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本内涵探析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本内涵探析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涵探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涵论文,核心价值观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正确认识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要件和基本内涵,对于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要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在我们党的历史上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概念,并且明确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重大意义,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形成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内涵丰富、层次清晰、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它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4方面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包含多层次、多方面内容的具有广泛适用性和包容性的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基本价值导向的完整体系,它将具有强大的整合力和引领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一致性和同质性。从广义上说,二者是同一的,都属于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范畴,受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决定,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两大命题的提出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需要突出解决的关键性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问题的两种不同概括。从狭义上说,二者又有所区别。从切入点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观念入手,更倾向于一般性的总的价值理念的建构,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从体系入手,倾向于结构明确、内容具体,是从更加直观意义上来建构的;从目标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一个更加深入准确的理解和把握,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则强调实践上的操作性;从内容来说,二者有包容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属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和灵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际上就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客观实际的改变必然要求观念形态相应改变。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而提出的迫切任务。(1)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要求核心价值观也必须完成转型。顺利完成社会转型,避免社会动荡和付出太大代价,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就必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着力构建新的核心价值观。(2)社会转型期的观念矛盾要求有一个新型的核心价值观协调和化解。社会转型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各种矛盾交集凸显,多种社会思潮涌动、多元价值观出现、多种信仰并存,有些社会成员心理失衡,价值观混乱。原有的价值理念和道德标准受到了严峻挑战,一些原本十分清楚的价值观受到了质疑,导致不少人的思想观念出现了困惑、迷茫、盲从。这些问题的出现和蔓延,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造成了严重冲击,损害了社会风气,也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迫切需要加快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3)在社会转型期,核心价值观在短时间内很难形成。从世界历史实践来看,核心价值观的形成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才能最终达到完备,逐渐社会化、大众化,并真正成为人们自觉遵循的价值标准。中国封建社会所崇尚的以“仁、义”为核心的核心价值观从春秋时期提出,完备于宋明时期,跨度近2000年。西方以“自由、平等、民主”为核心的核心价值观,在古希腊就可以找到根源,但是直到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时期才真正形成完备的体系。所以,新的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不可能一蹴而就,需经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

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具备的要件

1.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中的指导地位

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正确认识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正确认识社会思想意识中的主流与支流,从而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中看清本质、明确方向,确立适应时代要求和实践发展的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任务。在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必须理直气壮地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指导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并体现和贯彻于整个过程之中。

2.要体现社会主义性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西方资本主义本质区别在于是否将“共同富裕”作为社会发展和追求的目标。判定社会主义的成败得失,要看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程度和水平。邓小平讲,“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①。“共同富裕”既是人性的体现,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体现,更是一种最高层面的和谐关系的体现。对于社会主义的中国来说,体现社会主义性质的价值目标只能是“共同富裕”,尽管这种目标具有终极性,但作为一种制度的本质体现,必须要在核心价值观中得到体现。

3.要与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相一致

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核心价值观都是统治阶级的愿望、意志和利益的集中反映,这就是核心价值观的阶级性。价值观的阶级性要求其必须体现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执政党的执政理念。我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越是具有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本质意义,越能为我们党内成员塑造一个价值取向,引领我们党和全体人民的前进方向。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一定要充分反映中国共产党最先进的文化和执政理念,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一般而言,如果一个政党倡导的核心价值观能被整个社会所接纳,就会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并且强有力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成为一种社会普遍遵循的行为准则。

4.要传承、借鉴传统价值观和外来价值观的合理因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必须积极发掘中华民族几千年传承下来的价值观遗产。当然,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寻找民族传统价值观中最优秀的成分,结合现代文明,予以发掘、归纳和整理,力求使其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辉。同时,积极借鉴外来价值观的积极因素。外来价值观具有其特有的积极成分,如其强化核心价值观的方式。美国拥有世界上实力最为雄厚的大众传播体系和多样的传播手段,将价值观建设融入大众传播机制的办法坚持和强化了其核心价值观,成为锻造和维系“美国精神”的有力纽带,用大众乐于接受的传播手法编织了一条有张有弛的“价值防线”,牢牢占据主导核心价值观的阵地。这些都是我们在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必须学习和借鉴的有益成分。

