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汉语言教学发展改革的探析论文

高校汉语言教学发展改革的探析论文

高校汉语言教学发展改革的探析

刘媛媛

(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四川 广汉618307)

[摘 要] 汉语言文学是我国从古到今薪火传承的文化重要载体,也是我国文化最直接的体现。在高校中汉语言学科不仅是基础学科也是传统文化,内容不仅包括我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还充满浓厚的人文气息色彩。汉语言从古传到今,在漫长的时间中经历改革、经历创新。而为了使汉语言能在高校中更好地发展,应在高校汉语言的教学发展中作出改变。主要针对这一观点,解析在高校中汉语言教学的发展与改革。

[关 键 词] 高校;汉语言;教学;发展改革

古时学堂,现时学校,都是传承我国文化、宣扬我国文化的重要场所。汉语言作为表达我国文化的基础学科,不仅承载了历史,还承载了我们的文明。近些年,教育改革步伐从未停下,尤其是针对汉语言教学模式发展与改革,对高校学生有着不小的影响。近年来,全球化发展,除了我国本土人民外,还吸引了外来学生、老师等来探寻我们的汉语言文化,认为汉语言文化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不论是底蕴还是精神,都无限渗透在世界各地。在我国高校,汉语言不仅引导学生向传统文化不断靠拢,还在培养学生人文素质方面的价值观中占有重要位置[1]

一、高校汉语言教学现状与问题

(一)课堂单一枯燥,学生对汉语言学科不重视

科技信息的发达,将学生的大部分精力都放在科技上面。学生对文言了解甚少,加之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文言文载体较为枯燥,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如果想要对文言文有透彻的了解,就必须具有较强的文化内涵修养,因为文言文对比现代语言,词句的古文性、字义的表达,都需要建立在现代语言上翻译注解才可以。而现状是,多数学生对其规律与认识不了解,对文言文缺少理解阅读能力。此外,课堂单一枯燥,学生科目较多,相对于汉语言学科,重视度不够。

(二)学生“抬头率”不高

汉语言学科虽特殊但较为传统,特殊性在于文言=文字,有一定灵活性,不固定,无规律;传统在于从古至今,无论是历史哪个朝代,都有文人对文言痴迷、着迷[2]。总结这两个特点,使汉语言具有一定抽象、虚拟性。因此,学习时,学生需要具有一定想象力、主观能动性。但在现实教学课堂中,教师侧重点在内容讲解,局限于课本,忽略学生自身感受。加之,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习惯性地将知识结构列出,不给学生自我理解的时间,容易造成课堂气氛低迷,学生“抬头率”不高。

可是为什么这样孝顺的一个孩子,却偏要赶上要命的事故呢?我不能够原谅自己,我的那个大话是如此的不堪一击。当然我也抱有侥幸心理,或许小六子命大福大,会逃过西山这一劫。是的,小六子命大福大,他还活着,我一定要找到他。就是他死了,我也要找到他,把他给弄活了。

二、多媒体在高校汉语言教学中的应用及课堂转变

(一)应用多媒体,开设新式课堂

上文中提到,汉语言教学带有一定枯燥性,教师课堂气氛更是低迷。而对比枯燥无味的传统式课堂教法,学生更倾向于新模式,就好比多媒体技术。信息时代虽快速,但众多高校在多媒体运用方面还很落后,原因在于高校自身没有将先进技术引进;教师自身受传统影响不肯接受新鲜事物。归结两点,想要开展新式课堂,将汉语言教学模式更改,高校与教师自身要拥有这个意识。多媒体教学可以实现课程的多样化,还可以以视频、文字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最近很火的一个节目《中国诗词大会》,诗词也是汉语言中包含的内容之一,选手可谓是卧虎藏龙,教师可将节目中较为有意思的视频剪切作为课件让学生观看,深入情境感受汉语言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兴趣。2019 年高考公布成绩的那天,武亦姝曾作为节目中选手之一,可谓大放异彩,一首《豳风·七月》中的引用诗词句: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3]让听者见者可谓是心服口服。节目中不仅展现了人们对诗词的喜爱,更体现了汉语言的博大精深。而这一视频就可用于高校汉语言的课堂中,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形式对汉语言进行学习,调动课堂气氛。

(二)重视学生文化的培养、熏陶

高校开设汉语言课程的主要目标有两个。掌握汉语言的基本就是要求学生学会听、说、读、写,同样也是为了更好地将其应用能力使用在其他专业学习上。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满足学生未来的发展需求、个人发展需求[6]。这两方面都具有汉语言课程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两者可并存还可融合。针对这一特点,高校对汉语言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将课程的定义符合公益性、人文性,实现可统一也可融合,课程定义的融合可反映语言教育规律,顺应汉语言教学的发展,同时满足学生的实际要求。

(三)读书汇报的讨论形式

蕉城区水利风景区内未建立导览系统和导览路径,未配有向导解说员。解说牌、印刷品等解说媒体数量较少,存在特色不明显,内容简单,满足不了游客需求,不能向游客展示当地独特的水科技,水文化和民族民俗文化。

