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江流域的战略地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汉江论文,流域论文,战略地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汉江流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流域,起着我国中西部的经济传输作用和承南启北的连接作用,是我国西北、西南、中原、华中等经济区的连结枢纽。汉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在长江流域和全国占有重要的地位;在陕、豫、鄂三省的发展中,其战略意义更显要;流域的农业对全国有突出贡献,在流域内实施的南水北调工程将给全国带来巨大的影响。
关键词:汉江流域 战略地位 南水北调 经济与产业
汉江是长江最长的支流,全长1577km,流经陕、川(城口县)、豫、鄂四省,流域面积约15.07万km[2](本研究按涉及的县统计约17.4万km[2]),居长江各支流流域面积之最。流域人口4904.4万(1994,含武汉市;若不含武汉市人口约4204.4万),也为长江各支流之首。汉江流域地处我国中纬度的腹心地带,在全国总图发展战略中,有显要的地位和开发意义。
1 区位优势
汉江源远流长,流域面积辽阔、人口众多,并有若干特殊的河流和流域特征,对发挥其在长江流域和全国的战略作用有重大意义,是长江流域其他支流所无法比拟的。
1.1 连贯我国中西部的发展轴功能。
汉江发源于秦岭山地,呈西北—东南走向到武汉注入长江。它是长江众多支流中经度跨度最大的支流,东起东经106°12,西至114°14,跨度为8°02,是其他支流所不及。长江的支流的流向多是南北向,如赣江、湘江、嘉陵江、岷江、赤水河、大渡河、雅砻江等。唯一东西向的是清江、乌江。前者流程短,后者长虽有1037km,流经川黔两省,但东经跨度仅5°04(104°18~109°22),不论从长度和东西向跨度上,还是从流经区域的经济联系功能上,都无法与汉江相比拟。
汉江是长江众多支流中唯一的一条跨四省、干流跨三省、并且有较均匀的经济中心相连接的支流。长江的支流中,干流流经三省的除汉江外,还有嘉陵江。但嘉陵江在甘、陕两省境内分成呈放射状的多条支流,城市分散于各分支支流上,如绵阳在涪江,南充在嘉陵江(干流),达川在渠江,未能形成经济发展轴。其他支流,如赣江基本上只在江西境内,虽部分在湖南,但都是山区,起不到经济轴的作用。湘江基本上在湖南,涉及的广西也都是山区。乌江流经黔、川两省,赤水河流经滇、黔、川三省;但基本上是贫困山区,形不成经济走廊。沱江、岷江(含大渡河),雅砻江基本在四川境内,没有跨省的经济功能。唯有汉江干流跨越陕、豫、鄂三省;并且从上游到中游、下游,都是所在省份较发达农业区和产业区,有铁路穿越,沿江和沿线(铁路)基本重叠或平行,汉中、安康、十堰、南阳、襄樊、荆门等城市分布较均匀,起着东西经济走廊的作用。
1.2 承南启北的区位功能。
汉江是长江最北的一条东西向的支流(发源纬度最高为嘉陵江),位于北纬30°08~34°11之间,其纬度大致与淮河相当,这在我国南北过渡地带起着连南接北的作用。汉江连结着中原、西北、华中、西南几大经济区,在这片广大区域中,它是唯一的东西经济走廊。同时,在长江与欧亚大陆桥(陇海铁路)相距近千公里的南北区间内,汉江成为中间仅有的一条经济走廊。特别在汉江上游,南有大巴山,北有秦岭,这是我国面积最大的连片贫困山区,阻隔着西北和西南的连片开发。汉江经济发展轴正好夹于秦岭和大巴山脉之间,起着关中经济区和四川盆地经济区南北接轨的跳板作用。随着川陕高等级公路,西(安)康(安康)铁路的建设和成(都)达(川)铁路的完工,西北和西南通过汉江上游的连接而成整体开发的前景即将到来,汉江流域的战略地位将日益显要。
1.3 汉江为大西北开辟一条通江达海的通道
汉江在武汉注入长江,距河口1125km。在长江的主要大支流中,仅赣江(距河口835km)至河口比汉江近,其余均远于汉江。汉江是目前大西北有航运方便的一条支流( 可通航至陕西汉中)。大西北的对外开放,一是靠陇海铁路;另一条则可以通过汉江通道,走长江水道至上海。历史上,陕、豫、川、鄂边区的联系就很紧密。河南的南阳、陕西的汉中、安康、商洛的货流主要或相当大部分是与湖北相通,通过襄樊进入长江。特别是北煤南运、西油东送,以及南货北运、南水北调等,汉江是传输带,起着中国中部腹地全方位开发的枢纽作用。
表1 1994年汉江流域经济发展水平比较
2 流域的经济战略地位
汉江流域地处我国领土中心腹地,它不仅具有提高流域自身实力和意义,而且对促进长江和我国腹地的经济腾飞,起着枢纽作用。
