倒装论文,句法论文,处所论文,英语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下面一组句子使用的词语完全一样,真值条件(truth condition)也相同,但词语在句子中的线性排列顺序差别极大: (1)a.The basketball rolled down the hill.[NP V PP] b.Down the hill rolled the basketball.[PP V NP] 在例(1a)中位居句子之首位置的为名词组(NP)the basketball,谓语动词(V)rolled紧跟其后,出现在动词后面句末位置上的为介词组(PP)down the hill,句子所采用的是一种常规的(canonical)语序排列方式。从表面上看,例(1b)似乎是将常规句中的NP与PP的线性位置进行了互换,即将NP后置(postposing)、PP前置(preposing),从而产生了一种非常规的(noncanonical)词序配置,属于典型的倒装(inverted)序列。由于位于句首的PP语义上往往表处所(location)或方向(direction),语法著作中通常将(1b)之类的倒装句子称为“处所倒装结构”(locative inversion construction)。 处所倒装结构因其独特的句法与语义表现引起了众多语法学家的关注。大家重点关心的问题包括:前置处所PP的结构位置、句法功用及其前置移位动因;谓语动词的及物性限制条件;后置NP的结构位置、句法功用及其赋格。围绕这些问题,人们提出了各种解释方案,但遗憾的是这些分析都存在顾此失彼的问题,即只能顾及到部分的相关语言事实。本文拟以生成句法学的语段理论(Phase Theory)为参照讨论英语处所倒装结构的句法生成机制,试图为该结构的相关语法表现提供一个合理与统一的解释。限于篇幅,本研究集中讨论以主要动词(main verb)为谓语动词的处所倒装结构,暂不考虑以系动词be为谓语的倒装句子。 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节描述英语处所倒装结构的主要句法与语义特征;第三节介绍在生成句法学框架下有关英语倒装结构研究的几种代表性分析方案;第四节提出一个基于语段理论的生成机制,对英语处所倒装结构的句法生成以及句法与语义性质作出解释;最后部分为总结。 2.基本语法特征 2.1 动词后名词组的混合句法表现 虽然处所倒装结构中动词后的NP不在常规的句法主语位置上,但它在数方面需要与其前面的限定性(finite)谓语动词保持一致,表现出了典型的句子主语特征。 (2)a.In the garden stands/*stand one statue. b.In the garden stand/*stands two statues. 在形态格标记分明的语言中,充当限定谓语动词句子句法主语的名词性成分带主格(Nominative Case)。现代英语的形态格系统已经十分贫瘠,只在部分人称代词中还有所体现。Kathol & Levine(1992)指出,当NP以代词形式出现时,所带的形态格为主格。 (3)a.Under the garden wall sat I(,waiting for my friends to appear.) b.In the garden is HE. 然而,NP并没有表现出完全彻底的主语语法属性。通常情况下,主句主语可以充当句中由without引导的附加语从句主语PRO的先行语或控制语(controller),例如: 正如Coopmans(1989)所观察到的那样,处所倒装结构中的NP不能对without附加语从句主语PRO实施控制,试比较: (5)a.Two sheiks lay near the oasis[without PRO talking]. b.*Near the oasis lay two sheiks[without PRO talking]. 由于without附加语从句主语PRO必须受句子主语控制,而例(5b)不能成立,说明其中的NP不是真正的句法主语。 就线性位置而言,NP所占据的是动词直接宾语的常规句法结构位置,一个相关的有力支持证据是当谓语动词带有副词修饰成分时,该副词必须位于NP之后。 (6)a.Outside the door sat a young man uncomfortably. b.*Outside the door sat uncomfortably d young man. 