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模糊分析_国企论文

民营经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模糊分析_国企论文

私营经济推动生产力发展的DIM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私营经济论文,生产力发展论文,DIM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12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6249(2003)02-0037-04

党的十六大提出:“充分发挥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在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和活跃市场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放宽国内民间资本的市场准入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等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采取措施,实现公平竞争。依法加强监督和管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完善保护私人财产的法律制度。”这里鲜明地肯定了私营经济具有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功能。发展私营经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力举措。

肯定私营经济能够推动生产力发展的观点,从传统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来看,是一个新观点。长期以来,社会主义经济理论认为,私有制束缚生产力的发展,公有制能够推动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可是,半个世纪以来的社会主义实践,似乎很难找到这样的事实。早在1978年,卓炯就说过:“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情况下,资本主义生产仍然有相当大的发展,甚至比改变了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一些国家发展得更快些,这个原因究竟在哪里,就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的探讨。”卓炯认为,不是公有制不如私有制,而是资本主义在实践上重视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社会主义却在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上存在着极大的混乱。(注:卓炯:《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第267页。)现在看来,卓炯的看法需要发展,不但要承认市场机制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计划经济束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要重新认识公有制和私有制推动生产力的功能问题。

本文把私营经济作为一种经济制度。经济制度作为一种制度安排,是指产权归私人所有的经济制度。这个定义与我国流行的私营企业的定义缺少一个规定性。我国流行的私营企业有两个规定性:一是产权归私人所有,二是雇工超过8人以上。本文为了分析问题的方便,暂时撇开了后一个规定性。

私营经济既然是一种制度安排,我想可以引入DIM分析方法。DIM分析方法,总的来说是新古典学派的分析方法,新古典学派方法的精髓在于把决策当作分析的单元来强调。把经济制度看作在生产、消费和分配等三个基本领域内独立作出经济决策(决定什么、怎样、何地、何时和为谁)的机制。经济体制包括三个互相联系的组成部分-决策(Decision Making)结构、信息(Information)结构、动力(Motivation)结构。这三个结构(DIM)体现了研究经济体制的主要工具。这种研究方法就叫做决策分析方法,或者叫做DIM方法。(注:埃岗·纽伯格,威廉·达菲著。荣敬本等译。《比较经济体制——从决策角度进行的比较》[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22-139页。)本来这种方法主要用来分析整个国民经济体制的,比如研究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或者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我在这篇论文里,则把这种方法用来研究私营经济,私营经济只是整个国民经济体制的一个部分。这样,本文的DIM分析方法的内容,与分析国民经济体制时的具体内容有所不同。

一、私营企业是一个独立的决策单位

在分析整个国民经济体制的时候,一般把决策结构归结为决策的集权或者分权的程度问题。这样就提出了决策的分配,即由哪个决策单位作出哪些决策?决策单位是指个人、家庭、厂商还是国家,就是由个人、家庭、厂商还是由国家做出决策。

本文分析私营企业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功能时,引入决策单位分析,不像研究经济体制的决策权分配,而是研究私营企业是不是一个独立的决策单位?我认为,私营企业是一个独立的决策单位,在供、产、销各个环节,拥有人、财、物的独立的决策权。私营企业拥有这个决策权,来源于财产所有权。

一般说来,决策权有四个来源:传统、强制、所有权和信息。决策权的最早来源是以传统和习惯为基础的。在现念的一些地方仍然可以看到这样的决策权的存在。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经济决策是从政治权力中派生出来的。在现代经济中,特别是在信息社会里,决策权来源于信息的支配。在市场经济下,生产决策的基础是从对稀缺的生产要素的所有权中产生的。资本所有权成为经济决策权的基础。谁拥有信息、所有权,谁就拥有决策权。

所以,资本所有者就是决策者。这是现代企业治理结构建立的理论基础,在股份公司里,资本的所有者成为股东,股东大会成为企业最高的决策机构。股东大会选举产生董事会,董事会作为所有者的代表实际执行对公司的管理。董事会聘请经理,组成进行日常经济活动的管理机构。监事会监督股东大会的决议的执行。私营企业是一个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是一个市场主体,因而能够适应市场经济。

我们把私营企业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相比,区别是相当明显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严格地说只是一个执行上级指令的经济单位,而不是决策单位。国有企业的上级主管部门通过计划,严格地规定了国有企业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主管部门考察国有企业的基本指标不是利润,而是有没有完成计划指标。国有企业盈利了,把利润上缴国家财政;亏损了,由上级财政部门补贴。国有企业员工的工资福利是由国家制定的工资体制规定了的,工资水平与企业的经济效益没有任何联系,企业盈利了,员工不能多拿一分钱;企业亏损了,员工也不少拿一分钱。这样的企业成为既没有动力,又没有活力的算盘珠。经过20多年的改革,国有企业依然没有完全改变执行上级指令的地位。国有企业的这种状态叫做“相对独立”,就是说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不是一个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因而没有独立的决策权。这样的国有企业不能进入市场,如果硬要进入市场,就会患市场不适应症。

