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与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经济关系分析_海合会论文

中国与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经济关系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海湾论文,中国论文,委员会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与海合会国家经济关系快速发展

随着中国与海湾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海合会”)签订《经济、贸易、投资和技术合作框架协定》及启动中国-海合会自由贸易区谈判,双方经济关系在贸易、投资、工程承包等方面发展迅速。海合会已经成为中国第八大贸易伙伴,是中国着力开拓的新兴市场。

(一)双边贸易增速

1.贸易额快速持续增加。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尤其是石油进口的增加,中国与海合会国家的双边贸易也随之迅速发展,海合会国家已成为中国“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和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的重点地区。中国与海合会国家贸易机制不断完善,推动了双边贸易的发展,双边贸易额呈快速增长趋势。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统计资料,2000-2009年,中国与海合会国家双边贸易额年均增长57.8%。中国对海合会国家的商品出口额从36.8亿美元上升到312.5亿美元,进口额从64.5亿美元上升到294.5亿美元。其中,与中国贸易额较大的海合会国家有沙特、阿联酋和阿曼,2009年贸易额分别达到325.5亿美元、212.3亿美元和61.6亿美元。①(参见图1)

图1 中国与海合会国家贸易变化(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0)数据整理;See http://xyf.mofcom.gov.cn/aarticle/date/201106/20110607596690.html20100810,2011-06-28.

随着中国与海合会国家贸易额的增加,双方贸易结构不断升级,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石油换工业制成品的贸易结构逐渐形成。中国与海合会国家的贸易结构是以中国进口海合会国家的石油为核心,出口到海合会国家的产品多为工业制成品和传统加工制成品,如机电类产品及服装鞋帽、箱包等,以制成品换取石油。在中国与海合会国家双边贸易中,中国持续保持逆差地位。

2.自贸区谈判逐步推进。

缘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因素,致使进口关税逐步降低,海合会国家产品进入中国市场门槛则进一步降低,促进了中国与海合会国家商品进出口的发展。

为促进双边经济关系的发展,中国已开始与海合会国家商讨建立自由贸易区,并于2004年7月启动中国-海合会自贸区谈判,2005年4月23~24日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举行了首轮谈判。2005年6月20~21日,中国-海合会自由贸易区第二轮谈判在北京举行。双方就自贸区市场准入和原产地规则等问题进行了具体磋商,并就货物贸易关税减让模式达成了一致意见。2006年1月17日,双方在北京举行第三轮谈判,在前两轮谈判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磋商,并在海关核查程序、技术性贸易壁垒、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贸易救济、与货物贸易有关的法律问题、自由贸易协定文本等问题上取得了积极的进展。2006年4月3日,第四轮谈判在阿曼首都马斯喀特举行,谈判围绕一般货物贸易的进口市场准入进行,包括进口关税的减让、非关税措施的规范化等。2009年6月22~24日,中国与海合会在沙特首都利雅得重启自由贸易区谈判。谈判期间,双方就货物贸易主要关切和服务贸易初步出价进行了深入磋商,并取得了积极进展。双方已在货物贸易谈判大多数领域达成了共识,并启动了服务贸易谈判。2010年,中国与海合会就启动中-海经贸联委会进行了磋商,中-海经贸联委会系根据中国与海合会2004年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规定成立的工作机制,主要就涉及中-海整体经贸合作的战略性议题深入交换意见并制订和实施相应的工作规划。2011年7月31日,中国与海合会就落实中-海经贸联委会机制及第一届经贸联委会安排进行了深入讨论,并一致认为,中-海经贸联委会机制的建立和运行必将对快速发展的双方贸易、投资和技术合作进一步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双边投资数额增加,领域扩大

随着石油价格的提高,大量的石油美元推动了海合会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在此基础上,海合会国家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制定更加宽松的政策,外国直接投资(FDI)的流入和流出都保持快速的增势。2004-2008年,海合会国家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和流出连续五年持续增长,这为中国与海合会的相互投资增加了机会。中国对海合会国家投资逐年增加。

