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现实主义视角下的新经济地理学--批判现实主义在地理学中的超越_地理学论文

批判实在论视域的新经济地理学——对地理学批判实在论的超越,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实在论论文,地理学论文,视域论文,新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398(2010)05-0011-05

克鲁格曼开创的新经济地理学,解释了经济活动空间聚集机制,作为将空间纳入主流经济学的重要尝试,被称为经济学的第四次革命,克鲁格曼本人也荣膺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然而在地理学家眼中,新经济地理学却由“漂亮娃”变成了“丑小鸭”[1]。地理学家批判新经济地理学的实证主义研究范式,即非现实假设与数学模型等形式[2,3]。地理学家马丁(Ron Martin)指出实证主义早已被地理学家所抛弃,地理学家偏爱实在论方法[4]。

然而荷兰伊拉斯谟大学哲学与经济研究所的学者并未轻信新经济地理学“实证主义”的标签,他们基于非现实系统假设也可得出符合现实的有效结论,提出新经济地理学与实在论兼容[4]。但上述观点遭到地理学家塞耶(Andrew Sayer)反对,塞耶以具体化的地理学批判实在论为依据,指出泛谈新经济地理学体现广义化的实在论毫无实际应用意义[5]。

虽然荷兰学者未能对塞耶的批评做出进一步回应,但其从实在论角度考察新经济地理学却为本文提供了启发。以回应塞耶的批判为目标,本文将新经济地理学从实在论层面的讨论推进到批判实在论层面,通过对比巴斯卡批判实在论与地理学批判实在论,本文认为地理学家在将批判实在论哲学引入地理学过程中与之出现了偏离,以巴斯卡批判实在论为参照,新经济地理学体现了批判实在论的思想与方法。

批判实在论视域的新经济地理学研究,穿透了其非现实假设和数学语言等理论形式,展示了其通过生成机制探索聚集规律的深层思想和方法,彰显了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创新与范式革命。批判实在论在我国已引起经济学与地理学界重视,如将其视为最近20多年来经济学方法论的重大进展而呼吁经济学研究加以运用[6,7];梳理其在西方城市空间研究中的应用及其对我国城市空间的借鉴意义[8]。

1 新经济地理学实证主义与实在论的争议

新经济地理学的“主义”之争首先表现为“实证主义”与“实在论”之争。实证主义与实在论在科学研究中属于两种不同的规律探索范式。实证主义把规律理解为事件呈现出的经验规则(regularity),该规则反映离散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9]。从研究范式上,实证主义惯常构建封闭系统,通过实验观察来总结事件排序的规则。而实在论强调实在是不依赖于人类认识活动的客观对象[10]。实在论旨在探索的规律(law)不同于规则(regularity),是体现因果关系的运转的机制或结构[11]。

1.1 地理学家批判新经济地理学实证主义

地理学家对新经济地理学实证主义的批判主要集中于非现实假设与数学模型。谢泼德(Eric Sheppard)批判经济学家将地理空间简化为同质化、一维和牛顿力学的[1]。马丁(Ron Martin)指出克鲁格曼等人给空间研究穿上数学化“主流”的紧身衣,在空间经济发展中,社会、文化和制度等因素被忽视了。例如,在空间集聚模型中具有重要表现的历史和路径依赖,“历史”并非“真实”的历史,区位模型中的时间概念是抽象逻辑或模拟的。同样,“路径依赖”也是简化模拟或解决序列,而非由技术、制度与社会演化中真实复杂的、地方化嵌入的及自发的社会一历史过程所决定[2]。桑雷(Perter Sunley)认为,在新经济地理学简单的两区域基础模型发展到多区域经济和引入农业运输成本趋势中,始终伴随着非现实缺陷,即使初始的非现实性条件发生了变化[3]。马丁批判新经济地理学“演绎的,数学证明”,并指出实证主义早已被地理学家抛弃,地理学家偏好“实在论”方法[4]。

