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工业化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对策分析论文_王成

建筑工业化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对策分析论文_王成

牡丹江世茂新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摘要:建筑工业化可以提高建设效率、提升建筑品质、低碳节能,符合可持续发展,是建筑转变发展方式的有效途径,也是未来建筑企业的转型方向,文章分析了建筑工业化在我国的发展情况,对存在的问题和如何推进建筑工业化的发展进行了讨论,最终给出了相关对策。

关键词:建筑工业化;装配式建筑;发展;对策;

一、引言

建筑工业化最早由西方国家提出,为解决二战后欧洲国家在重建时亟需建造大量住房而又缺乏劳动力的问题,通过推行建筑标准化设计、构配件工厂化生产、现场装配式施工的一种新的房屋建造生产方式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战后住房的快速重建提供了保障[1]。这种预制装配式建造方式带来了显著提高的生产效率,随后美国、日本、前苏联、中国及新加坡等国家也相继致力于建筑工业化的研究与发展。

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的速度不断加快,这也进一步促进了建筑行业的高速发展,建筑行业由此进入了高速发展新时期。不过,我国在传统建筑生产方式上也同样存在许多问题,如劳动力缺乏问题、环境污染问题等[2],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建筑行业的工业化发展。为此,我国必须改变以往的粗放式管理模式,通过多种措施来解决上述问题,以此促进我国建筑的工业化发展。

二、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概况

在国内,预制装配式结构始于20世纪50年代,多用于工业厂房、办公楼等建筑,我国借鉴前苏联经验,在重点工业建设中以装配化和施工机械化为重点开始发展建筑工业化[3]。20世纪70年代以后我国政府曾提倡建筑实现三化,即工厂化,装配化,标准化,在这一时期,预制混凝土在我国发展迅速,在许多建筑领域被普遍采用,为我国建造了几十亿平方米的工业和民用建筑。到80年代末,全国已有构件厂数万家,全国预制混凝土年产量达2500万立方米。装配式混凝土建筑和采用预制空心楼板的砌体建筑成为两种最主要的建筑体系,应用普及率达70%以上。兴起中国第一次装配式混凝土建筑高潮。然而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由于预制装配结构的造型单一、防水技术落后、研发水平不足、抗震整体性和设计施工管理的专业化不够等问题,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应用逐渐减少,装配式混凝土建筑逐渐被全现浇混凝土建筑体系取代,装配式混凝土建筑技术逐渐退出国内建筑市场,进入低潮阶段。

进入21世纪后,装配式结构的优点重新得到重视,并且随着建筑节能减排和住宅产业化的发展及要求,预制装配式结构的研究正在逐步升温,并且在一些试点项目中得到应用。从历史发展来看,建筑规模化发展主要动力是工业化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在和平年代,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对于建筑的需求更大,这样既节省了成本,同时也提高了效率,但是特色性不强,规模化带动性比较强。二是从剪力墙结构设计方面看,一般情况下传统设计成本比较低,对于房屋内部梁柱要求规范但使用量比较少,但是主要缺点是工程设计起来非常繁琐,尤其是对施工的要求非常高。三是PCF结构主要理解[6]。从建筑工程的整体性来看,在我们室内部分很少或者基本没有设置梁柱,可以说总体来看工程的预制化程度非常低,同时现场的施工非常复杂多变,作业量也很大。四是一些建筑设计来讲,我们一般情况下主要是采取的钢式混凝土的形式进行施工,主要是要逐步形成完整和独立的,并且要打造具有自身特色以及比较完整的自主产权还有技术性的体系。

三、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瓶颈与思路

(一)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建筑工业化的提出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时间,但我国建筑工业化的进程依然较为缓慢,距1978年会议的目标差得很远。这一方面取决于建筑工业化内在的原因,同时也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环境密切相关。另一方面,近二十年来我国建筑规模不断增加,建筑业产值以每年 25%的速度增长,且每年的新开工面积达到全球的一半,巨大的建设需求使得建筑企业没有时间与精力来进行建筑工业化技术的科研,开发商不愿意使用不成熟的建筑工业化技术。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也产生了不少带有建筑工业化元素的产业,如混凝土制品企业、建筑机械生产和制造企业等,但这些处于建筑工业化链条的终端,没有能力拉动整个产业的工业化进程,整个建筑产业依然沿袭着传统的施工模式发展,没有太高的提升[7]。

