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亚古代雕塑艺术史初探_雕塑论文

中亚古代雕塑艺术史初探_雕塑论文

中亚古代雕塑艺术史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亚论文,雕塑论文,古代论文,艺术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亚雕塑艺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题材广泛、形式多样、风格独特令世人惊叹和注目。本文就中亚古代雕塑史发展脉络及其特征作一初步探讨。

数十年前,中亚有雕塑艺术这一说法还令人难以置信,随着战后现代考古学家在中亚各共和国的大量发掘,尤其在撒马尔罕、索格狄亚那(今乌兹别克和塔吉克境内)、花刺子模、巴克特利亚和马尔吉亚那的考古发现,证实了那些昔日用来装饰宫廷和圣所的大批雕塑艺术品的存在。尽管这些雕塑作品由于原料粗糙、加上自然的和人为的破坏,许多都成残片,但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新的鲜为人知的壮丽丰富的艺术世界。其艺术形式包容了古代东方的和西方的传统艺术风格,形成了东西合璧的文化艺术。

中亚的雕塑艺术史,最早可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青铜时期发现于南乌兹别克米尔沙得的石头雕像,体现了古代东方雕塑风格的共同性,其面部表情冷漠、阴郁庄严,给人一种跨越情感空间的真实性。到公元前6—3世纪在苏丹威兹克(花刺子模)发现的白石柱头装饰说明了大型雕塑艺术各种形式在当时的发展水平,柱头厚实的长方形冠板建在两个连接于一体面向相反的怪物雕塑之上,蜷着腿环绕冠板的怪物由数个大胡子男人的面首组成,眼睛凸出没有瞳孔,脸型线条端正匀称,胡须尖利,表情冷淡,头上戴着扁平的帽子,柱头再现了古代东方的艺术形象,与同期古埃及的狮身人面像、巴比伦世界神话中的伊朗阿赫明尼德人牛形象在雕塑形式上有明显的共同性,而差别表现在造型图案不同,在规模上花刺子模的也比较小,一般为卧室所用,其艺术特点如同东方所有艺术形式。

到了希腊化时代,中亚与地中海各国建立了广泛的贸易和文化联系,从巴克特利亚的圆形硬币上反映的庭院艺术风格看,最初的文化交流仅限于上层阶级及地方贵族阶层。硬币上的浮雕大多数模仿了希腊的雕塑艺术作品,说明当时有外来艺术品,它们来自佩尔加米、罗德斯等希腊化时代的一些大城市,尤其在古尼撒帕提亚历代沙皇宫邸(南士库曼)发现的白色大理石雕像残片更说明这一点,有一个半裸体断臂妇女的雕塑最为独特,其姿势与传统的西方的阿芙罗狄特形象相似,雕像用两种大理石雕成,身躯的裸露部分用白色大理石雕成,裹着皱折布料的双脚用灰色大理石雕出,身体比例略有夸张,颈部匀称,外表处理美观,体态轻盈,肌肉匀称,娴雅有致,女性身体特征较强,但动作刚劲使身体显得矫健有力,断臂向头部举起,似乎在匆忙中将潮湿的头发搓成缕的动作。流条流畅,面部好像被蒙上一层半明半暗的薄雾,在这张脸上找不到半点诱人的阿芙罗狄特的温柔,只显示着不可战胜的决心和准备战斗的刚毅。这就是古代东方艺术家们大力赞扬的阿尔沙基德国王米特里达特(171—138BC)的女儿罗多古娜。相传罗多古娜嫁给了叙利亚皇帝季米特里,一次当罗多古娜正在洗澡时,外敌包围了都城,罗多古娜皇后匆忙拢起潮湿的头发,发誓在胜利后将它洗完,就穿上盔甲,跃上战马,率领军队向敌人冲去,击溃了敌军。以后,她的形象成为艺术家们的题材,甚至刻在历代皇帝的印章上。这种刻画使传统的古希腊模式适应帕提亚的需要。同时,在中亚开始了对希腊模式的改造,出自尼撒、撒马尔罕及苏哈达利斯基古城遗址的赤陶小雕像,形象来源于希腊式的艺术作品,但在制造过程中,采用模子来压印,由于使用了地方木刻技术,压印出的雕像在某种程度上已经不同于它们原来的模型了,这种小雕像以许多通俗形象出现,也被用于祭祀女神活动的沃吉夫小雕像上。这时女神肖像盛行,女神主宰着自然界,保护家庭和住宅,能使人丁兴旺、生活安康,这是旧题材,但其思想基础和美学观点焕然一新,大约在公元前3—2世纪,可以看到有佩腰带、项链和手镯,双手顺着身体安放的赤陶裸体女神雕像,形式近似于古代东方雕塑手法,体现了以线刻为主的艺术风格,但希腊化时代的特点逐渐渗入女神肖像,体态轻柔、双腿交叉,身体曲线柔和,线条动感强,而雕像头上的喇叭形饰物,充分体现了当地的民族性。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这种裸体女神像已经消失,这时出现的女神雕像庄严高傲,穿着长裙,衣裙自然垂下形成许多褶子,衬出身体的轮廓,具有西方雕塑特点,不过她们的面孔,头上饰物,装饰品和象征物均突出了地方性特点,可以分辨出马尔吉昂、巴克特利亚、索格狄亚那,花刺子模不同地方的女神小雕像,表现出雕塑形式多样,雕塑手法的丰富,思想内涵深刻。