二、私营企业从市场获得信息

经济信息结构包括收集、传导、处理、储存、取出和分析经济数据的机制和渠道。信息结构的关键作用是给当事人提供信息,以减少同某种环境相联系的不可避免的不确定性,在这种环境中,可能行动的系列和有关事件的状况信息都是经常变化的。

信息结构的一个关键问题是信息流的方向。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信息流主要是通过垂直的行政渠道流动的纵向信息流。国有企业是最基层的单位,向它的上级机关传送关于它的生产能力、原材料盘存、劳动力等等信息,经过很多层次,最后到达中央机关。最高决策是由中央机关做出的。然后,中央机关做出的决策,经过好多层次向下传递,最后到达国有企业。在国有企业机关之间的中间层次的行政机关,也是有自己利益的单位,因而为了他们自己的利益,往往在信息的加工整理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会使信息失真,不少行政机关进行决策时的信息,实质上是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失真了的信息。依据失真的信息决策,失误就不是偶然的。在这样的信息传渠道下,一个国有企业不能直接与另一个国有企业发生交往,而必须向它的上级传达信息,一直到达对这两个企业都有管辖权的某个行政单位。只有这个具有管辖权的单位才能进行决策和协调。这样的信息渠道,需要花费很多时间,会使国有企业丧失宝贵的时间,错失良机。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也存在着垂直的信息流,但是横向的信息流是主要的。比如,法国的市场调查制度,企业或者政府机关可以收集厂商和家庭的生产和消费的信息,整理这些信息,然后一般以供给需求和价格预测的形式传送给所有的市场参加者。这种方法称为预测计划。就是在瓦尔拉模式中,通过比较不同假设价格的供求来确定价格,从而达到总量均衡。独立的企业之间可以交换售价、投标价格等等信息,这样就形成了横向的信息流。这样的信息是一种商品,横向的信息流就形成了信息市场。企业为了作出正确的决策,就要通过信息市场获得信息产品,获得这样的信息是需要花费代价的。在市场经济下,私营企业只要肯花费一定的代价,就可以获得各种需要的信息。掌握了正确的信息,就能做出正确的决策。

企业进入市场,首先进入信息市场,获得需要的信息。我们的国有企业是从计划经济体制下走出来的,多年来习惯于从上级主管部门那里获得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来处理生产和销售等问题。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国有企业老总的眼睛总是盯着“市长”。现在国有企业经过多年改革,开始进入市场,但是眼睛盯着市长的习惯在一个短时间里不可能彻底改变的。私营企业天生就是从市场上获得信息,老总们的眼睛总是盯着市场,因而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经济。

三、私营企业符合经济人假设

动力又可以译为激励,是指从事经济行为的具有推动力的内在心理状态。动力结构的实质是当事人能够借以贯彻自己决策的机制,即他们能使其他当事人服从自己愿望的方法。

这里需要讨论企业决策人做出决策的动力是什么?一般认为有四种:第一,根据传统和习惯义务;第二,诉诸利己主义的考虑(积累财富、尊重富人等);第三,求助于团结的要求,或个人目标对集体共同目标的自愿服从;第四,强制。西方经济学提出的经济人假设,实际上是根据第二个动力提出来的。所谓经济人假设就是理性人经济行为规范化的总称,是人类理性在经济学中的引申和具体化。

亚当·斯密最早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经济人的性质和作用。他以经济人的利己心为动力,进而推论到利润最大化原则,经济效益最大化原则,消费者主权原则。斯密认为,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是统一的。他说:“各个人都不断地努力为他自己所能支配的资本找到最有利的用途。固然,他所考虑的不是社会的利益,而是他自身利益,但他对自身利益的研究自然会或者毋宁说必然会引导他选定最有利于社会的用途。”“由于每个个人都努力把他自己的资本尽可能用来支持国内产业,都努力管理国内产业,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达到最高程度,他就必然竭力使社会的年收入尽量增大起来。确实,他通常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由于宁愿投资支持国内产业而不支持国外产业,他只是盘算他自己的安全;由于他管理产业的方式目标在于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能达到最大程度,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这场合,像在其他场合一样,他受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所要达到的目的。”(注:亚当·斯密:《国富论》下卷。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年,第25-27页。)

经济人假设是现代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但是,不同看法也很多,这里不想讨论围绕经济人假设的诸多争论,只想讨论两点:其一,经济学在研究自然人做出决策的动力,能否撇开各种非利益因素?其二,追求个人物质利益能否成为个人决策的动力?