建筑工业化标准体系的建立是企业实现建筑产品大批量、社会化、商品化生产的前提,各国政府对标准制定工作的重视极大推动了各国建筑工业化的发展[8]。然而在我国,除了各个参与工业化试点的企业自定标准外,虽然国家对建筑的标准化是有参数的,但始终没有出台行业强制性准则,产业链中很多环节并未按此标准执行。

众所周知,施工企业的利润空间很小,能够进行大规模研发投入并耐心等待回报的企业不多。国家促进建筑工业化发展的配套政策支持不够,大量的成本投入单靠企业的力量不足以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二)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建议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近期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力争用10年左右时间,使装配式建筑占新建建筑的比例达到30%”。这为我国的建筑工业化工作指明了方向,定出了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一系列的技术政策和技术措施的支持[10]。我国半个多世纪的建筑工业化发展历程无疑为未来的发展做了坚实的铺垫,然而目前国内相关城市简单以推广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为主导的建筑工业化发展模式就遭遇到瓶颈问题,过高的建造成本使其不具备市场竞争力,仅依靠国家和地方扶持政策才能推广发展。因此,我们应正确认识新时期建筑工业化的含义、目的与发展要求。建筑工业化就是要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减少现场施工作业与人员投入、减少环境污染、节约能源和资源,其目的是促进建筑行业产业转型与技术升级。装配式建筑是工业化建筑的形式之一,我们要加强研发,大力推广。对于按照工业化生产方式建造的建筑,均应视为工业化建筑,如钢结构体系肯定也应视为工业化建筑。而目前现浇结构如能按要求解决钢筋与模板问题就同样具有工业化的属性,同样能够实现建筑工业化。为更好地推进新时期我国建筑工业化工作,特提出以下几点发展建议:(1)要全面推进多模式建筑工业化工作,将建筑工业化引导到正确的发展模式;(2)加强技术研发与工程的试点应用,完善相关标准规范,为发展建筑工业化提供技术支撑;(3)注重市场化引导,在政府主管部门的支持下,要因地制宜、要按各建筑特点推动建筑工业化工作;(4)要推进建筑工业化全产业链建设,贯穿从建筑设计、生产制作、运输配送、施工安装、到验收运营的全过程。

参考文献:

[1]贺灵童,陈艳.建筑工业化的现在与未来[J].工程质量,2013,31(2):1-8.

[2]张连营,郑宏亚.建筑工业化发展障碍研究[J].建筑经济,2016(2):9-13.

[3]叶浩文.新型建筑工业化的思考与对策[J].工程管理学报,2016,30(2):1-6.

[4]杨朝跃,王磊.建筑工业化住宅装配式(PC)技术应用[J].建筑安全,2015,30(3):4-9.

[5]王俊,赵基达,胡宗羽.我国建筑工业化发展现状与思考[J].土木工程学报,2016(5):1-8.

[6]陈振基,CHENZhen-ji.我国建筑工业化60年政策变迁对比[J].建筑技术,2016,47(4):298-300.

[7]张希黔,康明,黄乐鹏.对我国建筑工业化现状的了解和建议[J].施工技术,2015(4):5-13.

[8]李忠富,李晓丹.建筑工业化与精益建造的支撑和协同关系研究[J].建筑经济,2016,37(11):92-97.

[9]陈振基.中国住宅建筑工业化发展缓慢的原因及对策[J].建筑技术,2015,46(3):235-238.

[10]蒋勤俭.聚焦新型建筑工业化 发展绿色装配式建筑——2015~2016年度预制混凝土行业发展报告[J].混凝土世界,2016(6):16-19.

论文作者:王成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7

标签:;  ;  ;  ;  ;  ;  ;  ;  

建筑工业化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对策分析论文_王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