5.要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一个从上至下,由执政党和政府来提倡的过程,又是一个人民群众共同参与,不断完善,不断深化的过程。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为关键的是要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认同,否则就没有实际意义。《决定》指出:“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假定我们培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理论上无可辩驳,但不能为人民群众所感知、所认同、所接受,这个核心价值观只能是空中楼阁,没有任何实际作用。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应当以社会主义基本价值取向为内核和基点,在既继承传统价值观合理的方面,又借鉴外来价值观积极元素的基础上,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涵应该是:以“以人为本”为价值基点,以“共同富裕”为价值目标,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新型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3个方面内涵是辩证统一的,是同一个问题在不同角度的体现。“以人为本”、“共同富裕”、“公平正义”是一个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高度统一的总体性范畴,三者缺一不可。

1.“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点

“‘历史’并不是把人当做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来利用的某种特殊的人格。历史不过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② 按照马克思主义理论,人在价值观中的地位应该是目的性和工具性的统一。但是人作为目的性的价值地位在不同的社会条件下是有局限性的。只有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由于实现了经济地位的平等,人才真正作为目的而存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程中,“以人为本”的提出强调了人的目的性,还原了人在价值关系中应有的地位。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为之奋斗的最终目标,“以人为本”就是要在现实性上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以人为本”的价值基点不是肯定西方的“个人主义”,更不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简单的“集体主义”。“在自由竞争情况下,自由的并不是个人,而是资本。”③ 西方的“个人主义”价值基点中的“人”不是简单的个人,也不是社会上的大多数人,而是少数的拥有巨大社会财富的统治阶级及其代表。西方的“个人主义”与我们倡导的“以人为本”有着本质的区别。而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传统“集体主义”由于片面强调个人服从集体,人为地把个人与集体对立起来,导致“集体主义”流于形式。“以人为本”的“人”是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换句话说,“以人为本”就是“以人民为本”。《决定》明确指出:“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应该把人民群众作为价值主体,把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作为价值追求,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共同富裕作为价值目标。

2.“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

反映一种价值观性质的不是手段而是目标,作为意识形态范畴的核心价值观不能脱离客观经济基础而存在。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抛开现实的经济基础,抽象地一般地讨论价值观,不仅不会建立起符合时代需要的新型价值观,反而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价值目标必须体现社会主义本质。邓小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首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用“共同富裕”划清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根本界限,同时也把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和价值追求统一起来。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④ 人的自由首先是经济地位的自由,不摆脱剥削和压迫,就无从谈起实现个体的自由发展。社会主义消灭了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剥削和压迫,实现了经济地位上的真正平等,但是并不意味着每个人都实现了自由。自由个性“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⑤。不难看出,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保证个体自由发展的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但是这只是获得了经济地位的自由,要想获得真正的自由,根本还在于共同富裕,只有共同富裕才能使每个人自由发展。因此,必须把共同富裕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目标。

3.“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追求

公平正义是人类千百年以来的共同追求。公平正义是具体的历史的,不同的时代有着不同的含义。“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公平认为奴隶制度是公平的;1789年资产者的公平要求废除封建制度,因为据说它不公平……所以,关于永恒公平的观念不仅因时因地而变,甚至也因人而异”⑥。作为观念形态的东西,公平正义根源于现实的经济关系,其内涵随着经济关系的改变而改变。市场经济受价值规律支配,要求一切经济行为都要通过平等交换来实现,因此市场经济对公平正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市场经济与价值观念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有明确的论述:“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不但尊重自由和平等,而且自由和平等是它的产物。”⑦ 社会主义消灭了剥削阶级,实现了经济地位的平等,为社会实现真正的公平正义创造了制度条件。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发展和完善,急需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以公平正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决定》明确提出:“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和谐的基本条件……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公平正义”的价值理念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价值。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中,只有立足于“公平正义”的理念和规则,才能保持社会的稳定和秩序,激发人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增强社会经济发展的活力,提升社会的整合能力,最终实现社会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

注释:

①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11页。

②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118—119页。

③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159页。

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94页。

⑤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4页。

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12页。

⑦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第477页。

标签:;  ;  ;  ;  ;  ;  ;  ;  ;  ;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基本内涵探析_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