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的反思——青少年吸毒成因心理倾向的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纪之交论文,成因论文,青少年论文,倾向论文,实证研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毒品,这个世界级的恶魔,在销声匿迹30多年后,又重新肆虐于中华大地,并成蔓延之势。在即将跨入21世纪的今天,毒品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而作为国家的明天、希望、和未来的青少年,却成了这支庞大队伍的“主力军”。为了进一步弄清吸毒者吸毒成因的心理倾向,以便有效地防患于未燃,笔者对昆明市强制戒毒所的234名戒毒者进行了调查,其中抽样调查了100名戒毒者,以期通过对其心理倾向的分析,找出其原因。
一、调查对象的概况
在戒毒所领导的帮助下,本次调查对不同文化层次、职业、性别、年龄的吸毒者, 采取调查问卷和个别访谈的形式进行。 发放调查问卷234份,收回231份,有效问卷223份。涉及的对象主要在30 岁以下的青少年。
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性别构成以男性居多,占75%,女性占25%。可见吸毒现象主要是男性,但女性也不容忽视。从年龄结构来看,25岁至30岁占41%,18岁至24岁占48%,17岁以下占11%。这项调查表明,青壮年仍然是吸毒的主体。
从吸毒者受教育程度来看,大专以上占7.1%,高中占21.2%, 初中占56.8%,小学占14%,文盲占0.9%。 这说明教育程度与人的心理倾向有着密切的关系。
吸毒者的职业构成:学生0.16%,工人17.8%,个体户16.4%,干部0.54%,农民5.6%,无业人员59.5%。 这组调查表明:无业人员占的比重比较大,这说明,无业人员无正式的工作,其社会、生活环境不同于其他人,从而易造成个性心理的扭曲。
再从被调查者的父母的文化程度来看,文盲的占11.7%,小学的占25.4%,初中的占34.2%,高中的占21.8%,大专以上的仅占6.9%。 父母的职业构成:干部占20.2%,工人占38.9%,农民占8.4%, 个体户占29.8%,无固定职业的占2.7%。从这组数字来看, 我们不难发现:父母的文化教养及职业情况对子女的心理的健康成长与否有很大影响。
此项调查覆盖面较大,被调查者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状况等的范围比较广,且戒毒者又是来自全国各地。因此,我们认为,此项调查结果有较强的代表性和较高的可信度,比较真实地反映了吸毒者的心理倾向。
二、吸毒者心理倾向的实证分析
1.好奇、苦闷、无聊的心理倾向
从我们问卷调查及个别访谈的情况得知:许多青少年初次染上毒品的恶习,大多与个性心理失衡有关,其中好奇心的驱使达三分之一以上,占33%,其次依次为苦闷占28%,无聊占14%,心理打击为12%,其他为13%(见表1)。
表1: 吸毒者吸毒的心理动因 N=100
心理动因 频数百分比
好奇心的驱使 33 33%
苦闷 28 28%
无聊 14 14%
心理打击12 12%
其他 13 13%
表2: 吸毒者对吸毒的态度(1) N=100
吸毒者的态度频数 百分比
①吸毒是自己的事,无须他人多管32 32%
②吸毒会引起社会公害 18 18%
③吸毒不同于偷抢,对社会无害 22 22%
④吸毒会破坏家庭 24 24%
⑤吸毒是个人的事,不会破坏家庭、社会 14 14%
按照著名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的精神理论,人的人格由三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即无意识,它由欲望和本能冲动构成,它是人格的基本结构,从它之中分化出自我和超我,即无意识支配意识。自我是一种认识过程,它是通过与周围环境的接触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自我的目的就是使个体维持在达到目标的轨道上。超我是社会中的禁忌、准则、规范在人的意识中的反映。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应该有一个协调、平衡的关系,社会越轨行为产生的原因是人格中的超我和自我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破坏了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之间的平衡关系,使本我得不到应有的控制,从而导致个人的越轨的行为(注:郑杭生主编:《社会学概论新修(修订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75-476页。)。好奇心是人的一种本我,其强度与年龄的大小、社会经验的丰富程度等因素密切相关。在一定范围内,年龄越小,其好奇心也就越强,即受无意识的支配也越强。