新世纪之前,中国对海合会国家的投资起步较晚,规模较小,投资的区域比较集中,主要设立了一些加工厂,如塑料厂、编织厂、皮革厂等,多数设在阿联酋。2001年以后,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的贯彻和实施,中国企业在海合会国家的投资规模逐渐扩大,投资的区域也逐渐拓展,涉及的行业布局也趋向合理。尽管项目的规模和布局有所不同,从经营情况来看,这些项目普遍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独资、合资企业逐渐增多,规模也有所扩大。特别是在石油领域的投资合作走向深层次,进一步扩大了中国与海合会产油国之间的油气合作规模。在寻求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突破。虽然自21世纪初以来,中国对海合会国家的直接投资逐年增加,但总的看来,海合会国家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所占比重较小,约在1%以下。

中国企业对海合会国家投资保持增长,但总体规模和占比较小。中国企业对海合会国家的投资流量保持增长,但存量增长缓慢。2003年中国对海合会国家投资总流量为1 066万美元,2008年为2.05亿美元。2003年中国对海合会国家投资存量为3 363万美元,2008年为10.6亿美元。总的来说,海合会国家在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重较小。在海合会国家中,沙特是吸引中国投资最多的国家,2008年,中国对沙特直接投资存量为6.2亿美元,占中国对海合会投资总存量的58.3%。其次是阿联酋,2008年中国对阿联酋投资存量为3.8亿美元,占中国对海合会投资总存量的35.3%。此外,中国科威特、卡塔尔和巴林等国的投资存量也在增长。②

海合会国家对中国的投资额从2003年以来呈上升趋势。从2003年的7.9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的77.6亿美元。其中沙特和阿联酋对中国的投资位居第一和第二位。③

海合会国家对中国的投资通过主权财富基金和合资的方式进行。如海合会国家的主权财富基金目前已入股四川久大盐业、工商银行等中国企业,并在上海等地设立了代表处。其中,沙特王国控股公司(The Kingdom Holding Company)、沙特阿齐齐亚商业投资集团(Al Azizia Commercial Investment Co)联合其他数家投资公司共同购买中国银行20亿美元的股份。

(三)工程承包额增加

海合会国家是中国对外承包工程的重要市场。由于石油价格高涨,海合会地区经济繁荣,当地建筑市场需求强劲,中国对海合会国家在工程承包业务稳步发展,工程承包额不断增加。2004年前,中国对海合会国家承包工程量较小,近年来迅速增加。2001年中国与海合会国家工程承包完成营业额3.4亿美元,到2009年,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达92.5亿美元④,年平均增长率为76%。两项数据均远远超过同期中国海外工程承包合同总额年平均增长37%和营业总额年平均增长31%的增长速度,比同期世界225强建筑工程企业在中东承包工程营业额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快1倍以上。⑤

图2 2000-2009年中国在海合会国家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情况(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0年)。

中国与海合会国家随着石油进口的增加,双边贸易额迅速上升,以石油相关行业的投资也迅速增加,而石油价格的上升带动了海合会国家工程承包市场的繁荣,同时也使得中国企业获得了更多的工程承包机会。

能源是中国与海合会经济关系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中国与海合会国家经济关系通过双边贸易、投资和工程承包体现,而在这些领域中,大都是以能源为核心。能源关系的发展推动贸易、投资和工程承包合作的发展,使得双方经济合作规模不断扩大。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增加了对能源的需求,而海合会国家经济以能源为支柱产业的特点决定了其经济发展需要稳定的能源市场。因此,能源合作成为双方经济合作的核心。中国与海合会国家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有利于双方实现经济安全和互利合作共赢的效果。

(一)石油是双方贸易的主要商品

中国与海合会国家的贸易结构以中国进口海合会国家的石油为核心,除巴林外,中国对海合会国家的贸易中,石油及相关产品的进口额占总进口额的50%以上,进出口产品结构是以制成品换取资源。

中国与阿曼的双边贸易结构极不平衡,中国自阿曼的进口占据双边贸易的绝大部分,进口的商品主要为原油,中国出口到阿曼的商品主要为机电产品、钢铁及其制品、高新技术产品和纺织品等。2010年中国对阿曼出口额仅为9.4亿美元,而进口额为97.7亿美元。⑥两国贸易逆差的状况在短期内难以改变。中国已连续多年稳居阿曼原油第一大进口国地位。2010年,阿曼对中国出口原油1.113亿桶,同比大幅增长43.4%;占阿曼原油出口总量的41.4%⑦。