1.2 经济哲学家的回应:新经济地理学与实在论兼容

荷兰经济哲学家认为非现实系统假设也可得出符合现实的有效结论,由此新经济地理学与实在论兼容[4]。

荷兰学者首先为实在论正名,指出实在论并非某种理论建构的具体方法,如“实在论方法”,而是一种哲学理念,即关于什么(如何)存在以及世界与人们表述之间关系的集合。由此,某些理论建构的具体方法可与实在论(理念)兼容。以此为依据,荷兰学者指出,尽管对新经济地理学非现实性模型的指责在多种意义上是正确的,但模型所表示的真实世界的核心可能是真实的(或近似为真),若新经济地理学家利用非现实假设碰触到了真实世界问题的核心,则新经济地理学与实在论哲学理念可很好地兼容。荷兰学者认为,为处理复杂性,克鲁格曼模型简化了现实中许多方面,部分表述将现实的某一部分与从其余部分影响中孤立出去,这样做便侵犯了全局真理(whole truth);克鲁格曼将新古典经济分析视为一种有用的虚构,非现实假设的指代物是虚假的,如此便侵犯了绝对真理(nothing but truth)。系统地侵犯全局真理与绝对真理标准不可避免地产生某些“谬误”。然而当谬误是关于研究现象的非本质、非相关特征或暂时孤立的特征,而服务于对本质和相关特征的真理追求时,正是借助这些谬误,新经济地理学能揭示现实中复杂现象的本质[4]。荷兰学者认为对待模型的态度使克鲁格曼成为一名实在论者:克鲁格曼意识到模型代表的仅是图解而非现实,仅是为了孤立出相关作用力,获得现象相关方面真理的途径[12]。科学探索过程以识别真实世界本质元素为目标,而模型和假设的功能在于促进理解而不是预测。

1.3 地理学家塞耶的再回应:坚持地理学批判实在论

塞耶对荷兰学者做出再回应,承认实在论与新经济地理学兼容,但对具体社会科学没有意义。“社会科学哲学的工作不是设置一个低矮的栅栏,用任何途径都可以跨越”[5]。

塞耶对非现实假设应用于理论的条件做出限定。首先,非现实假设是否合理在于其是否影响客体的关键属性或过程。若非现实假设对研究对象很关键且影响研究过程,则假设将产生问题。其次,使用非现实假设模型的关键,在于模型结论是否被直接应用于实际具体案例。若关键过程或关系在抽象中仍保持其性质和力量的基本特征,则抽象推论可被合理适用于具体案例。若模型假设的非现实性不仅是关于偶然事件方面的,而是关于必然属性和关键对象预测方面的,建立模型系统则可能产生严重误导。

与荷兰学者在实在论层面的讨论不同,塞耶以相对狭义的地理学批判实在论作为判别新经济地理学的依据。塞耶(地理学)批判实在论旨在探究因果规律的机制,主张社会与自然系统是开放的,因果律来源于客体的性质、结构与力量,客体的性质、结构与力量结果生产出不规则与规则的结果形式。理论化主要聚焦于客体的性质与属性而非事件规则,其识别主要依靠定性分析与描述,而非定量研究。以地理学批判实在论为依据,塞耶指出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关注事件规则,忽视变量概念化和理论的具体化,其通过假设孤立出关键机制但却以忽视大部分关键性特征为代价,其方法论体现出“伪具体性”解释缺陷[5]。

综上所述,荷兰经济哲学家认为新经济地理学与广义实在论哲学兼容。地理学家塞耶承认上述看法,却认为广义实在论对社会科学具体研究没有指导意义。他依据强调客体性质的地理学批判实在论,对新经济地理学实证主义方法进行再批判。荷兰学者最终未能从批判实在论这一相对“狭义”范畴对塞耶做出回应。塞耶为此失望,他欢迎学者对地理学批判实在论特别是其因果律进行批判[5]。以上述争议为背景,本文旨在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回应塞耶挑战,质疑地理学批判实在论;二以巴斯卡批判实在论为参照,指出新经济地理学批判实在论特征。本文认为地理学批判实在论是对其哲学先驱巴斯卡批判实在论的偏离。

