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科技创新最新态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技创新论文,态势论文,世界论文,最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科技创新与美国地位
本刊记者 李长久
江泽民总书记在纵观世纪之交的形势时深刻地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际竞争日趋激烈,人类正在经历一场全球性的科学技术革命。他还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对于当今科技的发展,特别要提倡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文化氛围。
正因为科技这么重要,而且科技本身的发展迎来了产业革命,迎来了社会的转机、变型,因此,各个国家都把科技本身的发展提高到国家的决策层。并且,很多国家都采取了相应的政策,比如美国科技投入已经比其他国家都大,但他们还在进一步加强科技投入。日本提出了要圆科技大国之梦,认为以引进模仿为主的道路是行不通的。新加坡虽然是一个小国,但是在迎接新世纪的挑战中,也提出了一系列科技发展的政策,强化科技的投入。
一百多年来美国能够保持世界老大地位,特别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综合国力全面增强,成为世界上唯一超级大国,主要受益于科学技术不断创新,一直保持在科技上的领先地位。
科技创新是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大国的重要条件。除18世纪中叶以蒸汽机的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技术革命发生在欧洲外,第二次电力技术革命和目前人类社会正在经历的以计算机、通信技术和信息资源处理技术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都集中在美国。这些对美国的经济发展影响重大,其中信息技术的影响尤其突出。
克林顿总统从1993年初起在任职8 年期间对科技创新的突出贡献是,制定和实施建设“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把互联网从军用扩大到民用,将信息技术革命推向更高阶段。到2000年,信息业产值已占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的8%以上,成为美国的最大产业,对美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高于35%,从而加快了美国经济从工业经济时代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进程。
为实现科技创新战略和目标,美国从宏观和微观上采取的主要措施有:
一贯重视教育和人才。美国一贯重视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几任总统都宣称要成为“教育总统”,不断增加教育投资。到2000年,美国教育投资超过6000亿美元,约占美国GDP的7%。随着全民、终身教育的深入发展,美国正迈向群众性知识社会。美国有3600多所高等院校,在校学生超过1400万,大学升学率已达到80%。与此同时,美国采取各种手段,从各国和地区争夺人才。2000年,在美国的留学生近50万人,占全球留学生人数的近1/3。
不断增加研究与开发投资。从1989年到1999年,美国研究与开发投资增加36%以上,研究与开发投资在美国GDP中所占比重从2.6%提高到2.79%。2000年度美国研究与开发投资超过2600亿美元,约占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9个成员国研究与开发投资的45%,相当于其他几个大国研究与开发投资之和。在美国研究与开发投资中,联邦政府投资占30%以上, 主要用于基础研究和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科研项目。 美国现有720个国家实验室,共有1500多处研究开发基地和设施, 主要从事国家重大科技创新和开发。高等学校研究与开发投资约占5%, 高校既同国家实验室又与企业合作,既从事基础研究,又开发名优产品。
成功地建立科技园区。成功地创建科技园区、并发挥其“主发动机”作用,是20世纪美国人的贡献之一。自1956年晶体管的发明者之一肖克利在圣他·克拉拉建立第一家半导体公司以来,这里就被称为硅谷,并一直发挥着牵动美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火车头”作用。美国的科技园区并不多,但作用重大并提供很多经验和启示:1, 科技园区是著名大学、创新企业和风险投资有效结合的典范;2, 科技园区是高技术产业创新和开发的基地;科技园区是吸引全球精英的“吸铁石”,迄今在硅谷的就业者中约1/3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力军。美国的最大优势在企业,企业是微观经济的基础,是开发高新名优产品的主体,是参与国内和全球市场竞争的主力军。自1980年企业投资超过联邦政府投资以来,企业投资急剧增加。到2000年,企业研发投资已占美国全国研究与开发投资的近70%。美国大企业几乎都设有研究开发机构,对开发高新名优产品和增强企业竞争力,起着重要作用。例如,美国电话电报公司1925年成立的贝尔实验室(现属朗讯公司),在1996年以前,平均每天获得一项专利,此后平均每天获得3—3.5个专利。贝尔实验室是计算机、晶体管、光纤、光通信、蜂窝电话和多种微型激光器的发祥地,是科学家探索、发明和发现的重要舞台,是优秀人才倍出的摇篮。
