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论文_王伦君

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论文_王伦君

(四川省南部县第二中学 南部 637300)

化学新课程标准提出了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探究性学习方式的中心是针对问题的探究活动,能否有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课改的成败。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质疑问题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逐步实施、改革和完善,化学课堂教学的改革也在不断深化,要求改变过去陈旧的教学模式。化学教学过程中需注重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问题”是引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原始动力,问题可以引领学生的学习。那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呢?

一、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现状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我常启发调动学生回答我提出的问题,期盼学生能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渴望学生能互相交流、合作探讨、互帮互学;但这种期望往往被学生沉默不语、随声附和、低头躲避,这充分反映出当前初中学生的问题意识十分薄弱。每当遇到这样的问题时,我的内心便产生了失望。我在教学过程中观察到的此类表现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

1.不会提问。学生经常把碰到的问题当作拦路虎,以解决问题为最大快事,而很少从生活实际或学习中自己提出疑惑,学生想当然地认为问题是教师、专家或教材上给的,自己的任务就是解决它们,很少自己主动去发现问题。不会提问就不会创造,因为任何创造都是从问题意识开始的。

2.不敢提问。在教学中,学生有了疑惑而不问的情况也很普遍。学生内心的疑问往往是一闪而过的,在解题时间紧、任务重的压力下,学生要么顾不上把内心的疑问提出来,要么潜意识地认为解决问题比提出问题更重要,要么对向别人请教问题心存疑虑等,这些都会导致学生把问题压在心底而不是明确提出来。

3.提问水平不高。在教学中,学生即使有时会发现并提出一些问题,但提出的大多是呈现型问题,而很少发现型或创造型问题。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多指向学科领域,常常是与课堂学习密切相关的问题。

二、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解决的途径

(一)、转变教师的角色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应该做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和激励者,多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不要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同时,教师还要尊重学生。现在的学生了解知识的渠道很多,如果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答不出来,有时也是很正常的,通过与学生的交流,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另一方面还可以督促自己提高自身素质。师生情感融洽,教学双方平等的课堂气氛,才能使学生敢给教师说,想与教师说,要与教师说,才能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更愿意去表达自己的思想。

(二)、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要培养问题意识,创设问题情境尤为重要。我是采取以下办法来创设问题情境的。

1、利用生活经验、社会实践创设问题情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只有当学习内容与学习者的经验、社会环境或自然情境相结合时,所学的知识才容易发生迁移。比如社会现象、化学成就、涉及化学新闻报道等,如在学习甲烷时,结合某地矿井发生瓦斯爆炸从而导致矿难的新闻报道,创设问题情境:煤矿为何会发生瓦斯爆炸?瓦斯是什么物质?是从哪里来的?怎样才能避免类似的事故发生?等这些问题都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和责任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通过实验现象创设问题情境。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精心设计的化学实验在带给学生惊奇、不解和矛盾的同时,更能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次氯酸漂白性”的教学时,先演示氯气分别和干燥的有色布条、潮湿的有色布条作用的实验,然后引出问题:"为什么氯气不能使干燥的有色布条褪色而能使潮湿的有色布条褪色?"这样,通过实验设置问题,能自然激起学生对新课的兴趣。

3、精心设计启发性问题创设问题情境。在进行有关"分子运动论"的教学时,教师举例提出问题"将一勺白糖放到水中,搅拌后为什么看不见了?""我们为什么在离花很远的地方就能够闻到花香?"这虽然是学生们熟知的事实,但学生在学习这一课题知识之前却难以做出正确的解释,于是很容易产生为了解答问题的内在需要,进入问题情境。?

4、拓展旧知识引出新问题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引导学生旧知识理解加深,积极地进行思维、探究、讨论,不但可以使他们达到新的认知水平,而且可以促进他们在情感、行为等方面的发展。如在氢气在氯气中的燃烧反应时,先引导学生回忆燃烧的概念,然后提出"燃烧一定有氧气参加吗?"这种情境下,学生可能得出"燃烧一定有氧气参加"的错误结论,但在观察了氢气在氯气中的燃烧实验后,学生自然会得出正确的认识,并且这种认识会终生难忘。?

5.提出知识实际应用相关问题创设问题情境。 例如:"乙醛的还原性"的教学时,教师讲述:"在遥远的古代,能拥有一面铜镜多么让人羡慕,可今天用的平面镜要比铜镜好的多。你知道平面镜上的银是怎样镀上去的吗?学完这节课,也许你会亲手制做。下面让我们来观察一个能在玻璃表面镀上一层银的实验。"这种由知识的实际应用创设的问题情境,最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6、利用提出假说、验证假说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例如:乙醇分子结构的教学,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比较乙醇与乙烷分子组成的不同,让学生联系学过的乙烷的分子结构,推断乙醇可能具有的结构式。乙醇的分子结构究竟是前者还是后者?二者有什么区别?怎样用实验方法来证明?这时学生的思维便处于"问题情境"中,在这种内在动力的驱动下,就会由表及里,去伪存真,经过探索,获得正确的结论。?

(三)、进行激励评价,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个体间是有差异的,要针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评价标准。例如针对部分学生存在的“害羞”、“怕说错了”等畏惧心理,让他们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当他们回答正确时给以鼓励,逐步让他们体验成功,从而使其从“我怕说”,逐步走向“我要说”。有的学生以前的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很有可能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针对这种状况,教师要多用一些期待的鼓励语,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肯定,使学生感受其中的乐趣;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课堂上讲解某个学生在课外的提问或是直接鼓励学生自己来讲,并对提问的学生给予适当的表扬。这样,提高了学生自信心,敢于大胆提问,从而培养了问题意识。

三、结语

新课程就是要求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提高探究能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选好探究点,使学生通过探究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把教学目标转化成可探究的问题,启迪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不论是低层次的知识目标,还是高层次的技能目标、情感目标,教学中都可以转化成问题,以问题的形式提出,我们称之为探究教学目标。探究式教学是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施瓦布教授在“教育现代化”中倡导的一种学习和教学模式,他认为学生应像科学家一样,以主人翁身份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创造性思维方式对所学知识实现感性到理性认识,完成知识的迁移和探索运用的过程。

论文作者:王伦君

论文发表刊物:《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7年第4期(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7/7/4

标签:;  ;  ;  ;  ;  ;  ;  ;  

高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论文_王伦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