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支付能力分析_银行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支付能力分析_银行论文

我国商业银行支付能力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商业银行论文,能力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这几年,我们把精力集中于防范和化解信用风险,降低贷款风险和提高贷款资产质量成为经营管理的主调,以致掩盖了日益膨胀的流动性矛盾,甚至可以说埋下了支付危机,目前这种情况还在加剧。笔者以2000年末可比口径的商业银行信贷收支为据,概略分析如下:

一、从信贷总量看支付能力

2000年末,全国商业银行各项贷款增加10182亿元,有价证券及投资增加7744亿元,两项合计增加17926亿元,而各项存款增加只有10723亿元,表明贷款和投资比存款来源超出7239亿元,已经用过头。从增幅(比上年末)看,贷款增长18.03%,证券和投资增长61.39%,而存款增长仅为13.72%,相差十分悬殊。

从存量观察,年末贷款余额66668亿元,证券和投资余额20358亿元,两项合计为87026亿元;而存款余额为88966亿元,剔除缴存准备金存款之后有77331亿元;两相比较,超用9695亿元。

数据表明无论增量、存量,贷款和投资都大大超过存款,超额之多、超幅之大在历史上没有过。不仅仅是当年满打满算用钱,而且把老本吃光吃尽,吃出过头,往后再要增加贷款和投资,已经没有余地。现在,在总来源(或总运用)中,各项存款占88.81%,各项贷款、证券及投资占86.87%,这两大方面的比较对流动性有决定性影响。如果有20%左右的贷款、投资形成不良资产,则保证存款的支付马上会有问题。虽然问题的解决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但赤字运用达到一定数额,解决就变得困难起来,潜在的支付危机就可能变成现实。

二、从信贷结构看支付能力

1.期限结构严重失衡

2000年末,企业和居民的定期存款净增1845亿元(其中包括不到一年的定期),而中长期贷款和投资净增11680亿元,相当于定期存款的6.33倍。这种现象恐怕在世界各国的商业银行中都是绝无仅有的。我国银行短存长贷、短贷长占现象由来已久,但短期内如此大量发生,历史上没有过。“只能短对短,不能短对长”,被各国银行尊为“金科玉律”,而在我国全然被置诸脑后。大量将短期来源用于中长期用途,还有什么流动性可言?不知比例管理中的期限对称比例将如何控制?今年和以后几年,扩大内需的要求不会变,那么银行还可能大幅增加中长期运用,这个矛盾将逐年加剧。

2.存款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

我国商业银行的存款长期以来以定期为主,在定期中又以3年以上期限为主,现在发生了急剧变化。城镇储蓄存款中的定期,1998年净增3940亿元,1999年净增2369亿元,而2000年只增加508亿元,逐年锐减,增幅目前只有1.63%;企业存款中的定期,2000年也比上年下降0.38个百分点。定期储蓄存款在储蓄总额中的比重,2000年比上年下降3.24个百分点。从整个存款的增速看,2000年只有13.72%,其中储蓄存款仅为7.88%。以往20%以上的增速一去不返。由于直接融资迅速发展,部分居民收入增长缓慢等原因,存款增幅回落,且以活期为主,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的常态。这种变化约束银行的中长期运用,我们却反其道而行之,难道不是埋地雷吗?

3.支付矛盾已经暴露

中长期运用已占运用总额53.22%,除以中长期存款为来源外,大量挤占其他来源,粗算挤占同业5844亿元、挤占资本金4000亿元左右,其余是挤占活期存款,这是财务规定所不允许的,说明支付矛盾已明显暴露,因此才胡拉乱扯求得当年平衡。别看2000年归还中央银行很多再贷款(再贷款在信贷来源中仅占1.67%),以后必然要挤占再贷款,“倒逼”现象将会卷土重来,来时会比以往更加猛烈。

三、警示

1.银行支持扩大内需、保稳定的能力有多大?