到2000年,美国GDP已占世界GDP的近30%。但是,美国仍在拓宽科技创新领域和增强创新能力。除继续发展信息技术和产业外,美国正在加快研究与开发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特别是纳米技术)、新能源技术和航天技术与相关产业。
欧盟加速科研技术创新
本刊驻布鲁塞尔记者 郑甦春
去年欧盟里斯本首脑会议决定,要用10年时间,在新经济领域赶超美国,使欧盟经济成为世界上“最活跃,最有竞争力,最繁荣的建立在知识基础之上的新经济”。为实现这一战略目标,欧盟把加强科研和推动科技创新摆在了重要位置。今年2 月下旬, 欧盟委员会出台2002 —2006年科研发展计划框架,也即欧盟第6个科研发展计划, 勾勒出欧盟未来5年的科研和技术创新方向, 显示出欧盟依托发展科研和技术创新,争当世界经济“领头羊”的雄心壮志。
欧盟第6个科研发展计划,是欧盟委员会广泛征求15 个成员国科技界、经济界、教育界等有关方面后制定的科研发展大纲,一旦被欧洲议会和欧盟部长理事会批准,就将成为指导欧盟新世纪科技发展的战略蓝图,其核心内容是,以科研和技术创新为主线,加快整合欧洲科研力量,集中发展高新技术,尽快实现科研成果向实际运用的转化,大力支持科技创新,特别是支持企业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欧盟还提出,要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供更好的条件,要把欧洲变成吸引世界科技人才的中心。
欧盟第6个科研计划提出,在今后5年中,欧盟科研和技术创新主要集中在与经济和生活具有密切关系的课题上,对此欧盟选定了需要重点攻关的7大领域。一是基因和生物技术。 欧盟希望充分利用已公布的人类基因图谱和基因方面的发现成果,加紧对人类疑难疾病的研治,加强欧洲的生物技术工程建设,为人类健康服务;二是信息和网络技术。欧盟的目的是,通过各种方法刺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强信息的产业化,要让所有欧洲公民从以信息和网络为主体的知识社会的发展中享受利益;三是纳米技术。欧盟极为重视其应用,在未来的5年里, 欧盟的目的是要将纳米新材料应用于工业生产,帮助欧洲企业从纳米新技术中得到实际效益;四是航天航空业。欧盟的航天和航空业水平居世界先进行列,欧盟决定一方面巩固欧盟在航天航空领域的水平,另一方面要在该领域创造新成果,特别是在航空航天的安全性和环境保护方面取得新突破;五是食品安全和保护健康。欧盟将着重保证生产出卫生和清洁的食品,为这一目标确定必要的科学基础,同时能用科学方法控制因环境变化导致的危害人类健康的种种危险;六是可持续发展和地球变化。欧盟决心通过加强欧洲的科学和技术能力,实现欧盟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在国际范围内,坚守承诺,为探索和控制地球变化作出贡献;最后,欧盟要创造一种欧洲信息社会中和谐的公民和政府的关系,希望动员欧洲经济、社会和人文科学的各种研究能力,解决由多种文化组成的欧洲在信息社会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欧盟第6个科研发展计划注重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 特别支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欧盟中小企业占欧盟企业总数的98%,欧盟决定吸收15%的中小企业参加第6个科研计划框架内的技术创新项目, 在企业的融资、知识产权保护和研究成果的开发等方面制定相关政策,同时支持企业进行欧盟内跨国技术创新的合作。为保证第6 个科研计划的顺利实施,欧盟将加大科研投入。欧盟的科研经费投入一直低于美国和日本。以1999年计,欧盟的科研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9%;美国占2.7%;日本占3.1%。欧盟委员会提出, 要改变对科研和技术创新投入不足的现状,在目前科研预算的基础上再增加25亿欧元,使第6 个科研发展计划的总预算达到175亿欧元。在大部分情况下,欧盟15 国的科研和技术创新都是闭门造车,自成一体,造成欧洲科研和创新在人力和财力资源上的浪费。
