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 四川 成都 610051)
【摘要】 目的:探讨对支气管扩张伴咯血患者进行干预性护理模式的价值。方法:以2016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72例支气管扩张伴咯血患者为研究对象,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6例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36例给予干预性护理。对比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止血时间、住院时间、咯血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护理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支气管扩张伴咯血患者给予护理干预,明显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临床护理效果显著。
【关键词】 干预性护理;支气管扩张;咯血;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1752(2019)32-0175-02
支气管扩张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临床上,患者常出现慢性咳嗽、咯血、浓痰等症状。其中,支气管扩张合并咯血的病情最为严重,若不及时加以治疗,会诱发患者出现窒息,甚至死亡等现象。因此,必须要对患者给予有效的治疗,并辅以护理干预,以提高患者临床质量效果[1]。为此,以2016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72例支气管扩张咯血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内容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6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72例支气管扩张伴咯血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护理模式不同,将其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36例,男女比例为20/16,年龄区间为27~69岁,中位年龄为(48.0±21.0)岁,病程区间为0.6~3年,中位病程为(1.8±1.2)年。其中,轻度咯血11例,中度咯血17例,重度咯血8例;观察组:36例,男女比例为19/17,年龄区间为25~70岁,中位年龄为(47.5±22.5)岁,病程区间为0.5~3年,中位病程为(1.75±1.25)年。其中,轻度咯血9例,中度咯血18例,重度咯血9例;利用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和病情等相差不显著,P>0.05,具有对比价值。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呼吸内科常规护理:给患者提供良好的住院环境、并定时向患者进行健康宣教,遵医嘱对患者进行用药指导,耐心回答患者所提出的问题。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干预性护理:(1)心理干预:鉴于患者患病后出现咯血导致心理负担压力性比较大,患者常出现严重的心理负担,表现情绪低落或焦虑,担心预后效果,必须要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心理状况并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如告知积极治疗保证睡眠对于止血的有效作用;放松紧张的情绪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目前的症状;得到家属的支持配合缓解焦虑等等。(2)咯血护理干预:对患者咯血的状态进行评估,包括:色、质、量、出血速度。如果患者咯血情况较轻,建议其卧床休息,中度患者则遵医嘱嘱咐其取侧卧位,并保持患者呼吸道顺畅,同时结合用药护理干预;重度患者则对其进行吸氧治疗,并做好配血、急救器械和药品等,以备不时之需;(3)饮食干预:患者在大咯血的时候,对其进行禁食。若存在少量出血,则指导患者禁食少量的流质食物,并指导患者多饮水,以促进痰液排除体外。同时,指导患者多进富含热量、蛋白和维生素的食物;同时,告知患者戒烟限酒,禁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4)呼吸道护理:咯血的时候,护理人员可协助患者将其头部向下并偏向一侧,同时,轻轻拍打患者的背部,以促进其排血;咯血结束之后,帮助其取侧卧位,并未患者更换衣物、擦拭口角等保持呼吸道的通畅;(5)生活护理:为患者营造一个良好的休息环境,绝对安静的病室是减少咯血的关键;对病房内的温度、湿度等进行控制,确保其处于最佳的范围之内。同时,加强患者口腔护理,保持其呼吸道的清洁及卫生等。
1.3 观察指标与判断标准
统计两组患者的止血时间、住院时间、咯血量。
评定两组患者护理效果。治愈:经护理后,患者临床症状完善治愈,CT检查显示炎症、出血病灶已吸收;显效:经护理后,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且CT检查显示其炎症和出血病灶大部分已被吸收;有效:经护理后,患者临床症状有所改善,CT检查显示其炎症和出血病灶缩小,或者部分已被吸收;无效:未达到上述指标者[2]。
1.4 统计学分析
利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整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以χ2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止血时间、住院时间、咯血量
观察组患者的止血时间、住院时间、咯血量均低于对照组,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止血时间、住院时间、咯血量对比(x-±s)
3.讨论
在临床研究中发现,支气管扩张的发病机制为患者的支气管、以及其周围的肺组织出现了慢性炎症、纤维化等现象,进而对患者机体中支气管壁肌肉、弹性组织等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导致其出现了变形等现象,诱发其出现持久扩张[3]。支气管扩张的发病原因较为复杂,在研究中发现,肺结核、肺炎、支气管囊性纤维化疾病、机体免疫球蛋白缺失等因素,均会诱发该疾病。支气管扩张伴咯血是病情最为严重的阶段,必须要实施有效的治疗,并辅以护理干预,以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4]。否则,伴随着患者病情进展,会致使患者出现失血性休克,甚至导致患者出现死亡。与常规的临床护理相比,干预性护理模式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是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更加针对性、更加全面的护理干预,进而促进患者的康复[5]。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对支气管扩张伴咯血患者实施干预性护理,患者止血时间、住院时间、咯血量均低于对照组,且护理效有效率为97.22%。
综上所述,对支气管扩张并咯血患者实施干预性护理,促进了患者的早日康复,缩短了住院,临床护理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凌疆.干预性护理在支气管扩张伴咯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措施评价[J].名医,2018(11):161.
[2]叶丽双.干预性护理在支气管扩张伴咯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8(04):59-60.
[3]朱美云.支气管扩张伴咯血患者中干预性护理的应用观察[J].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2018,2(05):112.
[4]李亚妹,王亮,栗爱珍,等.健康教育在肺结核咯血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体会[J].河北中医,2013,35(5):769-770.
[5]刘艳丽.优质护理服务在肺结核大咯血护理中的服务效果[J].中国实用医药,2014(13):235-237.
论文作者:吴莉萍,刘忠,马玉玲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9年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2/12
标签:患者论文; 支气管扩张论文; 时间论文; 对照组论文; 病程论文; 统计学论文; 效果论文; 《医药前沿》2019年3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