直接宾语是动词基础生成的(base-generated)姐妹节点成分,即补足语(complement),因此其间不允许插入包括副词状语在内的其它任何成分。Rochemont(1986)提到了另一个可用以说明NP宾语身份的支持证据:当后置代词用作直指词(deictic)而不是照应词(anaphoric)时,该代词可带宾格(Accusative Case)的形态。 (7)a.Into the forest ran HIM. b.Next to his father stood HER. 众多研究者(如Rochemont 1986;Bresnan 1994)曾指出,处所倒装结构具有一种特殊的话语功能,其中动词后的NP充当句子的呈现焦点(presentational focus)。例如,当甲说了(8a)之后,乙用(8b)作为回应便不妥当,恰当的答语应该是(8c)。 (8)a.I am looking for my friend Rose. b.?Among the guests of honor was sitting Rose. c.Rose was sitting among the guests of honor. 由于Rose在前面的话语中已经被提到,后面再次出现属于已知信息,因此不能采用倒装形式放置句末作为呈现焦点使用。 因为具有焦点的性质,该NP很容易在句子中用作对比焦点(Bresnan 1994),试比较下面一组句子: (9)a.On the wall hung canvasses,but not paintings. b.??On the wall hung canvasses,but not on the easels. 例(9a)中动词后的canvasses与paintings形成对比焦点,语义表达自然,而(9b)中的介词组on the wall与on the easels形成对比焦点则不能接受。这里影响句子合法性的不是焦点化成分的语类,因为在常规语序结构中无论是名词组还是介词组都可以充当对比焦点。 (10)a.Canvasses hung on the wall,but not paintings. b.Canvasses hung on the wall,but not on the easels. 例(10)成立说明例(9b)的问题在于该句子包含了两个焦点成分,导致句子内部的语义冲突,从而无法获得适当的解释。 2.2 句首介词组的混合句法表现 从线性角度看,句首PP似乎是处于句法主语的常规位置上,因此在一些分析中被认为是句子的主语(Hoekstra & Mulder 1990;Bresnan 1994;Collins 1997;Ura 2000;Culicover & Levine 2001)。说明PP主语性质的支持证据来自其在提升结构中的句法移位。英语中的seem、appear等属于典型的提升动词,当它们选择不定式从句作补足语时,从句的主语NP须通过显性句法移位移到主句的主语位置上(见刘爱英、韩景泉2004)。 上述的主语移位属于论元移位,其目的在于获取结构格。PP在提升结构中有类似的表现,说明它们类似于主语NP,同样经历从内层主语位置到外层主语位置的论元提升移位。 提取从句主语时出现所谓的“that-语迹效应”(That-trace Effect),即不允许从标句词that之后的从句中提取主语,形成that-语迹的序列形式。 对从句主语的这种限制条件同样发生在PP的身上,当从一个从句中提取PP时,也不允许出现显性的标句词that,说明它的表现与主语一样。 对主语进行提问时,不会触发时态中心语(T)到标句词中心语()的移位,无需借助助动词do构成特殊疑问句。对PP提问时,同样不能使用助动词do加入规则。 (15)a.Who killed the president? b.*Who did kill the president? (16)a.In which garden stands a fountain? b.*In which garden does stand a fountain? 当一个NP内的所有格代词受到一个移位时跨越自己的成分的约束时,会出现“弱跨越”(Weak Crossover),影响句子的可接受性。例如,句首的主语疑问代词可充当约束宾语NP中所有格代词的先行语,而句首的宾语疑问代词不可充当约束主语NP中所有格代词的先行语,因为宾语疑问代词移位时必然会跨越主语NP中的所有格代词,从而违反“弱跨越”限制条件。 