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群众路线的智慧城管路径设计论文_韩小平

基于群众路线的智慧城管路径设计论文_韩小平

浙江省绍兴市柯桥区城市管理委员会办公室 浙江绍兴 312030

摘要:智能化城市管理还处于探索的初级阶段,如何让“智慧”真正惠及整个城市,实现城市管理的可视化和智能化。而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研究,更多的是从设计和演绎的技术层面上进行的。本文就基于群众路线的智慧城管路径设计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群众路线;智慧城管;路径设计

前言

作为智慧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智慧城管将充分利用物联网、云计算、信息融合、网络通讯、数据分析与挖掘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通过集信息获取、信息处理、全过程监控督办、分析决策、视频监控、应急联动、联合指挥调度等多位一体的全覆盖、全流程综合性城市管理平台,实现城市管理要素、城市管理决策、城市管理过程等全方位的智慧化,实现城市管理对象与服务对象的高度整合,由管理范式转变为监管与服务并重范式。

1智慧城管建设动力机制分析

1.1传统城管陷入行动困境是倒逼之力

传统城市管理响应迟缓,手段落后,投入成本高,管理效果却并不理想。具体体现为:发现问题方面,城市管理的问题信息来源绝大部分还属于被动发现,不能主动预警、分析和判断;解决问题方面,职责不清,缺乏部门间协同长效机制,问题反复发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分析评价方面,数据发掘和利用偏低,分析手段落后、技术支撑不够。高速的城市化进程加剧了城市管理的复杂性,“城市病”与城市管理水平之间的反差形成日益尖锐的矛盾。就东莞而言,户籍与非户籍人口严重倒挂,大量外来人口带来的城市管理问题尤为突出。2016年12月出台的《东莞市新型城镇化规划(2015-2020年)》提出:将努力创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示范先行区,到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达850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92%。这将给东莞的城市管理带来更大压力。

1.2公共管理理念转变是牵引之力

从公共管理理论逻辑来看,提供公共服务是现代政府的核心,政府只有通过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才能证明其存在的价值及合法性。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就必然要求政府从“管制型”、“全能型”理念向“服务型”、“效能型”理念转变。体现在对城市的管理中:一是摒弃政府大包大揽的理念,借助先进信息技术,进一步畅通多元主体参与城市管理的渠道,建立多元化城市治理体系;二是面对市民诉求,依靠先进的信息技术提供智能化、全方位的城市公共服务。而智慧城管开放、互动的理念与模式正契合以上要求。

1.3公民社会的日益发达是推动之力

发达的公民社会是实现公共管理活动有效性的重要前提。公民社会成熟的标志首先是公民意识的普遍形成,公民意识的内在觉醒往往要外化为参与社会治理的行为,不仅参与问题的发现,更积极参与事件的处理和解决。对外来人口占绝大多数的东莞而言,公民意识更是社会凝聚力形成的重要纽带。但目前的城市管理模式却限制了公民“意识”向“行为”转变,城管系统尚未完善向广大市民开放的技术“端口”,市民缺乏参与管理的途径,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他们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而智慧城管将使市民“想管”、“愿意管”、“能够管”和“管得好”由可能变为现实。

2基于群众路线智慧城管的理想路径设计

民生诉求是智慧城管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面向民生、面向社会管理的智慧城管建设,最终要令市民有普遍获得感,充分感受到“智慧”的实效。比如,各地的智慧城管首选项目大都是智能交通,因为城市拥堵及“停车难”问题越来越突出,是广大市民迫切希望解决的城市管理难题。路况研判系统及停车诱导等系统不仅可实时反映路况,还可借助积累的历史数据和关联数据进行预测预判。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用于支持用户的交通疏导、路线规划和应急措施等,将交通拥堵率降低20%~30%。市民能够非常便捷、直观地感受到这些变化。同时,交通大数据也成为重大事项决策的有力支撑。如依然是解决拥堵问题,上海市曾有一个设想,建第二座高架桥。论证过程中,利用大数据分析得出结论:建第二座高架桥对缓解交通拥堵问题没有太大的作用,只需解决匝道口的交通信号控制的智能化,提高智能化水平。

