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理论的演变(下)_世界经济论文

发展理论的演变(下)_世界经济论文

发展理论的演变(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界体系理论及其演变

70年代中期,现代化理论与依附理论之间的意识形态的战斗开始平息,此间关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的争论变得意识形态的色彩不象以前那么浓,学派间的讨论也趋于理性化。以沃勒斯坦(Immanuel Wallerstein)为首的一组激进的发展研究者发现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的有些新活动不能用依附理论来解释。如东亚的日本、韩国、香港、台湾和新加坡等地区的经济继续以惊人的速度增长,由于这些东亚国家和地区的工业发展速度开始向经济超级大国美国提出挑战,因此,很难用“制造王国”、“依附发展”或“动态依附”等来描述并解释东亚经济奇迹。同时,美国资本主义危机已经出现,越战的失败,水门事件,75年的石油禁运,70年代后期的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并存,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政府财政赤字,80年代的贸易鸿沟的扩大。所有这些都标志着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的霸主地位正在动摇。

为了重新思考过去20年世界经济出现的新问题,沃勒斯坦与他的同事们发展了一些新的世界体系理论(world system perspective)。这一理论被称之为“抓住了新一代社会学家的想像力”,70年代的美国社会学协会中就设立了世界体系的政治经济分会。尽管世界体系学派由社会学家创立,但现在已广泛地被人类学、历史学、政治学和城市规划等学科所接纳。

世界体系的理论来源有两个,一是所谓的新马克思主义,世界体系理论把来自依附理论的许多概念如“不平等交换”、“边缘与核心的剥削关系”和“世界—市场”融于自己的理论之中,也包括布兰代尔(Braudel)、佛朗克、多斯·桑多斯等的一些概念。 二是法国阿诺尔(Annales)学派的影响, 即注重“总”的历史和“全球”历史以及长期的观点。沃勒斯坦一直批评依附理论中的“核心—边缘”的两维模式系统,他认为复杂的世界是不能用两维模式系统来分类的,有许多既不属于核心也不属于边缘的介于两者之间的地区。因此,沃勒斯坦用“半边缘(semiperiphery)”来描述这些地区, 这样他的世界体系理论有三个重要的概念:核心、半边缘、边缘。为什么沃勒斯坦提出半边缘的概念呢?有两个理由,其一,他认为一个具有面对多数低地位部门的少数独特高地位部门的极化世界体系能迅速导致严重的崩溃;其二,为了处置核心地区的衰退,同时为了避免在主要部门领域转变影响,个别资本主义地区必须能够把来自正在衰退的主要部门的资本转变为一个上升部门。沃勒靳坦指出世界体系理论有两个独特的特征,一是如果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中核心与边缘之间进行的交换是在高工资产品和低工资产品之间进行,那么可能导致“不平等交换”,在这种不平等交换中一个“边缘”地区的工人可能工作更多的时间才能获得一件在核心地区一个工人只工作一小时的产品,那么半边缘地区必须与两个方向的地区进行贸易,一个是核心,一个是边缘;由上述特征导致半边缘地区在控制本地区市场方面有一个直接的既得利益。那么,一个边缘地区如何向半边缘状态转变呢?沃勒斯坦认为取决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是否能采纳三种发展战略之一,一是抓住机会;二是由引进引起半边缘地区的发展;三是通过自力更生的半边缘发展。