关于第一点,作为有血有肉的自然人,在决策时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不仅是上面所列的传统习惯、利己、服从和强制四种推动力量,如果稍为全面的话,还可以开出一大串。比如,文化因素。文化对一个人决策的影响是很大的,有时甚至可以看作是关键因素。长期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人与受东方文化影响的人在决策时会有很大的不同。辜鸿铭认为中国人与欧洲人是不同的,欧洲人是为瓜分利益而争战,中国人是“追求心灵与理智的完善谐和”。在经济学研究自然人做出决策的动力时,可以暂时撇开各种非主要的因素,只研究物质利益这个主要因素,这是科学研究所允许的抽象法。暂时撇开非物质利益因素,不是说这些因素对自然人做出决策没有影响,只是在研究问题需要采取的一种方法。

关于第二点,物质利益在自然人决策时能否成为一个关键性的因素?我的回答是肯定的。在这点上,经济人假设与马克思的物质利益原则是相通的。物质利益原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按照马克思的观点,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直接为了经济利益。人们进行阶级斗争,最终也是为了经济利益。所以,阶级斗争是在阶级利益冲突的基础上发生的,并且归根到底是围绕经济利益进行的。这是一条客观规律。这里的问题是,社会主义条件下,是否允许人们争取自己的个人利益?列宁经过战时共产主义后,在总结经验教训时做出了肯定的回答,他说,“准备向共产主义过渡……不是直接依靠热情,而是借助于伟大革命所产生的热情,依靠个人兴趣、依靠从个人利益上的关心、依靠经济核算”。(注:列宁:《列宁选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571页。)

私营企业的决策者是资本的所有者。这符合决策学的一个基本原理,叫做“决策一定要与决策者自身发生必然的联系”。(注:姜圣阶、张顺江、毕全忠:《决策学》。合肥,中国科技大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66-67页。)就是说,决策的结果要与决策者本身的利益发生紧密的关系。比如,个体户做出了正确的决策,会获得丰厚的利润;如果决策失误,会受到损失,甚至会关门破产。这就使他的决策十分小心,物质利益成为他决策的硬约束,他就不会胡来。决策者与自己的利益像个体户那样的紧密相结合,在现代经济生活中是不多见的。现代经济是复杂的、多层次的大系统,决策的效果在时间序列上存在着延迟性,这就使决策者忽视决策结果与他自身利益的联系,有些决策者的决策可能不一定完全考虑与他自身利益的相关性,这种有悖物质利益原则的现象有可能存在的。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没有完全割断物质利益与决策者的利益相关性。

私营企业是彻底贯彻物质利益原则的经济单位,决策者的决策与他本人的利益直接相关,所以,私营企业的资产所有者、管理者都会认真研究自己的利益,这就使决策失误减少到最低限度。只要不是信息不全,不是决策者的知识不够,一般来说,他的决策不会犯多大的错误。这就是私营企业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内在机制。

但是,在国有企业和其他公有制企业里,存在着决策者与自身利益不一定相关的问题。从法律上说,国有企业的所有者是全体人民,但是全体人民不是一个经济行为主体,或者说,全体人民是一个没有行为能力的经济主体,因而必须把他的权利交给国家。全民所有制也就是国家所有制。国有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都不是资产的所有者,只是国有资产的代理人,而且是经过多层的代理关系的代理人。这样的代理人的行为选择有三种情况:一是有可能代理人不考虑自己的利益,全心全意地从国家利益和人民的利益进行决策;二是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不发生冲突的时候,决策者完全考虑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进行正确的决策,如果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发生冲突时,决策者就会考虑他自己的利益;三是在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不发生矛盾的时候,决策者也会考虑他自己的利益。如果一个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受第三种想法支配,就会损害国家利益和人民利益,就会出现所谓“内部人控制”的问题。

所以,国有企业和其他公有制企业就有一个监督管理者的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对国有企业的管理者没有一个有效的监督制度,主要靠思想政治工作,经过强有力的思想工作,使管理者产生一种自我抑制的能力。现在看来,在市场经济下,只有思想工作是远远不够的,还要有强有力的制度监督。但是设计这套制度的成本比较高,实施比较困难。国有企业没有普遍建立强有力的监督制度,这样就使国有企业遇到一个两难问题:不放手让管理者拥有独立处理问题的权力,国有企业不活,不适应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会出现市场不适应症;如果过分放权,也许会出现内部人控制问题,少数管理者会贪污、盗窃国有资产,造成国有资产的流失。可以说,这个两难问题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国有企业的改革也就完成了,这个问题一天不解决,国有企业改革就不会完成。

本文的分析说明了,私营企业具有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功能,今天和今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要充分发挥私营经济推动生产力发展的功能。为了发展生产力这个伟大而艰巨的任务,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动员包括私营经济在内的一切积极力量。所以,私营经济还有相当广阔的发展空间。

标签:;  ;  ;  ;  ;  ;  

民营经济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模糊分析_国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