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相长陶冶心灵论文_陈亮

陈亮

摘要:课前活动是学生丰富积累、激发学习语文兴趣、培养读写习惯的一方宝地,笔者通过对自己班级“课前一文”活动课题背景、活动步骤、活动过程以及评价方式的介绍,浅要谈谈自己的体会并对这一活动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希望能找到自己的不足,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陶冶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课前活动;读写提升;丰富积累;陶冶心灵

一、背景

1.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现在的中学生只关注自己的小宇宙,自己的喜怒哀乐就是世界的风雨雷电,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既不关心自己周围发生的新闻,对于应知应会的基本文化常识也是懵懂不知。这造成的结果是阅读教学学生听不透彻,写作时缺乏激情缺少素材。另一方面,进入九年级学生对于议论文的学习和认识,也需要大量的素材做基础。据笔者调查一个班38个学生中只有10%的人,能够主动看书积累知识主动思考,其他同学怎么办?笔者尝试着通过开展大家一起读书的活动,调动全班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并为他们的写作素材积累奠定一定的基础。2.语文教学一直被认为是橡皮课,可多可少,学生大部分是被动学习,教师来了讲什么就学什么,讲什么听什么,自己不思考,学的文章内容与自己的生活实际完全脱节,其实进入八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与七年级相比有很大进步,对于某一个材料有一定的认识,但比较肤浅,这既需要教师的适当指导,更需要学生个人多听多读多思考。通过师生共读一篇文章,彼此简单的交流,引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可以改变学生课前散漫等待教师的现象,他们有事可做,表格上的收获是他们独立思考的结果,同时锻炼了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活动具体分三步:第一步,根据最近学习的课文内容,号召学生在课前寻找相关主题的文章来读,并选择给自己留下最深印象的一篇或几篇,在课前读给大家。第二步,教师的指导、学生自己的思考表达:不同的文章各具特色,学生的理解不可能面面俱到,教师是文章理解的指导者和参与者,引导学生可以通过文章的主题分析、情节安排、结构特点、写作手法、细节描写、语言特色等方面进行评价和分析,也可以大胆质疑,并将自己的心得填到制作的表格当中。第三步,活动的评价和总结:每一个星期,选出写得好的同学,在班级展示平台展出他们的成果,给予鼓励,同时提醒态度不认真的同学向这些同学。学期末由同学共同选出印象最深的文章,大家再来一次体会,做一次深入的理解回味。

二、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阅读的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三、活动具体过程介绍

良好的开端:活动开始的时候,我们学习的是古代名篇,提倡学习古代名人的修养,张昱华同学推荐给大家一篇文章《人比人气死人,不要和别人比》,很多同学对其中的一句名言印象深刻“与其抱怨黑暗,不如点燃蜡烛”,这句话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他人,树立正确的心态。我将部分同学的感悟在班级展出,现选取几例与大家共赏,“人与人比较,比较的仅是份虚荣。总是将他人略微优胜于自己的地方与自己的不足之处相比,虽然有可能激人上进,但结局一般不是如此。只要用心想想,自己总有胜过他人的地方,满足自己已有的,放弃应该放弃的,攀比不是好东西。竞争要给自己一个合理的目标,可以使自己现在的生活丰富就好。想一想,其实自己很幸福。”从这一段话中可以看出,这位同学思维理智,能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的优点和不足,懂得珍惜自己拥有的,心态很好。“我不与别人比,我只和自己比,别人再好也是别人的,也不是自己的,只要自己过得好就行了。——这句话告诉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心胸开阔一些,不要与别人攀比。人的贪欲与欲望是无穷无尽的,要知道知足,老人们常说“知足常乐”,人要知道知足,才知道东西的得来不易,会更加珍惜,才不会被欲望嫉妒冲昏了头脑,人才会更加快乐。”这个同学的体会重在知足常乐。“不要和别人去比什么,因为你看到的只是表面的风光,让你觉得很不服气,可人家在背后付出多少辛酸和努力了!要全面的看待,不能只是片面得看。我们没有的,让我们努力得到,让我们把羡慕当成我们要得到的动力,不要去和别人比,让我们珍惜拥有的,为我们羡慕的东西去努力,得到它。”可以看得出,这是三个处于不同层次的同学,他们的表达能力有一定的差距,但能够抓住主要的,表达完整自己想要表达的,这就是第一步目标要实现的。全班同学的整体参与是活动的优点之一,只要长期训练,不同层次表达能力的提升是必然的。这个良好的开端,让我对于活动的未来充满信心。

