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职业教育问题的调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业教育论文,劳动力转移论文,剩余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局之际,中央再次把“三农”问题放到了“重中之重”的位置。“重中之重”的核心是增加农民的收入,其实现的重要途径是“加强农民工培训,多渠道扩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然而,未经职业教育和培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由于非农产业劳动技能缺乏,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一个严重障碍。现有的职业教育在满足农民教育培训需求上,还存在哪些问题?问题的根源在社会、政府、农民个人,还是职业学校?笔者选取河南东西南北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的六个县的部分乡村进行了调查。
一、社会调查的实施
(一)问卷调查
(1)设计了针对农民的问卷调查表,内容包括学习愿望、学习目的、教育投资、培训内容,以及农民对于社会上现有培训状况的意见和建议,旨在了解农民在转移过程中对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的认识、需求,寻求职业教育在服务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中存在的问题并为提出解决方案提供可靠数据。
(2)问卷调查的样本选择:选取河南杞县、浚县、固始县、唐河县、 汤阴县、鲁山县的部分乡村,从地域上,分布较广;从人员构成上,各年龄组分布均匀,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3)调查的实施:2005年8月,组织河南经贸职业学院的学生,组成六个调查小组,每组3~5人,以农户为单位,发放问卷调查表。采用集中发放,入户回收的办法,共发调查问卷800份,收回有效问卷620份,回收率77.5%。
(二)访谈调查
由调查人员携带访谈提纲,对农民及其子女进行了访谈,并针对问卷中的开放题进行交流。
二、调查结果的分析
(一)农民对职业培训有较强需求
在调查的样本中,18~25岁的农民占42%,26~35岁的农民占31%,两者之和占被调查总数的73%,这一年龄组是目前农村中文化程度较高、转移倾向和转移能力较高的人群,他们的回答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他被调查的农民年龄结构为16~17岁占8%,36~45岁占19%。调查显示,小学文化程度占14%;初中文化程度占46%;高中文化程度23%;中专、技校学历占10%;大专学历占6.2%;本科及以上占0.8%,说明职业教育对调查人群影响力较小,农民总体文化程度偏低。
调查显示,68%的人都有外出务工经历(表1),而73 %的外出者没有接受过任何职业培训或专业的岗位培训(表2)。但在这些农民看来, 外出前的职业培训非常需要和需要的比例高达87%,只有13%的人认为不需要培训,可以直接进城打工(表2),这说明农民对职业教育或培训有较高的认可度,接受培训的愿望强烈。同时也说明,无论政府还是职业学校,在加强农民转移培训上,还有很大的潜力和空间。
表1 农民进城务工的愿望和经历
内容 选项 百分比 内容选项百分比
是否有进有53.7%是否有进
有,长期在外
19%
城务工或没有 32.4%城务工的
有,偶尔短期在外
49%
留在城镇无所谓13.9%经历
没有
32%
(二)农民对制约自己进城的障碍有较为清醒的认识
调查表明,有53.7%的农民有进城务工或转移到城镇生活的愿望(表1),但是,农民较低的文化程度、匮乏的职业技能成为制约他们进城就业的最大障碍之一。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的升级,越来越多的岗位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没有专业技能盲目外出,即使有大量岗位,也无法胜任。就像珠三角的“民工荒”现象,表面是民工的缺乏,而实质是“技工荒”,不是没有劳动力,而是招不到企业需要的有技术、会操作的中初级技术工人。外出农民对劳动强度大、收入低的岗位不愿干,而工资较高的岗位,又因为对技术和素质要求较高而干不了。对此,农民自身也有较为清醒的认识(表3),认同文化程度低,缺乏就业技能是影响农民进城障碍的高达77%。也正是认识到了自身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的不足,渴望进城务工的青年农民才对接受职业培训有了强烈的需求,87%的被调查者认为进城务工需要或非常需要接受职业培训(表2)。
