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新领域的开拓与执政能力的提升——略论中国共产党在“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创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共产党论文,党建论文,执政能力论文,党建工作论文,新领域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胡锦涛同志指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课题。新世纪新阶段,执政的中国共产党不仅需要在传统领域推动党建工作不断与时俱进,更需要对新领域的党建工作大胆开拓创新,这也是我们党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全面提升自身执政能力的现实需要。
一、新领域对党建工作提出的新挑战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党建工作的新领域不断出现。其中,如何有效推进“两新”组织(即“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进一步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增强党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影响力,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在不断提升自身执政能力过程中面临的崭新课题。
(一)市场经济发展与政治体制改革带来的新情况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及其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社会已经发生了极其深刻的变化。一方面,各种新建立的经济组织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纷纷崛起,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在中国大地迅猛发展;另一方面,各种新建立的社会组织也在我国政治体制改革与民主政治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发育成长,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统计,到2001年底,仅中国私营企业的户数就达202.85万户,比上年增长15.14%;投资者达460.83万人,比上年增长16.56%;雇工人数达2253.03万人,比上年增长12.03%;注册资金达18212.24亿元,比上年增长36.86%;销售总额或营业收入达11484.24亿元,比上年增长16.19%;社会消费品零售额6245亿元,比上年增长7.42%。[1]到2002年底,新的社会阶层的总人数已达3530万(自由职业人员尚未列入统计范围)。其中,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172万人,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97万人,个体户2377万人,私营企业主623万人,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261万人。到2003年6月底,全国登记的私营企业更达到270万户,从业人员3562万人,注册资本金总额29000亿元。
与此同时,全国新社会组织中仅社会团体就达136841家。而根据《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规定,成立社会团体,应当“有50个以上的个人会员或30个以上的单位会员;个人会员、单位会员混合组成的,会员总数不得少于50个”。这意味着,社会团体单位会员、个人会员数量十分惊人。显然,有效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必须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好的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工程。
(二)“两新”组织党建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1.党组织空白点多。目前,全国大部分新建立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仍没有党组织。以南部某省为例,在2000年调查的132875户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具备建立党组织条件(有三名以上党员)的仅268户,占被调查总户数的0.22%;有党员但不具备建立党组织(党员仅1~2名)的有1285户,占被调查总数的0.97%,已设立党组织的只有38户,占被调查总户数的0.0286%。另外,截至2000年,广东省市属社会团体7301个,仅建立党组织97个,占1.3%;省直属社会团体212个,建立党组织12个,占5.7%;四川省10380个社会团体中,建立党支部324个,仅占全省社团总数的3%。相关调查还显示,北京市有1140个民办医疗机构,其中仅有1家建立了党支部。重庆市涪陵区72个社团组织都没有建立党组织,空白率达100%。2003年的最新数据进一步表明,全国绝大多数“两新”组织仍无法建立党组织。
2.党的地位作用“边缘化”。即使是建立了党组织的“两新”组织,其地位作用也正在从“核心”向“边缘”转化。一方面,“两新”组织中的党组织与上级党组织的松散挂靠关系,使其相对于上级党组织的工作体系而言被边缘化了;另一方面,“两新”组织的特殊性也限定了党组织的活动空间,使其在“两新”组织中被边缘化了。与此同时,由于“两新”组织内党组织负责人的“身份”并不完全被认同,也缺乏法律依据和保障,他们不得不从“党的领导者”向“党务工作者”转变,结果使党组织在参与“两新”组织的内部决策、获取相应信息、进行组织动员、实现保证监督等方面,地位和作用也都被大大削弱。
3.党的建设工作滞后。一是覆盖面小,由于许多“两新”组织没有建立党组织,又无上级主管部门,也没有工青妇等群众组织的依托,因此它们实际上处于党建工作的视野和联系之外,党在这些组织中的号召力和影响力受到了弱化。二是手段陈旧,一些党组织仍然照搬照抄传统的党建套路,不能主动适应客观情况的变化和“两新”组织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调整工作重心,改进工作方法和手段:有的停留在党务部门自我封闭抓党建的层次上,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有的把工作局限在单纯建立组织上,满足于几个月过一次组织生活;更有的力量薄弱,缺乏必要的机构和人员,党组织形同虚设。三是效果有限,一些党组织没有履行好职责、发挥有效作用,存在“有组织无活动、有活动无效果”的情况:有的对党员疏于教育管理,活动基本不开展;有的党内活动满足于读报,内容空洞乏味,缺乏吸引力;有的找不到党的工作在“两新”组织的切入点和着力点,存在党内活动与“两新”组织工作脱节的现象。