倒装句中的PP可以约束动词后NP的所有格代词,如例(18a),而在非倒装句中经过话题化前移的介词组不可约束主语NP中的所有格代词,如例(18b)。 基于以上事实,Culicover & Levine(2001)认为倒装结构中句首的PP充当主语的功能,因此可以像主语疑问词那样约束后面的代词。 非倒装结构可以使用somewhere之类的无定处所替代成分,但这在倒装结构中是不允许的。PP的有定性限制说明它具有话题的性质(Soltan 2003)。话题通常表达已知信息,因而一般为有定形式。 (19)a.A child was found somewhere. b.*Somewhere was found a child. 句首的PP在句法分布上与话题词组相类似。例如,与话题词组一样,该PP不可用于if或whether引导的从句中: (20)a.*Bill asked if such books John only reads at home. b.*Bill asked if near John's house lies buried treasure. 在从句中,话题词组要求与显性标句词that共现,句首的PP也有同样的要求。 (21)a.Mary said[that the dog,the man kicked]. b.*Mary said[the dog,the man kicked]. (22)a.Mary said[that under the tree sat a woman]. b.*Mary said[under the tree sat a woman]. 应注意,例(22)之类居于that-宾语从句句首的处所PP充当话题时,不再作进一步句法移位,而且要求其前面的标句词(that)必须以显性形式出现,但如果处所PP充当that-宾语从句的主语,则可以作进一步的移位,而这时要求其前面的标句词必须以隐性或零形式出现,如例(14)。 2.3 动词的及物性限制 处所倒装结构对其谓语动词的句法及物性属性有较严格要求,原则上排斥及物性动词,只接受不及物性动词充当谓语动词。例如,作及物动词用时,roll不能用于倒装结构。 (23)a.John rolled the ball down the hill. b.*Down the hill rolled John the ball. c.*Down the hill rolled the ball John. 如果仔细观察,我们便会发现用于处所倒装结构中的动词绝大多数为典型的非宾格动词(unaccusatives),如例(24),但一般不能为非作格动词(unergatives),如例(25)。 (24)a.Into the room rolled a ball. b.Out of the house came a tiny old lady. (25)a.*In the cafés of Paris talk many residents. b.*In government offices complain may disgruntled people. 虽然传统语法中并无非宾格动词与非作格动词之分,将它们统称为不及物动词,但生成语法从深层句法结构上对两者加以区分。根据管辖与约束理论框架下的观点,非宾格动词的名词性论元语义上表客体(Theme),属于深层逻辑宾语,为内论元(internal argument),而非作格动词的名词性论元语义上表施事(Agent),属于深层逻辑主语,为外论元(external argument)(Levin & Rappaport Hovav 1995)。例(24)中的名词组a ball和a tiny old lady分别为非宾格动词rolled和came的客体,所构成的倒装结构成立,而例(25)中的名词组many residents和many disgruntled people分别为非作格动词talk和complain的主体或施事,所构成的倒装结构不合格。正是基于以上事实,处所倒装结构被认为是鉴别非宾格动词结构的一个有效句法诊断结构(Coopmans 1989;Hoekstra & Mulder 1990)。 被动动词由及物动词通过添加词缀构成。之前较流行的一种分析认为,被动词缀一方面抑制动词指派外论元语义角色的能力,同时又抑制动词赋予宾格的能力(曹彬2015)。换言之,被动动词只有内论元,没有外论元,而且不能赋宾格。从某种意义上,被动动词属于派生的(derived)非宾格动词,因此适用于处所倒装结构。当然具有非宾格性仅仅是被动动词进入处所倒装结构的必要条件,而并不是充分条件,最终能否进入还须满足其它相关条件。 (26)a.Among the guests of honor was seated my mother. b.On the table has been placed an apple. Levin & Rappaport Hovav(1995)指出,处所倒装结构并不是鉴别非宾格动词的可靠句式,因为该结构有时允许使用非作格动词,例如: (27)a.Into the room walked Mary. b.Into the store ran three children. 就一般语义而言,walk、run属于施事行为动词,亦即典型的非作格动词。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PP充当动词补足语(complement),而不是附加语(adjunct),与名词组形成述谓(predication)关系,往往表示NP所指对象运动的方向。Bresnan(1994)指出,如果PP作附加语使用,句子结构不能成立,试比较下面一组句子。 (28)a.Into the hole jumped the rabbit. b.*Into the hole excreted the rabbit. 在例(28a)中into the hole为补足语,用以表示“跳跃”事件所导致的方位状态,即兔子跳入了洞里;相同的PP在例(28b)中为附加语,表示“排泄”事件发生的处所,但兔子不一定因此改变其处所。的确,如果兔子往洞里跳,其结果必然是兔子身在洞内,而如果兔子往洞里排泄,则结果不一定是兔子身处洞内。 3.四种句法分析 有关英语处所倒装结构的句法生成,在生成句法学文献中出现过四种较有影响的解释。下面分别简要介绍它们的基本主张,并指出其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主语焦点化后置 Rochemont & Culicover(1990)认为,处所倒装结构由对应的非倒装结构通过转换派生得来。转换涉及两个具体操作:(一)将主语NP右向移位附加到动词组上,形成焦点;(二)将PP左向移位到句首位置,形成话题。 该分析的优势在于能够为谓语动词后NP的某些主语特征以及句首PP的话题特征作出说明,尤其是能合理解释倒装结构的适用语境。因为句式的选用取决于句子的信息结构,倒装结构只适用于NP充当句子焦点传递新信息的场合。但其缺陷同样非常明显:首先,它不能解释其中的PP的主语特征以及NP的宾语特征;其次,它无法解释为什么NP的后置总是伴随着PP的前置。除了面临经验方面的问题外,该分析在理论上也难以成立。在常规语序句子中,主语名词组位于Spec-TP的结构位置。如果将主语右向移位附加到动词组上,这是从结构高位到低位的移位,有违句法成分移位的一般限制条件,因为类似的句法移位势必导致移动的先行成分无法有效成分统制(c-command)其留下的语迹,造成结构不合格。 3.2 小句谓词提升移位 Hoekstra & Mulder(1990)指出,处所倒装句的谓语动词在基础生成结构中子语类化选择一个小句(Small Clause/SC)作为补足语,其中限定词组DP(本文不作区分,统称“名词组”,即NP)为小句的逻辑主语,PP为小句的谓词或逻辑谓语,彼此形成述谓关系,如(29a)所示。提升移位小句的谓词得到倒装结构(29b),而提升移位小句的逻辑主语则得到常规结构(29c)。 上述分析包含了如下一些基本主张:(一)所涉谓语动词具有非宾格属性;(二)倒装句中句首的PP与常规句中提升的DP占据相同的结构位置,即句法主语位置(Spec-TP);(三)在两种结构中驱使成分移位的动因完全一样,都是为了满足格鉴别式(Case Filter)的要求,即为DP赋格;(四)定式句将主格赋给其标志语(即主语),(29c)中的DP在主语位置上直接获得主格;(五)(29b)中的PP在主语位置上直接获得主格,然后通过“指标链”(chain of indices)传递给处于动词后基础生成位置上的DP,因为小句的逻辑主语与其谓词同指标,前置移位的谓词继承同标并形成指标链;(六)小句的逻辑主语与其谓词至句子主语位置的距离相等,因此无论是逻辑主语移位,还是谓词移位都属于最短移位,不违反句法运算的经济原则(economy principles)。 该分析较深入地阐释了处所倒装句与其对应的常规句之间的结构关系,同时又较好地解释了句首PP与动词后DP所表现出来的某些主语特征。不过,这一分析所面临的问题并不少。