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研究——以定西市通渭县上家河中学为个案

“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研究——以定西市通渭县上家河中学为个案

马晓凤[1]2004年在《“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研究》文中指出城市化是现代化的必要条件,一个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乃是农业人口不断向非农业人口转化的人口城市化过程。当代中国正处在“城市社会来临”的前期,因而出现农民大规模的跨区域和城乡之间的流动,形成了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容忽视的“民工潮”。目前涌入城市的1亿3千万农民工多是20至35岁的青壮年,他们的子女教育必须得到全社会的关注。随父母进入城市的“流动儿童”和仍在农村没有父母照顾的“留守儿童”约占学龄儿童的20%左右,如不能确保他们受教育,“两基”的成果就很难保持。在流动人口子女中,有相当一部分被留在了家里,即所谓的“留守子女”。 “留守子女”是指其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孩子。人口流动使农村家庭规模变小,结构趋于不完整,留守子女生活在单亲或隔代的家庭中,与父母之间互动减少,交流几乎等于零。他们的父母迫于生活无力顾及子女的学习与教育,更无法营造有利于学习的家庭环境。因此,本研究力图从家庭、学校两个方面探讨留守子女的教育问题,希望能给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对策和建议。 研究运用质的研究方法,同时采用问卷法、访谈法、专题研究法、小组讨论法等多种方法,以通渭县上家河中学为个案,通过对初中年级留守学生的重点访谈,深入考察了其家庭教育状况及留守子女的父母、代养人的教育观念和他们的学校教育状况,力图揭示出存在于留守子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中的各种矛盾和问题。 研究表明,留守子女教育问题主要存在于家庭和学校两个方面。家庭方面,由于家庭教育“量”的减少,教育力量过于分散;父母及代养人教育观念落后、教育方法简单;父亲教育角色“淡出”等缺陷,使得留守子女表现出过早成熟、焦虑和不安全感、强烈的自卑感等行为和心理倾向,影响到他们的自我认同和评价。学校方面,学校教育通过升学考试的竞争筛选和“因材施教”的管理等方式来甄别学生,同时教师较为落后的教育观念和目前违背学生发展特点的课程教材和教学等都使得留守子女被赋予了不同的发展道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同时成为了留守子女身心、学业发展的事实上的旁观者,留守子女们最终因升学无望而被迫走向打工之路。 关注留守子女教育问题应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责任。为此,首先,家长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其次,学校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第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要面向农村,关注农村学生的教育发展;第四,建立农村社区儿童教育和监护体系,增强和发挥农村社区教育的作用。

桂美淋[2]2017年在《农村留守儿童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研究》文中提出农村留守儿童是社会弱势群体,其庞大的规模以及其面临的各种各样问题使得其在今后一段时期内仍会继续成为社会关注与帮助的对象。据一项关于安徽省农村留守儿童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研究课题的研究结果显示,目前为止,安徽省开展农村留守儿童项目的社工机构大多成立于近两叁年,能否构建一套农村留守儿童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模式来回应农村留守儿童的需要是很有研究意义的。安徽省B村开展的省民政厅资助的"情暖山区"项目,秉持专业社会工作价值理念,运用专业社会工作方法,为B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中心的留守儿童提供服务,并尝试建立一支可靠、稳定的服务专业团队,探索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模式来为大别山地区农村留守儿童服务。本文从上述项目入手,在理论上运用了优势视角、人在情境中、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在遵循社会工作基本理念的基础之上,结合建构、增权等理念,以B村的试点项目为例,运用实地调研、访谈、个案分析等方法,对项目背景、服务对象等进行了描述分析,从四个方面描述了服务对象的需求;依托个案、小组、社区、社会行政等方法的运用,描述了项目的具体服务内容;从服务的价值理念、服务机制、服务特质四个维度对该项目的服务模式进行了分析;随后对该项目的服务效果进行了总结,对该服务模式的优势进行了探讨,最后对该服务模式的不足和该服务模式对其他相似地区的借鉴意义进行了反思。

贾兰兰[3]2016年在《农村留守儿童抗逆力提升小组的实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留守儿童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党和国家制定了相关社会政策和方案促使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学术界研究焦点从留守儿童问题转向积极健康品质。本次研究以“逆风飞翔抗逆力小组”为依托开展的留守儿童抗逆力提升的社会工作实务研究,将留守儿童保护性因子操作化成为干预内容,采用小组工作方法,在小组中提升留守儿童抗逆力水平。差异检验结果表明:(1)干预之前,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抗逆力水平差异明显,尤其是在家庭支持方面,非留守儿童家庭支持力度高于留守儿童,验证了以往的研究结论;(2)经过抗逆力实务干预之后,留守儿童抗逆力水平有显着提升,其中情绪控制和家庭支持两个维度上后测得分高于前测得分;(3)干预之后,留守儿童抗逆力总分高于非留守儿童,其中情绪控制差异显着。说明干预时有一定效果的。(4)研究同时还发现,不同类型的留守家庭结构对留守儿童抗逆力影响差异不显着,与以往的研究结论有不同之处。研究结论:针对留守儿童抗逆力实务研究是有效果的;借助抗逆力模型制定干预方案是可行的,能够更好的帮助研究者理解如何干预服务对象的抗逆力,使服务过程更具有目标指向性。

参考文献:

[1]. “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研究[D]. 马晓凤. 西北师范大学. 2004

[2]. 农村留守儿童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研究[D]. 桂美淋. 安徽大学. 2017

[3]. 农村留守儿童抗逆力提升小组的实务研究[D]. 贾兰兰.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2016

标签:;  ;  ;  ;  ;  

“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研究——以定西市通渭县上家河中学为个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