2.1 汉江流域的经济总量在长江流域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汉江流域1994年GNP总值达1799.25亿元(含武汉市;不含武汉市为1313.49亿元)约相当于湖北省当年GNP(1878.49亿元)的总量;而占全国1994年GNP的4%;汉江流域的经济总量在长江各大支流流域中占首位。为便于比较,笔者将1992年长江流域各大支流的各项经济指标列于表2。汉江流域的GNP和国民收入分别约占长江流域干流12省份的8.4%和8.2%;占赣江、湘江、汉江、嘉陵江、乌江、岷江六大支流流域30.22%。在长江流域发展总战略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表2 长江几大支流流域经济发展水平比较
注:长江按干流流经的12省市计:青、藏、云、贵、川、鄂、湘、赣、皖、苏、浙、泸;赣江只计算江西境内;湘江只计算湖南省内;嘉陵江只计算四川省内;汉江[,1]不包括武汉市;汉江[,2]包括武汉市;岷江[,1]不包括成都市;岷江[,2]包括成都市。
2.2 汉江流域经济在鄂豫陕三省中扮演重要角色。
汉江干流流经的上述三省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属于中等(豫、陕)和中上(鄂)发展水平,其国民经济在全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三省流域内区域分别对各自的省份都有很大的贡献率。1994年湖北省流域GNP达1425.05亿元(含武汉),占全省GNP1878.65亿元的75.86%,是全省的经济重心所在。特别襄樊市、十堰市、荆门、荆沙的有关县在全省经济发展中具有中心作用,它们和武汉市一起构成可与该省长江干流产业带相匹敌的汉江产业密集带。从县经济发展中比较,汉江流域有关的县在湖北全省县级经济中名列榜首,成为湖北省县级经济的佼佼者。表3显示汉江流域对湖北省有支撑、带动的影响。
同样,河南省流域内的南阳地区在该省的经济发展中,也有巨大的贡献率,占有突出地位。1994年南阳市区GDP215.01亿元,占全省2198.58亿元的9.78%;1993年改建市之前的南阳地区GNP总量达148.03亿元,在全省17省地级以上行政单元中,居第三位,仅次于郑州(200.46亿元)和洛阳(152.1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50.11亿元,占全省410.45亿元的12.21%,居全省各地市的第一位,但第二产业产值仅占全省7.76%,居第六位(次于郑州、洛阳、安阳、焦作、平顶山);第三产业产值38.26亿元,占全省9.48%,居全省第二位(仅次天郑州);人均国民收入在不设市的地区中居第一位,人均1467元,但比地级市低得多。农村牧渔业总产值823308万元,占全省12.26%,居各地区第一位;农业总产值583764万元,占全省12.28%,居各地区第一位,粮食产量398.01万t,占全省10.94%,居各地区第一位,棉花8.81万t,占全省13.35%,居第二位(次于周口地区),油料总产21.30万t,占全省10.42%,居各地市第一位;烟叶6.76万t,占全省17.38%,居第二位(仅次于平顶山市)。可见,南阳地区虽处于河南省西南边陲,却是该省经济大户,这在各省边境区域中是少见的,它对开拓河南省对外省开放和发展经济更具有重大意义。
作为流域上游的陕南地区(汉中、安康、商洛)在陕西省的经济发展中有其显著地位,占陕西省GNP总量的18.35%,它占有全省26.4%的人口和16.7%的工农业总产值,29.2%的农业总产值,28.2%的粮食总产量,34.8%的油料,42.6%的木材,36.8%的卷烟和46.8%的白酒,其中汉中地区与关中地区(西安、咸阳、宝鸡、渭南)同属陕西省较发达地区,是该省的经济发展中心之一。
表3 汉江流域县级经济在湖北中的地位[1](1992年国民经济离要指标前三名排位)
2.3 流域内若干产品在全国占有突出地位。离开了汉江流域这
些产品的开发和支撑,将造成全国产业市场失衡和供需矛盾。
汉江流域是我国三大汽车集团之一,从武汉、襄樊到十堰和安康、汉中,基本上已形成东风、雪铁龙为主的汽车工业体系,这是一个上规模和高档次,配套较完整与产量较大的体系,是长江流域和全国的支柱产业和大型企业之一。
更重要的是,流域的农业生产及其产品,在长江和全国都占有较大的比重,成为全国重要的农业开发区之一。1993年流域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119603ha(合6329.4万亩),占全国作物播种总面积11050.9万ha的3.82%,粮食总产量19058772t,占全国的4.18%。在全国100个产粮大县中,汉江流域占9个,年产粮食均在55万t以上。全流域农村人口3410.7万人(1993),人均占有粮559kg,高出全国农村人口人均水平59kg。流域粮食商品率高达25%,在全国出售粮食最多的100个县中,汉江流域占11个,年出售粮各在20万t以上。可见,汉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粮仓之一,其粮食生产除了保证流域几千万人口的生存和发展外,在全国粮食生产总战略中有突出地位。在未来我国的粮食生产中和保证我国社会安定与持续发展中,它将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汉江流域是我国重点油料产区,1993年全流域油料作物面积501101ha(折合751.65万亩),占全国油料作物面积的4.39%,流域油料总产量809962t,占全国的4.39%,平均单产1616.4kg/ha(107.8kg/亩),高出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占有食油24.3kg,高于全国18.8kg/人的平均水平。因此,提高全国居民食油水平和生活质量上,汉江流域具有独特贡献。