首先,没有直接的证据能够说明句首PP可获得主格;其次,完全基于同标的解释有违要求“严禁在结构运算中引入新的元素或特征”的“包含条件”(Inclusiveness Condition)(Chomsky 2006:4);再次,谓词移位的限制条件与语用价值没有得到说明。 3.3 空虚词主语 根据Postal(2004:42)和Bruening(2010:46),居于处所倒装结构句法主语位置的是一个与虚词there相对应、但没有语音或形态表现形式的空虚词主语(pro),句首介词组并不是句子的主语,而是位于空虚词主语前面的位置上。用以支持本分析的证据是处所倒装句往往允许使用显性的虚词,例如: (30)a.Under the bed[pro]was found a large snake. b.Under the bed[there]was found a large snake. 以上分析将处所倒装结构处理成虚词there结构,解释了谓语动词与后面NP之间的数量一致关系。然而,它们也有不少明显差别。例如,虚词there结构通常不允许动词后的NP为有定性成分,表现出了“有定效应”(definiteness effect),而处所倒装结构则没有类似的限制。Postal(2004)主张用有定效应区别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虚词,但这样做本身意义不大。空主语虚词分析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为个别结构特设规则,因为英语不属于主语脱落(pro-drop)语言。如果不能证明该空主语虚词在其它结构中存在,孤证单行,证据效力太低,缺乏说服力。值得注意的是,英语有时的确允许某些结构的虚主语删除,但所涉及的都是非人称虚词it,而不是there。此外,相关证据表明,句子运算时所选取的词汇阵列中是否含有虚词there,运算的机制很不一样,具体情况下文论及。 3.4 介词壳假设 在最简句法理论框架下(Chomsky 2000,2001),Soltan(2003:34,43)提出处所倒装句的动词选择一个谓词复合体作补足语。该复合体属于一个介词性小句,是以一个功能介词(functional preposition)(记作p*)为中心词的投射p*P,处于其标志语位置的是限定词组DP(即本文的NP),处于其补足语位置的是处所介词组PP。从外观上看,形成功能介词组为外壳(shell)、实义处所介词组为内核(core)的p*P-PP双重介词投射,见(31a)。假设p*P构成语段(phase),p*作为探针搜寻到了充当介词宾语的处所DP,并将其连带介词(即整个PP)一同吸引移位到p*P的外层标志语位置(31b)。在随后的运算过程中,PP作为最近距离的目标通过最短移位,先后移入时态中心词(Tense/T)和标句词(Complementizer/C)的标志语位置,见(31c、d),T与动词后面的DP保持人称和数量一致,从而派生出处所倒装结构。 上述分析可较好地解释介词组的句法移位及其所表现出来的主语与话题特征。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一)介词壳分析模拟动词壳分析,其有效性还待于进一步考察;(二)最简句法框架下已获确认的语段包括CP和及物性v*P,但介词结构并不在其中,断言介词结构是否具有语段身份为时尚早,需要进一步论证;(三)根据该分析,倒装句与对应非倒装句中的p*P具有不同属性,只有前者给p*指派了EPP特征,因此吸引PP的句法移位。这种处理办法其实就等于为个别结构专门量身制定特别规则,其硬性规定痕迹过于明显,完全违背了作者自己所追求的跳出特定结构论结构的初衷;(四)前置PP移位的最后落点位置不明确,对其移位动因的解释十分牵强。 4.基于语段的句法分析 4.1 语段理论简介 Chomsky(2001:12)提出,句法结构的推导分语段(phase)进行;语段本质上表“命题”(propositional),包括CP和及物性轻动词投射v*P结构。前者体现了句子的陈述、疑问等语气(force),代表一个完整句子复合体,后者带有外论元,体现一个完整的论元结构复合体。一个语段结构的运算一旦完成,其中心词的补足语便同时移交给接口(interfaces)层面的音系部分和语义部分分别获取适当的语音表达式和语义表达式。此后,已移交出去的部分便在句法中变得不可见,不再参与后续的句法运算(周敏、韩景泉2012:31)。 句法结构的推导分语段进行的目的在于简化运算过程,体现了句法运算的经济原则(principles of economy)。