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哲学意识_群体行为论文

决策哲学意识_群体行为论文

决策的哲学意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哲学论文,意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B0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095(2000)04-0017-07

决策是人类独有的并极广泛的活动。大凡个人的重要抉择,社会各个层次不同性质的人群共同体对涉及自身生存和发展命运的选择,国家政要对国内外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科技、外交等各种大局问题的处理,都是决策活动。

要适应现代高频率的、正确的决策要求,必须对决策活动自身深刻理解和把握。对决策活动的最高层次的领悟,莫过于对决策的哲学意识。这是表征决策者自为程度的主要标志。

一、决策活动的哲学定位

何谓决策?决策是指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依据对既有事物的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根据对相关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分析判断,寻求并实现某种行为的优化目标的活动,即选择某种行为的最佳目标和行动方案的动态系统。

决策作为系统,是由决策主体、决策体制、决策客体、决策程序、决策手段等要素构成。决策主体是从事决策的人,包括决策研究者和从事决策者。决策体制是决策活动的组织结构和制度的统一体,即决策实体。决策客体是决策主体进行决策的信息和事实,包括已被理性占有了的事实和决策主体思维创造出的观念对象物。决策程度是进行决策活动的先后步骤或阶段。决策手段就是决策工具。所谓决策结构,就是这些决策要素的组合方式。决策结构有优劣之分。凡是合理的最佳的决策结构,不仅各个决策要素质量高,而且它们的组合方式优良,从而能进行正确的决策活动,最终形成决策正确的理想结果。

决策的要素、结构及其实质,规定了决策活动的特点。其主要的特点有:决策活动具有自觉追求满足人们需要的鲜明价值性;联结既有认识及未来对象物的观念中介性;对未来实践目标、方法、手段、结果预先设定的超前反映性;对实践目标和行动方案进行比较选择的优化性;对未来实践活动有效实施物化对象物的前瞻指导性等。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发现决策活动有着丰富的哲学内蕴和特定的哲学定位。这一定位是:决策属于哲学认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

第一,决策是从感性现象飞跃到理性认识的重要内容。这里的理性认识包含着认知、评价和决策,是事实认识、价值认识、决策认识的统一体。其中,认知的目的是为了求真,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求善、美、利,而决策是在认知、评价基础上产生的特定内容,其目的在于认清被认识对象对人的全面价值关系,以求真、善、美、利的优化统一。

第二,在理性观念向实践的飞跃过程中,建构出的决策方案及其所设定的目标,是创造出的观念形态对象物及其满足人们需要的新的价值关系;并以此为指导通过实践活动批判性地扬弃现实,创造出实物形态的人造对象物及新的现实价值关系。这就是决策把理性认识转化为能够指导实践的实践观念的阶段。

第三,从认识活动的全过程来看,决策是理性认识转变为实践活动的中介性环节。就是说,决策活动集中在认识活动全过程的理性认识思维活动区间。具体说:决策活动源于认识活动第一次飞跃的理性认识,成于认识活动第二次飞跃的理性认识;包容实践观念的第二飞跃的理性认识,是决策活动的终点,又是实践活动的起点,即引导实践活动的观念出发点。这告诉我们:没有认识过程中的决策活动,理性认识就不会自觉有序地转变为实践活动,而实践活动就会成为脱离理性指导的盲目行动。

第四,决策活动显示出认识活动特有的能动性。这里的特有能动性是指理性认识的能动性。它主要表现在:一是决策活动的进程显示出从实然到应然、从既有价值认识到新的价值关系、从纯理性认识到实践观念、从理性观念到未来对象物的思想蓝图、从理论到实践等一系列部分质变的创新思维活动,是实现从精神飞跃到新的物质形态的重要环节;二是决策具有能动指导实践物化对象物的反作用。决策正确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实践结果的得失成败。决策正确,从根本上规定实践活动的成功,而决策失于偏差,就必然导致实践活动挫折和实践结果的欠佳。大量事实证明这一看法的正确性:一个人的事业成败,主要与他在人生征途的关键时刻的决策有关。有关资料显示:几乎有98%的成功者都是通过自己精心运筹,努力布设人生胜局,而后才使理想实现的。企事业单位的兴衰成败,无不与决策的得失为依归;特别是在当今风云变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决策问题已成为企事业成败的关键。决策正确而企事业昌,决策错误则企事业亡。至于国家层次上的决策,更是直接关系到国家兴亡及其发展的大局。在历史上,韩信的“决策东向,争取天下”;诸葛亮的“隆中对策”,都是著名的定国安邦的决策。在当代,毛泽东关于中国革命“两步走”的决策,解放战争在相对敌强我弱局势下作出“战略决策”的决策,都是把中国革命引向胜利的正确战略决策。

