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鉴赏文学作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文学作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鉴赏文学作品,有它的客观性,也有它的主观性,有它的原则性,也有它的灵活性。事物本身存在着辩证法。所谓客观性、原则性,即指文学本身应当而且必须是功利主义的,是服务社会服务人生、鼓励社会鼓励人生的。那些济世匡时,忧国忧民,揭发时弊,关心民瘼,抵御侵略,发展生产,向往和平幸福,歌颂坚贞纯洁,等等,永远是文学作品的主题所在。所谓主观性、灵活性,是指欣赏者所处时代不同,环境不同,经历不同,观点不同,个性不同,素质不同,兴趣不同,角度不同,知识不同,能力不同,方法不同,目的不同。其实呢,只要不是政治立场或别的什么大是大非,都应当允许其存在。唯我为是,轻易否定,是不了解文学作品本身是多种复杂因素的组合体。
鉴赏文学作品必须有“识”。“识”或见解,或观点,或看法,或眼光,或创见,或洞察力,能够从质的方面见人之所未见,言人之所未言,是由特定的智质、知识、能力、思想、经验、阅历、机遇、方法所组成,刘知几的《史通》比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好,就由于前者多“识”后者少“识”。当然,《文史通义》中的《诗教》和《古文十弊》还是有“识”的。
鉴赏文学作品又必须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否则就说不上有“识”。例如韩愈的《师说》讲了很多为师和从师的真理,值得我们认真学习,但他认为“彼童子之师”是“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这看法就不切实际,幼儿教学中同样有思想教育,同样可以传道解惑。但我们又应当看到韩愈生在唐朝,不在今天。不妨认为辩证法是认识论的灵魂,是作品鉴赏的钥匙。
鉴赏文学作品要注意如下七个方面。
一、事 也就是情况。语文课本中讲的时代背景、作者介绍、课文内容、结构、主题、写作方法、语言特色。这是基本要求,必由之路,鉴赏作品如果连这一点也不了解,就不具备鉴赏的起码条件,说三道四,论长话短,便是无根之本,无源之水。因此,学习文学作品要像学习其他课文一样,致力于事的探讨,有了这个翔实的基础才能保证叙述的可信性,而不至于似真似伪、乍明乍暗。但是,学生学习,教师讲课,如果只是局限于事,那就只能是人云亦云,缺乏或者少有创新意识。当然,事的探讨也大有争论的余地。
二、情 《尚书·舜典》:“诗言志,歌咏言。”“志”为士心,这里说诗的本质和功能。其实不但是诗,散文本质上也是“言志”。应该知道,远古诗与散文没有什么区别。《击壤歌》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跟《礼记·曲礼上》的“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都可以看成诗歌,也都可以看成散文,不必认为前者是诗后者是散文。文天祥的《正气歌》、杜甫的《石壕史》,讲的爱国爱民之情;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讲的服务国家、服务社会之情;孙中山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讲的革命之情;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讲的夫妻之情;诸葛亮的《出师表》讲的君臣之情,等等,都要把握关键的词句,追寻抒情的脉络,增强体味的深度。
三、理 有两个方面:一是哲理,裴多菲诗“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放,二者皆可抛”,即其一例;二是事理,亦即逻辑法则。情比理高,情是感人的条件,《宋书·谢灵运传》说:“以情纬文。”理是喻人的手段。诸葛亮的《出师表》讲的是进军的奏议,但其中从“臣本布衣”到“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一段文字,看来好像跟主题无关,离题了。清朝一位文艺批评家也认为“此与大局无涉”“无妨割除”。这一节的精妙所在就是讲了一情理。诸葛亮本来是“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不求闻达”,是刘备请他出山,“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可以摆脱刘禅左右认为诸葛亮借出师进一步独揽大权的谣言,从而实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如果没有这一段,抒情作用就差多了,说理性也差多了。从情与理的关系看,理以喻人,情以动人,“理过其辞”则情不厚,情悖于理也难动人,服人,成功之作往往是情理并茂。鉴赏作品要注意事、理、情三者的关系,这里有个根据主题需要如何取材、剪裁如何表现的问题。