2 地理学批判实在论对巴斯卡批判实在论的偏离

20世纪80年代以来塞耶等地理学家将英国哲学家巴斯卡与哈里的实在论引入地理学,并对实在论进行了特殊化重构,形成了因果律特殊的形而上学[13]。地理学批判实在论在多大程度上忠实于其哲学先驱,能否作为判别新经济地理学的依据,要求对其溯源以深入理解批判实在论范畴本身。

批判实在论是由巴斯卡在反对实证主义的基础上创立的[14]。巴斯卡批评实证主义方法仅限于感官的知觉能力和可重复操作的验证过程,凭借可观察的表象,便贸然总结规律,以规则来解释现象并进行预测。巴斯卡批判实在论认为,世界不只是由事件和事物状态以及我们对这些实际的经验所构成的,还包括人们无法直接观察到的结构和机制(真实),这些结构和机制综合作用才导致事件的发生,代表着事物之间的必然关系(也称内部关系),而非机制和结构所表现的事物间关系属外部关系,只能反映在现实世界中偶然状况。科学研究必须超越感官与知觉的经验层次及事件表象的事实层次,深入到社会现象背后,探讨机制与结构的真实层次。地理学批判实在论秉承上述传统,以探索事物背后必然性的因果机制为目标,试图阐明表面现象与再生结构之间的关系[11]。然而探索因果规律过程中,地理学批判实在论在以下方面与巴斯卡批判实在论发生了偏离。

2.1 对客体性质认知的差异

客体是塞耶地理学批判实在论的逻辑起点。塞耶将其批判实在论因果机制表述为具有特定结构S的客体X必然地拥有因果力量P和倾向I。因果力量p是否能被激活,以及何时发生作用,则取决于偶然性条件c,因此将可能产生不同类型的结果e(图1)[15]。

上述“因果力量激发”机制中,塞耶对客体性质极为强调。他将存在的真实归结为客体及其结构和力量:无论客体是物理的,如矿物,或社会的,如官僚机构,都具有特定的结构和因果力量[9]。塞耶认为,客体的性质必然地决定了客体特定行动方式或机制。客体的性质及构成与其因果力量是内在地或必然联系着的,一架飞机能飞是由于其空气动力学形态,引擎等;火药爆炸是由于其不稳定的化学结构;跨国公司能高价出售产品、低价购买劳动力是由于其在几个发展水平不同国家之间运作[15]。并且若客体性质改变则其因果力量随之改变。

图1 因果解释的结构

Fig.1 The Structures of Causal Explanation

然而对于客体性质的来源,塞耶却并未追问。在他看来,客体自然的、固有的拥有某种性质。这种观点实际上将客体性质先验化。基于先验的客体性质能够被认知,塞耶提出理论在于揭示拥有机制或力量的结构或客体的属性[9]。

而批判实在论的先驱巴斯卡却对事物的性质进行了界定。巴斯卡提出事物性质的“生成机制”这一重要概念,即事物正在行动着的方式[14]。他对事物性质的生成机制与事件的关系做出了解释,认识事件是由生成机制产生的,“真实存在的生成机制是区分必然与偶然序列的标准,一个序列E[,a]、E[,b]是必然的,当且仅当存在一个生成机制在被“E[,a]”事件刺激时,产生事件“E[,b]”[14]。与塞耶先验的相对静态的客体性质观念不同,巴斯卡认为事物的性质是由其生成机制在动态趋势中持续生成的。“实验活动的超验分析表明生成机制必须持续运行,外在于该生成机制被识别的封闭条件,该事实意味着因果规律不能被简单地分析为力量,而必须被分析为趋势”[14]。“趋势的概念被设计出来捕捉连续活动的思想,持续活动的思想有别子持续的力量”[14]。最终,事物性质在动态趋势中得以显现。“多数事物因其拥有一束趋势力量而成为复杂客体。因事物趋势力量的行使,世界的现象被解释了。这些持续的活动转而解释事物的根本性质”[14]。