对此,欧盟委员会提出,在第6个科研发展计划期间, 建立“欧洲科研和创新空间”,创造一个欧洲内部的统一场所,更好和更有效地组织欧盟内的共同科研和技术创新活动。允许科研人员在欧盟范围内自由流动,在欧盟范围内更好地开发和应用研究成果。为鼓励技术创新和保护发明者的利益,欧盟将出台单一专利法,即任何一个成员国的发明者只要申报并获得了欧盟专利证,其发明成果在15个成员国都将得到承认和保护。建立“欧洲科研和创新空间”的另一个目的,是要整合欧盟的科研力量,使其工作得更有效率和更有实际成果。由于欧盟的不少大学和企业的科研活动在经费等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致使不少研究项目难以符合世界竞争的要求。另一方面,欧洲总是难以吸引高水平的科学人才,在美国硅谷工作的人才,许多都是欧洲国家过去的。对此,欧盟委员会提出,对一定数量的欧洲级热门科技创新项目,重点提供财力支持,帮助研究团体在科研网内进行更加紧密的合作,增加学者流动,要把欧洲变成一个吸引世界高水平科研人员来工作的地方。
日本强化技术创新体制
本刊驻东京记者 张可喜
在21世纪到来之际,日本改革和加强了技术创新体制,为创立高新技术产业作好各方面的准备。
日本经济在过去10年间,一直萎靡不振。这一方面是由于“泡沫经济”后遗症的影响严重,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它缺少重大的技术革新成果,没有确立新的龙头产业。近些年来,日本通过向美国学习,以引进竞争机制、激发活力为重点,推进科技体制改革。今后,它将加大投入力度,选择战略重点,提高研究开发的效率,加速高新技术的产业化进程,确立新世纪的龙头产业群,拉动经济再次进入新的增长阶段。
日本本不以战略擅长。然而近些年来,日本却掀起了一股制定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的热潮。生物技术发展战略、信息技术发展基本战略、国家产业技术发展战略、农林水产技术开发战略等先后制定出来。综合科学技术会议3月制定的《关于科学技术的综合战略》, 已被政府作为新的科学技术发展5年计划从本年度起付诸实施。 纳米技术发展战略正在制定当中。在制定这些技术发展战略之前,日本对国外的发展状况进行了详尽的调查研究,找出了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此基础上,确定战略发展目标及所需要的方针、政策和措施等。
日本的科技发展再次进入以美国为目标赶超先进的新阶段。日本向美国学习,在科学技术发展上改变迄今为止“全面出击”、“遍地开花”的做法,采取了“重点化”战略。新的科学技术发展5 年计划把信息技术、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环境保护技术及纳米技术等高新科技选定为重点发展领域。新的便携式电话、因特网、超高速和大容量光通信、新一代半导体元器件等信息通信技术,蛋白质工程、基因工程、再生医疗、基因疗法、基因药物、仿生技术等生物技术,为建设“循环型经济社会”所需要的资源循环再生和利用技术,以及纳米技术等新材料科学技术将是今后研究开发竞争十分激烈的高新科技领域,也是日本拼命抢占专利、建立优势的对象。
在过去5年间,政府对科技的投资总额为17万亿日元,在今后5年间,将达到24万亿日元。科技发展基本计划规定的四个重点科技领域将是优先配置研究开发资源的对象。
为了发挥国立科研机关和国立大学在科技创新和高新科技产业化方面的作用,政府还改革了国立科研机构的管理体制。从2001年度起,经济产业省、农林水产省等政府部门所属近百所科研所被改组和加强为57个独立行政法人。它们在研究开发活动方面的自主权和机动性较前大为增强,运行机制、管理体制等进一步接近了市场。
迄今为止,日本政府已经制定了诸如“促进大学等技术转让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目的是进一步加强大学与企业间的联合研究和促进大学科研成果对企业的转让。企业和大学之间的联合与合作逐年增多,50余所国立大学建立了“联合研究中心”,将近20所大学设立了“技术转让机构”。大学对企业的技术转让初见成效。
日本政府通过实行任期制、加强对科研成果的评估等制度改革,把竞争机制导入国家的科研机关和大学的科研活动中,目的在于多出、快出科研成果。
由于政府实施鼓励和资助政策,日本正在掀起第二个风险企业创业高潮。这些风险企业集中现在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信息通信技术、环境保护等高新科技领域里,数量在不断增加。政府寄希望于它们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创立新产业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
在日本,实现科技创新、推进高新科技产业化的主力是企业,特别是数千家资金雄厚、科技力量强大的大企业。它们拥有设备先进、人数众多、水平一流的研究机关,进行着现场技术改造、新商品开发及发展研究、应用研究和基础研究等不同阶段和档次的研究开发活动,代表着日本技术科学的真实水平。政府组织和吸收它们参加每一项国家级的高新科技发展计划,以利它们廉价地获得关于高新科技研究开发成果。此外,政府还对企业的高新科技联合研究实体提供巨额的资金援助及其它优惠措施,以减轻它们在研究开发方面的风险。
印度重视技术创新人才
本刊驻新德里记者 熊昌义
