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关系:毛泽东德育境界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德育论文,境界论文,和谐论文,关系论文,毛泽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思想体系的本质核心,也是一种开发人类“共同道德”(大公无私)资源的宏观社会德育与微观学校教育相统一的共产主义和谐德育观。毛泽东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继承、批判、吸取了古今中外的伦理、道德、思想文化遗产的精华,特别是对中国古代德育和儒家传统道德文化思想进行了马列主义改造,在长期的多层·立体·综合化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为人民服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本质的大众公共道德人生观、道德价值观和道德情感观,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构成了毛泽东德育思想和谐境界的科学体系。
毛泽东的德育境界,是在名的资源提升到一个从未有过的高度的前提下的和谐境界,是以名、利两种资源有机统一为基础,注重民生、民利、民权、民主的动态和谐,尤其是将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摆在首位,实现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和谐境界。这比“忧天下之忧而忧,乐天下之乐而乐”、“天下为公”等理念更深入一层,也更具体、更实在、更合民意民心,是一种实实在在的为大众服务的民生、民利目标方向。毛泽东德育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德育科学理论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群体思想智慧结晶。这种“结合”的本质,就是“和谐境界”的追求、渴望与实践。从整个发展过程来看,毛泽东从人民大众根本利益和斗争动态平衡关系两个侧面追求和谐德育境界,具体可以分为学习实践、革命实践和全面实践三个发展层次,这也是毛泽东提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和谐境界的根本源泉。
(一)和谐基础:学习实践
学习实践,这是毛泽东德育境界形成发展的基本和谐层次,也是毛泽东早期德育与和谐思想的主要源泉。毛泽东通过传统典籍的学习(自学、在校学习)和读无字之书(游学、社会调查),把道德和理想统一起来,确立了社会人生道德观和“改造中国与世界”的远大理想。一方面,毛泽东深受中国传统道德思想观的影响和熏陶,他不仅注重传统典籍的研习,也重视学习和研究哲学、伦理学等,社会实践也更为广阔、丰富(如两次游学、调查等)。从其《讲堂录》(1913-1914)、《〈伦理学原理〉批注》(1917-1918)到《体育之研究》(1917)的发表,毛泽东探讨、阐述了理想与道德、德智体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等观点,标志了毛泽东早期德育思想的形成。
(二)和谐关系:革命实践
如果说,毛泽东在学习实践中还只是个人体验为主的儒家“民本”、“民利”(爱民)传统道德观,那么在革命实践时已是集体实践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民生、民权、民主大众道德观,也是毛泽东从斗争哲学中求得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万物和谐关系动态平衡的基本宗旨。这个时期,毛泽东开始从人与人关系为社会主体实践的道德理想,丰富道德的宏观内涵,开辟了群众道德实践的和谐之路。毛泽东始终坚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注重调查研究,一切从群众的实际出发,“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自觉走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与工农群众打成一片。特别是1921年以来,毛泽东在马列主义原理指导下,从理论和实践上都产生了新的飞跃。他全力投入革命实践,深入工农群众、关心工农教育,从开办工农夜校,到主办广州农讲所,在革命斗争中积极组织党的建设和进行革命准备,他把“改造中国与世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解放全人类的共产主义道德理想,化为行动准则和德育的最高境界。在不同的革命时期,凝成了不同的德育中心内容与和谐育人思想支柱,先后形成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和“抗大精神”等精神支柱。这在他的实践和一些言论、题词、著作中,特别是《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愚公移山》等文章中得到充分体现。可以说,这是毛泽东德育境界在和谐的基础上的革命性和实践性相结合的重要成果。
(三)和谐发展:全面实践