2.1智慧城管不是展示高端的信息技术,而是要投入智慧,深入浅出,服务大众

目前,全国各大城市都在如火如荼地建设智慧城管。智慧城管不是简单的信息化技术,也不是仅靠投入大量资金,建设庞大的服务器和网络系统就可以搞好城市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不是评价智慧城管的标准,深入浅出的应用才是智慧城管的重要标志。缺乏智慧的系统只是一堆科技产品的硬件,没有任何生命力,关键在于应用,才能发挥出智慧的价值,获得智慧城管的效益。

2.2智慧城管的效益来自于群众的积极参与,要让群众当主角,充分激发他们的创造力

现代理念下的城市管理主体已经不是单一的政府管理部门,而是扩展为以政府部门为管理导向、以广大群众为参与主角的和谐体,城管智慧不仅仅来源于政府管理部门,更多的是来源于广大的市民群众。城市管理最大的智慧源自于市民的知识与创造力,源自于市民对城市管理的认知和理解,因此,要充分认识人是城市管理的智慧资源,智慧城管的发展核心是建立能够激发市民创造力的机制,发挥大多数人的智慧才能,让尽可能多的人都来思维。要继续深化以“市民的眼光、专业的标准”发现问题,切实发现和解决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城市管理问题,重点解决好群众需要什么、群众关注什么,而不是政府部门要管什么,管理要把为群众解决难题作为目标;要进一步丰富为市民服务的方式,使他们能快速、有效、简便地获得城管服务;要做好城管拍拍的设计与应用,延长部门与群众的连接平台,探索让市民体验、增强双向互动的新途径,通过设计“泊车达人”、“挪车求助”、“路况预报”等系统应用,为车主发送停车泊位信息、挪车信息,实现交通疏导等功能,通过“找找公厕”、“便民驿站”等系统应用,实现各项便民服务。

2.3智慧城管不仅实现管理手段的现代化,更要注重服务模式的现代化和高效化

智慧城管建设的真正目的是通过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在提高城市管理水平的同时,实现更好、更优的公众服务,由重管理、搞突击的传统模式转变为重服务、抓长效的智慧模式,将政务信息真实、透明、有效地向公众开放,实现城市问题的全民参与和全民管理,真正落实“问计于民、问需于民、问情于民、问绩于民”,确保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以落实“四问四权”、体现政府服务价值理念的基础上,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公众服务,打破公众与城市管理部门之间沟通的隔阂,市民除了可以通过上访、电话等固有形式进行信息交流、反馈外,还可通过短信、网站、城管移动服务应用与城市管理部门进行直接对话,城市管理者更可通过这些渠道及时将日常生活中公众关注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答和处置。例如,道路上出现了井盖丢失、路面破损、道路积水等问题,城管部门可以第一时间对问题进行收集、处理,并同时向广大市民发布及时的通知或预警,保障市民的生活和出行安全,市民如在生活中遇到需要城管帮助的事件,可以第一时间找到离自己最近的城管队员,获得各种援助。

结束语

智慧城管在建设的过程中,通常以空间网格基数为支持,以社区为单位,促进信息采集员对单元网格进行全时段的监控。这一过程,每个信息采集员只负责自己分管部分,实现了明确分工,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要建立相应的城市管理监督中心,创建指挥中心,对信息报告的采集方式要进行多途径的创新发展。加强了对城市监管现状进行及时的掌握,对存在问题进行及时的发现和解决,实现了全方位,全时段监控的城市管理。

参考文献:

[1]蒋敏,邹逸江.基于“智慧城管”的宁波市城市管理多源数据整合研究[J].北京测绘,2016,3:90-94.

[2]王宁.东莞拟投200亿元实施“智慧东莞”十大工程[N].南方日报,2014.11.13.

论文作者:韩小平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8

标签:;  ;  ;  ;  ;  ;  ;  ;  

基于群众路线的智慧城管路径设计论文_韩小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