Chomsky认为,人的记忆有限,一时间能处理的句法结构也有限;如果在运算过程的特定节点将业已构成的语段结构移交出去,可以为后续的操作释放记忆空间,从而减轻运算的负担。 根据Chomsky(2001,2004),结构运算有合并(Merge)和一致(Agree)两种基本方法。合并是指把两个句法体组合成一个新的单位。从词汇阵列(lexical array)中选取一个词项,将它与另一个词项或句法体组合,称为外部合并(external merge)。移位也是一种合并。当一个句法体移位到了新的位置上与其它成分组合,称为内部合并(internal merge)。 一致是指称为探针(probe)的成分α与称为目标(goal)的成分β之间建立起来的句法操作关系。建立一致关系的前提条件是探针和目标必须同时具有活性(active),即各自都带有未取值的(unvalued)不可解释性特征(uninterpretable feature),需要通过一致关系操作取值并删除不可解释性特征。T的人称/数特征(也称φ-features)与名词性成分的格特征属于不可解释性特征。EPP特征也具有不可解释性,带EPP特征的中心语包括所有的核心功能语类(core functional categories),即标句词C、时态T和轻动词v,须通过在其投射结构的标志语(specifier)位置合并一个适当成分来完成特征赋值和删除。不可解释特征在句法接口层面对外部系统来说是不可识别的,必须删除,以确保结构运算的圆满完成。 4.2 处所倒装句的句法生成 我们试以Radford(2009:307-8)讨论过的From inside the house came a loud scream为例,看看处所倒装句的生成情况。假定处所倒装句的谓语动词具有非宾格属性,根据动词与其附属成分的“合并条件”(Merger Condition)(Radford 2009:302),动词V(come)首先与处所介词组PP(from inside the house)合并,构成动词中层结构V’(come from inside the house),其中PP充当补足语,接下来再与名词组NP(a loud scream)合并,构成动词组VP(a loud scream come from inside the house),其中NP位于标志语位置,其结构表达式如下。 根据动词壳(VP-shell)分析法(Radford 2009:292),动词按照双层模式进行投射,即以实词语类动词为中心词的投射VP构成内核(inner core),以功能语类轻动词v为中心词的投射vP构成外壳(outer shell)。倒(32)的VP被一个没有语音或形态形式的空轻动词v合并为补足语,构成v’。因为具有强力特征,v吸引V的移位并与之嫁接形成V-v结构。 非宾格动词(包括被动动词)不具备给其名词性补足语赋宾格的能力,属于缺损(defective)动词。选择缺损VP的轻动词为不及物性v,而选择及物动词与非作格动词结构补足语的为及物性轻动词,记作v*。及物性v*与不及物性v有两主要差别:(一)前者指派外论旨角色(external θ-role),通常引出施事或致使外论元,而后者不指派外论旨角色,不带有语义角色的外论元;(二)v*的最大投射v*P构成语段,而v的最大投射vP不构成语段。作为核心功能语类,例(33)的vP结构带有不可解释性的EPP特征需要取值。在词汇阵列中没有其它成分可用的情况,只能从补足语VP中移位一个距离最近的适当成分进行内合并。由于NP a loud scream和PP from inside the house分别是V come投射的标志语和补足语,它们属于同一个中心语的附属成分,向外移位时彼此不存在距离差别,属于等距离移位。换言之,将PP移入vP的标志语位置不受前面NP的阻隔,同样为最短移位,不违反句法移位的局域性条件(locality condition)。PP移位后得到如下结构。 例(34)的vP接着再与定式时态中心语T合并。T带有可解释性过去时态特征,因此动词come拼读为came。T同时还带有未取值的不可解释性的人称和数特征以及EPP特征。T充当探针,搜寻可以给其赋值的成分。因为不及物性vP不构成语段,整个vP结构对句法操作开放,T便向下搜寻到了目标NPa loud scream,后者因带有不可解释性格特征而具有活性。两者建立一致关系,T从NP处取值第三人称单数,而NP从T处取值主格。