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颂恒
博罗中等专业学校 广东 博罗 516100
摘要:良好的职业规划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对于中职生来说,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才能够帮助中职生指明未来发展的方向。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尚处于探索阶段,不管是理论水平还是实践方面都不够完善。所以接下来在本文中,笔者将主要对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寻找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希望能够对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改革工作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关键词: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反思;探讨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并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正式纳入了中职的必修课之中。从近年来的教学结果我们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中职生已经能够对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具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但是在实际上对岗位进行选择时,仍然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其中最常见的就是“急功近利”和“盲目从众”。为了对这些问题的根源进行寻找和有效解决问题,我们需要对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进行进一步的改善,以促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从而对中职生的就业起到更好的指导作用[1]。
一、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反思
对于中职生来说,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不仅是提高自我认知的过程,也是进一步探索自我和进行科学决策、科学规划的过程,可见进行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中职生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在进行中职职业生涯教学规划课程的过程中我们发现,教学效果与课程目标还存在着一定的偏差。
(一)以成功教育为典范,忽视“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
通过对职业生涯教学规划课程的教材进行查看,我们能够轻易发现,教材的内容中多为成功案例,案例中的人物毕业即创业,创业即成功,此对中职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中职生在进行实习、就业的过程中,有部分学生存在着严重的眼高手低的情况,可见受成功案例的影响,当前中职生对于就业的期望值普遍偏高,并且将职业目标过于理想化,并且,经过对近几年中职生就业情况的分析,我们发现,中职生的对口就业率较低,部分学生在毕业之际自愿选择了跨专业就业[2]。就我校2018年毕业生就业的总体情况为例,全校11个专业毕业生共829人,就业学生人数804人(包括直接就业人数759人和升学人数45人),未就业人数25人。就业率96.98%,对口就业率65%,升学率5.43%。各专业大类具体就业情况,以信息技术类毕业生128人为例 ,直接就业119人,直接就业率93%,升学5人,未就业4人,直接对口就业人数为81人,对口就业率为63%;又以财经商贸类毕业生263人为例,直接就业221人,直接就业率84%,升学37人,未就业5人,直接对口就业人数为131人,对口就业率为50%。
(二)体验式教学实施不到位
根据教学经验以及近年来的教学改革趋势,我们发现,在对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中,采用体验式的教学能够起到较好的教学效果,主要是因为目前受到多种条件的制约,在课堂上学生对本人的兴趣、性格以及能力等方面进行的测评并非十分准确,并且所学专业在行业中的发展方向、就业形势以及创业体验都只能够停留在了解和想象的阶段,导致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设计过于盲目,可行性不强,不利于中职生进行良好的就业和发展。例如学习汽车修理的某位同学,在进行体验式教学的过程中接触到了汽车销售这一行业,因为该同学具有较好的口才和形象,且性格较为活泼,同时因为学习汽车修理所以掌握着关于汽车性能等各个方面的专业知识,所以相对于汽车修理来说,更加适合进行汽车销售。
(三)职业生涯规划氛围不够浓厚
多数职业学校在开学的第一学期就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是在此时,学生对专业的内容以及专业的发展形势尚不了解,不能够对自身在职业中进行准确的定位;同时在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开展之后,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传输和加深则相对薄弱,不能够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起到巩固的作用。并且从总体上来看,中职院校中的职业生涯规划氛围普遍不够浓厚,导致中职生在一定程度上对职业生涯的规划不重视,也就不能够设计出科学、合理、具有较强实用性的职业生涯规划。
在部分中职院校中,职业规划课之后教师并不会对学生的职业规划情况进行积极的了解,同时学校领导对于职业规划不够重视,尤其是近几年来,绝大多数中职学校已开设了高考班,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心向高考工作倾斜,选择升学的毕业生人数占比会继续上升,导致学生能够接触到的职业规划相关知识相对较少,职业规划意识不够深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问题原因分析以及改革设想
在中职院校中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其教学效果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包括学生自身因素、教师因素以及学校方面的因素,通过对多种因素的分析,我们对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改革,提出了如下设想。
(一)结合就业形势,帮助学生树立务实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