高校中学生思想较为活跃,视野也会随着年龄、身边接触的人、物、环境变得很开阔,同时在对事物理解能力上有自己的独特认知,富有逻辑性,而且对时事新闻等比较关注。针对这一特点,教师可在汉语言课程中利用读书汇报的谈论模式激发学生对汉语言学科的兴趣。如教师在课堂时间要结束的时候,给学生留下人文社科书籍的阅读任务,下次上课时分别请学生讲述文章的思想内容,对作家观点进行分析,再组织学生讨论。这个过程,一方面使学生的人文修养有了提高,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有一定的锻炼意义。

三、汉语言发展进程及改革政策

(一)汉语言教育的民族化

追溯汉语言教育,它拥有3000 多年的历史,这些历史文化的沉淀都在汉语言的教材中呈现[5]。所以,结合我国汉语言教育所具备的历史悠久性,在我国现代化社会,不论是高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应充分体现我国民族文化的伟大以及精神的传承,在此之中,中华民族文化是汉语言教育的重要组成资源,也是现代化乃至全球化汉语言教育工作的基石。所以,在此背景下的高校汉语言教学改革中,要将中国传统语言表达式作为根基,把进一步强化汉语言教育的民族化加入汉语言教育教学改革中,在吸纳传统汉语言经验的同时,将现代化汉语言的教学改革应用到实际教学中。

(二)人文性与公益性并存

汉语言这门学科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重要作用与意义[4]。所以,高校对汉语言教学工作尤为看重。教师在设计教学课程的过程中,首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特点,改变传统式说教课堂,侧重于学生文化的培养、熏陶。将过去以教师为主的课堂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将我国经典文学作品充分利用,实现对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培养。除此之外,课堂上加入谈论环节,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倾听学生心声,激发学生对汉语言学科的求知欲,让学生在课程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培养主观能动性。

(三)对汉语言课程实践活动的加强

在对高校汉语言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要将汉语言课程实践活动加强,但对比实际情况而言,实践活动内容所占的比例相对比较小,而汉语言课程有一定的综合性,开展相对应的实践活动也是教学工作的主要表达方式。所以,针对改革就要加强汉语言课程实践活动。首先,根据汉语言课程综合性特点,开展综合实践性活动,好处是可有效提高学生的汉语言综合能力。在汉语言学科中多类型、多样性的课程中将其综合,而这一教学的改革也势在必行,教师在实施的过程中应重视教学内容、课件、课程的结合,将综合性实践活动落实。其次,在确保课程学习与实践统一的条件下,学习模式、探究方式、课内、课外开展的一切活动都要具有实践性特征。最后,突破传统封闭性教学,将汉语言课程与社会生活、问题相结合,进行观察与探究,进一步强化汉语言课程的实践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汉语言学习效果。

(四)重视文化传播,提倡校企合作

随着我国的繁荣昌盛,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学习中国语言文化,认为汉语言文化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不论底蕴还是精神,都无限渗透在世界各地。而对高校而言,不乏存在国外友人,高校自身可开设交流社团,鼓励国外友人参加社团活动,还可组织语言竞赛,如湖南卫视的《汉语桥》就是提倡更多的国外友人来到中国体验我国语言文化的博大精深,为参加的友人佩戴耳机,播放具有中国风的歌曲,根据歌曲回答问题。这一形式也可在高校开展,促进文化交流。另一点就是提倡校企合作,向企业输送优秀的学生。双方可签订合作条款,为学生搭建固定形式的实习基地,为更好地切合企业实际要求,汉语言教学课程也要与时俱进,与全球化时代经济、社会建设需求相结合,开阔学生视野,满足企业需求,同时为学生今后就业选择奠定基础[7]

综上所述,在汉语言教学发展改革中,要贯彻改革创新的教育理念,结合本校学生特点,使用恰当的教学方法,将文化与汉语言课程相结合,创新现代化教学,以此提高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视。同时,合理利用多媒体技术,采用不同教学模式与实践课堂,引导并激发学生在不同阶段所呈现的理解能力,并在教学内容上不断改革创新,促进汉语言文化的持续发展。

(三)切合教学目标的重难点所在微课能借助其自身的优势,突显课文的关键点和矛盾点,从而将文章的重点和难点用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呈现出来。比如人教版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对西沙群岛的海水“五光十色”的成因,对“一半是水,一半是鱼”的理解,乃至于西沙群岛的富饶,做到有重点、有分别的突破,推动教学的进程。事实上,利用微课从文到图,通过知识补充,学生就能理解文章背后所反映的相关知识,改变教师过度分析而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巧妙地化解文章内容的难点。

参考文献:

[1]高永江,毋燕燕,肖雪莲,等.论应用型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核心能力培养:以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8(1):82-83..

[2]董颖.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究:基于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背景[J].新乡学院学报,2018,35(4):65-67.

[3]宋珊.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教学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以延安大学为例[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7(11):71-73.

[4]古大勇.“转型”切忌“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普通本科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理念再思考[J].语文学刊,2018,38(2):91-95.

[5]韩丽国.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课堂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应用研究[J].现代交际(学术版),2017(19):1-2.

[6]杨燕翎.让文学课程承担起文化传承的重任: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类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思考与实践[J].企业文化,2017(1).

[7]钟蕴贤,张悦,邱琳舒.高校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探析[J].学园,2017(1):120-121.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31-0098-02

◎编辑 尹 军

标签:;  ;  ;  ;  ;  

高校汉语言教学发展改革的探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