规范的形式:活动想要坚持下去必须有固定的形式,让习惯逐步养成。为此,笔者为学生们统一制定了表格。表格如下:

学生每天听完文章,在表格里天下自己想要记录、表达的,这个过程中教师也是交流的参与者,一方面对学生阅读抓住主题,体会文章内容,学习文章写作手法予以具体的指导,一方面表达自己对于某些文章的看法。我在批改的过程中,发现有几个同学每次在谈感悟时,只是复述文章的内容,却不谈自己的体会,实际上这些同学已经有进步,因为在平时他们连复述都不认真完成。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一方面展示优秀者的表达,一方面进行督促和指导,哪怕只写一句自己的话,时间长了总会越来越好的。

及时的总结:学期末,笔者让学生们一起选出给自己留下印象最深的文章,这既是一种回顾也是一种深入的学习,对于学生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都有帮助。回头再来看,可能理解更深一层,写作素材的积累也更丰富,对于心灵的陶冶自身的修养更是一种享受。

坚持的力量:假期里学生既可以养成一种习惯,也可以忘掉许多东西,为此我帮学生制定了名为“暑期日日见”的表格:

暑期每天一记,巩固积累习惯,记录心路历程。

四、活动的效果和不足

1.笔者曾有几次因为学生上课铃响后进入不了状态,窃窃私语心不在焉而训斥学生,自从“课前一文”活动开展以来,学生一上课就充满期待的等待新的一篇文章的扑面而来,教室里静悄悄的,连从门前路过的其他科目的教师也为孩子们的专注而惊奇,这有利于孩子们迅速进入学习状态,省去了维持秩序的麻烦,师生可以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2.对于文章亮点的分析理解,是导入新课最鲜活的材料。一个同学推荐一篇《半碗馄饨满满爱》的文章,一看见这个题目我就看出作者的良苦用心,“半碗”与“满满”形成对比,鲜明的突出了“爱”在文中沉甸甸的分量,凸显了文章的主题。这让我再一次注意到咱们每篇文章的题目与文章主题之间的联系,《云南的歌会》重点在“歌会”,《吆喝》一文吆喝是贯穿全文的主线,《俗世奇人》关键在于体现一个“奇”字等等,这说明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我们写作文时应当在选好主题之后,选择一个合适的题目。今天咱们就练习根据话题或材料确定合适的题目。这是写作方面的一次尝试。

3.平时笔者总教学生,写作文要小缺口深挖掘,可从未具体指导,在“课前一文”我批改的过程中,发现一部分同学只是写出了文章的大意,没有谈自己的感受,笔者在讲评时引导他们,要联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不然印象不会深刻,感受也过于肤浅。这对于部分不自觉的学生是一种督促和引导。

4.学生们对于不同文章的鉴赏水平得以提升。有一位同学,平时学习积极性不高,但推荐一篇文章《绝处逢生的出口》特别好,这篇文章有一句话“上帝在关闭一扇门的同时,会打开另一扇们”,这让很多同学受到了鼓舞,他们想到许多名人的故事,比如贝多芬、海伦凯勒,相信自己可以找到上帝为自己打开的那扇门,只要自己肯积极地去努力,这证明好文章对人的影响是直奔心灵的,它让孩子们的心灵充实而丰盈。

在活动的过程中,笔者感觉孩子们的积极性都比较高,乐于听但懒于写,这应该是一种通病。笔者认为自己的活动形式还是有些单一,不足以使所有学生的积极性都得以激发。一部分学生态度不够端正,应付了事,笔者并没有一一指导,这应该是笔者以后努力的方向。在今后的活动中,笔者还要不断努力,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改进活动的形式,提高活动的要求,落实活动的效果。笔者坚信只要坚持下去,所有学生总会有不同层次的提升的。

(作者单位:重庆市璧山区河边初级中学校402760)

论文作者:陈亮

论文发表刊物:《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5年7月中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8/27

标签:;  ;  ;  ;  ;  ;  ;  ;  

读写相长陶冶心灵论文_陈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