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现代社会要求教育要回归本质,而教育在不断满足人们需要的同时积极进行着改革,尝试着各种教育方式,看起来较为热闹的教育氛围,教师却感到十分迷茫。单纯地改变教育体制、创新教学方法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为了教育的本来意义,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应给予他们成长的泥土,要把许多改革中弄掉的东西给捡起来,具体的是让他们接近自然,亲近泥土;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过度教育;重视养成教育,捡起“老规矩”。这就需要我们教育工作者要从实际出发,还原教育本质,让孩子们能够接受自然教育,从而促进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真正实现教学与育人相统一。
【关键词】教育;回归本质;泥土;天性
现代社会发展很快,人们都觉得生存的压力越来越大,同时人们对教育的期望值也越来越高。于是乎教育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也不断地进行改革,尝试教育、五步教育、目标教育、小组互动合作探究等等,搞的热热闹闹甚至是轰轰烈烈,但许多一线教师却是越来越迷茫,不知该何去何从。
很显然,如果我们单纯地把希望建立在教育体制变革上,或者具体的教学方法创新上,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
老子说,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而灵。这里的“一”,就是教育之根,具体而言,就是提升生命质量,寻求教育之根。当前教育的出路在于----回归到教育本质,重新建立教育价值观,包括进一步反思----教育是什么?
伟大的启蒙主义学者卢梭说的,教育就是生长,这就意味着生长本身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并没有其他目的,比如将来适应社会、做出成就之类我们耳熟能详的教化,其实并非教育的目的,而是教育者,尤其是家长的强大期望。教育就好比是种树,我们要做的就是让树茁壮的成长起来,而不是提前来规划好这棵树将来用做什么,不能因为黄山松很有名而把所有的树都培养成黄山松那样。
为了教育的本来意义,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要给予他们成长的泥土,要把许多改革中弄掉的东西给捡起来:
一是让孩子更接近自然,亲近泥土。现在教育越来越得到了国家和社会的广泛重视,学校建设的越来越“高、大、上”了,“普九”工程、“薄改”工程和校园标准工程的实施,使我们的校园都亮起来了、硬起来了、美起来了。不管是农村还是城市,都有了制式的高楼、平整的水泥有场地、统一的塑胶跑道,真正地实现了墙面不见砖、黄土不见天,有的农村甚至出现了雨天学生家长到学校去给孩子送鞋都不敢进校门的现象,因为他们担心自己脚上的泥弄脏了学校的地。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这不是说学校干净整洁了不好,但我们作为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在刚刚脱离了温饱还没有步入小康的时候,就让我们的孩子从小就远离泥土,认为泥土是脏的,这真的好么?我们一方面说要让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一方面却又让孩子远离了土地,成了“五谷不分、四季不明”的人,于是孩子们都努力地从农村奔向城镇、从小城镇挤进大城市、从中国奋斗成为发达国家的公民。我想问这就是我们教育的目的吗?
教育的回归,还体现在捡回传统经典游戏的童年上,滚铁环、打“德罗儿”、抓子儿、玩泥巴等等。让孩子们不仅仅是玩现成的,还可以让他们参与到玩具的制作过程中,更能促进他们的成长。
二是顺应孩子的天性,不过度教育。全社会都开始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是好事,但现在过度教育的现象也让人忧。过度的知识教育让孩子一上幼儿园就开始了高考倒计时,名目繁多的补习、频繁的考试、花样百出的比赛竞赛,让孩子成了考试的机器;过度的安全要求使孩子们不敢蹦蹦跳跳更不敢追逐嬉戏,甚至于不敢跑、不敢打篮球,孩子们没有了童年的快乐。
我们常教育孩子们要懂礼仪、讲文明,要求孩子不打架、不骂人,如果有了矛盾找老师,即使被人家骂了打了也要打不还手、骂不还口。为了让孩子更快地适应社会,我们甚至于老早就教育孩子怎样分辨人和事的两面性,让孩子学会见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孩子不见了天真,有了更浓的市侩。
三是要重视养成教育,捡起“老规矩”。孩子的成长要顺应自然,但并不是随心所欲,我们要给予恰当的引导,让他们养成好的习惯。现在家里的孩子都少,都看的很重,但也要让他们学会尊重别人,学会与人相处。打个比方:与亲戚朋友一起吃饭,他要知道自己应该坐在什么地方,应该怎样吃菜、怎样与人交流,听完饭了应该怎么做,而不能完全不管不顾像在餐馆吃自助餐一样。
上学了,我们首先就应该让学生学会怎样坐、怎样写字、怎样听讲、怎样发言。而不是一上课就是认真地教他们认识课本上的字、记课本上的知识,然后就以学生的考试分数来判定学生优秀与否。
因为传授知识不是教育的全部,我们更重要的要让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这第一个目标都是前一个目标的升华,这后三个目标的实现都需要孩子有正确的价值取向,而可以说孩子的价值取向却又都是从习惯意识中来,所以说孩子的养成教育同样非常重要。
参考文献:
[1]薄纯钢.呼唤教育惩戒回归教育本质[J].陕西教育(教学版).2018(z1):83.
[2]宋广玲.构建生态课堂.回归教育本质[J].师道.2017(6):1-1.
[3]齐达刚.让课堂教学回归教育本质[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6(11):38-38.
论文作者:崔立友
论文发表刊物:《成功》2019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24
标签:孩子论文; 孩子们论文; 泥土论文; 本质论文; 目的论文; 让孩子论文; 捡起论文; 《成功》2019年第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