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分化背景下的农村社会结构改革_农业论文

农民分化背景下的农村社会结构改革_农业论文

农户分化背景下农村社会结构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户论文,农村论文,结构论文,社会论文,背景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农村社会结构变化

目前,我国农村正处于转型时期,由传统农业经济向多样化经济转变,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在农村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伴随着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农户兼业现象越来越普遍。农户分化为专业农户、一兼农户、二兼农户。各种类型农户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专业农户在农村发展早期,占绝大比重,使农村社会成为高度同构社会,不利于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多数专业农户以自给为主,互不往来,流动性差,较为保守,生产以农为主,认为农业是“本业”,农业永远是最重要的产业。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农业生产向资本和技术集约方向转变,专业农户数量在减少,其收入提高,社会地位有所改善,在农业生产方面仍占重要地位,但由于数量越来越少,在农村发展决策中权力减小。

一兼农户,早期数量不大,随着农户兼业深化,数量逐渐增加,但到后期数量又下降。一兼农户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是介于专业农户、二兼农户之间的一种过渡性农户,早期、中期对农业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到兼业化后期,在农户结构中重要性下降,对农业及农村社区的发展影响较小。

二兼农户,早期数量小,但收入高、社会地位高,对农村社会结构变动有示范作用。二兼农户,收入主要来源于农外,对非农产业关心甚于农业,但由于其长期居住在农村,在农村有较多财产,所以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区发展积极性较大,其在农村社区发展问题上表现出一定的积极性。随着农户兼业深化,二兼农户数量增加,对农村社区发展影响增大。

从以上分析看出,兼业农户数量和质量变化对农村社会结构影响较大。低农户兼业地区,农村社会结构同构,农村产业分化程度低,农业生产以自给为主、效率低,进一步影响了农村产业的分化和农村结构的改善;农户兼业深化地区,面临问题就是农户异质性对农村产业的影响,尤其是对农业来说。而兼业农户对农村社会结构影响程度又同农村社会权力决策有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基层管理体制发生了变化,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在农村社会经济生活中日益具有相对独立性,农村社区的自治功能增强。但不同地区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经营发展程度不同。按集体经济和农户兼业发展程度把农村社区分为四种类型:高集体化低农户兼业,高集体化高农户兼业,低集体化高农户兼业,低集体化低农户兼业。从我国实际情况来看,集体经济和农户兼业发展程度成正相关的关系,东部地区以高集体化高农户兼业为主,中西部地区以低集体化低农户兼业为主,其他两种类型的社区较少。我国集体经济和农户兼业这种关系使低农户兼业地区面临更大困难,农户组织程度低,社会化服务落后,基础设施建设无能为力,农业劳动力转移处于无序状态,自然、社会矛盾增加。而农户兼业深化地区,集体经济组织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为解决异质农户问题带来了希望,农户兼业化在集体经济的帮助下,一方面可以为农业生产走集中资源型农户兼业化道路带来了可能,另一方面又为农村城镇化带来了希望。但集体经济组织对农户兼业化阶段转化也存在不利的方面,由于集体经济以地域为界,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防碍了农户兼业化在更大范围内集中资源,妨碍了非农产业的集聚,从而也影响着城市化的进程。

