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春市上高县人民医院 江西上高 336400
摘要:目的:本文分析集束化护理在ICU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效果,探讨其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医院2015年01月~2016年06月期间68例ICU插管患者作为本次医学研究的主体,按照护理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实验组(n=34例)与对照组(n=3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患者采用集束化护理,比较2组患者非计划拔管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非计划拔管率为5.88%(2/34).实验组非计划拔管率为20.59%(7/34),与对照组相比较,观察组数据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差异大,P﹤0.05。结论:集束化护理应用于ICU插管患者中可降低计划拔管率,在临床上有重要的医学意义。
关键词:集束化护理;ICU;非计划性拔管率
非计划性拔管指的是患者动作过大或医护人员操作不当无意造成脱管、厚实患者由于不适感未经医护人员允许将插管自行拔出的情况。非计划性拔管一旦发生会给患者造成明显的损伤,可能导致住院时间的延长、加重经济负担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我院研究ICU患者的非计划性拔管率,探讨集束化护理的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1 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
选择我医院2015年01月~2016年06月期间68例ICU插管患者,将其随机划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34例。,对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式的分析。
对照组--男性/18例,女性/16例,年龄范围在21~68岁,平均年龄(45.
33±2.15)岁,其中严重创伤手术后插管的15例,脏器功能衰竭插管的19例;插管时间11~45h,平均插管时间(27.45±4.28)h。
实验组--男性/17例,女性/17例,年龄范围在25-90岁,平均年龄(48.35±2.51)岁;严重创伤手术后插管的14例,脏器功能衰竭插管的20例;气管插管时间12~47h,平均插管时间(25.94±4.87)h。
2组ICU插管患者在性别、年龄、病因、插管时间等临床资料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①我院护理人员建立非计划性拔管的应急流程及登记本,密切关注ICU患者的动态,尤其在躁动病人多的高危时期增加护理人力。②对患者与家属讲述非计划拔管的危害性,定期嘱咐患者不得进行拔管操作,做好患者及陪护的知识宣教,反并指导患者及家属配合管道管理的方法。
实验组--采用集束化管理方式。①我院医护人员可根据疾病种类、病情严重程度应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耐受能力(疼痛感、不适感),针对于有拔管倾向的患者采取肢体的集束控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②以气管插管为例来看,必须确定插管的深度,用黏性和韧性好的胶布交叉固定,再用一条系带绕过耳廓在头部一侧系紧,保证推动插管不移动的原则,其他插管也是需要保证其自身的固定性[1]。③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培训,完全避免由于操作不当造成的插管脱落,医院必须保证护理人员的实践与理论水平。④对于难以忍受气管插管带来的疼痛感或异物感的患者,护理人员可视情况而定遵医嘱给予镇静剂,或是评估病情,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提前在计划内拔管。
1.3观察指标
患者经过常规护理与集束化护理后,比较对照组与实验组的非计划拔管率,非计划拔管例数与总例数之比;
1.4统计学分析
本文患者的临床资料与研究所获得的的数据全部统计借助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非计划拔管率)用χ2检验,用百分率%表示,P<0.05时为表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对比2组患者的非计划拔管率,对照组患者非计划拔管的有7例,实验组患者非计划拔管的有1例,二者数据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见表1。
表1 非计划拔管发生率
组别 n 非计划拔管例数发生率
实验组3415.88% 〇
对照组34720.59%
注:〇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病情均危急、插管是治疗的必要手段。非计划性拔管在患者昏迷或清醒时均有可能发生,不单单基于患者自身,医护人员的误操作亦会造成计划外的拔管。因此针对病房的实际情况对进行护理干预,选择合理有效的约束保护具有重要意义,非计划拔管管会威胁到患者的生命安全。集束化护理中,以循征医学为依据,是有明确目的和显著效果的方式,我院研究集束化护理降低ICU非计划拔管率的应用。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式,能够在非计划拔管发生后采取积极的处理,对患者与家属进行宣教对降低非计划拔管率有一定的效果,但是效果不明显,在临床上应用有明显不足之处。
对照组采用的是集束化的护理模式,尽量在减轻ICU插管重症患者不适感的基础上进行肢体的约束以保证清醒患者无法自我进行拔管、加强我院护理人员操作技能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插管可能会由于患者自身体液的浸润造成固定插管胶布的丧失粘性而造成非计划性的拔管,因此定期检查插管的稳定性非常重要,在护理方面主要是分析非计划拔管的原因才能够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在实施集束化护理中,将潜在风险纳入护理范围,加强对护理人员的培训有积极意义[2]。
本文研究表明,应用集束化护理之后的非计划拔管率为5.88%,较常规护理20.59%明显更低,数据对比的差异在统计学范畴之内。
综上所述,集束化护理可以显著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率,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参考文献:
[1] 袁晓飞,方敏,汪蓉等.集束化护理策略在预防心脏术后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中的作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4,12(11):1846-1847.
[2] 刘玉静.优质护理对重症监护病房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效果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13,35(6):250-251.
论文作者:黄梦娇,肖华梅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5
标签:患者论文; 计划性论文; 实验组论文; 计划论文; 对照组论文; 统计学论文; 发生率论文; 《健康世界》2017年第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