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新动向_素质教育论文

发达国家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新动向_素质教育论文

发达国家中小学素质教育新动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小学论文,素质教育论文,发达国家论文,新动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面向21世纪,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素质,培养更强的新一代,几乎成为每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战略的核心。美、日、法、德、英等发达国家抓住课程改革这个核心,不断推出素质教育新举措。

一、德育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受到重视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把加强和改进思想道德教育作为面向21世纪的重要目标。

在美国,前总统布什1988年10月强调:“把道德价值观的培养和家庭参与重新纳入教育”,“教会孩子区别正确与错误”,摒弃“价值自由观念”。他还指出:“智力加品德才是教育的目的。”[1]1993年2月成立的美国品德教育联合会制定了最有效地完成品德教育的10项原则。《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把对学生进行良好品德的教育,定为国家八大教育目标的重要内容。

在日本,1989年召开了“加强道德教育全国大会”,大会提出,德育工作是关系日本21世纪命运的关键,认为加强学校的道德教育是当务之急,要把德育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1989年2月,日本在修改中小学教学大纲时,道德教育被放在显著的位置。在大幅减少课时的情况下,仍力保道德教育的课时数绝对保持不变,仍在每学年开设35课时。日本在《21世纪的教育目标》中明确提出:“只有重视思想素质的培养,才能保证人才的健康成长。”

在英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的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对人的尊重、公正与合理、诚实守信等四个核心道德观念,处理好与自己最亲近的人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与所有人的关系、两个人的关系、与自然界和环境的关系、对上帝的关系。

二、重视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预测,21世纪是创造教育的世纪。20世纪80年代,美国在举世瞩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把中小学生创造力的培养纳入课程结构中,设置了思维技法、创造技法、创造活动等三门课程,训练学生的思维力,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想象,引导学生勇于去创造。1989年,美国在《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中提出,教育改革要着眼于提高国民素质,要鼓励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性,要实行全面改革。

日本政府早在1982年就提出“创造力开发是迈向21世纪的保证”,要培养全球性的、开拓性的创造型人才,把从小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作为日本教育的国策。日本的高等学校开设有思维技巧、创造技法等类课程,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技能。日本政府和社会各界都非常重视创造学的研究和普及工作,在一些大中城市开办了脱产或业余的创造发明学校,许多企业还自办讲习班或自设学校,对职工进行训练。在日本除了成立有全国性的发明协会外,还成立有“女发明家协会”、“教师发明协会”、“少男少女发明俱乐部”、“幽默发明俱乐部”等,常常举办各种发明作品展览,不断激励国民的创造热情和积极性。

近20年来,德国不仅完成了一系列创造性量表的编制,而且深入研究了创造性的性别差异。德国的小学课堂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一个师生不断相互评论的过程。教育界就发展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内在机制作了独特的探索,正在一些学校进行教学实验。

三、对学生实施个性化教育

重视个性化教育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英国著名学者密尔在《论自由》一文中指出:“只有培养个性才能产生出发展得好的人类。”美国个性化教育的特点是重视儿童个性发展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强调儿童的表现力、主动性、创造性、好问态度、向权威挑战,以及各种活动能力、交际能力的培养等。在小学阶段,美国的个性化教育主要是重视儿童表现力和主动性的培养和发展。在中学阶段,美国的个性化教育主要是重视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进行独立的学习。初中和高中都实行学分制,选修课几乎占全部课程的50%,注重学生不同选择的需要。1987年10月,日本在《教育改革推进大纲》中提出的四点改革建议中,其中一条是“尊重儿童与个性”。1987年12月日本教育课程审议会在正式提出的课程改革标准中再次强调要“重视作为国民所必要的知识,加强个性教育”。在1989年公布的新的中小学学习指导纲要中把“个性化”作为改革的基本精神之一,并把“加强各阶段教育之间的连续性,……充分发展个性课程”作为努力的方向之一。

