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丽芬
怀化市会同县人民医院 湖南会同 418300
【摘 要】目的 分析和探讨早期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不良情绪、血糖代谢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在2014年11月-2015年11月于我院治疗的110例2型糖尿病的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治疗方法,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早期心理干预方法,评价其SAS和SDS,并监测血糖代谢指标。结果:两组患者SAS和SDS在治疗前均没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对照组的SAS和SDS评分都高于试验组;两组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治疗前,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血糖都有所降低,但试验组降低比对照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心理干预能够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不良情绪,降低血糖,效果良好。
【关键词】早期心理干预;2型糖尿病;不良情绪;血糖代谢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越来越高,糖尿病成为我国常见的疾病之一[1],也是除了肿瘤、心血管疾病外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的慢性疾病。糖尿病患者易出现焦虑、烦躁、抑郁等情绪,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我院采用早期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治疗,效果显著,以下是详细报道。
1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在2014年11月-2015年11月于我院治疗的110例2型糖尿病的患者,患者都与2型糖尿病诊断标准相符,其中男性患者58例,女性患者52例,平均年龄45.2±9.5岁,平均病程2.5±0.6年,按照入院时间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55例,其中女性25例,男性患者30例,平均年龄44.3±7.4岁,平均病程2.4±0.1年,试验组55例,其中女性27例,男性28例,平均年龄45.1±4.6岁,平均病程2.5±0.7年,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没有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的治疗方法,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早期心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
(1)护理人员要给患者讲述糖尿病的相关知识,和治疗糖尿病的有效方法,让患者了解治疗的目的,熟悉过程、注意事项和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等,给患者普及糖尿病以及康复治疗方面的知识,有助于患者早日康复。
(2)在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应该尊重患者,关爱患者,与患者及家属进行积极有效的沟通,通过良好的沟通及时了解患者的需求,知道患者的所思所想,尽力为患者解除疑惑,缓解患者焦虑、烦躁等负性情绪。可以通过聊天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为其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使患者保持平和乐观的心态,努力争取患者的信任与配合。
(3)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具体分析,使患者了解自身的真实情况,对表现良好的患者给予进一步鼓励,以增强其继续治疗的信心,排除抑郁的心情。
(4)护理人员格外重视督促患者按时服药,并保证用药合理规范,在服药治疗期间,护士要仔细观察、询问患者是否出现恶心、便秘、腹泻等不良反应,如有上述情况应当及时对症处理。让患者详细了解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用药与用量、注意事项等,并且指导患者按疗程和剂量用药,让患者意识到一些疾病出院后继续坚持不断服药和胰岛素的重要性,同时也需要具体情况具体调整治疗的方案,同时也需要患者掌握如何监测血糖,在出院后要定时测量血糖变化。
(5)护理人员提醒患者注意,定时进餐,进餐讲究少量多次,进餐时注意细嚼慢咽,不应吃得过饱,避免吃零食,患者临睡前也不应进食。应以清淡易于消化、营养价值高的食物为主,但严格控制食用含糖量过高的食物。
(6)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为患者制定相关的锻炼,在增强体质的同时也会排解郁闷的心情,也可鼓励患者多听听音乐进行放松一下。
1.3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干预前后SAS和SDS评分,监测患者血糖代谢指标(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SAS和SDS评分的比较
两组患者SAS和SDS在治疗前都没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对照组的SAS和SDS评分都高于试验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糖尿病的治疗过程比较漫长[2],往往会对患者的情绪造成影响,在治疗过程中,情绪低落,长此以往可能会引发更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影响糖尿病的治疗。同时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也会使人体内胰高血糖素、生长激素、肾上腺素等应激性激素分泌上升,使患者血糖升高,不仅不能治愈疾病还会使患者病情更为严重[3]。有研究发现[4],糖尿病病人发生抑郁的人数比正常人多得多,当前,糖尿病的发病机制还不是很清楚,可能与神经生物学、社会心理学等因素有关[5]。在患者患病早期,患者很难接受自己患病的事实,不同意接受治疗,给患者的病情造成很大的延误,患者在医院确诊后,可能会感觉孤独无助感,从而导致情绪低落,不积极配合治疗。一些患者对糖尿病的知识了解不是很清楚,存在一些误解,所以产生焦虑、恐惧的心理,害怕死亡。也有一些患者治疗时间过长,产生一系列并发症,觉得无药可救,所以就自暴自弃。
在本实验研究中,两组患者SAS和SDS在治疗前都没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对照组的SAS和SDS评分都高于试验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血糖都有所降低,但试验组降低比对照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治疗可以看出,早期心理干预后,试验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都优于对照组,血糖指标改善情况也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早期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不良情绪、血糖代谢指标具有很好的改善作用,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和使用。
参考文献:
[1]张媛,王炳元,苏巧玲,等.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疗效的影响[J].疾病监测与控制杂志,2010,4(8):501-502.
[2]张娅妮,孙连庆.中老年2型糖尿病并发焦虑抑郁情况调查分析[J].陕西医学杂志,2013,11(42):1546.
[3]万珍英,杨枝,柳江,等.个体量化运动处方及心理干预对2型糖尿病患者抑郁状态的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3,34(20):37-38.
[4]丁莉.护理干预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护理的影响 [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11):1271-1273.
[5]李岩霞,李鹏.2 型糖尿病并发焦虑状态探讨[J].中国当代医药,2010,17(18):161.
论文作者:易丽芬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6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5
标签:患者论文; 血糖论文; 统计学论文; 糖尿病论文; 对照组论文; 心理论文; 意义论文; 《航空军医》2016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