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也需要有教育自信,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要有论文,也需论文,自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国家正在进一步加强改革开放的力度.改革,就要革除一些阻碍我们前进的、陈旧落后的传统.开放,就要以宽广的胸怀吸收世界上一切先进的东西.但是,改革开放,需要建立在自信的基础之上.在变革的同时,我们需要保持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制度自信.联想到教育,也需要教育自信.对于数学教育来说,我们应从自己的实践中认识自己,树立一份真正的自信.最近,PISA成绩公布,中国上海在数学、阅读、科学三项成绩均列第一位,数学更是遥遥领先.这一消息又一次证明,我们的教育自信并非妄自尊大,而是有事实根据的.
然而,在报刊上,我们会看到一些全盘否定中国教育传统的论述.例如,我们都知道韩愈的一句名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于是,有人就评论说:学生在韩愈那里是“接受者”而非自由的个体,学生要成的“人”是规范好的“人”而非独立的人!
这样的论述,就全盘抹杀了中国教育的优良传统.我们不禁要问,难道自由的个体就不需要接受约束?独立的人就不应该得到“规范”?笼统地谈“教育即人”“自由生命”“独立个体”,不要社会规范,包括必要的惩处,那是伪善的教育哲学.韩愈的名言,自然要随着时代的前进进行新的诠释,但是不能全盘否定.“传道、授业”的责任不能变,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不可缺少.至于如何“传”,如何“授”,那当然是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的.
中国的数学教育之所以为世人所瞩目,有社会文化教育传统的基础性因素,也有改革开放、制度创新产生的影响,更是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进行教学实践所获得的成果.其中的教育学规律尚待我们探寻研究.所谓“中国学者悖论”,是西方学者对照中国教育以后的反思:“为什么华人学习者能够取得优良的学习成绩,但是他们的教学过程却看起来非常陈旧?”[1]悖论的一端是中国学生的学习成绩优良,而另一端则是中国数学教育方式看起来很陈旧,似乎属于死记硬背一类.他们虽然认识到中国数学教育在实践上确实比欧美要好,但在理论上却不能回答为什么会这样好.那么,我们的任务就应该是,以充分的民族教育自信,审视世界各国的教育理论,兼容并包地加以吸收,并与中国的优良传统相融合,在实践中不断总结,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中国数学教育道路”.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也是教育对人类进步所做的一份贡献.
继承优良传统,树立民族自信,并不会否定改革.正如经济需要改革,但同时肯定“中国崛起”;文化要改革,但肯定文化的“中国道路”.同样,中国数学教育不能光进行批判和“解构”,还需要肯定和建构.
这里,我们不妨就中国大班进行“师班互动”的数学教学为例,对它的优越性和有效性进行一些探讨和解读.
首先,我们注意到,当教师在50人的大班里提出数学问题时,会要求学生站起来回答.学生或者用口头的数学语言叙述过程,或者使用心算得出计算结果.这需要熟练的口算能力以及流畅的数学思维水平.要做到这一点,学生没有扎实的“双基”是不行的.如果动不动就要笔算、摁计算器,只会结结巴巴地叙说一些常用的恒等变换,那是无法进行“师班互动”的.
其次,“师班互动”体现了合作精神.学生经常会在回答中出错,或者答案不完整,这时就可以由其他学生补充和更正.这当然是一种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需要倾听别人的回答进行独立思考,作出判断,并且用正确的语言加以表达.这和小组里低声议论是不同的合作方式,乃是一种“大声说”的锻炼.
最后,更为重要的是,教师将学生语言的表达,经过提炼形成严谨的书面数学语言,写在黑板上.这样做,显示了教师的示范作用.学生耳濡目染,看到和领会了如何把握和表达数学本质的过程.这种“聆听”,实际上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极为重要的学习方式.
这样一来,整个教学就通过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大声说”的方式,暴露数学思维过程,进行心算演练,而且在讨论中互相补充纠正,教师点拨总结,最后用严谨的书面语言写在黑板上.这种和谐的数学语言对接,实在是一幅美妙的学习图景.我们为何不当一回事呢?
树立数学教育的民族自信,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一项艰苦的创新工程.我时常在想,现在的小学数学课程的内容是从西方整体移植过来的.我们需要把西方的数学文化与中华文化不断地加以融合.100多年来,古希腊的理性文明渐渐地成为当代中华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与此同时,中国古代文化的经典,也在渐渐渗入西方传入的数学.中国古代数学中的勾股定理、杨辉三角、鸡兔同笼、刘徽割圆等成果,已经相继进入数学教科书了.早年用“一尺之棰”(《庄子》)比喻极限,“一中同长”(《墨子》)定义圆周,开创了中华古典文献与数学相结合的先河.时至今日,这一过程还在继续,许多小学数学知识正在中华文化的语境里得到展现.我曾经在宁波听过林良富老师上“轴对称”一课.林老师采用“画龙点睛”的成语,让学生画出与一只龙眼轴对称的另一只龙眼.中华文化天衣无缝地嵌入了教学,非常贴切.我觉得这样的创造,可以写入教科书,让它广为流传.
类似地,我想起了老子《道德经》中的名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是中国式的自然数公理.众所周知,近代西方的皮亚诺自然数公理从1开始,用“后继”的方法导出自然数系.《道德经》则用“生”这一动词描述自然数的生成,两者非常相似.那么,在数学课程里如何体现呢?对于一年级小学生,拿它如同“床前明月光”那样背下来,也未尝不可.因为其中有一、二、三,有易懂的动词“生”,模模糊糊地理解就行了.其难度不会超过“低头思故乡”一句.事实上,何谓“故乡”儿童也是不大明白的.当然,在三年级回顾自然数、引进分数时引用,也是一种选择.
我们在树立教育自信的同时,也需要进行教育自省.进行教育自省,才能发现问题,找出短板,克服缺点.但我们也不必妄自菲薄、自我贬损,弄得灰头土脸,缩手缩脚,不敢发声.树立自信是为了发扬成绩,大胆创新,攀登高峰,更上一层楼.自信和自省,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