表2 农民对职业教育的需求程度
内容选项百分比 内容 选项百分比
外出前是否接有 27% 您认为进城务
非常需要 26%
受过职业培训工是否需要接
需要 61%
或岗位培训 没有73% 受职业培训 不需要13%
表3 影响农民进城的障碍
内容 选项百分比
家乡观念太浓6.6%
文化程度太低52%
影响农民进城的主要
缺乏就业技能25%
障碍 缺乏就业信息14%
其他2.4%
(三)传统观念影响农民对职业教育的选择
表4 农民子女选择继续教育的途径
内容选项百分比
高中47%
您家子女初中毕业后 中专23%
选择哪些继续教育的 技校14%
途径不再上学直接外出16%
对收入不高的农民家庭来说,继续让子女读普通高中、考大学会带来很重的经济负担。以河南为例,2003年河南农民家庭人均收入2 235.68元,可支配收入2177.87元,河南44个扶贫开发县农民的人均收入只有1717元。如果供养一个高中生,按平均学费每学年2000元,加上各种杂费支出,一年的消费也在5000元左右,考上大学更是很多家庭难以承担的重负,正像人们总结的非义务阶段教育对多数农民来说,意味着“不上学等穷,上学立即穷”。但即使这样,仍然有47%的人选择高中教育,而选择学制短、学费相对普通高中和高校较低的中专、技校的只有37%。2003年河南省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的招生人数也与调查的结论相吻合。当年普通高中招生53.77万人,而中专、技校、职高招生总和为41.9万人。2004年,虽然在政府的宏观调控下,河南省普通高中的计划招生数被控制在38万人左右,但报考的考生却高达近60万人,而一些没有机会在公办普通高中就学的低分考生,宁可掏高价去民办高中也不愿选择职业学校。在调查中,不少家长表达了同一个决心:只要能借到钱,也要供子女上高中、考大学。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家长认为只有上大学,才能真正跳出农门转换身份,改变命运。职业学校是差生的选择,上职业学校没有前途,只能进工厂做工人,还不如直接外出打工,跟着师傅边学边干。这说明“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职业教育是“二流教育”的社会认识在农民中也有很大市场。社会这种对职业教育的不理解,会使接受职业教育的个人付出更多的“软成本”,如较低的社会地位、职业声望和较差的职业稳定性等,影响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前接受职业教育和培训的积极性。
(四)职业教育费用制约农民的职业教育需求
关于培训费用多少合适,问卷中涉及两个问题:一是农民认为合适的培训费或可以接受的培训费,500元以内的占78%,1500元以上的只占1%(表5)。二是不参加职业培训的原因,选“掏不起学费”的占51%,认为“培训学不到东西”的占30%,“不知道去哪里接受培训”的占19%。
表5 职业教育费用的承受力
内容选项 百分比
500元以内78%
如果你选择职业教育, 500元~1000元19%
可以接受的培训费用
1000元~1500元
2%
是多少
1500元以上
1%
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2003年统计显示,农村人口为7717万,农民人均收入低于全国农民平均水平,2003年全国农民平均收入为2960元,而河南只有2235.68元。省内公办职业学校的学费每学年在1500~2100元之间,加上书本费、住宿费、交通费、生活费等杂项,供养一个中专生一年也要6000元左右。因此,在农村家庭普遍收入较低,生活贫困,勉强维持温饱的状态下,很难拿更多的钱来接受职业教育。如果没有政府补贴,没有其他渠道的救助,对低收入的贫困农民来说,选择职业教育确实是一个负担。
值得令人关注的一个问题是,尽管从2003年开始,国务院就发布了《关于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2004年农业部等六部委联合颁布了《2003—2010年农民工培训规划》,启动了“阳光工程”、“春风行动”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各地各部门也都做了很多具体的工作,极大地促进了当地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以河南为例,2004年河南省投入4500万元资助农民转移培训,共有18万贫困农民接受了免费职业技术培训。但是,在实践中,对广大中西部农民来说,国家各部委采取的多种鼓励农民接受转移培训的政策宣传还很不到位,许多贫困家庭有选择职业教育的愿望,但没有听说也不知道去哪里,通过什么途径可以获得政府的补贴或救助。致使最需要获得资助、最需要得到培训券、最渴望接受补贴来接受职业教育的偏远、闭塞、信息不灵的贫困农户,享受不到国家的惠民政策。部分地区现有的培训券制度,由于只能用于短期技能培训,且必须到指定培训机构的做法,也影响了培训券效能的发挥。