二、决策主体的哲学品格

决策是决策者的决策。决策主体要能够进行正确的决策活动,并最终获得决策正确的结果,不仅要有决策的基本知识和技巧,而且更重要的是要有相应的哲学品格。

1.求实的科学精神

决策主体,不论是个体还是群体,不论是专家还是行政领导,要正确进行决策活动,首先要有求实的科学精神。所谓求实的科学精神,就是决策主体要从决策系统一切要素(决策事实或决策参量)的实际情况出发,真正在决策过程中做到实事求是,使决策结果符合客观实际,即符合决策客体及其动态实际和决策主体企盼的正确目的。

在决策活动中,决策主体要坚持求实的科学精神,就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实现七个“结合”。这就是:在对决策事实(参量)正确认识(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的基础上,将事实认识和价值认识在决策过程中结合起来;把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大量的知识积累提高到科学理性高度,使之与决策理性结合起来;将决策的内容(决策目标和决策方案)与可行的操作性结合起来;充分发扬民主,善于倾听来自不同方面的看法,将集思广益与集中决策结合起来;决策结果要将局部利益与全局利益、眼前近期利益与长远根本利益有机结合起来;涉及到国家、民族的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文化等事关大局的决策,必须将世(界)情、国情、人情有机结合起来,使决策既符合国内外社会大系统及其动态发展实际,又符合国家、民族的发展要求;决策付诸实施后,决策者应不断对决策跟踪监控,发现偏离及时调整,使监控和调整结合起来,做到正确实施决策。

2.高强的思维品格

在决策过程中,要使决策符合决策事实,正确实现一系列结合,减少决策的失真过错,参与决策的主体必须具有高强的思维素质。思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心理活动的核心环节。它是人脑通过概念对表征事物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而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理性活动。决策是一个理性思维活动过程,是一个对发展着的事物不断深入认识其状况、结构、功能、本质和规律的过程,是一个查明情况、制定方案、优化选择、采取对策和控制对象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进行思维整合、创造思想对象物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要提高决策的科学性,不断实现人们对决策实施的理想期望,决策主体应有高强的思维品格。这主要表现在:

其一,深入思维能力。这是一种透过事物层层现象把握决策事实深层本质的思维能力。它要求决策主体能够从不被人们注意的现象中,从人们的实践活动中,由表及里地发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通过其内在的必然性预见事物发展的趋势和进程,而不被某些片面的、表面的、虚假的现象所蒙蔽。

其二,广阔思维能力。这是一种建立在渊博知识基础上,由此及彼的发散思维能力。决策者应该有丰富的现代科学技术知识、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思维科学知识和现代思维方式,能在不同知识领域、不同实践范围,从各个方面综合地研究问题,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善于在比较中作出种种抉择。

其三,决断思维能力。这是一种具有独立人格的强者思维能力。具有这种思维特征的决策者,头脑冷静,明辨是非;处理问题果断,有魄力;对任何复杂问题都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从不随声附合、人云亦云,不随风摇摆;能坚持自己的原则立场,勇于向错误认识和强大的传统势力挑战;对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作出的决策,能够通过直觉思维判断能力,不失时机地瞬时作出正确决策;一旦形成决策,具有广泛动员群众毫不犹豫地去实施决策的能力。

其四,全局思维能力。这是一种驾御全局的综合思维能力。全局是由局部构成的动态系统整体。全局和局部有着复杂的利益交叉关系。其中,对全局有利,既可能有利于局部,也可能损害局部;反过来,对局部有利,既有可能符合全局的发展要求,又可能损害全局的利益。因此,决策者必须有统摄全局(大局)的系统整体思维能力,从战略高度作出符合全局发展和利益要求的决策。即使对局部问题进行决策,也要胸中有全局,了解该局部在全局中的地位、作用及利益关系,使局部的决策符合全局的发展要求和根本利益。

其五,创新思维能力。这是一种运用新的视角、按照新的思维程序和方法把握决策客体,从而产生新知识、新观念、新的未来对象物的思维能力。决策是思维创造性活动。它的实质是通过对现实的观念批判,从而构建出未来对象物的观念模型。因此,创新思维是决策者必须具备的思维能力,它能使决策活动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创造出新的实践方案,使有限的人力物力在实践活动中发挥出更大的效益,更好地满足人们的需要。