商业银行是企业,按商业信贷原则运作,并不承担宏观调控任务。支持扩大内需,增加基础设施贷款、消费性贷款,也要按安全、流动、盈利原则支持,同时要受制于自身资金来源能力。如果不这样做,片面强调稳定压倒一切,或只顾政府目标的需要,便又回到“财政出纳”的老路上去了,违背改革要求。牺牲流动性来扩大内需,埋下支付危机,将来对国家、民众的危害更大。对银行自身也很有害,存款人和国外同业会认为你是风险爱好者,对你不放心,所以会丧失客户,寸步难行。

2.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点何在?

西方商业银行素以流动性管理为重点,认为忽视流动性问题无异于“玩火自焚”,只是近20年国际金融市场利率波动剧烈,风险管理重点才移到利率风险管理上,而我国利率风险并不突出,重点还是要放在流动性管理上。有人鼓吹利率风险管理如何如何重要,至少现阶段不是最重要的,鼓吹过头反而混淆了重点,分散了注意力。1998年以来增加的贷款多数是固定资产、技术改造、消费等中长期贷款,期限长且金额大,风险大小现在显示不出,可能在几年后暴露,因此信用风险管理与流动性风险管理同等重要,贷款不能正常回流,将影响对存款的支付。从这个意义上讲,信用风险管理从属于流动性风险管理。

3.购买国债是否增加了银行的流动性?

在财政眼里,银行有钱,找不到合适投向,惜贷,不如发国债由银行认购,这样有利扩大内需,有利改善银行资产结构,有利建立第二支付准备金,也有利中央银行间接调控。但事实没有预想那么好。银行有钱,是什么结构的钱?能不能购买国债、政策性银行债?能购买多少?都有一个来源数量和期限结构问题。所购债券全是中长期,收益率高,银行愿意持有囤积,不愿放弃持有权。并不是短期债券,所以谈不上流动性,也不是第二支付准备金,属于证券投资性质,有时可以搞些回购交易而已。要真心为银行着想,就发行短期国库券。

4.靠什么支持银行的支付能力?

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质量较差,风险起点高,靠正常的贷款收回(变现)来保证存款提取远远不够,又不能在短时期根本改善。事实上长期以来,我们是靠每年存款的高速增长来保证存款支付的,即存款人自己保自己。各商业银行之所以保持稳健,未发生系统性支付危机,得益于存款持续增长。每年的新增存款,大体上除应付当年存款提取、新增贷款支付之外,还略有存差。但现在情况变了,存款增幅大大回落,定期存款增幅极小,而中长期用途成倍提高,存款对银行流动性的支持作用大为减弱。可以预言,今后贷款正常回收对支付能力的决定作用更加突出。这里提出一个重要问题:直接融资发展是否要受到银行流动性状况的制约?抛开银行的流动性问题,单讲加快直接融资步伐,可能导致银行存款加速分流,而银行不良贷款问题短时难于明显改善,非靠存款增长支持支付不可。若存款分流到影响银行流动性的地步,可能就要出大问题。因此,直接融资发展必须兼顾银行的流动性改善状况,不可单方面扩张。

5.流动性风险的后果

我国商业银行以国有独资为主,背靠国家和信誉,自然不会发生支付危机,事实的确如此。但是,情况也有变化。国家独资和国家控股的企业,照样有国家信誉,可以抵消银行的国家信誉,他们是银行贷款的主要占用者,常常敢于赖债不还,或逃废银行债务。国家财政对银行只承担有限责任,大不了承担4000多亿元资本金的责任,这个数字比现在的银行不良资产小若干倍。再就是万一情况下,人民银行以再贷款援助商业银行保支付,后果可能是通贷膨胀的积累,公众承担。而这种做法终会招致存款人反对,使银行丧失信誉,说不定存款人一怒之下会选择外资银行,抛弃原来的银行,发生挤兑,造成现实支付危机。

标签:;  ;  ;  ;  ;  ;  ;  

我国商业银行支付能力分析_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