公元前后,在巴克特利亚哈尔恰扬区的小宫殿里发现的纪念性雕塑构图显示出非凡的艺术想象,有用一个完整的物体制作成的浮雕,浮雕和它们的衬景都被染上颜色,雕塑品安放在房间2米的高处, 从这面墙延伸到另一面墙。这些雕塑塑造了数十个人体形状,讲述了一些完整的故事情节。人体塑像的身体尺寸比真实尺寸小一些,原型是历史人物:赫拉皇族贵霜人的国王、贵族,还有动感很强的弓箭手、马上奔驰的全幅武装的战士,塑像充满了个性与思想情感的特点,反映了一种纯古希腊罗马式的雕塑艺术的指导思想,也反映了一种巴克特利亚及贵霜世界所固有的独特的对人类美的偶像崇拜的观点。在各个墙壁的上方延伸着一个小檐壁,塑造着穿戴漂亮的舞蹈小姑娘,江湖艺人,手拿花条的赤身小男孩,小人体塑像呈现出各种复杂的转身和前进的体态。这种题材在当时地中海一带和中东广泛普及,说明哈尔恰扬檐壁的模式贯穿着希腊化时期的基本雕塑特征,但又不是对希腊——罗马艺术的直接摹仿。这种雕塑艺术是巴克特利亚高度发达的城市文化结果,主要人物的素材原型是斯基泰——亚细亚人的代表人物,贵霜人也属于这一列;勇敢、刚毅、强壮,对人性和力量赞美的思想贯穿于雕塑的整个故事场景中,斯基泰艺术的表现力与巴克特利亚艺术对心理刻画的深刻性在此得到无与伦比的融合。

贵霜帝国扩张到印度后,佛教思想又给侵略者以宗教的影响,佛教徒大批奔向西方,许多人定居巴克特利亚。公元1 世纪建立的佛寺中有巨佛、菩萨、神仙和僧侣的形象,这些雕像体积很大,但制造粗糙。大型佛像雕塑艺术来源于佛教文化发源地犍陀罗(印度——巴基斯坦西北部)的雕塑形象,如出自法亚兹——杰别(古捷尔麦兹)的一幅生动浮雕:在椭圆形的壁龛里坐着一个大佛,大佛左右两边各有两个面朝着他的僧侣,大佛坐在菩提树下沉思,僧侣们在宁静而谦逊地祈祷。这种高浮雕的特征不同于犍陀罗及许多其它贵霜——巴克特利亚遍布世界的雕塑特征。材料是白色的大理石般的石灰石,而非犍陀罗的黑色或灰纷色的板岩及红色砂岩。雕塑构图布局在拱形结构中,这种手法表现出轻巧的雕塑风格。但这种高浮雕没有摆脱佛教教规典范的限制,只是在形式上有所改变。而巴克特利亚的佛教雕塑作品其独创性要大的多,雕塑手法除蜗牛状的卷发、突出的耳垂、柔软弯曲的胳膊出于传统佛教雕塑之外,面孔则没有印度雕塑流派有痕迹。相反,其中一些再现了希腊风格——面部年青而温柔,线条匀称,笑容含蓄,目光显示出陶醉的神情。而另一些雕像脸上浓密的胡须,又具有地方民族特征,形成了佛教文化与巴克特利亚艺术结合的新的艺术形式。