毛泽东的全面实践,就是理论联系实践的和谐发展境界。“理论和实际统一”,这就是毛泽东和谐德育境界的最高层次。毛泽东的德育理想和德育实践,是统一在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基础上的,坚持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德育价值取向。毛泽东从宏观与微观统一的社会和谐关系出发,一贯倡导大公无私,既重视社会的德育工作(思想政治工作),也重视学校的德育实践,并从宏观与微观统一的和谐实践基础上把二者结合起来,开发以思想智慧为主的人才资源,培养有利于人民并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和谐公民。毛泽东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高度和我国社会革命与建设的实际,提出了社会主义和谐新人的基本规格和培养标准:“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以及“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的和谐人才标准,不仅阐述了德育在全面发展中的首要和谐地位和德育在培养全面发展人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也说明了德、智、体三者的和谐关系,并指出了生产斗争(人与物质生产关系)、阶级斗争(人与人交际社会关系)和科学实验(人与知识生产发展关系)三种实践形式,以及“同生产劳动相结合”、走与人民群众相结合道路的实践途径,体现了实践的个人主体、群众主体和社会主体三个层次。这也是毛泽东德育境界在和谐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独立理论体系的一个根本标志。
上述发展层次表明,毛泽东德育境界是在批判、继承和吸取了中外传统道德文化与和谐思想特别是中国古代德育和以儒学为主体的“和为贵”传统伦理道德文化与和谐思想的优秀成果,历经新民主主义革命实践、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实践而形成、丰富和发展起来的大德育和谐思想。毛泽东从在校学习、自学、读无字之书、到革命实践和全面综合实践,始终坚持以人民的利益这一和谐根本为出发点,从同情贫弱、乐于助人的道德观,到“改造中国与世界”的道德理想,发展到为绝大多数人民谋利益、解放全人类的德育最高境界,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大德育和谐思想体系。
毛泽东德育境界,是在长期的民主·和谐·主体相结合中发展起来的,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和谐社会道德思想体系。它包括我党我军我国的思想政治工作,特别是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它注重人的道德完善,目的是使青少年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觉悟的又红又专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新人。因此,人的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本质核心,并贯穿于人与人交际德育实践的始终。毛泽东这一德育境界思想体系的丰富内涵,就是以人的个体和谐为本的,如德育目标、任务、原则、过程、内容、方法和德育价值观、社会观,以及德智体全面发展诸因素的相互关系等。
(一)和谐教育:德育的作用、原则和目标任务
毛泽东德育思想,在人才培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人才政治方向的根本保证,是培养人才的时代观念的必要条件,也是全面开发人才智慧资源的强大动力和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公民的直接途径。
毛泽东十分重视德育在育人中的首要战略地位,不仅从培养人,塑造人的高度,教育学生怎么做人、学会做人、做善良人并“实现自我”,而且从生产斗争(人与物质生产关系)、阶级斗争(人与人交际社会关系)和科学实验(人与知识生产发展关系)三大实践基础上阐述了德育原则的具体内容。在毛泽东看来,斗争的哲学就是动态、平衡、和谐的哲学,斗争是追求新的动态和谐平衡的法宝,从而构成了和谐与冲突统一的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共产主义方向性的原则体系,具体表现为:
1.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
理论联系实践,这是毛泽东德育思想的基本特征,也是做好德育工作(一切思想政治工作)的总原则。毛泽东指出,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他认为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并从认识的能动作用,阐述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理论和实践的和谐关系:理论若不和革命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还强调了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要求对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要能够精通它、应用它,精通的目的全在于应用。这些论述,不仅强调了理论联系实践的重要性,也说明个体的修养与自身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本因素和前提,强调做好德育工作必须坚持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与统一。
2.因材施教的原则
毛泽东历来主张做思想政治工作要看对象。他指出,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演说、谈话、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的,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同时,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他指出,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这就是说,德育工作既是一种和谐的艺术,和谐的科学,和谐的手段,同时也要看对象,把握和谐与斗争的基本“度”,根据不同性质的矛盾采取不同的方式与方法解决问题。这是党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历史经验概括与总结。
3.疏导说服的原则