其六,应变思维能力。这是一种依据决策客体变化作出敏捷快速反映的思维能力。在制定方案出现意想不到的新情况时,在选择决策目标和方案遇到突如其来的变化时,在预测未来事物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挫折失败风险时,在决策方案实施过程中出现紧急情况时,决策主体应有瞬时的敏捷思维能力,迅速应付事先未曾估计到的新的意外情况,修正和重新作出符合变化了的情况的决策,正确处理突然发生的各种复杂问题。在这关键时刻,如果决策者失去应变能力,以及犹豫不决、拖拉和不负责任,都会给决策或决策的实施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其七,优化思维能力。这是一种在决策过程中制定、选择最优方案及实施决策过程中获得最大综合效益的思维能力。它要求决策主体在掌握大量决策信息的基础上,运用系统科学的优化理论和方法,对决策信息、决策要素建构组合成最佳结构整体,形成可行的优化决策方案,从而使决策要素的内耗减少到最低程度,产生出大于各决策要素功能之和的新的结构功能,有效促进决策客体的发展,并在很大程度上满足实施决策主体的利益要求。从决策所要达到的目的来说,这是决策主体思维品格的核心能力。

其八,择取思维方法能力。这是一种有效选择采用有助于作出不同类型决策的相应得体方法的思维能力。决策客体的复杂多样,决策主体的需要多元化,决定决策类型的多样性,如风险型决策、竞争型决策、突破型决策、多目标型决策、不定型决策,等等。因此,决策主体只有根据不同类型决策的特殊性,择取和运用恰当的思维方法,才能有效作出决策。例如,对决策条件不确定、决策后果无把握的不定型决策来说,就应该择取这样的决策方法:“摸着石头过河”,决策不能太匆忙草率,要经反复思考后再作出;多方案并进,增加多倍成功机会,即使失败了,也会吸取较多的经验教训;实施决策的步子不要太快,稳打稳扎,留有回旋余地;要集中力量进行信息反馈,建立灵敏、准确和有力的反馈措施,及时收集相关信息,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及时修正和改变决策,使之愈加正确。

3.适度的情感和意志

情感和意志作为非理性因素,昭示着人的能动性,是人的本质力量的重要表现,对人们活动的成功所起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有资料显示:“智商”对人成功的作用是20%。尽管这是个参考数字,但却说明包括“情商”在内的非理性因素的作用也是相当突出的。因此,适度的情感和意志,是决策主体进行正确决策的必要条件。

情感是主体对客观现实满足人们需要的反应及其态度体验。情感是复杂的,人有七情六欲说的就是这种复杂性。不同的情感对人们认识事物和实践活动有着不同的作用。适度而健康的情感表现出人和对象物之间的亲和力,使主体与相关的对象物之间呈现出最大限度的协调性,能积极驱动主体调动全身心的力量去完成正在从事的活动。反之不适度的激愤、对立、仇视等情感往往会对人们的活动带来阻碍、破坏的负面影响。因此,要正确进行决策,决策者一定要有适度而健康的情感,有效调节与控制自己的情感状态,保持良好的心态;决不可在情绪紧张、压抑或激怒的心态时去作决策。刘备伐吴惨败以致死,张飞的悲惨结局,究其原因这与他们在极其悲愤情感下所作出的错误决策直接相关。

意志是人们为追求某种理想目标和实现某种目的而支配、调控自身行为的能力。意志有坚强与消沉、适度与非适度之别。坚强而适度的意志对主体自身及其活动会带来最好的效益,消沉和非适度的意志对主体自身及其活动会带来差的、负面效益。适度的坚强意志对决策者进行正确决策,特别对极其困难情况下作出正确决策,有着突出的重要作用。因为具有这种素质的决策者往往有明确而自觉的目的性,能坚定不移地追求自己的目标,努力寻找克服困难、解决问题、达到目标的有效途径,能够正确选择决策思路进行有序的正确决策;不会因某种怀疑、非难、反对而动摇退缩,从而阻滞和放弃正确决策。

4.协调的决策群体

20世纪以来,决策主体的组织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由个体为主转变为由群体为主。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有二:(1)群体决策主体具有规模效应,更能适应现代决策活动日益多样、复杂、快速、高效、准确的需要;(2)在群体合理的分工合作中,个体主体更能充分发挥自身决策素质的专长和优势,使群体成为具有复合决策素质和完美人格的决策主体。因此,协调的决策群体就成为现代正确决策的必要前提。