沙特是中国第一大原油进口来源地。2008年,中国从沙特的进口总额为310.2亿美元,其中石油进口额为258.2亿美元,占总进口额的83.2%。2010年中国从沙特进口原油4 464.3万吨,同比增长7%,占中国全年原油进口总量的18.7%⑧。此外,中国还从沙特进口天然气、塑料和钢材等资源和原料性产品。中国对沙特出口的主要商品有服装、纺织和机电产品。

2008年4月,中石油与卡塔尔天然气公司和壳牌石油公司签署巨额天然气协议,决定每年从卡塔尔购买300万吨液化天然气;同月,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也宣布与卡塔尔社会天然气公司签署液化天然气购买框架协议,决定每年从该公司购买200万吨液化天然气。随着中国对卡塔尔的能源进口依赖加深,中国对卡塔尔的以石油为核心的贸易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

(二)双边投资增长与石油密切相关

比较而言,中国与海合会国家的双向投资落后于双边贸易。但是,近年来,双方投资也不断增长,中国对海合会国家的投资主要集中在与石油相关的领域,并与海合会国家开展互利合作,寻求优势互补和共赢。

2003年,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收购了挪威的阿特兰蒂斯公司,从而获得了在阿联酋、阿曼等国的12个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区块的权益,净权益内探明资源约1 000万吨油气当量,并有较好的资源潜力,这是该公司首次成功迈入海合会地区石油上游领域的重要项目,进一步扩大了中国与海合会产油国之间的油气合作规模。

2007年中国铝业股份有限公司与马来西亚和沙特的公司达成协议,采用中国的技术和设备,在沙特的吉赞经济城建设年产100万吨电解铝厂。沙特基础工业公司和中国石化按50∶50的股份比例,于2009年11月合资组建了中沙(天津)石化有限公司,该项目主体建设投资268亿元人民币,加上配套工程,投资总额达到340亿元人民币。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与沙特基础工业公司(SABIC)总投资约为183亿元人民币建设天津百万吨乙烯项目。双方各持股50%。

由沙特阿美公司、福建石化有限公司与埃克森美孚公司在中国福建合资建设的附件炼油一体化项目,以及由中国石化集团和沙特基础工业公司合资兴建的天津炼油化工一体化项目,已于2009年建成投产。

2011年3月16日,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与沙特石油巨头阿美石油公司(Aramco)签署了建立伙伴关系合作备忘录,双方商定共同开发日产量达40万桶的延布红海炼油项目。2011年6月,中国石油化工集团(SINOPEC)所属沥青公司与沙特沥青集团(Saudi Bitucorp)在上海签署合作协议,为沙特沥青集团的聚合物改性沥青(PMB)及其他沥青产品生产提供最新技术和支持。

2010年,作为持有中国燃气7.66%股权的中国燃气股东之一,阿曼国家石油公司(Omanoil)总计投资1.315亿美元,购买了上海中油能源45%的股权。⑨

(三)建筑工程承包与石油收入密切相关

国际石油价格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海合会国家的石油收入,与海合会国家建筑工程承包市场规模的变化有着正相关的关系:当油价上升时,海合会建筑工程承包市场的营业额随之上升;当石油价格下跌时,市场营业额也随之下降。

中国与海合会双边工程承包的合作的项目主要以石化、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为主。

沙特阿拉伯是中国重要的工程承包市场之一。自2006年中国与沙特签署《基础设施建设合作协议》起,工程承包合作就在两国政府的规范下有序进行。中资企业在沙特建设的项目涵盖铁路、码头、通讯、路桥、房屋建设、水泥及石化生产线建设、石油勘探和钻井服务等多个领域。2009年沙特阿拉伯的中资企业达88家,工程承包完成营业额为36.1亿美元⑩。近年来,随着石油价格的上升,海合会国家工程承包市场活跃,中国公司获得不少大型项目。如2008年中石油在阿布扎比获得原油管线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合同,价值高达32.9亿美元。阿联酋成为中国在海湾地区建筑工程承包的主要市场。2001-2009年,中国公司在阿联酋的工程承包完成营业额从5 516万美元猛增到36.2亿美元。(11)