在早期的研究中,世界体系理论常常与依附理论一并引用,然而,由于世界体系理论的演变,依附理论与世界体系理论的差别则越来越大。首先,分析的单元不同,世界体系理论的分析单元是世界体系,坚持把世界体系作为社会科学的分析单元,而依附理论仅侧重国家层面;沃勒斯坦指出历史的解释方法应从世界体系的观点出发,而解释所有现象应根据现象的结果,即用世界体系的全部或者部分。根据世界体系的观点,在整个20世纪只有一种世界体系,尽管世界体系理论研究者承认社会主义革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他们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仍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内运作;其次,受法国历史方法论的影响,沃勒斯坦把社会的真实性看作处于一种波动状态之中。不同于集中于民族国家的兴旺与衰退的依附理论,世界体系学派研究世界经济的历史动力学。沃勒斯坦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经过了生产的社会化、农业的商业化、工业化、无产阶级化的长期态势。与这种长期趋势一致,由于世界的有效需求与世界的物品供给之间的不平衡从而导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已经发展成为膨胀和停滞的周期性循环。当世界供给超过世界需求时,当在市场上有许多物品而消费者购买力不足,工厂被迫关门而工人也失业时,此时世界经济进入经济停滞的阶段(称之为B阶段)。在这种趋向没落(downward)的阶段,核心国减弱了它对边缘国的控制, 从而边缘国有机会自治发展,并有机会赶上核心国。因而,这是世界范围内的剩余资源从核心向边缘的重新分配的阶段;然后,在一段时期的衰退以后,由于发展中的边缘需求的增加和技术的突破,核心国或地区的生产复苏。当世界需求超过世界供给时,世界经济进入增长的上升(upward)阶段(称之为A阶段),在经济兴旺时期,为了垄断世界市场, 核心国试图重新加紧它对边缘国的控制而成为世界经济的霸主。然而,这种经济兴旺不可能持续太久,而终将导致生产过剩。每当在世界经济的这些向上和向下交替时期边缘便有许多机会赶超核心国。因为民族国家总是处在发展之中,在循环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总是处在向核心或边缘的转换的过程中,所以,世界体系是一个动态模式。再其次,不同于依附学派,世界体系学派有一独特的理论结构。沃勒斯坦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有三个层面:核心、半边缘和边缘,代替了依附学派中的“核心—边缘”的两维的理论结构。半边缘概念的提出是发展理论上的大胆突破,因为这一概念使研究者能考察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复杂性和动态特征。三维模式使沃勒斯坦研究向上流动(从边缘流向半边缘或者流向核心)以及向下流动(从核心流向半边缘或者流向边缘)成为可能,用三维模式中的中间概念半边缘,世界体系研究者能研究国家在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地位的变迁的矛盾。另外,沃勒斯坦的三维模式避免了依附理论的决定论者的观点,即由于核心总是剥夺边缘,边缘将总是处于欠发展状态或者依附发展状态。用半边缘的概念,世界体系理论不需对第三世界边缘地区的独立自治的发展道路作出解释。相反,半边缘概念能回答东亚国家和地区为什么在20世纪后期能超越其边缘状态。最后,依附理论只集中研究边缘,而世界体系理论有较宽泛的研究范围。世界体系理论不仅研究第三世界边缘落后的地区,而且研究发达的资本主义核心地区和社会主义国家的兴衰与发展(长期的趋势和循环的规律)以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将来的命运。

自70年代中期以来,批评者一直批评世界体系理论忽略了具体某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的特殊发展过程;批评者认为世界体系理论注重市场中的交换关系奖赏的分配,而不注重生产范围内的阶级和阶级冲突,不能解释阶级冲突,因而,沃勒斯坦被称为“循环主义者”,同时批评者认为世界体系只是一种概念,没有具体化。尽管沃勒斯坦没有直接对批评者应战,但在其后来的研究中,将批评者的意见揉合在其著述中。就概念没有具体化、历史特殊事件研究的缺乏、缺乏分层分析等作了修正。为了回答批评者,世界体系研究者承认世界体系的概念几乎不是一种研究工具,承认世界体系理论能用来研究当地的历史发展,承认社会阶级应该概念化作为一种动态历史过程。随后,一些世界体系研究者在国家的层面上研究了世界经济体系,他们讨论了边缘地区香港的经济成功;研究了核心国美国的非工业化和再工业化问题;考察了半边缘国家社会主义中国的变化的阶层结构等等。所有这些研究都是在国家层面上的研究,不过这些研究仍然坚持考察经济的周期律,但这些研究对全球动力学与国家力量之间的复杂联系特别注意。