决策群体是由三个相互联系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子群体组成。其一,信息子群体,也称信息中心、情报中心。其主要功能是为决策群体提供所需的全部信息。信息是正确决策的基础;信息量不足或信息不准,会导致决策失误。可见,信息子群体是决策群体的基础。其二,智囊子群体,也称智囊团、思想库、咨询机构。它是决策群体的“耳目”、“外脑”,其主要功能是为群体决策提供备选方案和咨询意见;正确的决策来自智囊子群体所提供的既合目的又合事物实际情况的备选方案。其三,决断子群体。其主要功能是通过对决策信息、决策方案进行比较研究和综合审视,最终作出决策。这一子群体是整个决策群体的核心部分,对正确决策起着关键作用。如果该子群体产生故障,或者功能较弱,即使信息量再多,备选方案齐全,仍然不能有效进行正确决策。

三个子群体尽管性质和功能不同,却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在功能上是互补的。决策群体的正确决策,决不可能是一个或两个子群体之所为,而是三个子群体协调作用的综合结果。信息子群体有着明确的指向性,它要依据智囊子群体所预想的备选方案和决断子群体的意图搜集信息;同时又要根据即时获得的新信息或反馈信息,进一步提出修正或帮助选择备选方案,从而有助于正确决策。智囊子群体提出的方案,既要符合信息子群体提供的信息,又要体现决断子群体的意图,并对各个方案进行去伪存真的筛选和优劣分析比较,以减少决断子群体最后决策的失误。决断子群体立高看远,统摄和有力协调着信息子群体、智囊子群体,综合考察和评估二者所提供的信息和备选方案,防止偏听偏信,盲目决策。总之,一个决策群体系统,其组成部分只有成为协调有序的优化结构,才有高效的决策结果。

三、决策正确的哲学机制

正确决策与决策正确看上去仅有字序的变化,但却体现了决策的动态过程性。正确决策是决策正确的先行原因,而决策正确是正确决策的必然后续结果。要达到决策正确,起码要有两种机制:一是严格按照决策程序进行科学决策;二是恰当运用并符合某些哲理机制。其主要的哲理机制有:

1.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统一的机制

决策活动的本质内容是从既有主体和客体的相关情况出发,建构出未来对象物的观念模型及制定将其转化为现实对象物的最佳行动方案的理性思维活动。因此,决策活动必然内在着主体尺度和客体尺度及其统一关系。

主体尺度就是与客体相对应的人们的需要及其本质力量的性质、状况和水平所规定的尺度。其中,主体的需要和目的不仅决定着决策主体的价值取向,也是衡量决策客体是否有价值的标准;主体的本质力量是指主体认识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总和,也是选取外在事物成为主体作用的对象物的标准。所以,主体尺度是决策活动生成的内在根据和决定性因素。客体尺度是指主体所及对象物的实体、本质、规律、功能及其相关的环境、条件等因素所规定的尺度。它规定着主体的活动范围和活动方式,是主体正确决策的前提和必要条件。

在决策活动中,做到主体尺度和客体尺度的统一,是实现决策正确的根本机制。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的统一,是指二者在理性思维基础上的同一、一致、契合、协调的性质。二者的统一之所以是决策正确的根本机制,就在于它是制约和规定决策正确的内在本质性根据。这表现在:

(1)主体尺度能动追求和实现与客体尺度的统一、契合。决策活动的根本出发点,是使决策客体为决策主体服务,符合和满足主体的需要。因此,作为决策结果所选就的观念模型和实践方案,就是以主体尺度为标准选择客体尺度相关内容的统一物,就是二者契合的结果。不言而喻,这种观念模型和实践方案符合客体尺度,因而通过实践活动能够将其转化为现实。

(2)客体尺度必然包含与主体尺度统一、契合的内容。因为决策的最终结果是要创造出满足人们需要的现实的新客体。这首先取决于对客体尺度的正确把握,同时又内在着对与客体尺度相应的主体尺度的正确理解。决策正确中的客体尺度,实际上是根据主体尺度上去发现和塑造过的客体尺度,是主体尺度化了的客体尺度。

(3)决策正确是观念上实现了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的统一、契合的结果。主体尺度和客体尺度作为对立的双方,总是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相互映现的。因而二者在本质上是统一和契合的。一方面,对主体尺度认识的程度和实现的可能性,总是以对物的客体尺度理性理解的程度为前提的;另一方面,对客体尺度的把握程度,不仅总是以主体尺度的选择为前提的,而且总是以为主体尺度服务为归宿的。可见,决策正确实质上就是思维在创造理想客体过程中实现了主体尺度和客体尺度的恰当统一、契合。