中国与海合会国家经济合作的前景展望

随着能源联系的加强和双方共同市场的推动,中国与海合会国家,经济合作具有良好的前景。

(一)能源联系继续加强

长期以来,中东地区一直是中国国际石油供应的主要来源,而且这一地位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将难以改变,这主要是由以下两个因素决定的。一是由于中东地区石油储量、产量及产能都优于世界其他地区,而且未来仍将是世界石油供应的中心,对中国来说当然也是主要的供应来源。2010年中国从中东进口的原油为1.3亿吨,占中国进口总量的47.1%。(12)其中主要是来自海合会国家。第二个因素是中国进口海合会国家石油的条件有利。中国与海合会国家大都保持着良好的政治关系并有着良好发展前景的经济贸易基础。

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稳定的石油供应来源,海合会国家经济以能源为支柱产业的特点决定了其经济发展需要稳定的能源市场。中国与海合会国家经济合作随着能源贸易的增加迅速发展,能源促进了双边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

1.中国经济增长导致对能源进口依赖加强且国际能源进口国地位上升。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从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中国石油消费需求猛增,国内供求缺口不断扩大。陆上石油是中国石油工业的主体,占全国原油总产量的90%。东部地区原油产量占全国的75%。(13)但是东部地区的油田相继进入开发后期,产量增长处于停滞状态。西部是中国石油工业的战略接替地区。90年代以来陆上原油产量的增加主要来自西部地区。但是该地区地质条件复杂,自然环境恶劣,生产成本不仅高于国内而且高于国际水平,开发条件不利,要形成一定规模的生产能力,尚需时日和巨额投资。而海洋石油开发是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的特殊产业。中国东海和南海部分海域的油气资源前景可观,但与相邻国家间的领土争议有待解决,在短期内尚难以实现从这些海域大量获取石油天然气资源。

中国1996年成为原油净进口国。原油净进口量总体呈上升趋势,2010年已达2.39亿吨。2011年1~5月,中国国内原油表观消费量为1.91亿吨,增长8.5%,对外依存度达55.2%,已超越美国(53.5%)。(14)由于中国国内石油生产能力的相对有限,增产的幅度远低于需求增加的幅度,由此带来的巨大石油缺口导致了中国的石油进口量逐年增大,对石油进口的依赖加强,国际能源进口国的地位上升。

2.海合会国家在国际石油天然气供应格局中的地位上升。

海湾地区海合会国家除巴林外,都蕴藏丰富的石油,是世界最大石油产地和供应地。世界上储量50亿桶级的超大型油田中,60%位于海湾地区。海合会国家不仅石油储量丰富,产量高,油质好,而且易于开采,开采成本较低。另外,海合会各国的大部分油田都分布在海湾沿岸的海边或陆地,原油运输方便。截至2010年,全世界消费的石油50%以上来自中东,其中绝大部分来自海湾地区,且主要是海合会国家。

海湾地区是全球石油市场的重心,且这种重要性日益明显。2010年,在世界石油产量排前十名的国家中,海合会国家占3个,即沙特、阿联酋和科威特,分别居世界第二、第七和第九位,分别占世界总产量的12%、3.3%和3.1%。(15)

海合会国家拥有世界前五大天然气资源国家中的3个:卡塔尔、沙特和阿联酋。其中卡塔尔是世界最大的液化天然气出口国,而且这一地位短期内不会发生改变。

美国于2001年发布的“新能源计划”曾指出,全球经济仍将继续依赖于海湾国家,沙特仍将是世界石油市场稳定供应的关键。美国、西欧和日本对海外石油的依存度分别为50%、60%和99%;其中,美国25%、西欧60%、日本80%以上的石油进口都来自海湾,(16)且主要来自海合会国家。亚太地区对石油的依存度也达到94%以上。随着全球经济的复苏,全球对石油供应的需求将继续增加,海湾地区产油国尤其是海合会国家在国际石油和天然气供应格局中的能源出口国地位将继续上升。