汉江流域历来是我国棉花重要供应区,1993年棉花种植面积411819ha(合617.73万亩),占全国棉花种植总面积4985400ha的8.26%,总产量356790t,占全国总产的3739325t的9.54%,平均单产866.4kg/ha(合57.8kg/亩),高出全国750kg/ha(合50kg/亩)的平均水平。在全国的100个产棉大县中,汉江流域占15个,占15%,其中天门市年产量46143t,排列在全国的首位。流域棉花商品率高达75%,最高潜江县达99.0%,全流域出售总量在33万t以上,在全国100个出售棉花大县中,占13个。
汉江流域具有一大批在全国比重大,质量好,知名度高,发展历史悠久的名特优产品,成为全国有重要战略地位的林果产区和中药材生产基地。其中生漆年产量1192.95t,占全国总产量35.34%,是我国最重要的生漆生产基地;天麻年产30万kg,约占全国的70%,是全国最大人工天麻生产基地;杜仲年产35万kg,占全国总产量60%以上;山萸肉(枣皮)年产量60万kg以上,占全国总产量的65%,都是全国最大生产基地;此外,五倍子、油桐籽、乌桕籽、核桃、板栗及附子、辛夷等产量在全国也占有较大比重,是著名的产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全面营养的需要日益提高,对卫生保健和中药材的需求量日益增加,汉江流域上述的优势将得到更好发挥,并增强汉江流域的经济地位和全国经济发展战略意义。
3 南水北调的战略地位
我国水资源总量严重缺乏,水资源分布严重不匀,北方严重缺水,南方相对较丰富。北方缺水已严重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也形成重大的环境问题,据统计,按人均水量,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每人平均约27900m[3],超过全国平均值;而黄河流域仅为全国平均值的25%,辽河流域仅为全国的20%,淮河流域为16%,海河流域为12%。全国平均每亩耕地占有的水量为1755m[3],其中长江流域为全国平均值的1.51倍;珠江流域为全国的2.24倍;黄河、淮河流域亩均水量只有280m[3],仅为全国平均值的16%;海河流域只有全国平均值的11%。[(2)]在水资源本身也并不十分丰富的南方,承担着调水支援北方的任务。汉江流域是我国南北方的过渡地带,是目前实施的中线引水的关键区域,这与汉江流域所处的战略地位的不可代替性有密切关系。
汉江是目前我国纬度较高的水资源丰富河流之一。这里具备南水北调的几大优势:(1)有水可调,初期可利用丹江口枢纽正常蓄水位,可引水100亿m[3],解决调水北上沿线工业和城市用水,同时灌溉农田1000万亩;后期可加高丹江口水利枢纽于蓄水位170m,可调水230亿m[3],可扩大灌溉面积2000万亩。(2)有水可引,远期除利用汉江水外,可利用三峡工程水库,将长江干流的水调至北方。(3)能调易调,从丹江口引水到北京全长1265km,其中由丹江口至郑州480km,黄河以北780km,丹江口海拔比北京高100m,可基本实行自流引水[(3)]。(4)是受影响的集中区域。中 线调水,影响汉江径流量、流量的减少,导致中下游航运、灌溉、港口等功能的改变。特别为加高丹江口枢纽坝高,增加淹没土地损失,加大移民数量,对库区造成更大的环境压力。这些问题解决得好不好,将对工程的实施和效益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南水北调工程作为汉江流域未来开发中的具有全国意义的特大工程,其产生的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对全国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对华北地区未来社会、经济和环境建设战略,对汉江流域、长江流域的未来开发,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在全国重大工程建设中,在全国发展战略总部署、总布局、总目标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决策意义,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和环境影响。
*中国科学院《区域开发前期研究》第二期资助项目部分成果。
收稿日期:1996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