毛泽东早年认为,知也,信也,行也,为吾人精神活动之三步骤,经过长期的实践而发展成为疏导说服教育原则的和谐“三部曲”,即民主的方法;讨论、批评、说服教育的方法;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法。毛泽东把其概括为“团结——批评——团结”的大德育和谐境界公式体系,即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和自我批评,达到新的团结,也就是通过学习、批评、实践转化途径,给人以重新改过的机会,重新做人的机会,把德育看成是一种转化人的和谐手段,达到化恶为善、化敌为友、化邪为正的改造人并“实现自我”的人际和谐手段,可以说,追求和谐境界,这是德育原则的根本出发点。
(二)和谐内涵:德育的基本内容
毛泽东德育思想,从精神上看,包括政治和谐、思想和谐、道德和谐、文化和谐等方面内涵,具体有三个层次:即共产主义道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大公无私),社会公德(五爱教育),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包括个体道德良心和道德修养),最根本的是革命的理想、道德和纪律的和谐境界。从物质上看,主要是民生问题上的“效率与公平”和谐统一。毛泽东十分重视德育内容与全面发展的关系,要求根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和当时中国的国情,从学习、教育、实践等不同特点要求,将德育内容与现实需要结合起来,在斗争中达到新的动态平衡与和谐境界。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青年主体特点,加强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突出德育主体的深刻性。
2.根据形势中心特点,加强爱国、理想两大主题教育,注重德育内涵的时代性。
3.根据实践环境特点,加强为人民服务思想教育,强调德育内容的群众性。
4.根据社会制度特点,加强自觉纪律的教育,突出德育内容的民主性。
(三)和谐协调:德育方法和德育管理
毛泽东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要从客观存在的事实出发,从分析这些事实中找出方针、政策、办法来。毛泽东的德育方法论是以辩证法为基石,以人民的最根本利益和道德心理要素(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知识、思维方式、情感、意志、信念等)、和谐理念为出发点,在德育实践和情理法结合中,通过“选择——理解——内化”的德育接受心理机制和“团结——批评——团结”的知行统一的德育模式,形成了一套“民主+主体+实践”的实现自我和谐的德育(思想政治德育)方法体系。
1.辩证和谐转化法
所谓转化,就是内外因在运动过程中寻找新的动态平衡的和谐点。毛泽东深谙此中玄妙,指出: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对于思想政治教育,一方面要正确处理教育者作用与学生自我教育作用的关系,除充分发挥外部教育力量外,更应善于发现和调动学生思想中的积极因素,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明确客观因素具备这种变化的可能性,但实现这种可能性,就需要正确的方针和主观的努力。另一方面要重视人的内部思想矛盾的互化过程或动态和谐平衡,毛泽东指出:客观矛盾反映人主观的思想,组成了概念的矛盾运动,推动了思想的发展,不断地解决了人们的思想问题。这要求我们细心研究和把握学生思想矛盾的主要特点,由知到行的转化、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通过主观努力和思想认识的转化与深化,达到解决思想矛盾,即动态和谐平衡的目的。
2.知、行和谐规律法
毛泽东坚持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一贯重视从知、行统一规律基础上的说服教育来解决人民内部和人的自身的思想问题。毛泽东说:我们一定要学会通过辩论的方法、说理的方法,来克服各种错误的意见,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并指出:思想改造的工作是长期的、耐心的、细致的工作,企图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用强制的方法解决思想问题、是非问题,不但没有效力,而且是有害的。毛泽东反对用不和谐的手段解决人与人的关系,尊重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平等的主人翁地位,通过平等的辩论、讨论和帮助,各抒己见,情理相融,因势利导,求得和谐统一,这是毛泽东德育方法论的根本特色,也是知、行统一的德育规律与和谐规律的具体体现。
3.民主、自我和谐法
毛泽东从和谐教育的高度,一方面注重他人的批评帮助,一方面强调自我批评教育,从和谐的高度民主出发,对批评的意义作用、目的方法等作了深刻阐述,认为有无认真的自我批评,也是我们和其他政党互相区别的显著的标志之一,并告诫说:我们应该抑制自满,时时批评自己的缺点。毛泽东一贯主张:一方面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教育方法,让人有重新做人的机会:另一方面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允许人改过自新,才是正确有效的方法。这就是毛泽东和谐教育思想的基本内核。
4.真善美典型教育法
毛泽东一方面注意事物的两面性,运用比较鉴别的方法,求证正确的真善美的东西;一方面重视典型教育方法。毛泽东说:正确的东西总是在同错误的东西作斗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真的、善的、美的东西总是在同假的、恶的、丑的东西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并指出:同错误思想作斗争,好比种牛痘,经过了牛痘疫苗的作用,人身上就增强免疫力。不仅指出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人们头脑中形成发展规律,同时也揭示了分析批判反面的东西,同样可以达到教育与和谐的目的。同时,毛泽东十分重视榜样的教育作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都树立了不同时代的先进典型,如先后树立了刘胡兰、张思德、白求恩、雷锋等全国人民学习的光辉典范。这些典范,也就是和谐社会的脊柱标志。