巴斯卡赋予生成机制重要的地位,他认为事物性质的生成机制属于真实和超验层次,独立于人类的认识活动,正是性质的生成机制提供了事物因果规律的真实基础[14]。因此必须在动态趋势中发现事物的因果规律,以揭示事物的性质。

2.2 因果力量内涵的差异

因果力量是塞耶批判实在论的核心范畴。塞耶将因果力量定义为以特定方式行动的能力及因果倾向或者被动力量,即对某些种类变化的特殊的易感性[9]。因果力量由事物的性质必然地决定,随事物性质的变化而变化,是联系事物性质必然性和环境条件偶然性的桥梁。作为一种可能被运行、也可能未被运行的力量,塞耶的因果力量处于一种相对静止的被动等待状态。因果规律以潜在的因果力量被偶然条件激发产生特定结果的作用机制。

与塞耶相对静态的力量不同,巴斯卡以动态的事物性质的生成机制为事物的因果力量。巴斯卡认为,为确保因果规律在开放系统中持续和有效,例如外在于使人们能够经验性地辨别它们的条件,要求对揭示规律的实验活动进行非经验性解释。“接受非经验性的解释意味着关于因果规律主要涉及因果关系的原动力,即事物内在的因果力量。在该解释中,性质的生成机制作为事物的因果力量而存在”[14]。以动态化的生成机制纽带,巴斯卡将事物的性质与其因果力量在事物动态生成过程中统一起来,并解释了事物性质的来源一在生成机制不断生成。

2.3 因果规律探索方式的差异

塞耶揭示因果规律的途径是“因果力量激发论”,即因果关系既不是孤立的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也不是对事物发生方式的解释,而是事物的因果力量与倾向、作用方式与机制。客体的性质与因果力量是内在联系的,但是这种力量是否能被激活,以及何时发生作用,则取决于偶然环境[11]。因此塞耶认为理论的焦点在于揭示客体性质与属性[5]。“解释依赖于识别因果机制及其如何运作,发现它们是否被激活及其条件。解释一个特定机制存在的原因包括探索拥有机制或力量的结构或客体的属性”[9]。

而对巴斯卡来说,因果规律就是以性质的生成机制为基础的动态趋势。巴斯卡指出因果规律必须被分析为动态趋势。巴斯卡始终强调在动态过程中理解规律,他指出规律既非经验陈述,也不是事件陈述,而是关于独立存在的和超越事实的活跃的事物的行动方式[14]。动态生成机制是揭示规律的关键环节。以生成机制为基础,因果规律不能简单地被分析为力量,而必须被分析为动态的趋势,“实验活动的超验分析表明生成机制必须外在于允许机制被辨别的封闭条件,持续行动,该事实意味着因果规律不能被简单地分析为力量。其必须被分析为趋势。力量是被行使或未被行使的潜能,趋势是被行使的潜能或当其行使时却未被发现或以任何特殊结果显示”[14]。趋势的概念被设计出来用以捕捉持续活动的思想,从而区别于延续的力量。在趋势的概念中,力量的概念被确切地动态化或被置于运动中。

巴斯卡还强调在对规律陈述进行充分分析时,应关注正在进行时态的正常陈述而不是虚拟条件句式的力量陈述。“力量陈述表明A可能在适当的环境中ψ,正常陈述则表明A真地正在进行ψ,不论其实际(或知觉)效果是否遇到抵销”[14]。因果规律的实行意味着正常条件句的实行。通过强调事物持续行动的动态过程,巴斯卡指出科学理解的最终目标在于发现由事物产生或由机制生成世界现象的流。