在这一时期,以上流社会生活为主题的雕塑艺术代表作品,最富有表达力的是达利维尔津《沙皇大厅》中的雕像,那些贵霜王朝的代表人物他们戴着高高的尖帽子,帽子用珍贵的宝石装饰,穿着豪华的镶有饰物的服装,年轻王子的面貌英俊、傲慢、尊贵、超然,其风格已与哈尔恰扬比较野蛮的斯基泰人雕塑形象不一样。但雕像面孔几乎表达不出情感和性格特征,脸上既没有皱纹来显示年龄,也没有颦蹙来表示凝思,表情冷漠,这不仅是受了佛教关于消除日常杂念的宣传影响,也反映了贵霜艺术新的思想观念,大君主政体的东方意识形态支配雕塑家,使其创造出的作品,不注意表现人物内心活动,而体现了一种东方式的帝王威严。

古希腊罗马时代晚期,在花刺子模等地发现同样赞扬统治者为主题的雕塑艺术品,但风格不同,放在有透孔隔板壁龛里的《皇帝大厅》雕像,包括花刺子模统治者及其妻室的大型立体像,深皮肤的近卫军人、乐师,男女舞蹈者,从头和躯干的残片看,雕塑家很注重地方服装,头上装饰和其它部位的准确刻画,在雕塑舞蹈着和穿戴漂亮的人时,使用“展开式构图”,腿部从侧面雕出,上半身呈正面状态。这种风格特征也表现在1—3世纪中亚的小型赤陶雕塑中,这时地方雕像类型越来越多,表明中亚各大民族逐渐定型的过程,表现出自己的思想观念和美学观点,庄重的赤陶女神像逐渐消失了希腊化时代的风格,面部严肃的朝着前方,头部很大与身体不成比例,面孔和服装表现出亚洲民族的多样性。小型雕塑的典型代表是在花刺子模发现的尸骨罐雕塑,其中男人形象的出现是古希腊罗马时代晚期中亚雕塑艺术的特征。大概与草原、半游牧生活有关,出现了做为草民居民马神——丑陋的骑马者的形象,小塑像是用手工捏成的,身体显得粗笨,外形公式化,脸部丑陋,整个雕塑手法很粗略。还有出自巴拉特——杰别,扎尔——杰别古城的赤陶残片,流行没有胡子的裸体男人的古怪雕像,面孔狰狞,身体肌肉紧张,头和身上缠着两条蛇,这可能与地方神话中恐怖形象有联系。同时在贵霜和东帕提亚地区出现民族特征很强的男性赤陶塑像:宽襟上衣,大胡子,小胡须,外表特征与当时的人相似,是以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为表现手段。公元3—4世纪,在哈尔恰扬、撒马尔罕也发现男性雕像,尖顶帽子,胡子宽而密,蓬松的卷发,刻画生动,与萨珊王朝雕像相似,都表现庄严、冷淡。这种形象已不再是神话传说,而是民间想象力锤炼出的历史人物、英雄形象。这种英雄化了的勇士题材在中世纪早期中亚的肖像雕塑中占居主导地位。

公元4—5世纪,游牧民族侵入中亚,城市文明衰落,塑变的极其粗糙,形象恐怖,故意使人体变形,半人半兽头像,用来防避魔鬼,立体小雕像不多,用于巫术的尸骨罐上的雕塑装饰占主导地位。公元6—8世纪,随着突厥汗国政权的确立和扩大,一种冷静平淡的巴勒巴尔石像在中亚北方地区广为普及,是在柱状石块上雕塑的石像:双眼外斜,鼻子偏平,嘴形不大,没有太多性别差别。雕塑手法极度抽象,而总体上显得很宏伟,这种石像从蒙古北方传到俄罗斯南部,普及到突厥部落曾经到过的所有地方,它们象路标一样耸立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