印度是世界上第二大发展中国家,经济基础薄弱,能源、交通、电讯等基础设施落后。但从独立以来,印度一直重视对科技人员,特别是各种创新技术人员的培养,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科技人才库之一。20世纪80年代后期,印度政府根据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潮流,制定了重点开发计算机软件的长远战略。从20世纪90年代初起,印度计算机软件业以年均50%以上的速度强劲增长,经过10多年的努力,印度已成为世界上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计算机软件王国,被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誉为发展中国家发展高科技的榜样。世界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公司预计,到2008年,印度软件业产值将达到850亿美元,其中出口为500亿美元。有关专家认为,印度软件业所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主要得益于印度对技术创新人才的培养。
根据印度全国软件服务公司协会对印度软件业人才市场供需情况的调查,截止2000年3月31日,印度软件业共有专业技术人员34万人。 而在1996—1997年度,印度软件业只有专业技术人员16万人,三年内增加了18万人。印度每年理工科大学12.2万毕业生中,有7.3 万人为软件技术人员。因此在短期内印度软件业不会出现人才短缺的现象。
然而,根据印度信息技术部的预测,印度软件业要实现2008年产值达到850亿美元、出口500亿美元的目标,2008年就需要220 万名软件技术人员和160万名硬件技术人员。另外, 海外人才市场对印度的信息技术人员的需求也急剧增加。美国发放的H—1B特殊科技人才签证中, 将近一半发给了印度科技人员,其中不少是信息技术人员。目前德国、日本、韩国、意大利和新加坡等国都计划大量吸引印度信息技术人员前往工作。
为了应付日益增长的海内外信息技术人才需求的挑战,印度信息技术部已经制定一项名为“知识行动”的人才培养计划,计划被列入2001—2002财政年度的预算之中,并从2001年6月开始执行。此外, 印度政府还采取了大量措施,加速培养信息技术人才。
首先,增加对国际上享有盛誉的印度理工学院的投入,并计划将全国43所地区性工程学院提升到印度理工学院的水平。印度政府已向印度理工学院拨款8.985亿卢比(46卢比合1美元),用于计算机系统的升级换代。
其次,在全国所有邦设立印度信息技术学院,以印度理工学院为鉴,专门培养高水平的信息技术人才。目前班加罗尔、海得拉巴、马德拉斯、瓜廖尔等地的印度信息技术学院已建成,其他一些地区的学院正在计划或建设之中。
三,大力鼓励民间办学,培养信息技术业需要的专门人才。目前印度有公立大学250所,各种公立学院1万多所。此外,全国还有私立理工学院1100多所,其中有500多所还设有硕士和博士学位。 随着世界信息技术的发展,一些专门培养信息技术人才的私立工程学院也在近年来像雨后春笋一样崛起,仅马德拉斯就有这样的工程学院150所。
四,大力鼓励著名软件产业公司办学。例如,以生产教育软件为主的印度著名软件公司——全国信息技术研究所有限公司现已在印度和世界上其他20个国家设立了800个教育中心,每年培养15 万名信息技术专业的学生和专业技术人员。印度阿普特克计算机教育公司也在印度和其他30个国家设立了1500个教育中心。
去年第四季度以来,美国经济增长出现明显滑坡,以高科技为主的纳斯达克股市一年来暴跌75%。近几个月来,一些美国著名的信息技术公司为了节省开支、减缓股市的压力,开始宣布大批裁员,其中包括英特尔公司、思科公司、康柏公司、摩托罗拉公司、微软公司、惠普公司等。美国经济增长减缓也给印度软件出口带来负面影响。根据印度软件服务公司协会的预测,印度2000—2001年度(2000年4月至2001年3月)软件出口为62亿美元,比上一年度40亿美元增长55%。原定2001—2002年度出口指标为95亿美元,比2000—2001年度增长52%,现调整为增长45%至50%,达到85亿至90亿美元。根据麦肯锡公司的预测,印度软件出口若以年均35%的速度增长,到2008年,印度软件出口可达到500 亿美元。印度软件服务公司协会主席范德雷维拉认为,修订后的软件出口增长率仍然高于35%,他对印度软件出口2008年达到500 亿美元充满信心。
到目前为止,印度一些著名的软件公司,如韦普罗公司、信息系统技术公司、萨特耶姆计算机公司等都没有裁员计划。相反,印度最大的软件公司——塔塔咨询服务公司计划在2001—2002年度招聘4000至5000名各种技术人才。它们认为,技术创新人才是印度软件业的原动力。只有吸引和培养各种创新技术人才,才能实现印度软件业的长远战略发展目标。
新加坡以科技创新保持竞争力
本刊驻新加坡记者 朱昌都
新加坡以往的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人力和资本的大量投入以及经济基础设施的不断提升。新加坡政府认为,知识经济时代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产品和服务的增值不再完全依靠以往那种劳动积累和资本积累,创新才是产品和服务增值的主要途径和拉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新加坡要保持在全球经济中的生存和竞争力,必须依靠创新提高在新领域的竞争力,只有不断创新才是新加坡在新千年里持续发展和胜人一筹的力量源泉。