综上所述,塞耶与巴斯卡的批判实在论都以探索事物必然性因果规律为目标,认为必然性的因果机制独立于人们的观察而真实存在。然而对客体或事物性质、因果力量及因果规律的探索机制方面认知的细微差异,决定了塞耶地理学批判实在论与巴斯卡批判实在论在研究范式上的不同:

从本体论角度,我们把实在论关于什么(如何)存在以及人们的表述与世界的关系表述为“X存在”(X exists)。这一表述是由“X”部分与“存在”两部分组成。地理学批判实在论对“X”部分进行了具体化,是对存在物的一种低度抽象,对客体及客体性质的过度关注使得荷兰经济哲学家迈凯(Uskali Mki)指出塞耶地理学批判实在论过多关注“X”部分而忽视“存在”部分,因此弱化了地理学批判实在论的地位[13]。而在巴斯卡批判实在论中,事物的性质及因果力量都不是预设、僵化的,而是由生成机制持续生成的,事物以一种不断生成的状态而存在,事物的性质、因果力量的“生成”与事物的“存在”过程具有统一性。因此,巴斯卡实现了“X”部分与“存在”部分的有机统一。

上述两种研究范式分别反映了两种不同的世界观。对“X”部分的关注使塞耶在理解空间时将注意力投射到空间中的客体,“空间由客体构成,但不能还原于客体…空间是由事物的关系构成的”[16]。空间差异产生于其组成部分的特殊因果力量与倾向。这体现了一种认识论:把(空间)整体分解为各个(实体)部分的总和,并且分析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由此得到对整体系统的认识。该观点反映了机械“构成论”的世界观:世界及其中的事物都是由作为物质质料实体的各个部分构成,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事物的运动及其性质。而巴斯卡批判实在论旨在考察生成机制持续作用的生成过程,体现出“生成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世界及其中的事物及其性质是由其生成机制在相互作用中不断生成的,理论的任务在于研究前一状态如何产生下一状态,从而得到一系列相继状态的过程,重点在于分析这个生成过程,然后再讨论这一系列过程的最终结果。塞耶地理学批判实在论与巴斯卡批判实在论的区别如表所示(表1)。

3 新经济地理学批判实在论特征分析

新经济地理学数学模型对客体性质与系统环境进行了非现实假设,不可避免地对塞耶地理学批判实在论的核心构成了“冒犯”。本文认为,新经济地理学揭示了聚集的真实生成机制,体现了巴斯卡批判实在论探索因果机制的特征。

3.1 聚集性质是生成的而非先验的

新经济地理解释了聚集生成的过程,即不依赖于外生差异区位条件的内生经济组织过程。市场接近性对微观经济主体产生聚集力,即价格指数效应和本地市场放大效应,其前后向联系具有循环累积因果特征,经济系统的初始冲击反应具有自我强化机制。聚集力与市场拥挤效应下的扩散力博弈,聚集力大于扩散力时,生成了聚集的性质。新经济地理学对聚集性质的揭示解释了聚集空间单元的内生化成因,克服了传统区位论预设中心城市的缺陷。

3.2 聚集的生成机制是正反馈自组织

巴斯卡批判实在论中生成机制的持续作用是因果规律的基础,必然性因果关系的生成机制被描述为某生成机制在被“E[,a]”事件刺激时,产生事件E[,b]。新经济地理学中,聚集是在初始条件与扰动因子作用下,由规模报酬递增正反馈机制自组织生成的,t期事件结果是t+l期事件的动力源,由此生成机制反复迭代持续发生作用。例如核心模型D-S模型体现了报酬递增、分工和交换动态正反馈机制。单个厂商层次的报酬递增通过市场外部性与产业间联系触发循环累积因果关系,从而激活“市场扩张—生产专业化/产品细分—外部经济加强—分工深化/厂商集聚—市场扩张”循环积累过程。其中,表现为聚集力的本地市场效应和价格指数效应均体现为动态正反馈过程。同时本地市场效应和价格指数效应之间也存在正反馈循环积累因果关系。这种自组织使微小的系统初始扰动被自我放大、强化,与市场拥挤效应构成的负反馈相互作用,发展为系统“馄沌”一多种均衡态。