阿拉伯人征服中亚时,许多宫殿和市民住宅付之一炬。在索格狄亚那的平吉坎特及阿弗拉西阿布、托哈里斯埋的珠玛拉克——特普、乌斯特普善的卡兰——卡拉卡赫等古城遗址被火烧过的地层中发现了许多烧焦的木雕残迹,雕刻过的木头被用于内部装饰:有的作为建筑结构形式,有成为装饰有图纹的精工雕琢的圆柱,有成为支撑顶棚榈栅的独特的女像柱,还有用于纯粹装饰的檐壁的镶嵌木板等。平吉坎特的许多小装饰图案与主题造型图案在中亚和印度流传到公元8世纪, 有坐在宝座上的国王,有太阳神、鸟禽等,不高的浮雕与建筑平面相辅组成,雕刻师注重雕像与墙面,浮雕的线条,明暗对比度的一致性,证明雕塑艺术在装饰宫殿城堡,富丽的住宅等上流社会的建筑中所起的作用。

公元6—8世纪中亚的雕塑艺术同纪念性雕塑艺术一样发生变生,一方面显示出对传统的继承,一方面又形成了新型的雕塑形象,但雕像艺术普及的范围明显地缩小了,只在索格狄亚那的一些城市和北土耳其斯坦城中还能见到一些雕像,撒马尔罕仍旧是成就辉煌的雕像艺术中心,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小雕像、在石板上雕刻的浮雕、用于尸骨罐装饰的雕塑头像和整幅构图画面。雕塑题材以各种祭祀现象、史诗般的民间英雄人物为主,“勇士赞”的雕塑题材尤占主导地位,有一种在长方板上塑成的君像很有特色,即在浅浮雕上模压出来的一些纪念像,刻画的是被神化了的勇士形象。在不同地方,这种勇士形象被雕塑成不同的样子,而且刻画出来的形象与地方民间的传说一致,如在撒马尔罕,勇士被塑造成一个姿态优雅的男青年形象,披着铠甲,穿着靴子,头上帽子雕成象征天空、太阳、月亮的图形,肩膀后面喷出火舌,双手紧握宝剑;而出自达利维尔津——杰别的勇士被塑造成一个身材矮壮,披着铠甲,戴着头盔的形象,勇士脑后有一个光芒四射的棱形光轮,右手拿一个狮子头,双脚踩一只张着大嘴的老虎,这两个猛兽形象可能与勇士的功绩有关。这种雕塑形象与民间故事中勇士的功绩和相貌传说是一致的。另外,在撒马尔罕的赤陶雕塑中,有制作技艺很高的包括平民在内的各种男女头像,由于面容、脸型、年龄特征、帽子及头饰的差异,各个雕像呈现出不同的外形,明显刻画的是索格狄亚那——突厥居民中的各个民族的形象,表情丰富鲜明,从不可侵犯的高傲到无法抑止的激动,从天真无邪的愉悦到极度痛苦的悲哀,继承了古代的传说,雕塑手法细致高超。

从公元8世纪起, 阿拉伯人的偶像崇拜与他们积极推行的中亚伊斯兰教结束了雕刻艺术的成型世系。宏大而内容丰富的雕刻艺术已转入以花纹装饰雕刻的范围,这种主题从此统治中亚建筑达一千年之久。但还在公元10世纪,在撒马尔罕发现用涂了灰泥的木头做成的动物马、牛、羊、骆驼互相攻击、竞技的场面。在艺术工艺上,到公元12世纪还存在压模陶器上带有装饰性题材的浮雕,可见以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表达动物世界,表达艺术家思想感情这一传统艺术手法在民间一直保持着,直到公元14—15世纪,在北方大草原上游牧着的突厥部落建立起的巴勒巴尔石像,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傲视着世界进程中发生的一切……。

具有真正世界意义的中亚雕塑艺术孕育在它广袤神秘的土地上,与其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相结合,包容了当时东方和西方的艺术成就,给世人展示了它无比独特的魅力。

标签:;  ;  ;  ;  ;  ;  

中亚古代雕塑艺术史初探_雕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