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让培训为企业创造价值——专访台湾国际战略管理顾问林正大先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正大论文,台湾论文,管理顾问论文,专访论文,创造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的企业培训,问题何在?
《中外管理》记者俊一:您从台湾来大陆这两三年里,已经应邀到许多大陆著名企业负责管理培训受到欢迎。目前大陆企业越来越重视培训,但毕竟才刚刚开始,您觉得目前大陆企业培训亟待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林正大老师:第一,就是企业对培训的选择能力还不清晰。因此受到媒体热点炒作的影响就特别大。比如说准备要进入WTO了, 大家对中国加入WTO后该何去何从,就一窝蜂地召开各种研讨会, 接着电子商务又来了,又都开始举办电子商务学习班。总之,就是培训的热点话题性特征非常强。
第二,就是追求表面形式。比如许多企业界人士为能拿到MBA 进修证书,不惜花费很高的费用,其结果必然造成许多参差不齐的培训班遍地都是。对这类证书,大陆企业好像相当重视,其实那些东西对企业有多大意义呢?过两年,人们就会知道它到底有多大价值了。
第三,培训手法上还比较落后和单一。大部分企业还是以讲课为主,偶尔讨论讨论,但是对于多感官的学习,多重的运用方式还是相当的不足。不管是在MBA教学还是企业内训, 这种教学的形式上仍然是属于静态,单向教学,以听为主,学习的以知识为主体,效率与效果都已跟不上时代要求。
另外,在培训人数上,国外比较倾向于小班制,讲究精雕细琢,训得少,练得多,老师从主角变成配角,学员从配角变成主角。但是现在大陆的企业培训,老师还是主角,以老师讲课为主体,学生只来捞干货,而缺少实际操作的训练。
第四,从培训的主题方面来看,课题还不够细致,谈的主题还比较泛,体系性还不强。往往是选一个主体,让不同的老师分别讲,因而彼此衔接存在一定问题。
第五,企业对培训较为急功近利,缺少长期投资意识。这可能是因为这几年大陆企业发展迅速,急需各种人才,总觉得没有时间去慢慢锻炼、培训自己的干部,恨不能用两三天的时间,就使自己的干部从素质到精神面貌都发生根本的变化。
企业培训,中国最后的暴利?
记者:目前有一种观点认为:大陆最后还有两个没被完全开发的高暴利领域,一个是媒体,另一个就是教育和培训。您认为大陆的企业培训市场前景有多大?企业培训费通常应为多大比例?
林正大:首先,我们以二八定律假定20%的企业会先重视培训,那么按现在中国企业登记的差不多有1000万家来计算,平均一个企业有5个干部需要培训,也就是有1000万名干部急需接受培训。通常一名干部从开始训练到产生效果,起码需要24天左右。所以按这种方式估算的话,大陆的培训市场应该有惊人的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如果从培训费用来看的话,发达国家是随着它的行业差异大小而不同,一般来讲,培训费应该占营业额的5‰~2%。如果公司相对比较小,或者公司属于服务性行业,这个比例可能会更高,比如像保险或顾问公司,大概在5%~10%。但是理论上,一般不会超过8%。如果从美国的调查报告来讲,1998年、1999年企业花在培训上面的一个费用大约在600~650亿美金之间。
至于培训能否取得暴利,客观地讲,相对其它行业来比,算是利润较高的一个行业,但是它实现产业化的速度也不是那么快。比如说讲师的培养,就不像工厂的产品那样可以大量复制。当然通过媒介的方式,比如说VCD或网站等形式,相对可以量化, 但是有些课程很难达到应有的效果。
培训与不培训,哪个成本高?
记者:有些学员也参加了不少管理培训,但自我感觉在实际工作中并没有什么明显改善,您觉得问题可能出在哪里呢?另外,从企业角度讲,员工的培训费会不会至少有一半打了水漂,而且更糟糕的是还不知道哪一半打了水漂。如果被培训的员工再跳槽跑了,企业的培训成本是否太贵了?培训的投资回报如何评估呢?
林正大:目前管理培训有个很重要的概念叫做决胜边缘。就是说烧开水如果只烧到95度,那你永远只能喝生水。所以,管理的功夫是不是学透了,就看你在工作上是不是用出来了,是不是真的展现出来了。比如,我发现很多公司在做规章制度和企业文化的培训时,依然采取泛泛地讲课、死记硬背的方式,这样的东西当然无法深入人心。
至于培训是否很昂贵,我先暂且不谈,但是不培训肯定将更昂贵。这是因为如果不培训,人力更多的是成本,只有通过培训才可能变成人力资源。当然人可能也会流失,但他能够带走的只是个人学到的技能,而整个组织的文化和结构,是他带不走的,而这些恰恰是可以通过培训形成的。当然,人才的培训速度和企业的发展速度要协调,它就像汽车的两个轮子,任何一个转得过快都会使汽车偏离方向。
那么,该如何判断我们的培训是否有效呢?其实,培训的效果往往要经过较长的时期才能得到真正体现,但我觉得依然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评估我们培训的短期效果:
第一个是现场反应度。就是说如果在现场大家有微笑、点头、没有人愿意中途离开,那么这就说明现场吸引力已经够了。
第二个是内容吸收度。如果他能将内容要点清晰地记住,并能再说出来,便是内容吸收良好。
第三个是可操作性和务实性。他所学到的方法与技巧,能应用到工作中,就说明可操作性很高。
第四个是行为的改革度。比如学完领导艺术课程后,他的领导观念、行动方式改变了。
第五个是投资报酬率。就是将培训前和培训后的生产效率之差异转换成可计算的价值,和你所支付的培训费进行对比。当然,这个指标较适于工作简单、易于量化的部分。
引进“领导学”,还是“管理学”?
记者:目前大陆也经常能请到国际知名企业家、管理专家和著名管理顾问公司的管理顾问来中国讲管理,但往往让大家感到他所讲到的内容和我们有很大隔阂,就好像一架天上飞的飞机。虽然它会让我们第一次看到飞机的人感到很新鲜,但我们不知道如何修跑道,那我们永远也不可能飞上天空。
林正大:我觉得大陆目前的培训有一个倾向,就是信息已经很先进,只要世界上流行什么新的管理名词他很快就知道,不管是CEO还是CIO,什么新的名词或经营理念他都知道,但多少有些眼高手低,对于理念的真正内涵是什么,应该怎么做,扎实的功夫应该是什么,许多企业并没有了解。
所以,如果让我提一些建议的话,我觉得企业要分辨出哪些是变的,哪些是不变的。变的东西就是新潮流的东西,应该保持一个比如说3—6个月不断地去吸收和接触;但是那些不变的东西,比如基础管理功夫,应该尽早非常扎实地把它练好。
再比如说通用电气的韦尔奇,他来大陆和中国的企业家讲:公司应该多重视领导,而少用管理。如果大陆所有企业老总不分青红皂白地去实施的话,很可能事与愿违。因为你想想看,美国人搞科学管理已经近一百年了,管理制度上一环扣一环,非常严谨。而中国人对如何领导已经练了五千年,我们其实最需要的是扎扎实实的科学化管理。所以,如果把这句话简单地当成世界最先进的理念去做的话,那就变成是软上加软,从而使得中国的管理很难有根本突破。
所以,我觉得我们企业在培训学习的时候,也是这样,必须要结合你企业的管理水平来选择培训课程。借用孔子一句话就是:“学而不思则惘”——光学,但不思考会迷惘;“思而不学则殆”——光想,但不去看别人的,那也很难有长进。因此,我觉得是在引用国外管理理念的时候,这个问题要特别注意。
标签:企业培训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