四、着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美国在《普及科学——美国2061计划》中突出强调了未来的世界更需要人们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并且指出现在开始就应该为此而确定课程、编写教材、选点进行长期实验。还进行了“面向21世纪跨学科学校”实验,试图将几门学科结合成一个活动项目进行教学。美国的中小学没有那种死记硬背的作业,却让学生写研究报告,让学生在独立研究中提高综合能力。1999年3月29日,日本在《学习指导要领》中新设置了“综合学习时间”课程。综合学习时间占中小学总课时的1/10,旨在培养学生生存能力。从2001年1月起,法国的初中、高中、大学预备班统一开设了研究性学习,形成了互相衔接的课程系列,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着眼于学生的持续发展。在德国,自由学习是开放教学的一种形式。自由学习是指学生依据课程计划的要求有选择学习活动的自由,它包括:选择学习内容的自由、选择学习速度的自由、选择学习形式的自由、选择地点的自由、选择组织形式的自由、选择接受帮助的自由。通过自由学习,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毅力,以及创造力。

五、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

美国学校的心理咨询服务很普遍。心理咨询的范围也很广,其内容:一是与学习有关的咨询,包括课程选择、学习方法以及如何应付考试;二是与个人事务有关的咨询,大多涉及个人隐私和思想问题。日本文部省在《新学习指导纲要》中也把对学生的精神教育——“心的教育”放在重要的位置,要求学校教育必须培养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精神,并认为这是个体成就一番事业和促进国家繁荣发展所需要的品质。学校教育咨询室是日本实施健康教育的重要场所。日本的中小学每年都要定期举行“田间学校”、“孤岛学校”、“森林学校”,组织中学生和小学高年级学生到田间、海岛或森林中去“上课”,让孩子们从小吃点苦头,以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精神和克服困难的毅力。

六、重视信息技术教育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一个共同趋势,就是加强了信息技术教育。发达国家在课程体系中确定了信息技术课程作为正式课程的地位。英国、德国、日本等国信息技术课被定为必修课程,对教学的最低课时数也作了规定。在美国和德国有50%以上的学生家里拥有计算机,因而许多州把信息技术作为一门选修课。

美国,20世纪60年代中期,麻省理工学院就以幼儿为对象进行LOGO语言的教学实验。1997年2月在《面向21世纪的教育》计划中指出:“每位12岁的学生都必须能登录到互联网上;2000年所有教室和图书馆都可连上因特网;开发优秀的教育软件。”[2]截止2000年6月,美国已有95%的中小学生登录互联网,平均5个学生有一台计算机,有72%的教室连上了互联网。

日本,1997年11月17日公布的《关于改善教育课程基准的基本方向》中指出:“要培养能够适应运用计算机和信息通讯网络等信息手段的基础素质和能力,加深对信息的发出和接受的基本规则与信息化影响的理解。”为此,日本从小学到高中都开设了信息技术课。日本文部省规划:到2001年所有的初中、高中、特殊教育等各类学校以及到2003年所有的小学实现网络化。

法国,从1985年起在小学4年级中开设了计算机入门必修课。近年又在高中一、二年级中开设了管理和信息课程。1997年法国教育部宣布了一项为期三年的多媒体教学发展计划,试图在2000年实现初中学生16人一台微机,高中学生6人一台微机的标准。该计划要求,到2000年,从幼儿园到大学的每个学生都要加入多媒体学习活动。幼儿园学习计算机图画与操作;小学低年级学生学习电子邮件通信;小学高年级学生学习使用Web网络服务器;初中学生学习在因特网上操作。2000年6月20日,法国新任教育部长雅克·让对新闻界宣布,设立面向全体学生的信息教育文凭,从2003年开始,所有的小学生在离开学校时都必须持有这张文凭。同时,为了使100%的中小学校在2000-2002学年结束时能接通因特网,政府将投资6500万法郎。

德国,在1996年12月议会通过了世界上第一部《多媒体法》,拟定20世纪末使10000所中学加入互联网络,让大批师生进入计算机时代。

七、政府对教育投入巨资

从人力资本理论来看,对教育的投资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是为未来的一种投资行为。发展基础教育,造就高素质的人才是各国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衡量一个国家教育经费的重要指标是什么呢?是看国家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德国前教育部长勒曼1987年访华时曾说:“谁在教育投资上节约了,谁就输掉未来。”发达国家都很注重教育投资。就美国而言,“目前联邦政府对教育的总投入已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7.9%,各州的教育经费投入比10年前也有明显的增长,而且这种增长通常超过了通货膨胀的速度。”[3]1995年,德国、英国、韩国等国公共教育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分别为4.8%、5.4%、3.6%。

标签:;  ;  ;  ;  

发达国家中小学素质教育的新动向_素质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