新加坡把科技创新和科技商业化视为从研究开发投资中获取回报的关键因素,20世纪90年代以来先后推出了一系列鼓励创新的行动计划,包括旨在提高整体科学技术水平制订的3个“国家科技发展计划”、 为了促进经济发展创新推出的“创新发展计划”、为推动各单位的技术革新、提高工作效率而展开的“创新与质量”活动,并建立了向员工传授创新和发明技能的“创新培训中心”和汇集与推广创造发明成果的“国家专利信息中心”,新加坡经济建设的成果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效能。
倾力发展科研事业。新加坡科研事业的蓬勃发展是1991年成立国家科技局后才出现的。从1991年到1999年的10年里,新加坡科研支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翻了几番上升到1.84%,科研基础设施大为加强,具有重要领域科研能力的科研院(中心)增加到13个,科研人员由1990年的4329人猛增到13871人,专利申请增加4倍。
科技发展推动经济发展。在这10年里,新加坡国内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平均每年增长12%,1999年高达661亿新元,占国内出口总额的65 %,13个科研院(中心)共研究和开发了670项新产品和新工艺, 催生了39家公司,与企业共同完成了1600个科研项目的研究与开发。新加坡由一个国际跨国公司的制造业生产基地发展成为一个既支持高技术制造业又支持研究发展的创新中心。
去年制订的新加坡第三个国家科研计划(2001—2005年),科研总投入增至70亿新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 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个计划把加强主要领域的科研能力、促进私营企业开展科研工作和建立有效的技术转让和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吸引全球人才和培养本地人才以及建立强有力的国际科研关系和协作网络作为科研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
建立和完善以人为本的科研管理体系。新加坡1991年设立了以提高科学技术水平为基本使命的国家科技局。负责国家经济运行的经济发展局在科研体系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与科技局明确分工,紧密合作,将科研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科技局的工作以科研院(中心)、大学、医院等公共科研机构为工作对象,着眼发展公共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力资源,为他们提供科研资金。经发局则以公司为工作对象,负责支援公司的研究和创新项目,并为新的起步公司提供资金。科技局掌握的国家科技拨款中有一部分则由经发局向公司提供。
为鼓励私营企业发展科研事业,新加坡国家科技局出台了与私营公司分担科研成本和共负科研风险的科研资助计划和激励计划。在这两项计划下,企业每投入3元科研经费,科技局就追加1元予以支持。
培植和扶持科技企业。将科研成果转化成为商业产品是新加坡科技发展的重点内容。为给起步科技公司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扶持他们快速成长,新加坡政府1999年设立了10亿美元的创业投资基金,用以鼓励创建科技企业,2000年确定大力发展生命科学后,又额外增加10亿美元的投资基金。新加坡还大力发展风险投资基金行业,协助起步科技公司解决初创启动资金缺乏等重大问题。新加坡科技局推出了与风险投资基金共同向起步公司投资的新商业天使计划,即风险投资基金每向起步科技公司投资1元,科技局以一对一的比例向起步公司追加投资1元,但顶限不超过100万新元, 经济发展局还给予起步科技公司税务回扣等优惠。新加坡政府还及时修改了一系列妨碍科技公司发展的法律和行政规定,为吸引科技人才和科技企业家创业铺路。如政府允许外籍人士提呈业务计划和个人资料后获得长期社交签证和工作准证,以方便他们找寻集资伙伴和创业机会;允许科技企业家在组屋区开办起步科技企业和在家里办公,以协助降低企业成本和解决资金短缺。政府还通过修改破产法以利于培养不惧失败、失败后再来的创业精神。
新加坡发展科技产业已见果实。去年,新加坡在发展生命科学产业中选定药剂和与医疗保健有关的产业作为科技创新的重点产业,称之为生物医学科学产业。公共科研机构和私营科技企业互补互动,使这一产业的产值猛增60%,达到63亿新元。新加坡经济发展局预料,这个行业的产值将在2005年之前增加一倍,达到120亿新元, 成为新加坡制造业的第四支柱。
标签:科技论文; 日本科技论文; 欧盟总统论文; 信息技术的发展论文; 生物技术论文; 企业创新论文; 美国科技论文; 美国公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