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经济战略调整与证券市场发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证券市场论文,国有经济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发挥证券市场的作用,推进国有企业改革
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强调证券市场的作用。这是很重要的。我认为,证券市场在这方面有如下几种作用:
第一,用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国有企业。以往,国有企业都是国家独家投资设立的,在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试点中,由于没有利用证券市场,大多数国有企业都改组为国有独资公司。这种国有独资公司实际上与过去的国有企业没有本质区别,无法按照现代的公司制来组织和运作,国家独资使政企无法分离。证券市场为国有企业改革开辟了新的途径。首先,一家国有企业在改组成上市公司后,其投资主体就多元化了,改变了国家独资带来的种种问题。从而可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经营者相互制衡的治理结构。其次,在投资者主体多元化后,政府一般难于象从前那样干预企业的日常活动了。当然,这取决于国有股在公司股东中的比例。
第二,国有企业的问题很多,其中一是历史遗留负担沉重(诸如高负债率、冗员众多、“企业办社会”、退休职工和在职职工的社会保障等等)。解决这些历史遗留问题都需要钱,证券市场为那些符合条件的国有企业提供了融资资机会,有些国有企业可以发行企业债券,有些企业可以发行股票。筹集到的资金可以充实企业资本金,减轻负债率,解决其他历史遗留问题。
第三,有些符合上市条件改组为上市公司的原国有企业在进入证券市场后,证券市场一方面为其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另一方面为那些可以或应该退出的原国有企业提供了退出的机制。即原来的国有企业中的国有股(包括法人股中的国有股)可以通过在证券市场的转让而退出或部分退出。这种退出方式有许多好处,(1)国有资产证券化,使得国有资产具有更强的流动性;(2)国有资产在证券市场上可以获得更恰当的评估;(3)证券化的国有资产是可以分割的,因此那些为数庞大的国有资产可以以任何的数量转让,可以解决“买不起,卖不出”的问题。
第四,国有企业的资产存量远未很好利用,证券市场通过收购、兼并,为国有企业的资产存量重组提供了便利条件,从而可以优化国有企业资金的配置。
加强证券市场制度建设,促进国有经济战略调整
证券市场在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国有经济的结构调整和制度改革,有赖于制度、立法、战略和市场四个方面问题的正确处理。但是,相对而言,制度、立法和战略问题的处理,由于受权力与利益的既存格局的制约,对改革需求的反应往往滞后,甚至处于消极、被动的状态。市场则有其固有的机制和规律。尽管市场也可能由于其所处环境的制约而发生扭曲,市场机制终究会不顾任何权威而为自己开辟发生作用的广阔天地。所以,从加速资本市场的发展入手,推动制度改革、立法进程和战略部署的调整,也许是中国现有条件下整体推进经济改革的可行途径,也是国有经济战略调整能够取得成功的希望所在。
中国现在的资本市场是不完全的资本市场。所谓“不完全”,就是资本市场有行政机制介入,甚至支配,市场机制尚未完全起作用。目前,证券市场的运作,充分反映了资本市场的这种不完全性。资本市场的不完全性,制约着证券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业绩、供求和预期是影响证券市场的行情与发展的三大因素。目前,这三大因素无不受行政机制的制约。
上市公司是证券市场的基石。上市公司的整体业绩和成长性如何,是决定证券市场能否健康、稳定发展的最基本的因素。我国证券市场已经出现了一批绩优、成长性好的上市公司,而且它们在上市公司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但是,上市公司的整体业绩尚难以赢得投资者尤其是长期投资者(战略投资者)的信心,以支撑股市行情的稳步上升。上市公司业绩不佳的具体原因各不相同,但关键的问题是上市公司素质的提升还缺乏制度的保证。