二、农村社会结构矛盾

(一)低农户兼业地区农村社会结构矛盾 我国大多数地区,农户兼业程度低,给农村社会结构带来了许多问题。(1)城乡差别增大。目前我国城乡封闭状况尚未得到根本改变,户籍、就业、教育等二元社会制度依然存在。城市居民仍能从国家福利制度中受益,农民利益却得不到照顾,其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增长缓慢,城乡差距越来越大。(2)地区差别增大。由于各地区自然条件不同、社会发育程度不同,各地区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程度不同,农户兼业水平不同。发达地区非农产业起步早,非农产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和层次,拥有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和管理水平,而落后地区非农产业尚未起步,人口素质低,人口单向流出,农民收入来源单调,从而使地区差别不断增大。(3)收入差别增大。由于各个农户具有不同的劳动力数量和结构,各个劳动力素质差异很大,尤其是低农户兼业地区非农机会不均等,从而使一小部分农户可能依靠非农收入迅速致富,而大部分专业农户,规模小,收入来源单一,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越来越处于不利地位,农村贫富差距拉大,不利于农村社会安定。(4)人口素质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增加。低农户兼业地区,农户收入主要来源于农业,土地是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农户对土地的依赖性很强,农民长期固守在较小的社区内,思想守旧,文化程度低、专业技能差,农民素质远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结果一方面大量农业劳动力剩余,或滞留农村,或盲目流动,另一方面城乡发展急需的一些高层次人才却没有合适的人选,影响了劳动力的转移和农民收入的增加。

低农户兼业导致农村社会结构矛盾增加,给农村社区自然、经济发展带来了问题。同构农业社会,对农村资源实行粗放经营,造成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加之同构社会,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是血缘关系,以家庭、家族为主,崇尚人口数量,影响人口生育观念的转变,使人口自然增长率居高不下,也日益扩大了人地之间的矛盾。低农户兼业地区,农村社会结构同构,多数地区以农为主,造成产业结构单一,农业发展以劳力为主,生产技术仍为传统技术,资金匮乏,农业生产水平低,收入低,农业人口外流增加,尤其是青壮年劳动力外流比例很大,造成农业老龄化、妇女化,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从以上分析看出,低农户兼业地区农村社会结构以纯农户为主,农户分化程度低,农村社会关系以血缘为主,农户之间协调程度低,从而影响农村社区和农村产业的发展。

(二)农户兼业深化地区农村社会结构矛盾 农户兼业深化地区,农村社会结构分化,农村社会稳定性增加,兼业农户占较大比重,促进了社区经济结构多样化。但在集体经济组织这一地缘组织基础上形成的农户兼业化也给农村产业发展及城市化带来了问题。(1)农业发展问题。农户兼业深化,农业和非农产业之间存在一定的竞争性,尤其是在我国农村非农产业和农业的机械化程度都不高的情况下,农户兼业可能严重影响农业的劳动投入。因此对农户兼业提出了要求,要求其放弃部分或全部农业资源,要求其改造农业,推动农业机械化、现代化,降低农业劳动时间。但由于我国土地资源在社区内具有福利性,使多数农户不愿放弃土地使用权,从而使农户兼业走上了分散资源型农户兼业化道路,给农业发展带来了困难。(2)非农产业发展问题。由于我国非农产业大多星罗棋布地分散在一个个村落里,与农村社区结成密切联系,形成了“村村冒烟”、“户户点火”的分布局面。这种分散布局是在特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主要是可以获得社区和血缘,地缘的支持,尤其是可以获得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这对农村非农产业的起步是至关重要的,是由农业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所决定的。分散布局对劳动力吸收有一定的积极性,但其缺陷是易见的。一是浪费了土地资源。二是信息不灵,交通不便,再加上乡土社会各种关系纽带和社区行政干预,使得企业交易费用惊人。三是不能形成现代化的工业社会和工业文明,城市化滞后。

农户兼业深化地区,农户收入增加,城乡差别缩小,但由于我国农户兼业受地域性集体经济影响,很可能使农户兼业固化,形成静态的农户兼业,从而影响城市化进程,影响农业、非农产业的效率,因此如何进一步改造建立在地域性基础上的农户兼业,改革农村社会结构,促进城乡经济一体化是我们面临的课题。