从调查结果来看,我们发现:许多吸毒者的最初动因是为了体验一下外界所宣扬的那种能获得虚无缥缈的感觉,并期望得到快感。可见,加强对吸毒的危害的宣传、教育,使青少年了解其后果的严重性是十分必要的。其次,吸毒者最初染上毒瘾与当时的心情也有很大关系。苦闷、无聊占的比例也比较大,这是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失衡的一种表现。遇到挫折,无从消除,自己的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控制。在这种情况下,希望借助毒品来达到平衡心理的目的。事实上,人生活在世上,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和困难。因此,如何来保持这三者之间的平衡,如何来调整自己的心态,如何来面对摆在面前的现实,是我们当前教育的一个严峻的问题。从心理上根除吸毒者的动因,必须从他们对挫折的承受能力等方面入手。
2.无责任化的心理倾向
一般而言,吸毒者必须连续几次吸毒才能成僻。从这点上看,吸毒者对毒品的依赖程度取决于对吸毒的态度。笔者为了掌握这一心理倾向,设计了五种不同的说法供调查对象选择(见表2)。 从调查的结果可以看出,说法②与说法④是排斥毒品的,但仅为三分之一,而三分之二的人则属于对毒品的认同或认可。从这一点看,目前许多吸毒者仍对吸毒行为的危害性认识不够,态度相当消极。
责任是一个人对自己生活的社会所承担的义务和应尽的义务的自觉态度,是社会对生活于该社会中的个人的一种规定,一种使命;而对个人来说,则是一种无可推拖的必须完成的任务。人活在世上,并不仅仅是权利的获得,还必须是义务、责任的付出。一个社会的良性运转,也必须要使个体应尽责任。然而,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吸毒者为了追求自身的快乐,甚至不择手段谋取毒资,从而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极端自私的人格,而致家庭、社会责任和利益于不顾。这种无责任化的心理倾向一经形成,对社会、家庭、个人都是不可低估的危害。它会使社会陷于毒品的危机,能使个人吸毒的瘾性难以戒除。这种心理倾向的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与社会环境有关,也与个体的认识水平有关。概而言之,一是当前的社会正处于剧烈变动、发展的转型时期,一方面是滚滚的商品大潮,市场经济为每一个人提供了无限美好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由于深受几千年小农经济文化的“熏陶”,其思维习惯、模式印有传统计划经济的烙印,要一下子从消极依赖、被动性人格中解脱出来,立即成为一个富有竞争、积极的、创造性的人,是极为困难的。在这种背景下,这些社会转型的不适应者便成了无责任心态的拥护者。这种心理上的失衡,使得他们消极地对待生活、社会,寻求毒品便成了他们解脱精神空虚的重要方式(注:沙莲香等:《中国社会文化心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33-243页。)。二是个体认识上的错位。从个别访谈中得知,许多吸毒者,尤其是年龄较小还尚未成家的吸毒者,因没有承担家庭责任的经历,在责任和义务上的错位就更明显,他们考虑得更多的是自己的索取,而对付出考虑得很少,这种认识上的错位长期积淀下来,在心理上便内化为一种非理性的行为,从而吸毒对他们而言已成为一种非常合理的事情。置换这种心理倾向是根除毒品泛滥的一个主要途径。为此,对青少年加强责任的教育,使他们在权利与义务的认识上达到一致是十分必要的。
3.粗俗化的心理倾向
个体如何评判社会事物在自己心目中的意义或重要性,直接受其价值观的影响。从调查的结果来看,许多吸毒者以吸毒为一种身份的象征,认为毒品很贵,吸毒是有钱人的身份的象征就占13%,认为是时髦的占17%,而认为吸毒是一种不良的习惯的仅占32%,吸毒作为一种应被谴责与制止的生活方式,却仍有34%的人认为吸毒没有什么不好意思(见表3)。这是一种典型的粗俗化的心理倾向,一种不良的价值观。 正因为他们具有这样的心理倾向,因此,对毒品的依赖也特别大,这也正是吸毒者经戒毒后复吸率特别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表3: 吸毒者对吸毒的态度(2) N=100
吸毒者的态度频数 百分比
毒品很贵,吸毒是有钱人
的身份的象征 1313%
吸毒是时髦的行为 1717%
吸毒是不良的习惯,心理
健康的人不会去吸毒
3232%
吸毒没有什么不好意思 3434%
吸毒是件害羞的行为4 4%
表4: 同辈群体间的相互影响 N=100
类别百分比
毒品的提供者朋友28%
同学19%
熟人14%
其它39%
有 76%
吸毒者有无好朋友 无 14%
其它 10%
继续保持朋友关系 42%
规劝 21%
发现朋友是吸毒者,其态度 模仿 24%
其它 13%