首先,国有资本的产权制度的改革尚未破题。国有企业的改革必须同时进行两个层次的法人化改革,一是企业层次的法人化改革,即公司制改革,二是所有者层次的法人化改革,即国有资本的法人化出资主体的构建。我国上市公司绝大多数是由国有企业改制上市的,而且国家股或国有法人股占控股地位。目前的上市公司只进行了企业层次的法人化改革,国有企业改成了公司;但是并未触及国有资本出资主体的改革,国有资本的运作无人承担责任的局面依然存在。公司制(股份制)的有效性取决于有效的资本结构、法人治理结构和资本市场的有机统一。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的形成,要以有效的资本结构为前提。所谓有效的资本结构,除了债、股比例适当的融资结构外,就是运作有效率的股权结构,其中包括主要股东或控股股东自身具有足够的激励能对公司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我国上市公司现在的问题是居于控股地位的国家股或国有法人股股东定位失真。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是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控股股东自身缺乏产权的激励与约束机制,怎么会有动力去建立对公司管理层的激励与约束机制?还有不少上市公司的管理层,同作为控股股东的集团公司的管理层干脆就是一家人,怎么能指望他们会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呢?所以,就现在的一般情况来说,对业绩不佳的上市公司,如果要追究责任的话,与其追究公司管理层的责任,不如首先追究控股股东(国家股或国有法人股股东)的责任。
其次,公司股票发行与上市尚未形成择优机制。公司股票发行与上市,迄今实行的是额度分配和审批制度。这种以行政手段分配资本市场资源的制度,排斥了企业以业绩和成长预期竞争进入资本市场的平等机会,却为寻租行为提供了空间,给绩劣公司以“公关”和虚假包装等手段挤入上市公司行列开了后门,导致上市公司良菱不齐,降低了上市公司的整体素质,增加了证券市场的风险。
再次,上市公司破产机制缺位,对上市公司的收购接管机制也尚微弱。由于公司股票发行、上市实行额度分配和审批制度,加上国家股和国有法人股在公司中占控股地位,上市公司即使亏成了空壳,仍然是政府可以垄断的稀缺资源。控股股东只要手里还有优质资产,就可以将其注入公司,把公司的劣质资产置换出来,控股股东的地位“岿然不动”。即使原控股股东没有了优质资产,政府也可以调用其控制的其它部门或集团公司的优质资产来置换上市公司的劣质资产,名义控股股东变了,后台老板还是一家。这样,以所谓“资产置换”实施的政府护“壳”,成了中国证券市场的特殊景观。上市公司到了资不抵债的地步尚且可以不破产,就更不必担忧清偿不了到期债务会破产。此外,国家股和法人股的控股(尤其是绝对控股)和不流通,构筑了一般企业接管上市公司的壁垒。非流通股只有得到政府审批机构的特许才能协议转让。通过二级市场收购流通股实现接管的空间更加狭窄。破产机制缺位和接管机制微弱,排斥了优胜劣汰,保护了业绩不良的上市公司。
上面讲了影响证券市场的上市公司素质、业绩及其制度背景,现在再看股票供求关系的影响。股票供求平衡和不平衡的矛盾是任何证券市场都存在的。不过,在现代市场经济中,这个矛盾通常是证券市场通过其内在的市场机制自行调节解决的。而中国证券市场的特殊性在于政府直接决定股票的供给规模,也在相当大程度上控制或影响着需求规模。政府的调控变量往往随着政府对证券市场的态度和政策需要而变化,因此难免同证券市场的内在机制相冲突,以致加剧证券市场的波动和扭曲。当政府决定的供给规模相对于需求过小时,引起股市行情暴涨,鸡犬升天;反之,则引起暴跌,甚至使股市长时间萎靡不振。
基于上述分析,也就不难了解中国证券市场中的预期及其影响。投资者买股票,就是为了买未来的收益,因而预期是影响股市供求关系和行情的重要因素。中国股市常受政策导向左右,人称“政策市”,所以,政府变化成为影响投资者预期的首要因素,投资者天天盼着政策“利好”。可是,相对于对市场客观因素变化的预期,投资者要正确预期政策变化就更难。再加上市公司整体素质不高和业绩不稳定,有些所谓绩优公司一夜之间就突然暴露出巨额亏损,这样势必影响投资者对长期投资的信心,导致投资行为短期化,热衷于短炒投机。同时,由于绩劣公司有政府护“壳”,一旦“资产置换”,其股票价格就飙升,于是吸引了有缘早得消息的“先知先觉”者爆炒垃圾股,而绩优股反而受冷落。在股市总量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尤其如此。再者,由于股票供给规模由政府直接决定,且发行价格非市场决定,明显大幅度低于二级市场交易价格,因而在扩容压力加大时,二级市场资金就被吸引流向一级市场,形成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供求严重失衡,一级市场供不应求,二级市场却供过于求。
