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摘要:根据现今企业的需求和高职院校发展的需求,需要大量能工巧匠,本文提出了以具有“工匠精神”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新目标。高职院校培养“工匠型”人才,应创造创新完善的教学方法、组建优秀的教师团队,引导学生养成淡泊名利与执着追求的信念,并在精益求精的技艺追求中感受快乐。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工匠型人才,人才培养
2016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提出了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的观点。所谓的“工匠精神”就是指工匠以极致的态度对自己的产品精雕细琢、追求更完美的理念,它是追求卓越的创造精神,是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也是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工匠精神”一词的迅速蹿红引起社会各界的热议 ,也让高职教育界对其教育教学方法进行了重新思考和审视。本文结合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实践,提出了培养“工匠型”人才的新的理念。并就现存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问题,提出了如何将“工匠精神”更好的融入到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当中。
一、高职院校 “工匠型”人才培养理念的提出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信息碎片化时代已然到来 ,这打乱了我们传统的知识体系和创新思维以及完整的知识链下人们谨慎思考的意识 ;虽然这加快了知识的获取速度,但这种快餐式的知识获取同时也带来了浮躁 、浅显的工作作风。重拾工匠精神中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品质 ,重温匠人品格至真至情的追求 ,将工匠精神中的敬业精神、师道精神和创新精神等优秀品质融人到高校人才培养之中,是国家人才发展战略和“制造强国”战略的重要助推剂。从高职院校的层面来讲,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而又具备 “工匠精神”的应用型一线人才成为当前的社会所向、企业需求、院校发展所急切需要的,而如何将 “工匠精神”深化细致的融入高职院校各专业的人才培养之中,成为了高职院校着重着手的问题。
二、影响高职院校“工匠型”人才培养的因素
1、部分就业单位对员工的需求与高职院校“工匠型”人才的培养相背离
近年来,工匠精神被越来越多的行业认可、最求、学习。部分企业已经认识到工匠精神对于企业的作用,认识到“工匠型”人才对于企业发展的重要性,但仍有一些企业特别是中小型企业忽视了“工匠型”人才的特长,特别是某些企业将高职院校毕业生当成廉价生产力,让老员工带新员工一、两天就上岗,企业使用低技能员工的主要原因是成本低,甚至比使用机器的成本更低。这就造成了一个惯性思维:工匠人才较长时间内收入少、社会地位低、工作耗时长、劳动强度大。这种思维使部分高职院校学生对于学校“匠人”的培养没有过高的热情。因此,给学校培育“工匠型”人才带来了较大阻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传统高职教育专业快节奏的人才培养方法与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工匠”培养方法不适应
高职院校各专业人才的培养虽然各有不同,但大体上都是围绕着理论是实践展开的,除了理论方面的讲解,还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实践类课程的学习。每一理论是实践部分都包含极大的知识量,所涉及到各个知识点又是一个庞大的知识网体系。而且,现代技术飞速发展,教学中在保留原计划授课内容之外,还要及时让学生接受新的专业知识。要达到以上几个方面知识的掌握,起码需要2-3年的时间,而要到达各个方面的融会贯通则需要更长的时间,这就与高职普遍三年的短周期教育形成了的鲜明的对比。
3、部分高职院校的师资无法满足“工匠型”人才的培养
现如今,高职院校各个专业教学队伍中的教师大部分是从本科或研究生毕业就直接进入高职院校担任教学工作,极少数教师拥有3-5年以上的企业工作经历,在教学中体现出了“重理论而轻实践”的现象,这与“工匠型”人才的培养是不匹配的。高职院校汽车类专业“工匠型”人才培养的教学队伍不仅要拥有强大理论专业基础,还要拥有深厚的实践经验基础。因此,高职院校“工匠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团队的师资问题急需得到解决。
4、高职院校部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无法满足学校“工匠型”人才的培养
从生源的角度来说,大部分高职院校专业的生源来源于中职学校和普通高,相对于本科院校生源,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缺少主动学习的习惯,缺乏刻苦学习精神和钻研精神,遇到困难缺少解决问题的信心、决心以及持之以恒的毅力,这些都为学校培育“工匠精神”增加了难度。
三、高职院校培养“工匠型”人才的方法与实践
1、深入学习“工匠精神”,重新审视“工匠”的作用
现如今,一些人在听到“工匠”两个字的时候,会认为工匠是一种机械重复的工作者,是一种体力劳动者,仅仅靠体力和汗水获取收入。
事实上,工匠之所以为工匠,首先必须是一门技术的掌握者。从造纸术到打印机,从蒸汽机到航天卫星,从鲁班的锯子到现如今的各类仪器。技术,显然是社会不断前进的主要动力。一个社会拥有怎样的时代特色,通常都会在掌握着重要技术的工匠身上得到体现,刻下烙印。因此,工匠代表着一个时代的气质,坚定、踏实、精益求精。
学校应组织学生深入学习“工匠精神”,大力宣传先进“匠人”事迹,并引导学生重新审视“工匠”的作用和地位。高职院校要在加强工匠专业建设和普及工匠、工艺知识与技能方面下功夫。要加强工匠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实训基地建设,与当地相关的就业单位相结合,为学生的专业学习、生产实践、岗位实习以及毕业生就业打造多样化、多功能的服务平台。通过课程教学、专题讲座等形式,让学生了解工匠、了解工艺、了解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让学生渴望成为一名优秀的“工匠型”人才。
2、创造、创新适用于高职院校“工匠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
明确学生要成为“工匠型”人才的目标;通过校企共同建设,明确具体的授课内容,做到学生学到的既是以后要用到的;通过合理的教学实习设置与合理的制定教学目标,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交替。区别于“快节奏”的培养模式,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以后的发展目标将授课内容分为不同的专业领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自我设计及自我培养的能力,让不同方向的学生进行分别的培养,已达到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的对所学内容融会贯通,达到“工匠型”人才的目标。
3、创建适应高职院校“工匠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团队,加强“匠人”培养的师风建设
对于师资力量无法满足人才培养的问题,在相关合理的政策支持的制度的保障下,可以以校内的专任教师基础,鼓励年轻教师深入企业进行培训学习,提升实践技能,使知识不仅仅局限于理论,而是要达到理论实践的双覆盖。也可以邀请企业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或是已经退休离职的优秀名师对学生进行“工匠型”人才的培养。创建一个满足各专业的“工匠型”人才培养的“双师型”的教师团队。同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激励教师用良好的师德风尚影响学生,教育学生,感染学生。这种追求卓越的匠人师风会让教师在企业中学习到、收获到、习得到的优秀职业品质,通过讲台将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岗位纪律等教育内容传递给每一个学生。以上述方法,来保证一个合理的、专业性强的、师风优秀的师资团队。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的通知,教职成[2015]9号。
[2]赵爽,“工匠精神”融入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应然之维,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8)69-70。
[3]孔宝根,高职院校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途径,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5)54-55。
论文作者:杨晶,由妙然,郑信访
论文发表刊物:《科技新时代》2018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0
标签:工匠论文; 高职院校论文; 人才培养论文; 精神论文; 人才论文; 学生论文; 精益求精论文; 《科技新时代》2018年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