(四)和谐取向:德育社会价值及诸因素关系
毛泽东德育境界是以人的和谐为出发点和最终归宿的。人是主体的人、社会的人、和谐的人,是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因此,教育人、培养人是毛泽东德育价值观和社会观的集中表现。毛泽东从理想与道德、德智体之间等关系,根据实践的特点和形式要求,阐述了“改造中国与世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高德育境界。毛泽东早年就注重实践,并历经长期的革命实践,总结指出:为人民服务、联系群众、走群众路线,是社会实践的具体体现,也是道德行为、道德品质、道德境界的集中反映。实际上,道德是人格的核心,是由个体道德和职业道德构成的社会和谐理想。毛泽东认为道德的价值,在于有远大的理想,处理好利己与利人、大我与小我、义务与责任、动机与功利等关系,并指出:应有为人民服务、追求科学、崇尚知识智慧的价值取向,有为革命的献身精神。这些观点在《为人民服务》、《纪念白求恩》中得到了高度发展,形成了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德育社会价值体系。从某种意义上讲,为人民服务思想的形成过程,也反映了毛泽东的德育境界的实践观、主体观、社会观和价值观的和谐发展历程。
毛泽东德育思想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共产主义道德的科学体系。它不仅具有丰富的内容,而且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和民主性、实践性和革命性、主体性和时代性、功利性和人民性等特点,是以教育学生怎样做人、学会做人、做有利于人民的人为根本目标,也是重建思想道德素质的根本保证。我们应学习、研究和坚持、发展毛泽东德育思想,对处理好思想教育与政治工作的关系,处理好德育与其他各种教育之间的关系,处理好德育与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等都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根据社会发展需要和时代的要求,以“现代文明”建设为中心,不断丰富德育内容、探索德育方法、建立德育网络,形成新的德育机制,构建社会和谐局面,使德育同当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实相适应、统一,培养全面发展的和谐新人。
总之,毛泽东德育思想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核心的共产主义大公无私的思想道德境界,也是一种以社会德育实践为基础的学校德育实践的科学体系。为人民服务,不仅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当今改革开放顺利进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并正常运行的重要条件和根本保证。因此,学习、研究、坚持和发展毛泽东德育思想,特别是其核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助于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特别是正确的理想、信念和科学、民主精神,自觉抵制低级的、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文化影响,培养高尚的人、和谐的人、纯粹的人、有道德的人;有助于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如目前改革分配体制,实行“补低、扩中、调高”三管齐下,使全社会在合理分配制度下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集中体现在高度的事业心和责任感,从而在更高层次上不断为改革开放、发展市场经济提供和谐精神动力;有助于人们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协作、利己与利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果等关系的和谐,自觉抵制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尔虞我诈的不良道德行为;有利于促进团结互助、平等友爱的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体系和社会生活规范;有利于经济建设、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的协调发展,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和保障体系,克服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发扬“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长征精神”等和谐育人思想支柱的作用,培养学生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和情操;有助于指导德育科学研究,建设中国特色的高度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和谐统一的德育网络体系,从理论和实践上为大面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整个国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和谐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