我国证券市场尽管存在着如上所述种种制度缺陷,但是,作为计划经济的对立物产生的资本市场,以其不可遏止的市场力量,已经成为我国经济转轨不可替代的驱动器。它不仅促进了国有企业的制度改革和结构调整,而且从总体上带动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同时,它自身也在市场机制和行政机制的对抗中逐步趋向规范和成熟。
就证券市场促进国有企业改革和调整来看,不仅表现在为其筹集了巨额资金,引进了多元投资主体,而且更重要的是打开了国有企业的黑箱。随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制度的逐步规范和完善,企业运作的透明度大大增强,使国有企业传统体制的弊端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从而加强了社会公众的监督,绩劣公司的劣质资产被迫退出证券市场。即使政府护“壳”,也总是使上市公司素质逐步提高。同时,近年出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势头,在一些地方政府手里没有优质资产可以置换绩劣公司资产的情况下,民营企业通过协议受让控股权买壳上市的案例明显增加。这个势头将增强证券市场促进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
当前,亟需加强证券市场的制度建设,以促进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并加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证券市场的现有制度缺陷是同证券市场的定位密切相关的,这个定位就是证券市场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服务。它将证券市场的功能局限在狭窄的范围,尤其是融资功能孤军突进,而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严重滞后。这样的定位不适应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战略需要,也不利于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要加强证券市场制度建设,推动证券市场健康发展,必须调整证券市场的定位。证券市场不仅要为国有经济战略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服务,而且要为全社会范围内资源优化配置、推动经济转轨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服务。
证券市场制度建设的方向是,强化其市场机制,弱化其行政机制,使不完全的资本市场转变为完全的资本市场。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完善股票发行、上市制度,进一步推动证券市场健康发展。”同时规定,国有企业改制的公司股票发行、上市,要“适当提高公众流通股的比重”;并“选择一些信誉好、发展潜力大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在不影响国家控股的前提下,适当减持部分国有股,所得资金由国家用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这是证券市场建设朝着强化市场机制的方向前进的信号。最近,中国证监会主席周正庆也宣布,要完善股票发行制度,公开审核程序。近日将组建发行审核委员会,取消目前股票发行的额度分配制度,实行证券公司推荐、发行审核委员会审核、市场确定发行价格、证监会核准的新发行方式。同时,中国证监会根据中央关于支持科技创新的决定,将尽快在沪深交易所建立高新技术企业板块。对经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确认的高新技术企业,在目前已取消指标限制的基础上,适当放宽发行上市和配股条件,并在高新技术上市公司中进行认股权制度试点,对少数急需资金实施高科技项目的上市公司,可优先列入增发新股试点范围。
股票发行制度的改进,取消额度分配制度和实行市场确定发行价格,有利于贯彻《证券法》规定的公开、公平、公正的“三公”原则,优化证券市场的资本配置,并协调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发展,减少证券市场的政策风险。当然,证券市场的制度建设是多方面的,除了股票发行制度的改进以外,还有许多事情要做,例如,政府对证券市场的调控从直接决定或干预供求向依法治市逐步转化,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从政府护“壳”向优胜劣汰的破产机制和接管机制逐步转化,并在此基础上使政策导向有利于引导投资者从注重政策预期向注重市场预期转化,等等。