这时,已经从VP中移出来到了vP标志语位置上的PP成了离T最近的成分,因此PP再次移位进入T的标志语位置给其EPP赋值。 将(35)的结构与功能语类话题(Topic/Top)合并后,Top作为探针搜寻可给其EPP赋值的目标。因为距离最近的目标是PP,该PP移位进入Top的标志语位置。得到的结构最后与标句词C合并,完成处所倒装结构的生成。 4.3 相关事实的解释 借助前面一小节中处所倒装结构的句法生成机制,我们便可以对该类句子结构的句法与语义表现作出合理解释。 先看动词后NP的表现。处所倒装句的轻动词投射具有不及物性,不构成语段,动词后的NP可成为探针T搜寻的目标,建立一致关系,因此T与NP在人称和数量上保持一致,NP则依靠T获取主格的值。但由于NP并不处在常规的句法主语位置上,在某些情况会以宾格形式出现,出现格错位(mismatch)的情况,如例(7)。限于篇幅,有关格错位现象我们将另文讨论。 采用重音、句法移位手段可派生焦点结构,而句子的最右边句末位置则是无标记的(unmarked)自然焦点结构位置,因此句子的焦点信息(新信息)部分倾向于尽量往句子的右边放置。处所倒装句就是将NP作为信息焦点冻结(frozen)在句末焦点位置上,不允许其进行显性句法移位。具体地说,这时的NP位于处所动词VP之内的内论元位置上,构成句子的自然焦点或者呈现焦点(presentational focus)。当然,这只能在句中有其它成分(如PP)可用的情况之下才能得以实现。 如果不是因为受到冻结,NP应该同样有机会成为移位的对象。例(32)表明,其中的NP与PP移入vP的标志语位置的距离相等。但假如先移出去的不是PP,而是NP,那么后面继续移入TP标志语位置的只能是距离更近的NP,操作的程序已经不可逆转。由此得到的便是以下的对应非倒装句。 (37)A loud scream came from inside the house. 再看句首的PP。例(35)的结构表达式显示,为了给TP的EPP特征赋值,PP移位进入了TP的标志语位置,亦即常规句法主语位置,这解释了为什么该PP表现出了主语的某些属性。由于PP并没有就此停留在主语位置,而是随后再次移位进入话题投射的标志语位置,从而获得了话题的属性。有不少证据能够证明句首的PP确实居于话题的位置。Stowell(1981)指出,不接受内嵌话题的结构也不可使用处所倒装,例如: (38)a.*That in the chair was sitting my old brother is obvious. b.*That this book,you should read is obvious. (39)a.*I expect[in the room to be sitting my old brother]. b.*I expect[this book John to read]. 例(38)的that-从句充当句子的主语,但据认为主语从句已经居于话题的结构位置,因此不允许从句内的成分话题化。例(39)的动词expect后接一个例外授格(ECM)结构作补足语,而ECM缺乏C之类的左外围投射,也就是属于天生不能为话题成分提供落点位置的句子结构。 处所倒装句不允许采用助动词前置移位的方式构成一般疑问句,如果PP是在主语的位置上,这样的情况就不应该发生(Rizzi & Shlonsky 2006:344)。 (40)a.*Is in the room sitting my old brother? b.*Did down the hill roll the baby? 众所周知,一般情况下并不强制要求句子主语都进行话题化操作。为什么处所倒装句的PP到了主语位置后不就此锁定下来,而是还要继续移位?我们认为,有两个可能的原因:(一)处所倒装句以动词后的NP为自然呈现焦点,将PP移入话题位置为焦点提供了一个标记性背景,可以进一步凸显焦点的角色。话题表达已知的旧信息,而焦点用以表达未知的新信息。(二)就语类而言,PP并不是充当句法主语的常规语料,在完成了给TP的EPP特征赋值之后便移入话题位置充当话题成分是自然的选择。用Rizzi & Shlonsky(2006)的话来说,处所倒装句是采用非主语满足主语准则。虽然存在PP在系动词be-倒装结构中作主语的情况(见Stowell 1981),但有学者认为其中的PP实际上是名词性成分,是以一个空处所(PIACE)名词为中心词的投射(具体请参见Bresnan 1994:110)。 选择处所动词结构的轻动词v具有不及物性,不指派外论旨角色,但vP的标志语位置可以合并不带语义论旨角色的虚词there。