3.中国与海合会国家均需强化能源进口和出口安全。

对中国来说,国民经济的发展要求安全的石油供应保证。首先是要保证容易获得石油,其次是提高获取石油的可能性。其最为方便快捷的是依靠国内供应,但随着经济的增长和能源结构优化,中国将不断扩大对石油的需求。由于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也是一个人口大国,人均石油资源占有量偏少。到2010年底,全球的探明石油储量为1 888亿吨,中国为20亿吨,仅占世界的1.1%;世界石油储采比为46.2年,而中国仅为9.9年。(17)在经济发展的进程中,高能耗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据重要地位。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将使更多的居民成为现代能源的消费者。这些都将对石油能源的需求产生强大的动力。另外,传统能源结构已经构成中国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特别是煤炭使用已经成为中国空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因此,优化能源结构也促进了对石油天然气能源的需求。稳定的能源进口来源是经济安全的重要保证之一。

对海合会国家来说,由于国家财政收入主要来自石油出口,因此,海合会国家经济的稳定和发展需要保证稳定的石油出口市场。而且,由于近年来“低碳经济”概念流行,西方国家纷纷加大力度开发太阳能、风能和核能等清洁能源,减少对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和依赖,这使高度依赖出口石油的海合会国家的石油出口市场面临危机。在此背景下,海合会产油国更迫切寻求稳定的能源合作伙伴,与中国发展长期石油天然气贸易,可以确保未来能源出口市场的稳定,也是海合会石油输出国保证经济安全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这一互利共赢的前提下,双方能源联系趋于加强。

(二)市场发展前景广阔

1.双边政治关系良好,助推互利合作。

随着中国政治经济的发展,在国际舞台上需要更多的朋友。发展与海合会国家的关系,是增强中国国际影响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对海合会国家来说,与中国加强合作也是对抗来自美国的压力的一种战略。在当今世界体系中,中东地区始终受到大国的干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的欧洲列强,以及冷战时期的美国和苏联,都使中东政局难以摆脱动荡局面。而九一一事件后,美国在中东推行反恐和民主改造战略,加大对阿拉伯国家施压力度。为对抗美国的强势,阿拉伯国家纷纷调整外交政策,推行“东向”政策,普遍希望借中国来平衡美国。而中国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制度和文化上主张求同存异,反对对抗与冲突等种种主张和政策,成为促进中东地区稳定的建设性力量。正基于此,中国与海合会国家是战略性合作关系,双方有共同的战略利益,在重大国际问题上相互支持。中国从海合会成立之日起就与之建立了联系。自1990年起,中国外长在出席联大期间均集体会见海合会六国外交大臣(或其代表)及海合会秘书长。从总体看,中国与海合会成员国政治关系良好。

中国与海合会国家政治经济上的互信互利,促进了双方友好交往持续发展。但是双方在经济关系发展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双方的相互投资流量及存量在对外直接投资中所占比重较小;中国与海合会国际签署的一系列经贸投资协议尚未真正得到落实;中国与海合会自由贸易区协议还没有最终签订等,但都属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随着双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这些问题将有望得到更好的解决。

2.经济合作潜力有待进一步挖掘。

当前,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石油消费国对石油需求的增长将加快海合会国家石油贸易的扩张。相关领域如石油石化行业的投资将进一步增加,与此配套的工程承包的需求也将不断扩大。就中国而言,中国工业化仍保持较高增速,经济整体实力日趋提升,已有170多种商品生产量居全球第一,全球40%的手机、40%的电脑、45%的彩电在中国生产,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工业制成品出口大国,工业制成品的质量和价格竞争力逐渐提高,因而能更好地满足海合会国家对机电产品等以及大型成套设备的需求。中国对外承包工程企业的能力不断增强,尤其是在工程施工能力和配套能力上,加上在某些领域的设计能力较为突出,有能力承揽大型及特大型项目。