企业改革要求资本市场发展
国有经济改革的整个过程曲曲折折,充满了争论、疑惑、探索,但毕竟在不断向前推进。中共中央十五届四中全会关于国企改革的决议,可以说是这种前进过程的一个新的里程碑。但显然,这一新的“里程碑”只是里程碑而不是一个过程的终结。它是一个阶段的结束和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对于理论界来说,现在要研究的应该说已不再是如何论证现阶段的改革如何落实(这已成为政府改革决策层面上的问题),而是要研究这一阶段的改革将会提出的新问题以及如何向今后更新的一个阶段过渡的问题,研究如何将改革政策本身推向前进的问题。
四中全会之后,国有企业改革显然会更多地围绕产权关系的改革进行。因为,国有经济的战略调整本身关系到不同部门所有制结构的改变;股权多元化、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控股、参股等多种企业形式的发展、企业兼并等等,都属于产权改革的范畴,就连对企业经理人员试行期权制度,都属于产权关系的改革,因为这实际上是使企业的部分产权归经理人员个人所有。国有企业因此而发生了产权结构的改变。事实上,产权关系不改,现在一些企业所面临的许多问题不可能得到根本上的解决。中国的企业改革,也正越来越沿着产权改革的正确方向前进。
而所有这些产权改革,都提出了一个要求,那就是资本市场的发展。从根本上说,这是因为不能交易的产权,还不是资本,还不能真正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按照效率最大化的要求不断地重新配置。从具体问题上说,一旦发生了产权改革,马上就会提出产权交易的问题,也就是发展资本市场的问题。比如说,在“抓大放小”的过程中,许多企业搞了股份合作制,职工手中持有许多分散的股权。迄今这些股权被规定为不可交易、不可转让,但下一步怎么办?这些股权永远不能交易?如果不能交易,产权的适当集中就难以发生,很快就会使这种企业股权分散,职工持股不便于管理,体制改进的弊病暴露出来。而且,对于许多企业来说,如果产权不能交易,不能流动,也就不能重组,结果还是难以扭转亏损的局面。对股份合作制企业如此,对其他一切实行了股权多元化的企业,也是如此。连上市公司,占大头的国有法人股,长期不能流动所产生的问题也正在日益暴露出来。
就“债转股”而言,债转为股以后,如果那些股不能卖,最后就会成为没有解决的问题,资产管理公司也就无法真的按照最初的设计,一定时间后寿终正寝。
事实上,一方面产权改革要求资本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发展资本市场,也是为改革国有经济创造条件。国有经济战略重组,有所为有所不为,在一些部门减少国有企业的比重,也是要通过资产交易、产权流动的方式才能使资本重组发生,使结构调整得以实现。对经理人员实行“期权”制度,也需要有资本市场的发展,使那些作为奖励的股权,能够变现,能够实现其市场价值,否则连“期权制”也无法实行。
在发展资本市场的问题上,我们应该明确两个问题:第一,资本市场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不仅仅是指证券市场或股票市场。资本的交易有很多形式,包括资本拍卖、场外交易、柜台交易以及各种形式的直接的一对一的交易等等。而且,更重要的,占交易比重更大的正是“场外交易”,而不是证券市场上那一点交易。第二,对于一个大国来说,资本市场不能仅仅由一两个全国性的市场构成,而需要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地区性市场与全国性市场相结合的市场体系。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发展演变的特殊性,恐怕我们现在特别需要发展起一些为地区企业服务、为中小企业服务的地区性资本市场。
市场是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在发展任何市场、包括资本市场的过程中,不可能不出问题。其实正是在“出问题”的推动下,市场体制包括法律结构等等才会不断完善起来。期望不出任何问题就能发展市场或者出了一点问题就把市场关掉,我们将永远发展不起市场经济。另一方面,资本市场的发展本身要求政府的管理和监控,以降低金融风险。发展资本市场本身应包含着发展和完善管理与监控体制。放任自流不是发展,因为最终会因问题太多,风险太大而陷入危机。相信在吸取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企业改革的推动下,我国的资本市场能健康地发展起来,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经济结构调整与资本市场