(五)职业教育内容和形式还不能满足农民对职业培训的需求
在问卷中设计了农民认为“接受职业教育或培训的理想时间”,从调查结果(表6)可以看到,农民希望学习技能的时间较短,选择学习时间半年以内的占88%,选择2~3年的只有7%,而我们绝大多数职业学校的学历教育学制都是三年,正规的职业学校非学历教育开展得还远远不够,不能满足农民的短期培训要求。在“希望接受非农知识的培训内容”上,选择工业技术的占32%;建筑业的占10%,而在现有职业教育结构中,由于经费紧张,投入严重不足,多数职业学校热衷开设的都是市场营销、会计、酒店服务等投资少、实验实训设施简易的专业,连过去很多技校也转向这些专业。但是,我们从调查中可以看到(表7), 希望接受商业经营的占18%,选择餐饮业的仅占6%。联系我国近年大范围出现的技术工人短缺现象,我们不难发现,一个根本的原因在于不少职业教育机构还没有真正树立市场观念,还没有主动满足人才市场需求的意识,不能及时敏锐地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调整专业,没有主动满足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所以才会出现企业招不到有技能、会操作、适应力强的技术工人;职业学校生源不足,教育资源闲置;农民想学工业技术,但苦于找不到学校的“三难”现象。同时也说明现有的职业教育在培养中初级专业技术工人方面与用人单位及受教育者的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表6 接受职业教育或培训的理想时间
选项1个月
3个月 半年 1年 2年
3年
百分比 29% 45%14%
5%
4%3%
表7 希望接受非农知识的培训内容
选项工业 商业 计算机 建筑 运输 家政 餐饮 美容美
技术 经营 应用业业服务 业发业 其他
百分比 32%
18%
16% 10%
6%7%6%3% 2%
三、结论与对策
通过对农民职业教育需求的调查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农村剩余劳动力接受过职业教育的少和非农劳动技能缺乏的现状是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重要因素。
(2)视职业教育是“二流教育”的传统观念和鄙薄职教、轻视技术的社会风气,影响了农民对职业教育的选择。
(3)预期收益和回报较低而个人又需要承担较高的职业教育费用, 制约了相对贫困的农民对职业教育的现实要求。
(4)职业教育内容和形式缺乏适用性、针对性、灵活性, 不能满足农民对职业教育和培训多样化的需求。
针对以上结论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职业教育要发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的作用,可以从以下几方面采取对策:
一是政府应加大对职业教育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职业教育特有的经济、社会、政治和文化功能,改变社会对不同教育类型的认识偏差,矫正对接受不同教育类型学生的态度,大力宣传国家经济发展需要高、精、尖的专家人才,更需要千千万万有良好职业素质、职业道德、岗位能力的技术工人和现代服务业人员,以此改变人们对职业教育的偏见。对农民尤其是贫困农民对教育的选择进行引导,使更多的农民在选择教育途径来改变身份时,能够更加理性。
二是建立多渠道的职业教育成本分担机制,体现政府主导型的职教投资模式,完善企业分担职业教育成本的政策,建立落实职业教育资助体系;健全法律法规,严格法制,为多渠道的职业教育成本分担机制提供法律保障,使更多农民及其子女上得起职业学校。
三是利用城市优质职教资源,把职业教育的重点放在农村,采用东西联动、城乡结合的多种模式,扩大城市职业学校对农村的招生规模,为转移农民提供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服务。
四是职业学校应创新职业教育机制,在办学形式、教学制度、学习方式、专业改造、课程设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增强职业教育的灵活性、适用性、针对性,满足农村劳动力转移对职业教育多样化的需求,从而将我国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
基金项目: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资助课题“建设行业职业技术教育创新与发展的研究”(批准文号:DJA030180)的子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