结论

在过去40多年中,发展领域一直被三个不同的研究学派所垄断,即现代化学派、依附学派和世界体系学派。三个学派产生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受不同理论传统的影响。不同的理论假设导致了不同的实证研究。三种学派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问题提供了不同的解决办法。

现代化理论诞生于50年代,美国那时成为世界的超级大国。美国的社会科学家在新兴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极为推行实现现代化,爱进化论的强烈影响,美国社会科学家把现代定义为向美国模式演变的一种阶级性的、不可逆转的、进步的、长期的过程。同时,受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的影响,他们把现代性与传统性视为不可相容的两个极端。因此,美国的社会科学家建议第三世界国家应该复制美国的价值观念、依靠美国政府的贷款和援助,从而转变第三世界国家的传统的制度。然而,当现代化学派在60年代受到攻击时,现代化研究者修正了现代化理论的基本研究假设,后来的现代化学派的研究主题集中在传统在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中有积极作用,而且第三世界国家可以寻求自己的发展道路,这种被修正了的称为新现代化理论为发展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方向。

现代化理论是美国的产品,而依附理论则是来自第三世界国家的心声。依附理论是对ECLA计划的失败的反映,依附理论把第三世界国家与西方国家之间的联系视作外部强加的、剥夺的、依附的、经济的、与发展不相容的关系。因此,依附学派提出第三世界国家为了促进自身的、无依附的发展道路,必须与西方国家断链。然而,当70年代早期依附理论受到攻击时,依附学派的研究者修正了其基本假设。由此,依附学派声称依附不仅仅是一个经济过程,而且是一个社会政治过程;依附不只是外部的联系,而且还是历史特殊内部的关系;发展能与依附共存。这种经过修正了的新依附理论为发展研究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世界体系理论是发展领域的最新理论,它为解释70年代出现的东亚工业化,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衰退等新情况提供了一个新视野。受依附理论和法国阿诺尔学派的影响,世界体系理论强调需要考察发展的完整性和长期性。分析单位应该是由核心、半边缘和边缘三维构成的历史系统,是世界经济。然而,当世界体系理论在70年代后期遭到攻击时,它的研究者也修正了某些基本假设,在修正了的世界体系中,世界体系的概念很少作为研究工具而作为一个具体化的实体;所作的研究既在世界层面也在一个国家的层面;阶级分析被运用来弥补分层的不足等等。这些修正了的研究被称为在国家层面的世界体系研究。

将来的发展理论向何处去?许多学者认为发展理论将走向综合,称为“新比较政治经济”;霍普金斯大学的波茨(Portes)教授认为,“文化主义”的现代化理论和“结构主义”的依附和世界体系理论有可能汇合。认为各派理论趋于综合有以下理由:第一,各学派都将历史带到研究之中,而不是只关注现代与传统的思维模式,只描述依附的一般特征,只构造世界体系的完整性,研究者更感兴趣的是了解历史特殊的具体事件。他们正在寻求和探讨为什么伊斯兰革命会在伊朗发生?80年代的三联盟如何分裂巴西?又是什么导致了香港过去四十年的经济奇迹?等等。第二,新的研究试图提供一个多制度分析,从而代替以前仅依靠某个变量如成就动机,代替以前把依附仅作为经济依附,代替以前强调世界体系压制因素。现在研究者正在考察不同制度间的复杂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即家庭、宗教、种族群体、阶层、国家、社会运行、跨国公司、洲际系统和世界系统是如何共同作用决定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的。因此,新研究比以前的研究更复杂。第三,如何看待有害还是有利的问题已有客观评价。不再简单地把现代化描述为一种进步过程;不仅仅只强调依附对第三世界国家的破坏作用,现在的研究说明发展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效应。研究者在决定发展是否有正负效应之前,必须考察具体的历史事件。

总而言之,尽管三大理论趋于综合,但是,可以预见现代化学派、依附学派和世界体系学派将不会消失,相反,它们都将在90年代的发展研究中十分活跃。

标签:;  ;  ;  ;  ;  ;  ;  ;  

发展理论的演变(下)_世界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