经济结构调整,是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必须解决的关键性问题。资本市场发展,对经济结构调整有着越来越重要的意义。刚闭幕的四中全会对国有企业改革作出决定,其中一条措施就是国有企业如何利用资本市场来改革与发展,这说明资本市场与经济结构调整关系越来越为中央和各方面所重视,也成为我们应着力研究的一个大问题。
一、资本市场对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越来越大
资本市场对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对经济结构的扶优扶强作用越来越明显。最重要的资本市场——股票市场,已有3300万以上的股民。资本市场规模越大,对经济结构调整的作用也就越大。截止1998年底,累计企业从资本市场融资3000亿元以上的资金。
通过资本市场可以迅速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使有效益有成长性的企业得到资本市场支持而扩张性发展,没有市场效益的企业得不到资本市场的支持受到抑制,这就是进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资本市场还是促进企业改进内部治理结构的重要手段,凡是要上市的公司,都要对内部结构进行符合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造。
资本市场还能间接帮助不能上市但已发行内部股的国有企业解困发展。比如,有人建议通过释放国有股的办法,搞一个“国企改革风险投资基金”,解决国有企业改革所需资金问题。以上海交易所为例,尚未流通的国有股发行总额为500亿元人民币,总市值可达4600亿元。如果将这部分国有股按市值出售,立即可获4600亿元,可做为国有企业改革风险投资基金,推动国有企业技术改造和创新。
资本市场还可以帮助商业银行和企业优化资产,而证券化是与资本市场紧密相关的一个范畴。现在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都已组建了金融资产公司,正在努力利用证券化解决银行不良资产。同样,国有企业也有大量的不良资产,是否可以让证券公司把不良资产买过来,重新组合后,卖出去。这是各方都愿意的,也是受市场欢迎的。这种办法,在国外非常流行,是与金融衍生品并列的新的金融分解技术。这样一来,就把经营不善要关闭的金融机构或企业,在政府监管下,由商业银行或金融公司来托管处理,大大减轻了政府因行政性关闭而背上的包袱。
二、支持结构调整需要健全资本市场
支持经济结构调整,要求资本市场本身健全制度。中国资本市场还不成熟,国家应通过法律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管理。资本市场突出的问题是投机性太强,投机性资金多达几千亿,要把投机市场转为投资市场。在管理上要逐步向国际规范靠拢。资本市场一定要建立公平竞争机制,比如,简化对上市公司的行政性审批,否则设租寻租,容易造成腐败。对优质企业上市要放开,按国际通例,审批权下放。应取消上市额度分配,强调上市所需要的统一、规范条件。
要承担支持经济结构调整的任务,要求资本市场本身进行改造、提高。现在资本市场上投资者轻业绩、重消息,券商重收益、轻安全,上市公司重筹资、轻转制,管理层重审批、轻战略,这些都是要改进的。当前特别是要注意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促使上市公司加快技术改造。
支持经济结构调整,还要求资本市场在发展中创新。发展股市的同时,要大力发展债券市场。通过债券市场,利用可转换债形式,支持国有大企业存量资产的调整。企业债券要进一步完善和入市,国有股和法人股也要伺机入市。
三、结构调整需要政府管理与市场调节相结合
谁来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政府与企业应共同承担这一任务。政府对财政性投资负有责任,企业需要根据市场进行投资。政府对国有经济存量调整负有责任,国有企业要在政府支持下进行改革,非公有制企业也要在政府指导和规范下获得发展。当前应注意以下几点:
1.地方政府不能再去搞重复建设。在传统投融资体制下,国家的钱是不要白不要,不用白不用。地方政府花很大精力向中央要钱,而对资金使用效益就不太关心了。如果投融资体制改革不彻底,即使找到了增长点,可能又给各地政府重复投资提供机会。各地政府为什么搞了不少重复投资,一是钱的成本低,二是在对市场调研不够的情况下急于上项目。