造成这种粗俗化的心理倾向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的原因,也有客观的根源。笔者以为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1 )个体素质较低,这些素质包括文化素质和道德素质。如前所述,吸毒者的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对自己的行为缺乏一种理性的思考,分辨不出何种行为值得去做,何种行为应该摒斥,从而也就无法克制自己的行为,有时即使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的不轨,但也无法去克服它。(2 )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使人们的价值观念产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其中最主要的是价值主体由过去的重社会本位轻个人本位转变为现在的既重社会本位又重个人本位,价值取向也由过去的重精神轻物质转向为既重物质又重精神。这种变化有其积极的一面,但有的人也走向了极端。有的人奉行的是极端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粗俗的人生价值观。他们认为自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完全是自己的事,把吸毒当做是自己个人的行为,追求新奇的刺激,把吸毒作为时髦乐事,以此来标榜自己的与众不同。这种粗俗的价值观是当前吸毒现象日益严重的社会心理根源。
4.从众的心理倾向
从众是青少年重要的一个心理特征。从众可理解为人们对来自于一个社会群体或他人的行为所作出的一种反映,它会引起人的行为或观点的变化,从而不自觉地遵循这一群体的行为规范。就其实质而言,从众心理是人类对社会的认同感的追求。
在个体的社会化过程中,特别是从青春期开始,有一重要的群体,这就是同辈群体。由于同辈群体的成员在年龄、职业、社会地位、文化背景,尤其是志向、兴趣、爱好等认识态度方面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因此,成员间的相互吸引力就非常强,相互间的影响也非常大。“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恰当地描绘了同辈群体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从调查的结果来看,给初次吸毒者提供毒品的大多数是自己的好朋友、同学、熟人,比例达61%之多。在对吸毒者有无自己的好朋友的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有自己的好朋友占76%,在发现其朋友是吸毒者仍愿与其保持朋友关系的占42%,对其进行规劝的占21%,而模仿的高达28%(见表4)。可见, 同辈群体成员中的相互影响对规范一个成员的行为是何等重要。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同辈群体是一个独特的、极其重要的社会化因素,群体成员的价值观、兴趣爱好、行为倾向以及亚文化特征,对个体的影响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培养良好的群体规范,对排斥一些消极的传播源意义十分重大。
三、几点建议
由于青少年不良的心理倾向,是导致其吸毒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加强对青少年正确的心理倾向的引导和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1.对青少年,尤其是中小学阶段的学生进行健康的、积极的人生观教育,使他们从小就能够树立正确的、积极的人生观。除此,学校还应把心理教育、挫折承受能力的培养等作为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例如,如何应付同辈朋友的压力,如何在逆境中作出明智的选择,如何来承受突如其来的压力等等。而这些恰恰是当前教育的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
2.通过大众传媒,不断地向社会公众传送禁毒、反毒、拒毒、防毒的信息,使社会公众对吸毒的危害性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将那些因对毒品的危害认识不足而产生好奇等心理原因而染上毒瘾的吸毒者扼杀在摇篮中。
3.加强对社会公众主人翁、责任感的教育,使他们意识到吸毒是一种反社会的行为,是一种不文明的、违法的行为。使他们认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着家庭、社会的责任和使命,认识到吸毒不仅对个人、家庭,而且对社会都是极其有害的,从而瓦解他们的心理基础。
4.规范正式群体,积极引导一些非正式群体,使群体成员之间形成一种积极向上、勇于进取的氛围,从而使一些不良习气没有发育的土壤,即使偶尔出现一些不健康的习气,也因群体间的相互排斥而失去存在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