4 聚集机制体现为规律而非实证主义规则

巴斯卡批判实在论中,规律从事物生成机制持续运行的动态趋势中获得。新经济地理学超越了对现象的描述,通过聚集生成机制中聚集力和扩散力相互作用,揭示了聚集规律。新经济地理学聚集机制作为规律而存在,而非封闭系统中的事件规则。在探索规律过程中,其模型使用了非现实假设和抽象,旨在建立封闭系统排除干扰因素,孤立出聚集的主导作用机制。荷兰经济哲学家Marchionni认为“新经济地理学家借助模型理解真实世界的现象,模型被视为能够孤立出真实的趋势”[4]。

正因为作为规律而非事件规则,聚集机制才能被广泛应用于不同空间尺度,如“解释特定行业的区位、城市化以及区域的非均衡发展等”[17]。随着计量经济手段的发展,研究者以新经济地理学聚集生成机制为基础对各国经济现象进行实证分析,证实市场潜力与空间工资水平及要素流入量之间、市场规模与生产机会的确存在正反馈自组织机制。在聚集机制被运用于解释现实过程中,实证研究正逐步放松非现实性假设,使理论前提越来越贴近现实。例如工人的同质性被拓展为存在先天技术水平差异和不同劳工保护标准则下的异质化工人,区位的同质性假定被加入区位比较优势考虑,国内国际不同冰山运输成本以及不同区域的体制成本等[19]。渐次放松的非现实性假设和聚集规模报酬递增的正反馈生成机制的深度结合将成为新经济地理学发展的方向。

5 结论

新经济地理学是否具有实在论特征存在争议。地理学家批判实证主义,而荷兰学者却依据非现实假设也可得出符合现实的有效结论,证明新经济地理学与广义实在论兼容。地理学家塞耶承认上述观点,但依据狭义化的地理学批判实在论对新经济地理学的“伪具体性”进行了再批判。

以上述争议为背景,本文对地理学批判实在论进行溯源、对比,发现对地理学批判实在论与其哲学先驱巴斯卡的批判实在论存在以下偏离:第一,两者对客体性质的理解存在差异。地理学批判实在论强调客体先验的拥有某种性质及因果力量,而巴斯卡批判实在论则认为客体性质是在生成机制中不断生成的。第二,因果力量内涵具有显著差异。塞耶的因果力量是一种等待状态的静态力量,而巴斯卡的因果力量是一种动态生成机制。第三,规律探索机制存在差异。塞耶揭示规律的途径是“因果力量激发论”,即事物固有性质的因果力量被偶然环境激发产生的作用机制。巴斯卡的规律则得自事物动态生成过程的趋势。关注存在者的地理学批判实在论反映了构成论世界观,而强调存在物的存在过程的巴斯卡批判现实主义则反映了生成论世界观。

以巴斯卡批判实在论为依据,新经济地理学揭示了聚集的真实生成机制,体现了批判实在论探索因果机制的特征。首先,克鲁格曼将聚集性质认定为生成的而非先验的。其次,聚集的核心因素在于正反馈的聚集生成机制。再次,聚集机制具有规律特征能够被运用于现实中,而非仅靠实验观测总结的事件规则。

尽管地理学家塞耶认为“数学是一种非因果性语言”[5],但使用数学模型和非现实性假设的新经济地理学却体现了巴斯卡批判实在论特征。利用生成机制的持续作用过程揭示聚集规律是新经济地理学的真正魅力之所在,值得社会科学领域的研究者加以重视和学习。

收稿日期:2009-09-22;修订日期:2010-06-18

标签:;  ;  ;  ;  ;  ;  

批判现实主义视角下的新经济地理学--批判现实主义在地理学中的超越_地理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