2.政府有责任维持好市场秩序和投资环境。现在投资者反映投资环境混乱。新经济增长点一出来,可能就因秩序混乱被破坏了,发展不起来了。比如,不少高科技项目,本来可能成为支柱产业,但专利保护差,假冒伪劣多,一哄而起快,已影响了众多企业的投资决策。如果政府在维持市场秩序上做得更好一些,企业就会在自己认定的经济增长点上去投资、让市场选择新的经济增长点,政府提供企业运作的制度环境和规则,就会使经济出现新的发展局面。
3.发展非国有经济。非国有经济发展较充分地体现市场力量,也是政府包袱最小的部分。如果大量非国有企业能主动发现和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政府的压力就大大减轻了。上海六大支柱产业,全是外资为主。浙江省,非国有经济发展已占有很大比重,对全省经济发展起了主要的推动作用,对解决就业发挥了很大作用。各省非国有经济都有了较大发展,但非国有经济还存在顾虑,在投资新项目和扩大发展方面,自我收缩,或将钱投向国外。沿海地区反映,相当一批民营企业表面平淡,实际很好,就因为怕多收费,不敢露好,也不愿上大项目,怕引人注目。这些需要从政策上给予解决。
4.政府要从制度上支持高新科技发展。高科技今天还不能说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支柱,还在艰难的发展中。我国每年专利几万项,为什么转化不了?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创办难度太大。
四、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两个关系问题
1.存量调整与增量调整的关系。要更多地利用增量资产来解决存量资产结构不合理的问题。结构调整包括很多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资本(资产)的调整。一是存量资产调整,二是通过新增资本来优化整个经济结构。存量结构要合理,增量结构也要合理,增量结构还要有助于存量结构的合理。利用资本市场调整结构,主要是用增量调整存量,使整体结构优化。国有资产结构优化是存量调整中的重点。存量调整有一个信心问题,要对国有企业的状况有正确的评价,不能笼统讲国有企业不行。美国摩根斯坦利公司就认定宝钢和仪征化纤两大国有企业是有国际竞争力的。存量调整有多种方式可以采取,利用资本市场调整存量结构是重要一种。现在我们正在进行重组和并购,但其机制和法规尚不健全,操作中有很多困难。这个制度问题不解决,结构调整就失去了重要途径。国有资产存量调整,要允许换股并购。这种做法,不增加企业负债,很有用。“联合”也是一种办法,需要继续进行。存量调整中要发展高新技术,让高科技企业得到更多的资金。现在国有股与法人股不能转让上市,已成为资本市场中结构调整的大问题,需要解决。国有资产转到非国有,也是存量调整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卖”只是一种办法,不是唯一的。还有一种办法,可以把企业的日常经营权让给非国有经营者,并以契约办法定出双方的权责。
增量调整更为重要。首先是投资方向一定要正确,否则,会使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更加不合理。当前有一种倾向是企业投资搞黑箱运作,个人得好处,企业亏损,这一定要纠正。在资本市场的增量调整中,要给民营企业同等待遇,有效益合条件者,可以上市,不要作所有制限制。有人讲,改造旧的,成本高于建设新的,新建一个企业比改造一个企业,更容易形成新体制。这句话确实反映了利用增量调整结构的作用和意义。
2.结构调整的短期目标与中长期目标的关系。应更多地从中长期角度看待经济结构调整方向和力度。经济结构调整有一个服从于年度指标还是服从于中长期目标的关系问题。在经济结构调整中,一部分产业和产品的调整有利于当前经济增长,更大的一部分则对当前影响不大而是有利于今后经济增长。两者必须要兼顾,使有利于短期发展的投资与有利于中长期发展的投资有一个合理的比例。需要正确处理国家投资与社会投资的关系,国家多考虑些中长期的经济增长安排,企业则从当前市场出发进行投资选择。近两年来政府特别强调了财政性投资方向是基础设施和公共项目,这是完全正确的。虽然短期对拉动需求作用有限,但中长期的作用将很大,花这个成本非常值得。当然,也可以考虑结合的问题,同样是修路,农村修路就可以搞以工代赈,国家投入一点资金,就可调动大量的劳动参加,这对短期经济发展作用就很大了。
标签:国企论文; 国有经济论文; 投资结构论文; 存量资产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结构调整论文; 证券论文; 有效市场论文; 企业资产论文; 存量资金论文; 产权保护论文; 交易结构论文; 资本市场论文; 股票论文; 经济学论文; 投资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