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临终关怀中的人文护理模式的研究论文_张芬

论临终关怀中的人文护理模式的研究论文_张芬

长江大学医学院 湖北荆州 434020

摘要:临终关怀是为临终病人及家属提供生理、心理、社会、精神等方面的全面支持一与照护的一种特殊的医疗保健服务,是一项新兴的社会公益事业。在中国,随着人口结构老龄化、家庭规模小型化等趋势的增强,以及疾病谱、死因谱的变化,临终关怀的意义日益凸现,临终关怀机构应运而生。但纵观近二十年的发展,临终关怀并没有象人们期望的那样一帆风顺,其发展受到了很多因素的制约,陷入到几近停滞的局面:临终关怀机构的发展运行情况以及临终关怀的服务质量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

关键词:临终关怀;人文护理模式;临终关怀机构

前言:我国临终护理质量不高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内的临终护理没有科学的理念作为指导,尚未形成相适应的护理模式。虽然我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引入整体护理模式取代原来的责任制护理模式,并大力提倡全国推广,但是事实证明,这种来源于西方的护理模式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护理界的观念转变和实践发展,但是还存在着许多与国情不相容之处,其发展也一度遇到了障碍。而要将其进一步应用于临终关怀这一特殊的护理领域也不免有些牵强。

1.临终关怀与人文护理的发展与现状分析

1.1 临终关怀的兴起及发展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临终关怀—“Hospiee”一词最为接近的一个古词根是“Hospes”,意为“人们之间的相互关心”。据史料记载,最早的Hospice可以追溯到公元4世纪一个名叫费伯拉的罗马贵妇人,她为了实现自己“积德行善”的愿望,在家为贫穷者提供食物和饮料,为病患者提供照护。发展到中世纪,正式出现了Hospice,是修道院的传教士为徒步朝圣者兴建的供他们临时休息的场所,教士、修女为这些人提供护理照顾,供给他们饮食与衣物,但缺少医疗方面的照顾及心理的关怀。当时享有盛名的阿尔卑斯山中的圣·伯纳德的奥古斯都僧侣,迄今为止仍为旅游者提供照顾和服务。

中国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在中国几千年的积淀对国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传统文化中的死亡观、“孝道”观仍然根深蒂固于人们的思想中,加之目前中国的大众教育和社会舆论导向不力,均限制了临终关怀的发展。

1.2 人文护理的提出及运用

莱宁格尔认为护理的本质是关怀,没有关怀就没有护理。关怀是护理的核心概念与中心任务,是护理活动的原动力。“关怀是一种人性,是一种伦理的章程,是一种情感,是一种护理介入,”更是人文精神的充分体现。人文护理的宗旨是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目标是为病人提供包括生理、社会、文化等方面的护理服务及护理教育,它的任务早己超出原有的只对疾病的护理,而是扩展到健康与疾病的全过程。从个体护理到群体护理,护士工作的场所也从医院扩展到社区和家庭,这就要求护士的言行更合乎病人的健康服务需要,尊重病人的权利,让病人参与治疗过程,体现出护理的专业性和独立性,同时将护士职业的品质、性格、思想、情感、理想、智慧在护理过程中体现出来,以达到“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呵护健康、奉献社会”的服务理念,把护理先驱南丁格尔首创的关爱精神发扬光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临终关怀及其对护理的特殊要求

2.1 临终关怀的涵义

临终关怀的本质是对无望救治病人的临终照护,它不以延长临终病人生存时间为目的,而是以提高病人临终生命质量为宗旨;对临终病人采取生活照顾、心理疏导、姑息治疗,着重于控制病人的疼痛,缓解病人痛苦,消除病人及家属对死亡的焦虑和恐惧,使临终病人活得尊严,死时安逸。还应为家属提供包括居丧期在内的心理、生理关怀,咨询及其他项目服务。

2.2 临终关怀对象的特点

由于每个人死亡的原因不同,临终病人在生理上会有很多不同,但是临终病人的症状与体征是随着病情的发展而逐步增加的。疼痛是临终病人临终前最严重的症状,也是最痛苦的。表现为烦躁不安,血压及心率改变,呼吸变快或减慢,瞳孔放大,不寻常的姿势,疼痛面容。

临终病人对死亡的否定无法保持下去,有关自身疾病的坏消息被证实时,代之而来的心理反应是气愤、暴怒和嫉妒。这一阶段的病人往往怨天尤人,想不通为什么会是自己而不是别人得这种绝症。病人的气愤情绪常常迁怒于家属和医护人员,经常无缘无故地摔打东西,抱怨饭菜不好,人们对他照顾不周,甚至无端地指责或辱骂别人。

当一个病人处于不可逆转的临终状态,当他真正面对死亡的时候,一般意义上的任何“治疗”措施对他来说已经毫无作用了,此时所有的积极治疗都不能挽救或者延长他的生命,而只能带给他更多的痛苦。我们应该认识到,临终关怀中几乎一切针对病人的操作只有“照护”、“关怀”上的意义,并无一般的“治疗”意义可言。

3.临终关怀人文护理模式的建构

3.1 模式提出的理论基础

人是一个整体的系统,是由许多子系统组成,包括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诸要素,各个子系统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人又不是孤立存在的,人作为自然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人的基本目标是通过与周围环境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保持各子系统间以及机体与环境间的平衡。人的任何一个组成部分的不适或失调都会影响到其他部分以及整体。护理的主要功能就是帮助人维持生理和心理的平衡,以及在失去平衡时恢复平衡状态,即促进、维持和恢复健康。

3.2 临终关怀人文护理模式

人文是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其基本的核心含义是“人性与教养”,它的核心思想是把人作为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把人放在第一位,以人为本。

人文护理是指护理人员将人文精神内化,自觉地给予患者情感付出;以病人为中心,给予病人全面的关怀和照护,强调对病人的生命与健康,权利和需求,人格和尊严的关护,使病人活得舒适、有尊严,全面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人文护理对护理等人员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实施人文护理的护理人员首先要充分理解与领悟“人文精神”的内涵,并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将“人文精神”内化,从而在护理过程中将护士的职业品质、思想、情感、理想、智慧等自觉地流露,给予患者真挚的情感付出。

结语:

人文护理模式本身虽然能够提高临终病人的生活质量,增加病人及其家属的满意度,从而利于临终关怀事业的发展。但是临终关怀毕竟是一项需要全社会都参与的社会公益事业,涉及面广泛,我们应该认识到其深层次意义。它已从医疗服务领域扩展到了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社会经济学及社会卫生资源利用等范畴。

参考文献:

[1] 李义庭,付丽,刘芳等.老龄化社会对老年人社会关怀对策的研究[J].医学与哲学,2006,27(l):58.

[2] 苏一芳.临终关怀本土化发展初探[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5,18(3):30.

[3] 余悦,周绿林.关于我国临终关怀发展策略的思考[J].医学与哲学,2006,27(l):65.

论文作者:张芬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6年第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15

标签:;  ;  ;  ;  ;  ;  ;  ;  

论临终关怀中的人文护理模式的研究论文_张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