事实证明,党在新领域的执政能力正面临着严峻挑战。我们必须从客观实际而不是主观愿望出发,勇于创新,不断开拓,从理论和实践上探索出一条“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新路来,切实提高党在新领域的执政能力。
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新领域党建工作的根本指针
(一)“三个代表”是开拓新领域党建工作的强大思想武器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也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当前妨碍党在新领域执政能力提升的最大阻力,仍然来自思想观念保守和工作方法僵化等方面。我们的一些同志或拘泥于传统的观念、做法和体制,总认为已有的成功经验可以移植到新领域中去,看不到传统领域与新领域的区别,党建工作必须开拓创新;或束缚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总以为“本本”上没说的东西就不能做,死抱“本本”不放,思想和行动保守;或深陷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中不能自拔,总以为出发点正确、动机愿望良好,就可以达到目标。殊不知新领域党建工作并没有现成的道路可走,离开了创新,我们根本无法打开新领域党建工作的局面。因此,当前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领新领域的党建工作,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把创新放在突出的位置。只有大胆闯,大胆试,勇于开拓创新,才可能真正开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新局面。
(二)以“三个代表”为指导,重新审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
1.重新审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首先必须对“两新”组织的含义有一个正确认识。探究“两新”组织概念的由来,不能不追溯到1994年9月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该决定要求:“各种新建立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日益增多,需要从实际出发建立党的组织,开展党的活动。”[2](P996)以后,各地党组织普遍将新建立的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简称为“两新”组织,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提法。
关于新经济组织的含义,我们认为它是与传统经济组织相对而言的概念,是特指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的与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的国营和集体经济组织在所有制性质、产权结构、运作模式等方面完全不同的经济组织。广义上的新经济组织包括从国营企业和集体企业改制而来的各种新建立的经济组织(如国有独资公司、国家控股公司、国家参股公司等)到各类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如中外合作、合资、独资、民营、股份制企业等);而狭义上的新经济组织则特指各类新建立经济组织中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如个人独资企业、合伙制企业、合作制企业以及公司制企业中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我们认为,由于在各类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的建设工作特别薄弱,因此首先探索和解决这部分新经济组织的党建工作,将为其他各类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发展提供重要启示与借鉴。
关于新社会组织的概念,情况比较复杂。社会组织,就是社会中的组织,可以认为,就是被正式组织起来的群体。在西方国家,社会组织基本上被分成三大类,即政治行政机构、经济组织和民间组织。而民间组织,一般是指人们为了追求和实现一定的社会性宗旨或目标,在法律规定或许可的范围内,以公民或团体身份自愿结成的并按其章程开展活动的、不从事经营或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组织。
在我国,一般把社会组织分为四类,即党政机关、公司企业、事业单位和民间组织。其中,民间组织又分为社团、民办非企业单位和群团组织。实际上,在群团组织中,除已被纳入我国政治体制结构之中的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工商联、文联、侨联、台联等八大群众团体之外,还有一种组织形式,即主要活跃在社区的、松散的群众自发性的活动群体,如腰鼓队、晨练操队等,我们不妨称之为“群众团队”。目前,“新社会组织”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不仅种类繁多、情况复杂,而且多以“中介”形式出现,这也是一段时间人们把“新社会组织”看作“社会中介组织”的原因之一。鉴于社会中介组织在我国新社会组织中仍然是数量最大的部分,且当前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事实上也主要围绕着社会中介组织展开,所以我们必须高度关注社会中介组织的党建工作。应当看到,社会中介组织党建工作能否顺利开展,对推进整个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意义重大。