三、农村社会结构改革

(一)农村社会结构改革方向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农村社会逐步由封闭到开放,由传统农业社会到现代工业社会。农村社会结构要适应这一转变过程,逐步由血缘组织到地缘组织再到业缘组织转变。传统社会中一般以血缘为主,封建社会中血缘关系根深蒂固,农民以家庭为主。改革前我国农村经济打破了以血缘关系为主的农户经营方式,形成了以地缘关系为基础的人民公社,但这也是一种低效的组织方式,由于产权不清,造成人民群众缺乏生产积极性。改革后,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形成了以集体统一经营和农户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但由于各地集体经济实力不同,广大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集体经济基本是“空壳”,农村社会结构以纯农户为主。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西部低农户兼业地区社会结构矛盾增大,不利于农村社区发展,也不利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因此要改变这种以血缘组织为基础的社会结构模式,向地缘组织和业缘组织转变。为此,一方面有组织地促进人口向城市及发达地区流动。另一方面更要促进工业化向这些地区扩展,改变农户组织的小农性质,使其加入到整个农村社区和国民经济的组织体系中。我国东部地区,农户兼业深化,但由于受集体经济这一地缘组织的制约,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业、非农产业的发展。因此应进一步改变这种社会结构模式,通过改变集体经济地缘性质,以现代社会分工为基础,在新型产业关系及城乡关系基础上,使农户兼业有更大的灵活性,更好地分化,更好地服务于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农村社会结构改革原则 农村社会结构改革必须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否则可能破坏农村社会发展的持续性,破坏农村生产力。因此,保持社会和经济相协调的农村社会结构是改革的总原则,具体来说要遵循以下几点:

渐进性。农村社会发展是渐进过程,任何割断历史的方法都将失败。只有继承传统社会合理的部分,才能使传统社会结构转变为现代社会结构。为此,农村社会结构变革在时间上必须逐步进行,低兼业地区以推进农村非农化、农户兼业化为主要目标,兼业深化地区以推进农户兼业阶段转换及农村产业现代化为主。农村社会结构在空间上,逐步由农户兼业深化地区向低农户兼业地区拓展,农村社会结构变动的范围逐渐扩大,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持续性。要使农村社会结构适应经济发展,必须促进农村社会结构的分化和变革,促进农村社会组织由血缘到地缘再到业缘转变。但仅仅有结构变革趋势本身,并不能保证建立良好的农村社会结构,农村社会结构变革的关键问题,乃是形成中的新的社会结构处理持续变革的能力。换言之,也就是持续发展问题,即形成一种能够容纳持续变革的问题与要求的社会结构。为此,在农村社会结构变革中,要不断协调农户、集体经济组织与农村产业、国民经济各产业之间的关系,使农户兼业在动态演化过程中不断发展,把平衡与不平衡结合起来,使农户兼业为社区建设及国民经济的发展服务。

多样化。由于农村社会结构变革的条件各种各样,最终同社会结构相适应的农村经济日益多样化,各地在变革过程中具体的操作方式也不同,因此农村社会结构变革具有多样化。如在促进农户兼业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乡镇企业发展来增加就业机会,也可以通过个体、私营企业发展来增加农户就业机会。在农户兼业内容选择上,城郊地区可以发展与城市工业配套的制造业;资源较丰富山区可以发展资源加工业;农业主产区可以发展食品工业及农产品加工业。在兼业农户与农村其他经济组织的协调上,有的以集体经济带动兼业农户发展;有的以公司为龙头,兼业农户为基础;有的以专业市场为基础,促进农户兼业化发展。

总之,随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农村社会结构变革加快,农户兼业化在农村社会结构变革中处于重要地位,是农村社会结构改革的中心问题,只要我们抓住这个中心,就能不断推动农村社会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

(三)农村社会结构改革的途径 当前我国农户兼业化尚处于早期阶段,各地农户兼业发展水平不同。农村社会结构矛盾不同,农村社会结构改革要按轻重缓急,分两步走,第一步全面推进农户兼业化;第二步在农户兼业化的基础上整合。