四、气 孟轲说:“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公孙丑上》)气好像武术中的气功一样是高力度的体现,当然孟轲所说的气还有道德修养。人们鉴赏《愚公移山》只讲愚公壮怀,却忽略了“寒暑易节始一反焉”的孀妻的“弱子”,这就使作品的力度大大减弱,我们应当发扬愚公精神和孺子(弱子)精神,孺子精神更加可以领会为人之天赋。唐人的一首《悯农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籽,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短短二十字简直是要炸毁旧社会(封建社会)的原子弹,值得认真分析,仔细玩味。气有时跟理近似,表现为特别具有逻辑论证力,如老子(李耳)、孟轲以及《战国策》《论衡》等书里的文章就是这样。内容单薄,堆砌词藻,作品就单薄乏力。
五、美 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里的“文”指华美。美学是人们在审美享受和创造中主体感受到的一种以感情的满足为基本特征的学问。它不同于单纯的生理快感,而是以精神的愉快为基本内容。在文学作品中,形象、音律以及形象与形象、音律与音律还有形象与音律之间的和谐与不和谐的对立统一,错综变化,是美学在文学领域中的重要反应。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气势博大,意境开阔,物我一体,摇曳多姿,更有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而豪迈的气慨,给人以不尽的心神陶冶和艺术享受,这便是美的魅力!
六、风 风是风格。钟嵘《诗品序》称为“骨气”,或者叫做风骨,建安风骨、盛唐风骨就是说的风格。风是风貌,即作家气质、知识、能力、哲学观、伦理观、审美意识和语言、文学修养等方面反映于作品主题、结构、语言、艺术手法等的综合体现。布封认为“风格就是本人”。就整体而言,有时代风格、流派风格和个人风格。战国时代,处士横议,神思飞扬,有如脱缰野马不可拘抑。章学诚《文史通义·易教下》“战国之文深于比兴。”有流派风格,如桐城派的文章平淡自然,古朴浑厚,给后代留下极深的印象。个人风格如韩愈文明白畅达,上追周秦;柳宗元文深沉含蓄,玲珑剔透(《封建论》例外);杜甫诗质直严谨,李白诗豪放精湛,等等。鉴赏作品只有把内在意识跟外在风格结合起来,才能把握总体得其精髓。
七、值 值就是价值,或者叫做价值的评估。通过对作品内容和艺术形式的理解可以把它放到文化史、文学史或艺术史上去衡量去评估它的价值。评估可以是整体的,也可以是部分的,这对加深作品的理解很有作用。
鉴赏作品,既不能沿用朴素的整体论,也不能把作品的几个部分机械割裂,要充分运用现代科学的系统方法,凭借合理手段,对作品的本质内涵和存在价值作出历史的、科学的评价。当然,就初学阶段来说,只要做到前面一两个方面,也就不离大体了。随着年岁的增加,知识的拓宽,经验的丰富,能力的提高,鉴赏文学作品可以从开始的一、两个字增加到三、四个字,五、六个字,乃至七个字,求得逐步完整统一。也可以从某一两个字上鉴赏,例如从情、理上鉴赏杜牧的《阿房宫赋》,可知秦王朝暴戾之甚;从美、风上鉴赏王维的《山居秋暝》,可知王维诗中有画、朴素清新和薄暮雨后初晴的清秋景色;鉴赏曹操的《短歌行》,可见曹操思贤如渴、忧济天下的壮怀,可见明白皎洁、乌鹊栖遑、无所依托的景况,以及曹操诗一洗浮靡堆砌从而恢复沉雄洒脱阳刚而兼阴柔的气韵,以及旋转乾坤、摧枯拉朽、一种充塞宇宙可以造命的雄风。
我主张从各个角度运用各种方法对文学作品进行创造性的鉴赏,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手法、语言运用等进行深入的发掘,充分揭示作品的思想意蕴、艺术技巧和语言魅力,发挥其对认识生活、教育今人和陶冶性情等方面的审美作用。此外,对少数文学作品还要探索其“模糊性”,揭示其朦胧美,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