2.重新审视“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还必须对“两新”组织的特点及其工作有一个正确认识。深入剖析“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我们不难发现,缺乏对“两新”组织自身特点的认识是重要原因。例如,新经济组织具有“双高”的特点,即企业的高淘汰率和职工的高流动性,而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中国加入“WTO,全球性激烈的市场竞争所导致的各类新经济组织和人员的高变动性与不稳定性,更增加了党组织在新经济组织中的不确定性。在大量企业被淘汰、企业内党员流动频繁的情况下,一味追求消灭党组织的“空白点”,其结果只能是疲于奔命、效率低下,而消灭党组织“空白点”的目标却并不能顺利实现。再如,新社会组织具有“松散性”的特点,特别是活跃在社区的由群众自发参加的民间性活动群体,很多既没有明确的社团章程,人数更不固定,硬要在其中建立党组织,开展党的活动,只能是事倍功半甚至无功而返。显然,只凭良好愿望,片面强调建立党组织并不能真正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这里,我们必须从认识上的几个误区中走出来。
一是建立党组织固然在相当程度上有利于党的工作开展,但没有建立党组织并不意味着党的工作不能开展。如果说民主革命时期我们党都能够把党的工作广泛、深入地渗透到没有建立党组织的地方去,那么在中国共产党执政55年的今天,更没有理由怀疑党在新领域工作的覆盖能力。更何况,消灭党组织“空白点”并不是“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目的,它只是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重要措施之一,我们绝不能本末倒置。
二是党的执政能力不仅体现在党组织身上,也体现在领导干部身上,还体现在广大党员身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不仅要解决控制力问题,更要解决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问题。鉴于绝大多数“两新”组织没有党组织且根本无法消灭“空白点”的现实,所以我们必须尽快转变思路。一方面,应当重点探索解决在广大没有党组织的“两新”组织中如何开展党的工作;另一方面,要研究解决建立了党组织的“两新”组织如何增强党的工作的有效性问题。当前,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如何运用已有载体与渠道,创建和拓宽各种平台,充分利用社区、工会、工商、民政、统战等力量,加强区域基层党组织的建设,使各级党组织真正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提高并发挥“两新”组织内外党员的单兵作战能力与先锋模范作用,把党的工作最大限度地覆盖到“两新”组织中去。
三、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创新的几点思考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要加大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力度,探索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方法和途径。新世纪新阶段,有效提升党在新领域的执政能力,全面加强和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必须把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放在突出的位置,敢于和善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为此,我们应当对下列问题作全新的思考。
(一)基层党组织设置原则问题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已越来越感到原有党的基层组织设置原则的滞后性,这特别反映在新经济组织党建工作中。因为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经济组织的兼并、破产、重组乃家常便饭,在大批新经济组织建立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又有大批新经济组织被淘汰。与此同时,新经济组织中各类人员的流动也日益频繁,企业职工已由过去固定在一个单位不变的“单位人”,成为能够自由择业的“社会人”、“流动人”。显然,在新经济组织党组织设置原则上必须有新的思考。
如果说,当年我们党依据所处的内外环境和党的政治任务曾独创了“支部建在连上”的原则和做法,成功保证了党在民主革命时期任务的完成,那么在当前国内外环境以及党在经济领域各项任务都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条件下,“两新”组织党组织设置原则也必须有大的突破和创新,以使“两新”组织党建工作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值得高兴的是,上海特别是浦东新区在这方面已经尝试了新的突破和创新,并初步收到了成效。他们通过加强社区党建,探索实施“属地为主、条块结合”的基层党组织设置原则,为我们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更好地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提供了一条崭新思路。
(二)党组织的地位作用问题
如果说“两新”组织党组织设置原则必须突破和创新的话,那么对“两新”组织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也有重新认识的必要。仍以新经济组织为例,目前的新经济组织(广义)涵盖了公有制、混合所有制和非公有制三种所有制形式。因此,根据所有制性质的不同,新经济组织党组织的地位和作用事实上也是不一样的。
江泽民同志在江苏、浙江、上海考察工作时曾指出: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开展党的工作,加强党的建设,“这是我们党确立和巩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加强党与非公有制企业劳动的广大职工群众的联系,巩固党在新形势下执政的群众基础的需要。凡是已具备条件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都应建立党组织,都要在企业职工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党组织要按照政策积极做好团结、教育、引导私营企业主的工作,把他们团结在党组织的周围,使他们支持在企业中建立党组织,拥护党的各项政策,依法经营企业,关心和保障职工权益,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3](P17—18)江泽民同志认为,一是党组织必须密切联系职工群众,在企业职工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二是党组织必须积极做好团结、教育、引导私营企业主的工作,把他们团结在党组织周围,使他们拥护党的各项政策,依法经营企业,关心和保障职工权益,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显然,在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党组织只有始终围绕企业经营目标积极工作,做出成绩,才能在职工群众和业主并最终在企业中赢得自己的地位,显示自己的作用。