第一步,全面推进农户兼业化。目前我国农村发展滞后,农村社会结构同构,城乡差距扩大,全面推进农户分化是我们面临的首要任务。为此,(1)促进商品农业发展。农业是低农户兼业地区农村的主要产业,商品农业发展可以改变这些地区自给自足的现状,可以使农业发展转移到依靠资本和技术的道路上来,可以提高农户收入和素质,为农户分化提供条件。(2)促进非农产业发展。农村非农产业是农户兼业的主要对象,目前农户兼业程度较低的中西部地区,农村非农产业很不发达,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要加大中西部地区非农资源开发的力度,国家应在财政、税收等方面予以支持。另一方面把东部发达地区的一些劳动密集性工业向西部扩散,发挥中西部地区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3)促进土地流转。鼓励土地向专业大户流转,一方面可以促进商品农业的发展,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兼业农户,尤其是二兼农户的发展,所以在农村非农产业有一定基础的地区,应加快土地流转。(4)提高农民素质。农民思想、观念对农村非农化、农户兼业化影响很大,因此要加强对农民培训,转变农民的传统思想、观念,提高农民的技术层次和管理能力,为农户兼业提供条件。(5)加强各种经济组织对农户的引导与服务。落后地区,农户分化程度低,农户家庭成为最重要的生产生活组织,不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此,通过建立农户与集体经济组织、民间经济组织、企业(公司)等之间的联系,加强对农户生产的引导与服务,促进农户分化。

第二步,在农户兼业化的基础上整合。随着农户兼业化全面推进,各种农户异质性增加,给农业、非农产业、城乡关系带来新的矛盾。因此要加强整合,农户分化与整合不是截然地分开的,而是互相促进的。在农户兼业深化的基础上,加强整合,形成“高度整合”社会结构,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为此,(1)农业的整合。农业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必须对各种农户进行协调。由于专业农户在保证农业效率方面的重要性,因而,随着农户兼业化,农业资源应逐步向专业农户集中,在农业资源占用上形成专业农户为主导、兼业农户为辅的格局。在农户兼业化过程中,由于兼业农户在政治、社会中占主导地位,兼业农户数量众多,所以要以社区为中心,对兼业农户进行引导,使其在农业土地保护、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做出贡献,通过专业大户和兼业农户互相配合,就可确保农业生产的健康发展。(2)非农产业的整合。农户兼业化水平较低时,农村产业以农为主,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以适应农业为主,季节性兼业占较大比例。农村非农产业一般以灵活性和农村廉价资源站住脚,以增加农户收入和解决区域内部就业为主,并不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随着农户兼业深化,农村非农产业逐步成为主导产业,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就更注重效益的增长,到这一阶段后农村非农产业主要依靠技术、管理站住脚,因此就有了重新布局的要求。而这一阶段由于大多数农户不以农业收入为主,部分兼业农户可以变异为非农户,同非农企业一起向城镇集中。因此,农户兼业深化以后,通过非农产业向城镇集中,使一部分农户放弃兼业,成为非农户,从而促进城市化和农村社会结构的转化。(3)城乡关系的整合。城乡关系完全封闭条件下,农户兼业不会产生。有限开放,象目前我国二元社会结构仍然存在的情况下,很可能形成静态的农户兼业化,影响城市化进程。因此,一方面促进兼业农户分化,使部分农户变异为非农户;另一方面,改革城乡二元社会结构,逐步废除城乡户籍分管制度,使农户兼业既能促进农村社会结构改善,又能为城市化提供条件。(4)形成高度整合的社会结构时,要以市场为基础。市场经济条件下,处理农业、非农业、城乡关系要以市场为基础,市场机制有利于农户分化和社会结构高级化,要求建立相应的政治结构和运行机制,从而为政治组织结构的健全和发展以及政治制度的完善,提供社会基础和动力。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兼业化,利益主体多样化,不同利益集团随之出现,各种利益集团之间会出现一定的

矛盾和冲突,因此,加强法制建设和各项规章制度的建设,约束不同利益主体的行为,使其在市场机制作用下既有活力又不转轨,在法律约束下实现较大的利益。(5)加强文化建设。人们的价值观念对农村社会经济转型影响深远,农村社会风气、习惯等也影响社会整合,为此加强文化建设,在社区内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促进农村社会健康稳定发展。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农民分化背景下的农村社会结构改革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