如果在句子结构运算时所选取的词汇阵列中有there 一词,那么在例(33)结构式中进入vP标志语位置的就只能是there,而there会形成阻隔,禁止后面的NP和PP再作相同的移位。此后,there便成为探针T的最近目标,移入其标志语位置得到以下的there-存现句。 (41)There came a loud scream from inside the house. 须指出,有there存现句与没有there的处所倒装句属于很不同的两种结构,其根本差别在于前者的词汇阵列中有there,而后者没有。两者的句法生成机制也完全不一样。因此,Postal(2004)和Bruening(2010)把处所倒装结构视为以空虚词there作主语的结构难以成立。当然,there-存现句中的PP完全可以直接进行话题化移位,移至句首的话题位置。 最后,我们来看谓语动词的及物性限制。能指派外论旨角色的轻动词投射具有及物性,该v*P允准外论元,即其标志语位置上已经被一个外论元所占据,从而阻隔VP内的其它成分再移位进入该位置。作为语段,v*P之内的成分对探针T是不可见的,不能成为其目标。此外,相对探针T而言,外论元永远都是最近距离的目标。因此,带外论元的及物动词和非作格动词结构理应被排除在了处所倒装结构之外。但问题是,为什么部分非作格动词可用于处所倒装句呢?本文认为,用于处所倒装结构中的非作格动词本质上发生了改变,已经转变成了非宾格动词。相当于Hoekstra & Mulder(1990)所谓的非作格动词作系动词使用。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并不是所有的非作格动词都能用于处所倒装结构,说明非作格动词转化为非宾格动词是有条件的。众所周知,动词的非宾格性根植于语义,但表现在句法。用于处所倒装结构时,非作格的名词性论元往往变成了位置或方向发生改变的实体,这意味着该论元已经失去了通常的“施事”身份,而变成了标准的“客体”(Carnie 2013)。很明显,谓语动词语义的转变必须借助方位PP的配合才能完成,而如果动词与方位PP的结合不能完成语义转变,不能促使NP与PP建立直接联系,那么该动词便不能用于倒装结构。试比较下面一组句子。 (43)a.Into the room walked John. b.*Onto the ground had spit a few sailors. 例(43a)中的名词John因为动词walked所表达的事件而直接改变方位,导致John“进到了房间”,John与into the room建立起了直接联系,相当于逻辑主谓关系。例(43b)的情况则不一样,其中的a few sailors不会因为动词had spit所表达的事件而直接改变方位,结果“躺到了地上”,到了地上的只能是吐物。这里的NP与PP无法建立直接联系,两者间不存在逻辑主谓关系,因此结构不合格。 必须特别指出的是,非作格动词在转化为非宾格动词之后,所涉及的句法运算只能按照普通的非宾格动词结构进行操作,比如说,其中的PP合并在V的补足语位置上,NP合并在其标志语位置上;该类VP只能接受不及物性轻动词vP的选择,其中的NP和PP理论上都有机会成为移位出去的目标,因此存在倒装句与非倒装句两种可能的对应结构。具体情况可见前面的有关论述。 5.结束语 英语中的处所倒装结构所具有的一系列独特句法与语义特征使得该结构有别于其它结构。在普遍语法理论视角下,特定的句法结构只不过是一些附带现象(epiphenomena),完全是普遍语法原则运作之后的结果与反映。Chomsky(2008:135)指出,“语言是音义结合的一种最佳方式”,并一直致力于精简和优化语言研究的理论和描写工具。 本着使用尽可能少的理论构件和运用尽可能经济的推导方式的目的,本文以语段理论为参照对英语处所倒装句的句法生成进行了探讨。分析认为,处所倒装句的谓语动词具有非宾格属性,NP与PP均属于V的附属成分,在VP内基础生成。作为缺损性结构,VP的外壳功能投射为不及物性vP,因此不构成语段。当NP被作为自然焦点成分冻结在VP之内的句末位置上,PP则作为最近距离目标经过几番移位,最后到达句首的话题位置,从而完成结构的生成。由于及物性动词和非作格动词的外壳功能投射为及物性v*P,构成语段,其外论元对VP内的PP进行类似移位形成障碍,因为它们被排除在处所倒装结构之外。英语处所倒置结构句生成的段落解释_主语从句论文
英语处所倒置结构句生成的段落解释_主语从句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