需要强调指出的是,江泽民同志重要讲话虽然是针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党建工作说的,但对整个“两新”组织党建工作都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它提示我们,在新领域的党建工作中,我们不能再简单地停留在“党组织在‘两新’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等问题的无谓争论上,而应深入探索“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有效方法、手段、途径。“有为才能有位”。只要我们的工作真正做好了,“两新”组织党组织的地位作用等问题也就一定能够迎刃而解。
(三)党的工作方法与手段问题
“两新”组织情况的复杂性决定了党在其中工作的方法、手段以及途径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1.全方位覆盖的方法。一是区域覆盖,即通过街道社区、乡镇、开发区等地区基层党组织,对所在区域内“两新”组织党的工作进行覆盖,消除党的工作的“真空地带”和“盲区”;二是条线覆盖,即通过工商、税务、民政等行政机构以及行业协会、各种联谊会等,对所管理和联系的“两新”组织中党建工作进行覆盖,消除党的工作的“空白点”。
2.“硬”权力与“软”权力相结合的手段。各级党组织应该也完全可以利用党的执政地位和掌握的“硬”权力,积极主动地推进党在“两新”组织中的工作。然而,除了理直气壮地利用所掌握的“硬”权力来加强和推进“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之外,我们还必须重新掌握并熟练运用“软”权力开展党的工作。在党执政的情况下,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也完全能够通过党在人民群众中的亲合力、影响力、凝聚力以及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在“两新”组织中积极开展党的活动。在走“依法办事”之路的过程中,在强调“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党政分开”的趋势下,在严格按经济规律办事的情况下,我们一定要改变过去单纯依靠所掌握的行政权力,以强制性手段在“两新”组织中加强党的建设的传统作法,应该更多地运用“软”权力手段,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干部的率先垂范行为和党员的先锋模范形象,以组织和个人的能力与魅力,以出色的工作和表现,来教育、团结、影响、引导和帮助周围群众(包括法人代表),引导他们一起前进。
3.多渠道渗透的途径。由于“两新”组织情况复杂、形式多变,在一些“两新”组织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中,党组织建立的合法性还受到不同程度的怀疑和挑战,许多“两新”组织中尚无党员或党员人数很少,这就需要我们采用多渠道渗透的途径,即通过工会、妇联、青年联谊会、企业家联谊会等渠道,把党的工作合理、合法地渗透到各类“两新”组织中去。这里,我们要特别提出加强工会工作、统战工作和舆论工作的重要性。工会是我们党联系“两新”组织广大职工群众的最重要的合法载体,工会工作做好了,我们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把广大群众团结在党的周围,为巩固党执政的群众基础创造条件;统一战线是我们党的重要法宝,对“两新”组织法人的统战工作做好了,我们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把各种有利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力量团结在党的周围,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引导各类“两新”组织健康发展的目的;舆论工作是我们党教育、影响和引导“两新”组织内广大职工群众以及法人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最有效工具之一,舆论工作做好了,我们不仅能赢得人心,争取最大多数人围绕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进行工作,而且能在“两新”组织内部孕育出一种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的蓬勃向上、文明健康的文化,极大振奋人们的精神,并为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起到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有效提升党在新领域的执政能力,必须在基层党组织设置原则、党组织的地位作用、党的工作方法与手段等问题上作全新的思考和探索。当前,如何依托社区力量,使“两新”组织党建工作与社区党建工作有效融为一体,形成三者有机统一、资源共享、相互支持、协同作战、共同前进的新格局,应该成为我们开拓并解决新领域党建工作发展的重点和基本方向。上海在这方面理论与实践的成功探索已经告诉我们,这将是新世纪新阶段推进党在新领域执政能力提升、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的一条必由之路。在积极探寻新领域党建工作新路径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必须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根据“两新”组织的新情况新特点大胆闯、大胆试、不争论;另一方面,我们还必须及时总结成功经验,以实践来推动理论进一步创新,用被实践检验证明是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实践的进一步发展。而中国共产党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的过程,也就是提升自己在新领域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应对和处理各种复杂局势与事务能力的过程。这对党整体执政能力的提高也必将产生积极作用。我们坚信,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在全党上下共同努力下,党在“两新”组织中的党建工作创新,一定能取得丰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