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冲击的集体主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集体主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集体主义受到了新的主体意识的冲击,出现了集体主义观念弱化的现象。作为社会主义基本价值导向的集体主义,其影响和作用正逐步减弱。具体表现在:人们对待集体利益的态度正在发生改变。以前,人们信奉集体利益高于一切,当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个人无条件地服从集体。而当前,很多人已从无条件地服从集体变为有条件地要求集体,以个人利益的满足为第一原则。另一方面,集体主义作为一种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内在因素,寓于社会主义的基本分配原则之中,形成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而目前,这一本质特征正在被个别的贫富差距现象所掩盖,一些地方出现了穷大家、富小家的现象。
分析集体主义被弱化的原因,个体道德觉悟水平的差别是主观因素,社会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变动是客观因素,它使得集体主义被弱化的现象必然发生。那么,如何认识这种必然性呢?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个体的利益不是独立的,它直接从属于集体和国家的利益,个体利益的分配也是通过国家实现的,一切由组织安排。因此,以此为基础的利益概念指的就是国家和集体的利益。个体利益在很大程度上被掩盖了,集体主义自然就成为价值观中利益分配的基本规范。而市场经济确认个体劳动者的物质利益,使个体、集体、国家三者的利益成为平等的利益主体,各主体间的利益分配是通过国家宏观调控下的市场竞争实现的,追求个体利益的实现成为合乎道德的内容,合理的个体利益也成为社会主义利益。也就是说,经济体制的转变,带来了个体利益从从属地位到主体地位的变化,这一变化是必然的,也必然导致人们对集体利益态度的变化。
在两种体制下,形成的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也不同。计划经济条件下,生产的组织管理形式是自上而下,纵向控制,个体的生产和生活与集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个体与个体之间却几乎不发生任何关系,集体成为联系个体与个体、个体与国家间利益的唯一媒介,因而在人们的意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集体主义自然而然地成为社会意识形态中的合理规范,成为人们的主导观念。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集体和个体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彼此间是一种平等和竞争的关系,它们之间是横向交叉的关系,人们对集体的依附性减弱了,集体主义的观念自然就逐渐被淡化了。
另外,两种经济体制所决定的社会价值观体系不同。计划经济体制中,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都依靠行政命令运行,个人对集体的依附性很强,人们的主体意识淡薄,使得在此基础上产生的价值观具有绝对性、一元性、偏重集体的特征。市场经济体制中,人们的价值取向多元化,重实践而轻本本、重实效而轻形式、重个性而轻共性成为市场经济价值观体系的总特征,并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建设而日益显著,集体主义的内涵与这种特征的内涵之间存在差距,它在实际生活中的表现就是集体主义过时了,讲集体主义就是不切实际。
综合上述,我们不难看出,由于经济体制的转轨,带来了利益主体的变化,使得个体、集体、国家三者的利益关系由依附变成竞争,进而使固有的价值观体系从重集体转向重实效,集体主义不再成为时代的价值导向,这一系列的过程都按逻辑顺序产生了。归根到底,这是一定经济关系发生变化的反映,是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发生作用的体现。只要社会经济体制发生变动,集体主义便不再是原来的面貌,它的外延和内涵必须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得到更新。因此,在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并存、市场经济逐步取代计划经济的社会转型期,集体主义被弱化的现象只是阶段性的,但同时,它又具有长期性。
首先,建立市场经济的过程,是一个全面改革的过程。从所有制的改革到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完善,从国有企业的改革到政府职能的转变,从分配制度的改革到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健全,都需要打破旧制度,建立新制度,其间还包含着新旧制度并存的阶段,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它必须经过起伏,直到人们充分适应新的体制后才会趋于稳定,它必然是长期的。集体主义作为意识形态范畴的一种价值取向,它的这种变化也是长期的。
其次,建立一种全新价值观体系的过程是长期的。建立市场经济,不仅是一场经济结构的变革,也是一场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革。从一定意义上讲,打破一种旧的价值观念代之以新的价值观念,要比打破一种旧的经济体制代之以新的经济体制更为艰难。在我国,旧的价值观念及伦理道德影响很深,新的价值体系与旧的价值体系在内容上差别较大,人们放弃旧观念、接受新观念的过程更是一个反复比较、左右衡量的漫长的过程。就集体主义而言,它在某种程度上属于道德范畴,在这个范畴内,人们对集体利益的认识和反映各不相同,要想把它们基本统一在一个规范的尺度下,需要的时间更长,这个时间包括对集体主义重新定义,使之符合现实经济基础要求的过程。
可见,集体主义被弱化的现象,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而出现的,它仍然会在今后的经济体制改革中,伴随着价值观体系的变化而长期存在。但是,这里有一个相对性的问题,说集体主义被弱化,是相对于计划经济下人们头脑中固有的集体主义的内涵而言的,传统的集体主义倡导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已经成为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置其于现时代之中,它就显得曲高和寡了。也就是说,传统的集体主义虽然也承认个体利益,但它认为人们追求的首先应是国家和集体的利益,甚至可以不追求个体利益。然而,正是个体利益驱动了生产者和经营者,才使市场经济比计划经济更具有活力。现实的经济基础为个体利益的实现提供了条件,传统的集体主义却没有明确包含追求个体利益是合乎道德的内容,也没有明确追求什么样的利益才是正当的,它只是提出了超越现实经济基础的一种高层次的道德要求,因此便产生了道德要求与行为能力的脱节,越来越多的人对传统的集体主义产生了困惑和冷淡,以致一些人视集体主义为过时观念。所以,我们必须重新概括集体主义的内涵,才能重建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约束力与感召力,使其成为一种符合时代特征的规范和价值取向,也就是说,要保留本质要求,充实新的时代内容,重新给集体主义定义。
传统的集体主义的最高原则是国家和集体的利益高于一切,一般原则是个人利益必须服从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它强调个人的牺牲和奉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后,它仍然是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基础。这同传统的集体主义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是相同的。所以,市场经济下的集体主义仍必须以国家和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为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之上,确立追求个体的正当利益是合理的,但要以不损害国家、集体、他人的利益为前提的基本内容。这个基本原则和基本内容是集体主义低层次的要求,即第一层次。集体主义作为一种价值取向,还必须有更高层次的要求,还必须把提倡奉献和牺牲写进它的内涵之中,这是第二层次。这样,集体主义就有两个层次的要求,第一层次使集体主义贴近了现实生活,第二层次表明集体主义仍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使集体主义更加容易被实践。
在集体主义重新被界定后,应及时加强对它的宣传和教育,使人们重新认识和理解它。因为作为一种精神力量,集体主义曾经鼓舞和激励了几代人献身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它的实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今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设中,它可能还要发生一些内容上的变化,但它的精神实质是不能改变的,只有坚持人民和国家的利益第一位的根本原则,才能保持集体主义的生命力,使其引导社会全体投身到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