中职生年龄小、阅历浅,对自身专业以及职业都缺乏相应的了解,所以经常会出现自我认知不足等情况,导致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存在着一定的从众性和盲目性。其一,受到教学中成功案例的影响,多数中职生对于就业的期望值偏高,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职生的就业期望值偏高以及就业稳定性较差等情况;其二,受到客观和主观因素影响,企业难于有效组织和开展德育渗透,帮助学生树立务实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客观原因是学生实习工作流动性大,实习生往往由于各种原因很快开实习单位,而德育渗透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从客观上导致企业无法实施。主观原因是企业接收学生实习,不愿意花大多的时间对学生进行培训,重劳动产出,轻德育培养。就我校近三年实习状况统计,半年时间更换实习岗位的学生占实习学生总数的50%以上。故此,中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加强学生心理素质训练和思想教育,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加强对学生的组织纪律、意志品质、吃苦耐劳等方面的培养。同时,运用多媒体手段,在课堂教学中注意穿插“爱岗敬业”职业道德教育录像片段和“岗位成才”教育录像片段,让就业、创业方面的成功典型“现身说法”,不仅增强感染力,更增强可信度,引导学生学习其精神,进而提高职业道德认识,加深职业道德情感,坚定职业道德信念[3]。近几年来,我校还开设了“校友大讲堂”,邀请优秀校友返校做创业教育讲座,除了对学生进行成功教育,以帮助学生树立职业发展的信心以外,还帮助学生树立起更加具有实用性的就业理念,例如“先就业后择业”、“干一行爱一行”以及“立足基层”等。这是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课堂的延伸,进一步促使学生加深对自身和职业的认识,从而对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的方向更加明确,有利于提高中职生的就业率和就业稳定性[4]。
(二)提高任课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调整课程教学安排
一般来说,中职院校中的职业规划课程由德育课教师进行教学,如果教师对学生的专业内容以及专业的就业情况不了解,其教学效果就会受到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所以在中职院校方面,应该积极加强对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师的培训,促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能够得到进一步提升;在教师方面,教师应该对学生的专业进行深入的了解,同时对专业的就业情况和就业前景进行了解和研究,以提高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实用性,帮助学生提高自身职业生涯规划的合理性。并且,为了促使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效率得到提高,任课教师还应该对教学方法进行积极的创新,例如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以及合作探究法等,激发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兴趣,增加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重要性的认知,从而促使学生能够提高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视,设计出更加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三)学校加大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投入,营造全员化、全程化气氛
在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如果想要对职业进行快速和深入的了解,那就需要进行教学实习。通过实习,学生不仅能够对工作的场景进行参观和考察,还能够对职业进行真实的体验。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多方面因素的限制,教学实习难以在全部的中职生中进行开展,并且有部分学生因为没有开展职业调研的机会或是社会实践平台较为缺乏,所以对于职业目标的设计和对于职业发展道路的选择多为想象。在此情况下,学校方面应该积极开展校企合作的模式,大力推广教学实习以及订单式培养,同时对于中职生应该加强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努力在中职院校中营造全员化和全程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要求任课教师从职业发展和就业的方面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学,并定期和不定期的在学校中开展各项竞赛、活动,以促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得到提高,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5]。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尚处于探索阶段,知识储备、社会阅历等各方面的限制都可能导致中职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走入误区,作为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教师,应该积极对自身的专业水平进行提高,以加深职业生涯规划理念对中职生的正面影响,促使中职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设计出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并能够根据形势的变化对职业生涯规划进行积极的调整和改善。
参考文献:
[1]林广婷.体验式教学在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4(7):70-71.
[2]邝邦洪.问题与对策――中职德育实效性研究. 2012.8
[3]廖文锦.以点带面,从线到面:中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之教学[J].现代职业教育,2017(20):94-95.
[4]陈观彩.体验式教学在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中的运用与实践[J].卫生职业教育,2018(10):45-46.
[5]李艳婵.试论中职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的现状及解决措施[J].低碳世界,2018(2):344-345.
论文作者:郭颂恒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8年第1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3
标签:中职论文; 职业生涯规划论文; 学生论文; 课程论文; 教师论文; 情况论文; 职业论文; 《文化研究》2018年第11月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