海合会国家由于自身条件限制,主要工业品消费大多依赖进口。金融危机后,海合会国家的主权财富基金在欧美投资大幅缩水,开始将目光转向中国,沙特、阿联酋、科威特等国富豪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寻找投资机会。同时,海合会国家财富缩水也使其对廉价商品需求预计增长30%以上,为中国产品出口海合会市场提供了机会。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与海合会国家政府间经贸交流和高层互访增加,推动双方经济合作在继续快速、全面、深入的发展。尤其是2009年中阿经贸合作论坛和中国与海合会自贸协定谈判平台的建立,从政府层面和制度化方面推动了双边经济合作不断深入发展。企业间的频繁交流也为加强双边贸易提供了保证。此外,中国与海合会国家经济结构的互补是推动双边经济合作的巨大动力,中国的日用消费品、机电产品,以及大型成套设备在海合会国家市场都受到欢迎。

总之,随着经济增长和能源需求的增加,中国将继续依赖海合会国家的石油供应。因此,中国与海合会国家的经济合作中,以工业制成品换取能源的格局将继续存在。除石油外,中国对天然气进口的需求将成为新的能源合作的特点,如中国将从卡塔尔进口天然气。中国与海合会双方投资及经济合作也将进一步加强,双边市场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中国的石油供应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包括国内对策和国际对策。从国内对策看,是开展节能、提高能效、开发替代能源,建立战略石油储备等。从国际的对策看,是实行“走出去”战略,实现石油来源多样化,发展与石油生产国的良好关系。中国是后起的石油进口国,所以,中国有很多经验来自于过去的石油进口国。同时,中国是发展中国家,也接受了过去石油进口国的教训,这就使得中国石油进口安全政策一开始就具有中国特色。主要表现在中国与石油输出国的关系,这种体系体现了互利双赢和共同发展的理念,这不仅有利于石油进口国的利益,也有利于石油输出国的利益,展现了一种新的能源安全观。

发展与海合会国家的经济关系就是这种新的能源观的一种实践,中国经济发展需要保证石油供应的稳定与安全,发展与包括海合会国家在内的石油生产国的经济关系,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中国与海合会国家在双边贸易、投资和建筑工程承包等经济领域加强合作,不仅有利于各自石油进出口市场的稳定,也有利于双方经济的健康、快速增长。

注释:

①笔者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统计年鉴》(2002-2010)数据整理。

②参见商务部、国家统计局、外汇管理局:《2009年度中国直接对外投资统计公报》,2009年12月。

③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统计司编:《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2009)》,中国统计出版社,2008年版,第764页;《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2006)》,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年版,第678页。

④根据《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业务统计年报》2004、2008年数据整理。

⑤转引自《国际经济合作》2009年10月号,第15页。

⑥参见中国商务部网站:http://www.fmprc.gov.cn/chn/pds/gjhdq/gj/yz/1206_1/sbgx/t6217.htm.2011-08-09.

⑦参见中国商务部网站:http://om.mofcom.gov.cn/aarticle/jmxw/201102/20110207389952.html,2011-08-07.

⑧参见中国海关总署统计数据,转引自《中国石油经济》2011年第3期,第19页。

⑨参见中国商务部网站:http://om.mofcom.gov.cn/aarticle/jmxw/201011/20101107274231.html,2011-08-09。

⑩中国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2010),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年版,第6~22页。

(11)同上书,第6~22页;《中国统计年鉴》(2002),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年版,第17~22页。

(12)参见国家海关总署统计数据,转引自《中国石油经济》2011年第3期,第19页。

(13)http://www.cnpc.com.cn/CNPC/ywycp/yqsyyw/yqsyall/6bca68c9-763d-4c5c-b7fb-8e6ddd40f4b5.htm; http://www.jdzj.com/tech/200905/20090529231058_41801.html,2011-08-09.

(14)http://news.cntv.cn/china/20110802/111232.shtml,2011-08-08.

(15)BP,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June 2011,p.8.

(16)U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 (EIA),Persian Gulf Fact Sheet,2001.

(17)BP,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June 2011,p.6

标签:;  ;  ;  ;  ;  ;  ;  ;  ;  ;  ;  ;  ;  ;  ;  

中国与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经济关系分析_海合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