(4)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的统一机制,从根本上规定和统摄着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合理与合情的统一、合价值性与合工具性的统一等哲学机制;而这些哲学机制不过是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统一机制的展开和补充而已。

2.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的机制

决策的合目的性,是指主体通过对现实决策客体的批判扬弃而创建未来新客体,并借以满足和实现相关主体新的价值需求的性质。决策的合规律性,是指决策及其实施符合现实客体及其创建新客体的运动发展规律的性质。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说的是这“二合”的同一、契合。

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的统一,是因为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在决策过程中是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的,是不能分割而孤立思考的。合目的性是正确决策的核心,它集中了相关主体对利、善、美的现实追求。离开对现实目的的追求,就失去了决策的方向和目标,任何决策都不可能发生;进而言之,决策如果不能在实施中实现应有目的,其自身也就变得毫无意义。而合规律性是正确决策的前提,因为它是相关主体实现其目的的必备条件,决策中所规定的目的只有符合当下和未来决策客体的现实及其规律的限度内才能达到。可见,在决策活动中,只有做到合目的性统摄下的合规律性及合规律性规定的合目的性的统一、契合,才能达到决策正确的结果。

3.合理性与合人情的统一机制

决策活动是从理性抽象走向理性具体、事实具体的理性思维活动递进过程。因此,正确决策应高扬理性精神,使决策合乎理性要求。决策的合理性,就是指在高强理性思维和严密逻辑性指导下,使决策符合决策要素及其系统整体、动态过程的理性内容,以及实施决策符合相应规范、规则、程序的性质。但是,主体理性又总是受到人的情感等非理性因素的制约和调控的。因此,正确决策,既要体现和符合人的理性要求,又要体现和符合人的情感等非理性要求。决策的合人情,就是指决策过程始终要近乎人情、尊重人的多方面需要,使大多数人满意和乐于接受。其实质,就是决策要合人性,合人民性。

在决策活动中,合理性不违背、不排斥合人情,是在合人情允许范围内的合理性,而合人情又是在合理性基础上的合人情。所以,合理性与合人情具有同一性。也只有使二者在决策中实现同一、契合,才能使决策正确。否则,割裂了二者的统一,就必定导致决策错误:如果决策只强调合理性而忽视和违反人的情感需求,那就必然抹煞人的个性及其特殊价值性和人格尊严,缺乏应有的人情味。这种合理性而不合人情的决策,事实上只有形式上的合理性。反之,如果决策过多考虑情感而忽视或违背合理性,这种决策也只能是缺乏普遍理性的片面的、狭隘的决策。因此,决策只有达到通情达理的程度,才能算是决策正确。

4.合价值性与合工具性统一的机制

决策活动自身内在有着价值性和工具性。因此,正确的决策活动必须考虑合价值性和合工具性及其关系问题。合价值性是指以人为本来处理人与物的价值关系,从人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出发,体现人和社会的正当利益要求;而决策实施结果符合人和社会的根本利益,有利于人和社会久远的生存和发展,同人类和社会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相一致。合工具性是指决策拟定的和实施决策采用的工具对达到决策目标具有正当性、合理性、合法性、有效性和可行性。这里的“合工具性”的工具是广义的,既指有形的、实体的硬件工具,又包括方略措施性的、方法技术性的软件工具。

正确的决策,考虑决策的合价值性和合工具性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要实现两个“合”的有机统一。之所以如此,这是由合价值性与合工具性的本质关系决定的。其一,合价值性从根本上规定着合工具性的性质和趋向,是决策活动拟定备用工具的基本坐标系。因此,决策主体必须以合价值性为指向来选好相应的工具。在这一点上,一味追求决策价值及其实现,却不顾相应工具匹配的“乌托邦式价值主义”,或选用与实现决策目标相左和相形见绌工具的做法,都是片面的、错误的。其二,合工具性是合价值性的手段,必须为充分实现决策价值目标服务。因为手段本身是有目的的,合工具性必须适应合价值性的要求。在这一点上,脱离决策价值性的根本要求,片面突出工具的重要性,孤立追求合工具性的“工具主义”,无疑也是错误的。事实上,决策主体只有在决策活动中将合价值性与合工具性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获得决策实践结果的最大成功。

收稿日期:2000-07-07

标签:;  ;  ;  ;  ;  ;  

决策哲学意识_群体行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